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齊錫生(東海1屆外文)著,第7頁"一流的教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授,二流的教授只龍能吸引三流的教授,以此類推

 


晚九點多 聯經胡頌平補遺.....
麥克雞塊4;底:美日營養素攝取百分比....
McDonald chicken Mcnuggets 包裝
小小兵Bob/Kevin/Stuart Minions@ 2015UNIVERSAL STUDIOS
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
請指定書之大小--長*寬;最好也指定字型之大小--幾號
牛津詩集的比例
Octave 長23 cm.=  153mm*228mm
我前信弄錯,是118*218 mm

水面波紋


會議( 5點~6點半):錢嘉陵教授 (參加完中研院物理所評議委員會會議)、袁祝平、鄧益裕;楊定亞(理)院長、張晃暐副教授(與錢嘉陵教授在美國一起參加會議)、蕭錫鍊 (物理系副教授 )、鍾漢清晚餐( 7點~8點半,袁學長請客:福華會館B1的風尚咖啡):以上人員加上錢夫人

人事:袁祝平、鄧益裕同屆錢嘉圓 (錢嘉陵妹妹)現在長駐昆明。錢嘉陵母親燕京大學肄業,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其燕京大學英文教授後來任教東海大學*。錢母從小就教錢嘉陵鋼琴,所以錢嘉陵在大學時可為同學獨唱會伴奏。錢嘉陵謙稱自己音樂才華有限,所以轉行物理。
教學哲學:錢學長取得CMU博士之後,就到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Johns Hopkins, JHU, or simply Hopkins... As of 2011, there have been 37 Nobel Laureates who either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as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students, or were faculty members.[16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s_Hopkins_University)任教至今。他說美國大學無退休年齡規定,不過有授課要求,譬如說開一門課。錢學長的教學基本思想研究以興趣為主,要熱愛工作;質重於量。所以,他跟精選出的數位研究生可每日切磋;也不必多為研究生的grants 申請太花行政方面的心思。他強調美國專業同儕( Peer)之間的認可和制衡力量的重要。

美國私立大學的vision和研究、行政業務,以校長團隊的作為為主。董事會的主要任務是找好校長,委以治校全責;籌組募款 (約每十年會有一次大募款,目標約數十億美元。校友 Bloomberg約捐20億,校友IBM公司前董事長也捐錢,各位看一下他退休之後:In May 2013 Bloomberg LP appointed Palmisano as an independent advisor for the company's privacy and data standards.[17] )

錢學長跟某校學生演講過類似"成功的因素分析:以科學家的見解,現在可以知道許多成功的必備因素,可惜它們多半是個人無法改變的。個人能"貢獻"的,可能只是努力。 (以上是我猜測的)。同樣的,大學要成功,非有財力;好老師;好學生等不可。譬如說,沙烏地阿拉伯的某大學重金設立,不過其環境缺研究共同體和基本建設 (這些正是加州Silicon Valley),所以有缺點;類似的情形是中國的某些有錢的大學。錢學長談到該校主管要求負責招聘的人解釋為何新晉人員會比招聘者更優秀......(袁學長附和齊錫生學長寫香港科技大學的崛起
之經驗談,引用的書待補。)

*鄧學長補注:燕京大學英文教授後來任教東海大學-柯安思教授( Ms. Anne Cochran)東海英語教學奠基者
詳情 敬請點閱:Tunghai Family 網頁《戀戀東海一甲子》 東海大學感人的名人故事-3
http://www.tunghaifamily.tw/....../bin/ptdetail.phtml......

袁祝平

大家好,

補充如下

"香港科大還有什麼好說的",齊錫生(東海1屆外文)著,第7頁"一流的教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授,二流的教授只龍能吸引三流的教授,以此類推,三流的教授肯定會排斥一流和二流的教授,只能吸引不入流的教授"。

錢學長說"成功的因素",大部份如智力、性別等是天生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就是後天的努力,依循自己的興趣,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功。
錢學長現在仍每天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7點離開,一週工作六天,不是為名利,而是興趣。
JHU的董事都要為學校募款的,各學院也要自負盈虧,JHU有些建築蓋好了不命名,也是要等別人捐錢來命名。
要辦好一個大學要有1/ 財力,2/ 好老師,3/好學生,但要吸引好老師則必須有好的環境,阿拉伯國家有財力,蓋了非常好的校舍,好的設備,但沒有好的研究環境,亦吸引不到好老師。如在JHU,有些問題到樓下問一問即可解決,沒這環境就不可能了。




楊院長 Attached please see the word & pdf files that will be posted on the College of Science website tomorrow. If there are any changes or correc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It was my pleasure of meeting you all yesterday, especially Prof. Chien. As the Dean of College of Science, I certainly will do my best to make Tunghai better.
Thank you all and have a nice rest of the weekend.
Best,

