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Eric Lin 中國收入歸零也不改AI需求爆表,NV拋出1.85 兆強勁財報成績粉碎泡沫論

輝達剛公布的2026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無疑是給了全球資本市場一記響亮的耳光。單季營收達到令人窒息的570億美元(約新台幣1.85兆元),年增率高達62%。

這份成績單最讓人震驚的,不只是那個快追上台灣政府全年總預算的營收數字,而是它發生在一個極端的前提之下,那就是輝達已經把來自中國資料中心的營收歸零。

這意味著,即便完全脫離了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之一,輝達依然靠著歐美雲端巨頭與主權AI的需求,把業績推向了歷史新高。社群網路上,「China Zero(中國歸零)」成為了比AI更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驚訝地發現,技術霸權似乎已經實現了完全的脫鉤增長。

但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並不像散戶那樣只有興奮。在法說會上,氣氛其實瀰漫著一股焦慮。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師C.J. Muse質疑市場對於鉅額AI資本支出的恐懼,追問這些錢到底怎麼賺回來?這也是過去半年困擾市場最大的心魔:AI泡沫何時破滅?

面對這個尖銳的ROI(投資報酬率)質疑,黃仁勳沒有畫大餅,而是點出了一個關鍵的技術轉折點:我們正在從「生成式AI」跨越到「代理人AI(Agentic AI)」時代。

請注意這個詞,這是理解輝達未來的核心鑰匙。

過去兩年,我們熟悉的AI像是ChatGPT這種「聊天機器人」,你問它答,反應很快,但消耗的算力相對有限。但黃仁勳指出的「代理人AI」,是具備思考、規劃、甚至寫程式除錯能力的數位員工。以前的AI像是鸚鵡學舌,現在的AI像是資深研究員。當你給它一個任務,它必須進行「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的運算,在產出結果前,它可能已經在後台「思考」了數小時甚至數天。

這在商業邏輯上是一個巨大的翻轉。這意味著「推論算力(Inference)」的需求將不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暴增。對企業來說,這不是購買軟體服務,而是支付數位員工的薪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輝達財務長敢在會議上霸氣地說:「雲端早就賣光了(The clouds are sold out)。」現有的GPU安裝基數已經完全滿載,根本沒有閒置產能。

為了鞏固這個新世界,輝達還做了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動作:它不只賣鏟子,還直接入股金礦。

財報證實,輝達對OpenAI和Anthropic進行了戰略投資,並協助建立Gigawatt(十億瓦)級別的AI工廠。這招非常高明,透過股權投資鎖定核心客戶,確保未來的訂單流向;同時,深化CUDA軟硬體架構在這些頂級模型開發商中的滲透率。當全球最強大的模型都在輝達的架構上進行最佳化時,這對後進的競爭對手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當然,市場並非完全沒有雜音。Bernstein的分析師Stacy Rasgon就指出了成本上升的問題。儘管輝達毛利率穩守在73%至74%的驚人水位,但隨著供應鏈緊繃、輸入成本增加,輝達能否長期維持這種「印鈔機」等級的獲利能力,仍是未來幾季的觀察重點。

從這份財報傳遞的訊號來看,應用層的股價或許已經吹得太高,但在基礎建設層,需求才剛剛開始產生結構性的質變。

隨著Blackwell晶片成為主流,以及下一代Rubin平台預計於2026年量產,輝達已經給出了未來兩年高達5,000億美元的營收能見度。這告訴我們,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產能升級中,輝達已經不只是一家晶片公司,它是未來世界的基礎物理定律。只要你想在這個數位宇宙裡創造智慧,你就得付「輝達稅」。

對於投資人來說,現在的恐懼或許不是來自短期股價,而是你是否看懂了這場由「代理人AI」驅動的第三波工業革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