#中世紀的老夫少妻現象
《不般配的一對》(The ill-matched Lovers)是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在1531年的作品,此類主題畫作在當時頗為盛行。其實早在十四、十五世紀《坎特伯里故事集》中就有過幾則老夫少妻的故事,內容淫穢粗俗但發揮高度娛樂本質。諷刺的手法極為明顯,被嘲弄的對象往往都罪有應得,但整個故事卻沒有採用道德或倫理教訓的語調。而這些故事若放在較大的文化脈絡來看,作者喬叟儼然又另有所指。
比如在〈巴芙婦人的故事〉序言裡說,先賢卡圖(Dionysius Cato)曾稱老夫嫩妻難有愉快婚姻。而在〈磨坊主的故事〉故事裡更描繪一名年邁木匠被戴綠帽的故事。故事中雖然沒有說出木匠的準確年齡,但以當時社會狀況而言,他大概已到了知天命之齡了,而他妻子才十八歲。另方面木匠的房客又是年輕能言善道的大學生,對他太太而言,則多了一個比較有樂趣解悶的機會。
在這個年代,若沒有良好家世的支撐,男人要謀得一份正當的工作和穩定的經濟基礎,都要到三十歲才開始有能力談論婚嫁,因此,夫妻年齡差距大是很平常的事。至於男方若要有自己事業基礎,像木匠那樣還有資格收取學徒,又擁有一點房產,要等到知天命的五十開外也是很普通的事。比如〈巴芙婦人的故事〉中的巴芙婦人,四任丈夫都是富裕的平民(非貴族或世家子弟),但同時也都已年邁。
從這角度透視,中古時代的英格蘭,包括歐洲大陸,老夫少妻是頗為常見的現象,經濟考量為主因之一,又由於婚姻中夫妻年齡有較大差距,中世紀歐洲普通人家有相當比例的寡婦,即使貴族階層也不遑多讓。
♘♘♘♘♘♘♘♘♘♘♘♘♘♘♘
本文改寫自 #解碼坎特伯里故事集
11/29有新書分享會,歡迎參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CZfZVKyR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