定亞「東海大學 60 週年校慶傑出校友訪談錄影」系列活動---錢嘉陵學長現任職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物理及天文學系(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的錢嘉陵學長(第七屆物理系系友),由於在磁學領域有卓越貢獻,獲頒 2015 年 IUPAP 磁性獎(Magnetism Award)與奈爾勳章(Louis Néel Medal),此獎項是全世界有關磁學研究的最高榮耀獎項之一,每三年才頒發一次,錢學長是獲得此項崇高榮耀的首位華人,消息傳來,東海師生同感振奮、與有榮焉,尤其是在本校創校 60 週年校慶之際,意義更屬非凡。
在東海大學校友總會袁祝平會長與鄧益裕副祕書長的聯絡與促成下,理學院個人與物理系蕭錫鍊及張晃暐兩位老師有幸參與於 7 月 18 日假鍾漢清校友(17屆工工系)台北辦公室舉行之與錢嘉陵學長「東海大學 60 週年校慶傑出校友訪談錄影」系列活動。訪談主題是請錢學長回憶「他最感念東海給他的教育和幫助,以及當時的制度與精神對他的影響」。錢學長侃侃而談、有問必答,是位平易近人的學者。他表示當時在東海唸書時並無特別感覺,但畢業後東海的通識與英文教育、勞作制度及授課老師等等,對他的未來皆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袁會長也請教錢學長「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錢學長說成功必須具備許多因素,可惜這些因素多半是先天就已決定了,也是我們後天無法改變的,譬如個人的聰明才智、性別等,能改變的就只有後天的努力,依循自己的興趣,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功。這席話讓我想起 1939 年諾貝爾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GerhardDomagk)說過的名言:「人的理想一定要高過他所能做到的,殘酷的現實也許早已劃定了你的極限,如果我們不奮力的為『不可能』而努力,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可能』的極限在那裡!」。錢學長雖然已屆「不逾距」之年,目前仍維持每天上午 7 時 30 分進實驗室,晚上 7 時才離開,一週工作六天,研究不但是他的興趣,儼然也成為生命的一部份,這種對工作努力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個人亦利用此難得與大師級學長對談機會詢問東海未來之走向該如何?錢學長說他沒有標準答案,但要辦好一個大學,需要三個重要因素:雄厚資金、好老師、好學生等,三者缺一不可,至於要怎麼做,那就要考驗我們的智慧了!
在福華會館晚餐時我們亦邀請錢夫人出席,難得的機會當然要拿出相機拍照留念,錢學長隨口問我說我的相機是數位的嗎?我說:「是的」。他接著問:「你知道數位相機是誰發明的嗎」?我說:「不知道」。他說發明數位相機的人是柯達公司(Kodak)的研究員,在申請專利之後,公司就把此研究部門裁撤掉了,因為
高層只想圖近利賺取底片膠卷的錢,而 17 年後專利保護過期,柯達公司這個前影像產業霸主也就因不敵數位浪潮而接著倒閉了。錢學長語重心長說:有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此次與錢嘉陵學長訪談在晚宴愉悅交談中畫下了句點,由衷感謝校友總會袁會長與鄧副祕書長的熱情邀請及感謝鍾校友提供場地。今年欣逢本校第七屆校友畢業 50 週年紀念,錢嘉陵學長亦將於 11 月份返校參加同學會及慶祝活動,屆時相信我們有機會再次目睹錢嘉陵學長之風采。
楊定亞 筆
理學院 2015, 7, 19
圖一:錢嘉陵學長賢伉儷
圖二:與錢嘉陵學長賢伉儷合影(右一張晃暐老師、右二鍾漢清校
友、右三鄧益裕副祕書長、左一蕭錫鍊老師、左三袁祝平會長)
file:///C:/Users/HC/Downloads/%E9%8C%A2%E5%98%89%E9%99%B5%E5%AD%B8%E9%95%B7%E8%A8%AA%E8%AB%87%E9%8C%84%E5%BD%B1.pdf





Painting the People
Waldemar Januszczak continues 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 focusing on the people they painted and in particular the subjects of Degas, Caillebotte and the often forgotten Impressionist women artists. The Impressionists are famous for painting landscape but they were just as determined to paint people. Looking closely at the work of Edgar Degas, (他的姓氏讀法如出身貴族、他的厭女;"斯巴達女性挑戰男性是著名Jacques-Louis David的 Oath of the Horatii (from 1786)之戲仿......)Waldemar reveals how he consistently challenged traditions and strove to record real life as it appeared in the city. Waldemar also reveals the unusual viewpoints and dramatic perspectives of Caillebotte's paintings (真正有錢人;解釋為什麼要將木頭地板刨出一道道痕,因為整體地板均勻;畫室多亮色,讓陽光進來越多越好) from the Place de L'Europe and the rebellious and revolutionary art of Morisot, Bracquemond (她的作品多在陶器上頭)and Cassatt, three impressive female artists who were eagerly embraced by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Impressionism. (這集還介紹高更,因為他棄家到大溪地時已43歲,藝術生涯已可觀。)


這些字多很有意思。除了日本文化關鍵自wabi sabi 之外,我們工業工程這行很重要"時間研究",所以芬蘭語中吃根香蕉的時間單位,也很有意思:Pisan ZapraMany of the words express a form of measurement specific to a certain place. The Finnish word Poronkusema describes ‘the distance a reindeer can comfortably travel before taking a break’, while Pisan Zapra is a Malay term referring to ‘the time needed to eat a banana’.
BBC.COM|由 FIONA MACDONALD 上傳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士林了解容易,“天母”難

 天母地名是來自一位日本人中治稔郎


於1933年在此設立一座「天母神社」


將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合為一體來祀奉


而現在的天和公園裡,更有一口不斷湧泉


原住民留下來的「番井沸泉」


■島嶼行腳 / 天母.美國人.日本人.原住民


https://ycwang-world.com/a0130/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曹家。曹里歐。音樂會曾永和訪談到基隆美食曹銘宗

 Late last month was a euphoric moment for Taiwan when Taiwanese-American drag queen Nymphia Wind became the first winner from East Asia of RuPaul's Drag Race. White Fungus editor Ron Hanson spoke to New Zealand drag queen Taipei Popcorn 爆米花, who has collaborated with Wind on numerous occasions and witnessed her first-ever performance in 2018, and wrote an article for 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s Media Centre. bit.ly/4dyUI8z  Image: MTV.

【成為妮妃雅之前,我在全人成為我自己】

2022年,曹里歐獨自到紐約發展他的變裝皇后之路。就像《鏡週刊》寫的,曹里歐一到異鄉,去洗衣店工作,很無腦,也很簡單。不會占用太多時間嗎?曹里歐說:「那時想的是生存,先活下來。」後來呢?「吳俞萱提醒我,來紐約不是為了曹里歐,是為了妮妃雅。她叫我不要再拿曹里歐當藉口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妮妃雅一路過關斬將,榮獲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冠軍。但是,吳俞萱是誰?她是曹里歐在全人實驗中學的老師。全人實驗中學是什麼?那是台灣第一所提倡「自由探索,探索自由」的民主學校。

全人實驗中學的師生平等,曹里歐從13歲開始直呼老師的名字。他說:「俞萱帶我們創作,逼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我以前都叫她『煞不住』。」俞萱說,全人教育的珍貴之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玩真的。尊重彼此的主體性,真的去聽,真的去說,真的去吵架和溝通,真的去承接彼此的生命。真實的東西,才有力量。真實的碰撞,才能產生真正的愛。不只是人跟人的關係真誠親密,全人撐開自由寬容的空間,也讓一個人跟他自己的孤獨和夢想,完全黏在一起。不必為了社會的期待而活,每個人都在自由裡落難,揹負起成為自己的責任。

在吳俞萱的課堂上,曹里歐寫了生命中的第一首詩〈粉紅河馬〉,自編自導自演舞台劇《生日禮物》在牯嶺街小劇場呈現。吳俞萱說:「Leo早期的作品,真實袒露他渴望融入群體的焦慮,卻也無法壓抑自己異於常人的特質和純粹心靈。他的擺盪和掙扎,展現了真實的人性樣貌。」在全人,曹里歐充分探索自己的喜好,他畫畫、跳現代舞,排演契訶夫的劇本《櫻桃園》和音樂劇《媽媽咪呀!》,還在登山家校友阿果和張元植的帶領下,攀登雪山、嘉明湖、南二段、大壩尖山、奇萊北峰。高中時,他跟好友一起籌組服裝設計社團。高三畢業的成果發表會,曹里歐完成30套手做服裝,進行了一場華麗盛大的走秀表演。

後來,曹里歐帶著全人給他的各種養分,持續不同形式的創作。卡關的時候,他就向吳俞萱求救。例如,當他一結束福佑宮的變裝秀,拜託吳俞萱幫他寫幾句謝辭。煞不住的吳俞萱告訴曹里歐:「我可以幫你寫漂亮的句子,但是那一點意義也沒有。為什麼要說那些不痛不癢的場面話?你真正的感覺究竟是什麼?不要怕,就用你的爛中文把你真實的感覺說出來。不要拘泥文法,你可以創造你自己的文法。」曹里歐瞬間大哭,哭花了濃妝,說他其實只是想告訴大家,他真的很愛台灣,看到廟裡那些阿公阿嬤就很感動。吳俞萱提醒曹里歐帶著這份愛,說出真心的話。於是,曹里歐一邊掉眼淚,一邊用手機打下這幾個句子:「變成台灣藍腹鷴,飛往異地。展開翅膀,讓陌生看見自己的羽毛。我是台灣人,這是送給我愛的土地。沒有土地我長不出翅膀。」

五月短暫回台灣,曹里歐重回母校全人;因為那是給他時間和空間探索興趣和發展潛能的故鄉。在成為妮妃雅之前,曹里歐在全人成為他自己。而他身上的熱情、創造力、合作共好的人本精神,延續了全人教育的核心傳統。

這次重回全人,曹里歐將向學弟妹講述自己13歲到18歲在全人六年的探索歷程,也歡迎對自由民主教育有興趣的朋友到訪全人,親身體驗那培育曹里歐和妮妃雅的自由土壤。

▎主講 ─ 曹里歐(全人校友,變裝皇后妮妃雅)

▎主持 ─ 吳俞萱(前全人教師,曹里歐好友)

▎時間 ─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下午4點開始

▎地點 ─ 全人實驗中學(苗栗卓蘭山上)

▎報名 ─ 本活動以全人師生交流為主,因校園空間有限,僅開放少數外賓參與。外賓請填寫報名表單 https://reurl.cc/Gjxedd 審核結果將在三日內寄信通知。

▎聯繫 ─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寄信詢問 borninobsession@gmail.com

Emmy Hu 變裝皇后妮妃雅爆紅,這幾天網路都在貼她的美照,我也看了公視誰來晚餐之前做的訪問。節目到妮妃雅的家裡拍攝,訪問了他的媽媽曹慧敏,因為他的媽媽非常支持他做變裝藝術,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家的推手。


妮媽說她想要在66歲的六月六日她生日的時候,在瑞士安樂死,度過人生,我感到很驚訝,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很具藝術色彩的事情,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好了,迎接末日,這很有一點日本武士啊櫻吹雪之類的意境。


妮媽說,因為她跟爸爸(也就是妮外公)感情很好,爸爸離世時她非常傷心,有十年時間都不敢走進國家音樂廳,不敢去看爸爸捐給兩廳院的東西。她覺得如果自己有一個離去的時間,孩子會很感謝(我想她是要說妮外公的離世對她是一個意外,她很難接受,打擊太大,不想讓孩子經歷一樣的痛苦)。


這時攝影機移到牆上妮外公的照片,拍了兩三張妮外公的個人照,我赫然發現,照片上面的人應該就是非常知名的樂評人、古典音樂收藏家曹永坤。


兩廳院有一個表演藝術圖書館,裡面有一個典藏區,就是專門存放曹永坤生前的唱片收藏,我曾經去過那邊幾次,非常驚訝竟然有人的馬勒可以收那麼齊,馬勒交響曲聽一套就快要人生崩潰,這個人竟然有幾乎全部的版本,真的是看到頭皮發麻。


我很想知道這個曹永坤是誰,怎麼能收這麼多唱片,結果我一查,發現他的哥哥竟然是曹永和,就是那個自己學會了荷蘭人也看不懂的古荷蘭文、台灣歷史學界的宗師級人物、提出了台灣島史觀與海洋性格的一代宗師,中研院院士曹永和。。。


而如果妮外公真的是曹永坤的話,難道曹永和是妮妃雅的伯公,也就是妮伯公嗎。。。


我感覺這一整個家族應該就是要來貢獻世界、拯救人類麻瓜文明的吧😂。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史懷哲 佳美 101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賴其萬醫師Hampstead Heath) Bench donation scheme 紐約市中央公園? 《張清吉紀念文集》2023; 曹永洋與何懷碩的友情,與我們與漢清講堂 :曹永洋《蘭巴倫的篝火》(志文出版社 2006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等 賴其萬); 初樞昊《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

 


【音樂史上的今天】
文--吳家恆
1875年1月14日 史懷哲出生
今天是史懷哲出生,我沒有標身分,也沒有國籍。
之所以沒標身分,理由眾所皆知,史懷哲既是管風琴師、巴哈專家,也是牧師、神學家,而他影響世人最深的,或許還是透過醫師的身分。取任何一個身分,都不足以代表史懷哲。
之所以不稱國籍,是因為他出生在亞爾薩斯,當時此地屬於法國,但是普法戰爭後,被德國拿走。史懷哲兼受德法兩種文化的影響,就算德國的成分似乎多一些,但是隨著他到非洲行醫,去爭辯他是何國籍,意義也不大了。
史懷哲對於台灣的影響,比一般想像得更大。做為醫者,史懷哲並不像華陀,以高明醫術懾人,而是他面對生命的謙卑與犧牲奉獻,成為醫生的典範。當年創辦「新潮文庫」的林衡哲,就把史懷哲奉為偶像,而史懷哲的著作,當然也進入「新潮文庫」,而又影響了超過一代的台灣讀者,其中包括吳清友,他自言創立誠品是受史懷哲啟發,前幾年還出版了史懷哲的「生命的思索」與「文明的哲學」。
史懷哲曾經是台灣文化風景中的一座燈塔,如今,醫學院學生避開「內外婦兒」而就醫美,我想誠品主管把自家出版的史懷哲著作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的人恐怕也寥寥無幾,SWZ不敵KPI,史懷哲這座燈塔,在台灣已是光線暗淡了。
幾年前,曾經拍過一部史懷哲的電影,飾演史懷哲的是荷蘭演員Jeroen Krabbé,他最為人所知的角色,就是在《絕命追殺令》裡頭把哈里遜福特害得非常慘的那個醫生/同事/好友。他能說德文、法文,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演音樂家,《絕代艷姬》裡頭的韓德爾就是他,所以由他來演史懷哲,有其說服力,雖然在扮像與票房上,我覺得傑夫布里吉會更好。
電影的預告用了巴哈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一首前奏曲(就是music pad封面的樂譜),但很怪的是,英文版是用C大調彈的,而德文版聽起來卻高了半音,成了升C大調
Albert Schweitzer英文版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uysE7Rvj0
Albert Schweitzer德文版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mV-yPPjiY
=======================================
【與德布西聽見花】音樂與花藝的結合 http://bit.ly/1Of1Se4
【有樂新書|貝多芬失戀記】前往預購 http://bit.ly/1RbLeT0
幫我們的微博按個讚吧!:D http://bit.ly/1OY22LL
歡迎加入「MUZIK古典樂刊」粉絲團,立即訂閱並設定「搶先看」,你可以即時聽見精緻生活!
Albert Schweitzer practising Bach at his pedal-piano in Lambarene - with cat & fly.
YOUTUBE.COM

Albert Schweitzer 史懷哲:《自傳》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原始森林的邊緣》《蘭巴倫的篝火》《敬畏生命》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3/albert-schweitzer.html


Cheryl Lai 分享了 Jen-Wen Wang 的網誌



史懷哲在非洲叢林中得到他所要的:蘭巴雷教他「敬畏生命」的哲理,滿足他為白種人贖罪的使命感,他得人們的景仰與接納,遠超過他當年以青年才子的身份在歐洲所受的肯定與嫉妒。海蓮娜一樣為了叢林醫院做了重大的犧牲:拋掉她自己富開創性的社工志業,忍受炎熱、舟車與疾病之苦,在陌生的文化中生活,在戰亂中懷孕生產,母職劬勞,她的奮鬥卻沒有得到相對的肯定。史懷哲的傳記作家只記下一個難惹的老太太在蘭巴雷的形像。

1954史懷哲要去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海蓮娜因為氣他要與女助手和女祕書同行,拒絕與他同往奧斯陸。史懷哲到達奧斯陸時,卻收到女兒瑞娜的來信,警告他說,說母親正怒氣沖沖地前往奧斯陸,準備在記者會上公開要求離婚。另一位硬脾氣的老人也不服輸地,生氣地說:「來就來!」 海蓮娜最後還是沒有做得這麼絕,頒獎時,人們只見她板著臉,坐在史懷哲身邊。那一年,她七十五歲,史懷哲七十九歲。他看來還是壯碩有精神,她卻彎腰駝背,臉上刻著蒼桑。

1957年,海蓮娜拖著沉重的病體到蘭巴雷,再一次在他身邊生活。她期待與史懷哲一起飛回歐洲,但是終於因為病勢轉沉,不得不再次孤單地踏上歐洲之旅。六月一日,海蓮娜在蘇黎世的醫院去世。她的骨灰被帶回蘭巴雷埋葬,史懷哲在為她寫的墓誌銘中,尊她為蘭巴雷的奠基者。

苦澀的叢林夢 海蓮娜•史懷哲 Helene Schweitzer (1879.1.25-1957.6.1)

人道關懷好夥伴
JEN-WEN WANG·2015年11月10日
人道關懷好夥伴 亞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zer 1875.1.14-1965.9.40)對很多人來說,是西方人道精神的代表。他放棄在歐洲的似錦前程,帶著為白種人贖罪的心,到非洲叢林裡行醫,倡議以「敬畏生命」為起點的倫理。他的博愛精神與信仰的實踐力,感召了許多人。 海蓮娜•史懷哲在智慧、毅力與人道精神上,一點兒也不輸她的丈夫。海蓮娜比史懷哲小四歲,1879在柏林出生。她的父親哈利•布列思勞(Harry Breslau)是有名的歷史學者,猶太人。就像那時代的許多猶太人知識份子,布列思勞教授對自己的傳統宗教並不特別熱心。海蓮娜小時候就接受基督教洗禮,活在基督教文化裡,長大後,在史特拉斯堡的知識份子圈圈中,海蓮娜形容自己是個「受康德影響的基督教無神論者」。她對信仰自有一套見解,是植根於哲學的思考,不分猶太教,基督教。 海蓮娜十一歲時,哈利•布列思勞受聘到史特拉斯堡大學擔任教授,全家由柏林遷到史特拉斯堡。海蓮娜在這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裡,成長為一位文化修養很深的淑女,她通多國語言,彈一手好鋼琴,對藝術充滿興趣,二十歲就拿到教師證書,之後又讀了幾學期的藝術史課程。她也愛運動,擅長騎單車與滑雪,體能很好,富冒險心。 在史特拉斯堡有個年輕知識份子的圈子,人們聚集,或運動,或討論哲學,康德的道德批判在這個圈子裡是大家愛談論的。以研究康德得到博士學位的史懷哲,自然也會被推薦進入這個圈子。 朋友圈並不知道他們兩個人的交往是怎麼開始的,他們很拘謹而守禮地維持一定的距離,不輕易讓人察覺他們彼此的傾慕之心。 我們只能由他們來往的信件中推測,海蓮娜應是第一個知道史懷哲不平凡的人生計劃的人。 1902年,他們共同在公園散步,史懷哲說他下決心要離開歐洲,尋找切實地為人服務的機會,他的決心很堅定,甚至認為他應該為此理想守獨身生活。海蓮娜了解他,支持他的夢想。她和史懷哲有許多共同的興趣與志向,他們兩人都無法忍受中產階級教會的偽善,都認為應該以愛來服事貧苦的人,才是在實踐福音。他們倆都熱愛巴哈的音樂,在美妙動人的樂聲中心靈共鳴。這樣的心靈溝通,使這一對充滿對人類命運使命感的年輕人,決心要在未來成為同工與朋友。 在理想中艱辛同行 史懷哲在1903.7.14寫信給海蓮娜: 「我總是一再問:我是否會毀掉您的一生?如果您沒有遇到我,或者,若我對您像對其他人一樣地冷漠,您的人生路將會平坦得多。您本來會找到屬於您的家庭的,但現在,我帶您離開這樣的路,而我對您的期待,將會讓您遠離這一切的幸福。(…)我問自己:這火燄是否有熄滅的一天?那時我對您的心來說就只會是陰沉的回憶,而對您的生命來說將是冰冷的。我甚願您知道我是多麼欽敬您!我無法開口向您說,我要花多少力量才能克制自己,不至於太過份地表達我對您的愛慕與感謝!您對我的重視對我所選擇的路是多麼有幫助!您對我的愛慕怎樣讓我感到驕傲!您是我的力量。 但是,您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知道,您把我理想化了,這讓我自高。您的愛讓我感到溫暖,但是您得到什麼回報?幾封信,勝利,幸福的頃刻—然後是巨大的空虛。」 史懷哲猶豫著。的確,如果沒有遇到他這個充滿使命感的人,海蓮娜的人生有可能是一個普通的歐洲淑女的人生。以她的學識與背景,就是不結婚,也會是一個受人敬重的女教師,一樣可以有她自己的貢獻。但是,她決心與史懷哲為伴,與他共同實踐一個高遠的理想,她打算把她的才華與能力貢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而在這樣的夢真正實踐之前,她還有一段漫長的等待的時間。 1912年,當史懷哲的非洲行真的可以實現時,他們才結婚。 海蓮娜在這十年間並不閒著,她做了極多的事:到英國當家教,認識了工業社會裡嚴重的社會問題;回到史特拉斯堡,開創自己的社會工作,擔任「孤兒主任」(工作性質類似家庭扶助中心主任),憑自己的力量建起第一個單親媽媽之家。 當史懷哲決心再讀醫學,以醫生身份前往非洲的時候,海蓮娜也辭去工作,接受護士訓練,準備與他一同迎向未知的前途。他們沒有錢,居無定所,課業繁重,海蓮娜的父母對這種狀態極不諒解,但是她意志堅強地執著於這個以理想相連結的關係。 海蓮娜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否有史懷哲所擔心的「巨大的空虛」,她的知識與經驗的裝備都已經足夠,她和丈夫一同航向非洲西岸的法國殖民地,也就是後來的加彭共合國。那裡將是史懷哲的終身事業,但是對海蓮娜來說,那將只是一場苦澀的夢。

蘭巴雷叢林醫院 1913年史懷哲夫婦在赤道以南的蘭巴雷(Lambarene)建立了一個貧病醫院。海蓮娜是護士,是麻醉師,也是藥師,她開闢了藥草園,自己生產一些藥品,除了醫院的工作之外,她還得負責許多史懷哲口中的「復雜的非洲家事」。她一直都無法適應熱帶的氣候,但是她努力以堅強的毅力勝過肉體的不適。 蘭巴雷醫院建立起來了,對當地的人是很大的幫助。 但是1914年歐戰爆發,德國與法國成為敵國,史特拉斯堡當時屬於德國,蘭巴雷卻是法國的殖民地,隨著戰情的升高,史懷哲夫婦先是被軟禁,1917年終於被當戰犯強迫遣回法國南部。夫婦倆都害了痢疾,在聖雷米療養院被拘禁了近兩年。兩個強壯而勤勞的人,變得又病又弱,失去可以貢獻力量的地方。在這段頹喪憂愁的日子,海蓮娜懷孕了。 他們的女兒瑞娜出生之後,海蓮娜被痢疾與生產的勞頓折磨的身體一直還是無法恢復健康。 當1924年,史懷哲捲起袖管,充滿鬥志地前往非洲重建蘭巴雷,海蓮娜卻因身體不適,不得不與女兒留在德國黑森林,史懷哲為她們母女在那裡造了一間小屋。 海蓮娜在蘭巴雷的工作自此變得總是片段式的。 1929年她回到蘭巴雷新蓋好的醫院擔任護士長,1937年她獨自一人前往美國為蘭巴雷募款,以流利的英文和嚴肅認真的態度,贏得許多人的心。 1941年,出身猶太家庭的海蓮娜逃出納粹德國,輾轉到達蘭巴雷。這一次,她待了七年,堅忍地與當地的氣候、與她身體的軟弱對抗。 但是,除了肉體的困頓之外,還有心理上的新挑戰:她發現自己逐漸成為「客人」,她的丈夫已經有了新的「家人」:在她丈夫的身邊圍繞著許多女醫生,女秘書,女義工,個個用崇拜的眼光看著史懷哲,順服他的指揮,不像海蓮娜會批評他。擴建之後的蘭巴雷貧病醫院,規模變大了,海蓮娜工作的果效淹沒在無數新工作的汪洋中。 海蓮娜不是嬌滴滴好吃醋的女性,多年的孤獨生活她都堅強地熬過了,但是這樣的狀況對她的心靈與身體都是很大的折磨。擁有「大愛」的史懷哲,其實很懼怕所有過於親密的關係,海蓮娜體諒他,願只以「好夥伴」的身份與他同行,但是眼見他身邊現在有更多適任的女性「好夥伴」,她當初縱身躍入的理想,還真的有成為「巨大的空虛」的危險。 苦澀的晚年 史懷哲在非洲叢林中得到他所要的:蘭巴雷教他「敬畏生命」的哲理,滿足他為白種人贖罪的使命感,他得人們的景仰與接納,遠超過他當年以青年才子的身份在歐洲所受的肯定與嫉妒。海蓮娜一樣為了叢林醫院做了重大的犧牲:拋掉她自己富開創性的社工志業,忍受炎熱、舟車與疾病之苦,在陌生的文化中生活,在戰亂中懷孕生產,母職劬勞,她的奮鬥卻沒有得到相對的肯定。史懷哲的傳記作家只記下一個難惹的老太太在蘭巴雷的形像。 1954史懷哲要去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海蓮娜因為氣他要與女助手和女祕書同行,拒絕與他同往奧斯陸。史懷哲到達奧斯陸時,卻收到女兒瑞娜的來信,警告他說,說母親正怒氣沖沖地前往奧斯陸,準備在記者會上公開要求離婚。另一位硬脾氣的老人也不服輸地,生氣地說:「來就來!」 海蓮娜最後還是沒有做得這麼絕,頒獎時,人們只見她板著臉,坐在史懷哲身邊。那一年,她七十五歲,史懷哲七十九歲。他看來還是壯碩有精神,她卻彎腰駝背,臉上刻著蒼桑。
1957年,海蓮娜拖著沉重的病體到蘭巴雷,再一次在他身邊生活。她期待與史懷哲一起飛回歐洲,但是終於因為病勢轉沉,不得不再次孤單地踏上歐洲之旅。六月一日,海蓮娜在蘇黎世的醫院去世。她的骨灰被帶回蘭巴雷埋葬,史懷哲在為她寫的墓誌銘中,尊她為蘭巴雷的奠基者。 「您的愛讓我感到溫暖,但是您得到什麼回報?幾封信,勝利,幸福的頃刻—然後是巨大的空虛。」半個世紀以前,史懷哲這樣問海蓮娜。海蓮娜以一生的行動來回答這個問題。她是一位甘願與理想為伴,吞下苦澀果實的女性。 現代女性的觀點 現代尋求自我實現的基督女徒們會怎樣來看海蓮娜•史懷哲的一生呢? 海蓮娜克苦己身,一生執著,她的執著有美也有困頓。她的聰慧,她的精力,她的開創力,通通都用在一個看似很高遠的理想上,因她沒有絲毫私心。但是,她忽略她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就是在為一個理想付出之際,仍需要肯定與安慰,需要真正可以分享生命的同伴。她的身體對這樣的犧牲發出抗議-身體往往比頭腦更靈敏地感受到心靈的重負-她的肉體阻止她無限制地在蘭巴雷付出。 現代的女子比較懂得傾聽自己肉體的抗議之聲,學習著在為理想獻身與活得快樂之間的平衡。像海蓮娜這樣的生命現象,也許我們仍會在老一輩的台灣婦女身上看到,就像命喪富士山,一輩子與丈夫攜手做醫療宣教的「井上魯鈍」黃聰美醫生,或是埔里療養院的黃慈心醫生。年輕的一輩,卻有其活潑多樣的生命實踐。 台灣也有許多女子以另一種執著,另一種熱情,默默地開創著她們自己的蘭巴雷。她們不再需要一位傳奇人物為前導,也不再需要由一位大師點出異象,她們傾聽著神通過她們的身心所說的話語,在生機盎然的大地上,正在走出自己的路。願她們身心快樂,願她們由神的喜悅中,汲取不絕的力量。 王貞文2004-05-13 《櫸樹裡的基督》






分享


6 個人都說讚。

3個分享
留言



佳美 101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賴其萬醫師Hampstead Heath)  Bench donation scheme  

《張清吉紀念文集》2023;

 曹永洋與何懷碩的友情,與我們與漢清講堂 :曹永洋《蘭巴倫的篝火》(志文出版社  2006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等 賴其萬); 初樞昊《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林皎碧談  讀永井荷風《江戶藝術論》侯詠馨譯;邀請信

曹永洋與何懷碩的友情,與我們與漢清講堂 :曹永洋《蘭巴倫的篝火》(志文出版社  2006); 初樞昊《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 。林皎碧談  讀永井荷風《江戶藝術論》侯詠馨譯;邀請信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50309292936682


【人文薈萃––漢普斯特德荒野(Hampstead Heath)】
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的私藏景點—倫敦北邊的Hampstead Heath。雖然名叫荒野,但這裡一點都不荒涼,自然景觀、藝術展出、以及遛狗散步三個願望可以一次滿足,英國詩人濟慈及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都曾暫居於此。
藏身於Hampstead Heath中的肯伍德府(Kenwood House)收藏許多畫作,照片中的展廳同時就掛著荷蘭著名畫家維梅爾和林布蘭的畫作!這裡也是英國經典電影新娘百分百的取景地喔🎥
周末到了,趕快安排出門踏青吧!
Today we're going to introduce to you a hidden gem, Hampstead Heath, located in northern London. Despite its name suggesting wilderness, it's far from desolate. Keats and Freud have all resided here. Nestled within Hampstead Heath is Kenwood House, which houses a vast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In its galleries, you can find works by Vermeer and Rembrandt! This place also served as a filming location for the classic British film "Notting Hill" 🎥

 曹永洋與何懷碩的友情與我們 《》《蘭巴倫的篝火》《》

曹永洋《蘭巴倫的篝火》(志文出版社  2006)  作者: 李遠哲博士 、曹永洋、鍾玉澄......



倫敦雜記朱自清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賴其萬醫師Hampstead Heath);Bench donation scheme
曹永洋(編)《蘭巴倫的篝火》,台北:志文出版社,2006.

熱愛台灣的蘭大弼醫師 賴其萬

捐張椅子給自己喜愛的公園 賴其萬








Hampstead Heath


Bench donation scheme


Would you like to mark a special family event,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r perhaps to remember someone special? Then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donating a bench in one of our parks.

Contents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2021)

《》《蘭巴倫的篝火》

內容簡介

  史懷哲是20世紀傳奇人物。他出生於德屬阿爾薩斯省凱薩斯堡,在昆市巴赫長大。18歲到36歲他在史特拉斯大學先後取得哲學、神學、音樂、醫學四個博士。29歲秋天的一個清晨,他從一本巴黎傳到雜誌上看到非洲需要醫生,史氏決定回應上帝呼召,進入醫學院苦讀六年並成為一個叢林醫生。

  1913年史氏與妻子啟程前往非洲蘭巴倫、經過半個世紀的苦心經營,蘭巴倫的醫院成唯有600個床位的教會大醫院,90歲高齡他安息於加彭共和國的蘭巴倫。1965年史氏去世醫院改為〈史懷哲紀念醫院〉。

  史氏在四個不同的領域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史氏集共計20卷。他本身也是一留的管風琴演奏家,《巴哈論》的經典之作。他畢生宣揚「敬畏生命、世界和平」的理念。《文明的哲學》一書對西方文明有深刻的反省和針貶。

  台灣史懷哲之友1975年成立於台北。第一任會長陳五福博士生前是曾與史氏通信的忘年之交。

  • 《蘭巴倫的篝火》(2006)規格:平裝 / 271頁 / 32k / 13 x 19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初樞昊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


何懷碩 廣西師範大學



洋洋40萬言,旁徵博引,精妙的藝術解讀,體味“苦澀”的另類美感
作者沉澱十年,以細膩精彩的文筆梳理了何懷碩藝術的發展源流,勾畫出何懷碩龐大的精神與藝術體系,既有細細爬梳其藝術流變,進行藝術本體層面的討論,更有深究其人格魅力,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熱忱和堂吉訶德式的勇氣的台灣藝文大的家形象躍然筆端,可謂難能可貴的關於何懷碩的重要研究讀本。

二十餘年書信往來,珍貴的一手資料,承載作者與傳主間伯牙子期般三十二載的惺惺相惜
本書作者與何懷碩先生過從甚密,從20世紀90年代的首次通信至今,白駒過隙,逾二十載的兩岸書信往來,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一手資料,見證作者與傳主間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

收錄300幅珍貴作品,高精印刷,還原藝術家作品的豐富層次
300幅圖片獨jia授權出版,部分早期畫作鮮為人知。全書採用色澤柔和的精品純質紙印製,多次精準校色,呈現珍貴圖像的諸多細節和豐富層次,體味沉凝澀古的藝術之境。

易英、劉慶和等聯合力荐,何懷碩親筆作序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家易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劉慶和等誠意撰寫熱情洋溢的推薦語。傳主何懷碩親筆作序,坦言閱讀此書,猶如在別人的鏡子中看到昨日的自己、今日的自己與依稀可辨的明日的自己。


內容提要

本書為台灣藝文大家何懷碩先生的藝術評傳。作為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作者以其與何懷碩的通信為切入點,旁徵博引,涉及大量對畫作藝術本體性的賞析與解讀,探討了其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風格、藝術元素的塑造與運用、構圖取景等具體藝術理論問題。此外,書中還涉及何懷碩相關著述、藝術文獻的爬梳,對何懷碩的藝術發展脈絡、成因、藝術思考等進行全面而立體的釋讀,凸顯了台灣藝術家深厚的家園情懷。本書敘述筆調富含文學性而不失藝術史理論的嚴謹度和專業度,圖文並茂,多幅佳構為首次出版。


目錄

001 / 小引
《孤旅》——少年漂泊者
006 / 少小離家
011 / 無根的生活
018 / 臨仿、收藏與《大師的心靈》 藝術家的襟懷
061 / 創作記錄:進入歷史
066 / 朋輩嗤然譏傲物
089 / 發現懷斯:超驗的世界
098 / 《澀園讀書圖》:閉戶即是深山
126 / 博觀約取,乃以瓦注——書法篆刻與格調
151 /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與《傅抱石畫論》
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156 / 疏雨長流:東西方與抽象
170 / 素描的中國風格
180 / 意匠如神與身份意識
190 / 反思西潮與反躬自省
203 / “線”與中國風格
210 / 名實之辯:“國畫”“西畫”與“現代中國畫”
傳統新變
220 / 西潮東風
261 / 苦澀的美感
265 / 風格的誕生
298 / 未之聞:造境
336 / 創造價值之反省
光影之相與“心像”
353 / 光影之魅
368 / 永恆的月光
394 / 心像.寓言
吾土吾民

426 / 枯樹賦

442 / 反思前夜風雨急
464 / 荒原與廢墟
471 / 空茫.歸鄉
498 / 寫真不貌尋常人
我們生活的時代
514 / 存天下之心
529 / 人的境遇
542 / 像一支箭,射到大海裡去
結語
564 / 獨立蒼茫
後記
571 / 從前以後


作者介紹

初樞昊,1969年生。199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經濟系,200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獲碩士學位。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美術研究》編輯。發表論文有《東坡雪堂1082年》《經驗的世界與:太空攝影、玻璃和時間觀看》等,譯文有《超現實主義,男性-女性》等,譯著有《攝影理論簡史》《我,米開朗基羅,雕刻家——一部書信體自傳》等。

***


邀請江戶藝術論的譯者参加二月十日的討論會

此想法雖然有些魯莽,然而,我想邱先生不會來,如果該譯者願意來聊二三十分鐘,或許是很棒的想法。

妳應該是恰當的寫邀請信的人,就說受我之託,邀請她來参加。
或許給妳難題,然而,我們這些退休的人,要開創。
晚安 

.....這本書她譯得真是不錯,編輯上就有些糟糕。永井荷風對浮世繪的論述,讓我反省自己太在意看懂作品,以致偏重作品的文學性或故事性,反而忽略各別繪師作品特色。以後會注意卻也很難做到,因為我沒有像永井荷風可以親眼看的真跡浮世繪的機會。晚安

皎碧



快速將永井荷風《江戶藝術論》讀完,自我感覺良好的阿Q精神,認為功力又進步了。這是那天鍾老師借給我的三本書之ㄧ,借來的書速速讀完趕在下次見面歸還。雖然他說送妳也沒關係,他再去買一本。當然婉謝了。.....


你、Po Hwa Lin、林水福和其他69人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他們眼中的陳維滄 (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0425 0600 曹老師清晨來電,說要去参加陳維滄學長的訪談。 我說您前天來電說,不想去(怕太麻煩陳學長),我已取消該約會…… 真是誤會……

 曹老師清晨來電,說要去参加陳維滄學長的訪談。

我說您前天來電說,不想去(怕太麻煩陳學長),我已取消該約會……

真是誤會……


問雷,蔡。 周作人 《王孝廉紀念文集》第三部分:做為王孝廉文章的讀者報告 徐復觀通信與老曹有關,是否合併? 徐復觀先生的字的克服

王孝廉與雷 驤之周作人(含找新村)


2024 0505不方便打擾雷先生 「記得那個夏天

陽光這麼照著

小鎮來的

新樂隊


人群之中那個男孩

身邊

總是飄著

美麗黃蝴蝶」


—小說裡的最後一人(歌詞來自即將發佈新專輯)


圖:雷驤

可否請問蔡先生,王孝廉先生與你們,我讀過他帶你們去找“新村”。還有其他活動嗎

答:沒有了

周作人的日本老婆羽太信子


1962年4月8日周作人的日本老婆羽太信子病死。八個多月後,周作人在1963年2月20日的日記說:余與信子結婚五十餘年,素無反目事。晚年臥病,心情不佳。以余弟兄皆多妻,遂多猜疑,以為甲戌東遊時有外遇,冷嘲熱駡幾如狂易,日記中所記即指此也。及今思之皆成過去,特加說明並志感慨云爾。


此時的周作人與魯迅早已兄弟絕裂,魯迅並早已過世了,他弟弟周建人早亦搬家至上海了。周作人還再數落兄弟多妻,魯迅奉母命與朱安結婚原本不幸,後來認識女學生許廣平總算攜手與共十年光景。而周建人不就是娶了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而造成感情不睦的,後來分手後,芳子一直住在周家,周建人遠赴上海工作,才認識王蘊如而結合的。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怡怡四十年,最終反目成仇,而周建人和芳子離異,這難道和羽太信子沒關嗎?糊塗畏妻的周作人此時還在譴責兄弟多妻,真是自作自受!


羽太信子晚年是有幻想病的,從1951年起一直和周作人吵鬧不休,他懷疑周作人在1934年東遊日本時,有過外遇。但這只是周作人早年的夢中情人少女乾榮子。那是1906年周作人和魯迅到東京,優見館主人的十五六歲的妹妹乾榮子,為他們送茶水,周作人見到乾榮子的一雙赤腳在屋裏走動,一時心動,在中國的婦女都纏足,沒想到扶桑的少女大腳果如仙。多年後這個景像一直出現在周作人的夢裡和文章裡。


周作人特別為乾榮子寫了<高樓>一詩:


那高樓上的半年/她給我的多少煩惱/只如無心的春風,/吹過一棵青青的小草。/她飄然的過去了,/卻吹開了我的花朵。/我不怨她的無情一一長懷抱她那神秘的癡笑。


1934年周作人以著名學者的身份訪問日本,有沒有去見過乾榮子呢?沒有任何記載,但信子懷疑他有外遇,這我們無從得知。但無疑地乾榮子對周作人起了很大的作用。當年我們拍周作人的紀錄片時,特別演譯這一段,導演雷驤在東京的旅館場景,請在東京任教的王孝廉教授,找來日本的女學生客串演出乾榮子一角,雪白的赤足,確實令人怦然心動的!結合周作人的日記、詩文,還原當年的場景,影像是逼真的!

 
2024.04.21災難
苗栗地方法院陳姓書記官疑過勞病逝。
據說書記官最大的壓力源是開庭時,被告、律師、檢察官、證人以及法官的庭詢內容,當書記官繕打速度未能符合法官的要求,常會引來法官的各類催促,讓書記官倍感壓力。
因繕打太慢,會影響到後續法官開庭進度,有些書記官會先以「數位錄音」方式,簡要紀錄庭上的審理內容,之後再加班繕打筆錄,但因需要反覆聽錄音後繕打,恐需再花費3倍以上時間處理。
看完報導,我不期然想起年少時,在「幼獅公司」擔任編輯,好怕遇見寫字潦草的作者,龍飛鳳舞的字體,常常拿稿子呼籲全辦公室總動員傳閱辨識,瞎想半猜,若得一字,往往歡聲雷動。
記憶裡,最讓人不敢恭維的是徐復觀先生的字。天啊‼️,真像天書,斗大的八爪字,個個橫出格子外。當年是用撿字排版,排版先生先撿字,(其實都是很有經驗的撿字先生的)但一遇徐教授的稿子,撿字先生總是一肚子火,看懂的字少,看不懂的多,所以只能用猜的。
稿子送來一校時,編輯找出的錯字往往拉滿且外溢到紙外頭,主編只好在A4紙下再貼一張A3紙,錯字更正的線條縱橫交錯拉到A3紙上,就像編輯部喝下午茶時,用撇蘭法決定誰要出多少錢!也像在尋寶圖裡設法找到寶物,彎彎曲曲的。排字先生往往崩潰到把稿子丟到地上狠踩,壓力山大。
另外,我曾執行「海外華文作家典藏資料中心」計劃案,去訪問北美作家。錄影回來,用工讀金請學生將錄影帶整理出逐字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屬夏志清教授的影帶。整理的學生,面無人色,簡直抓狂。我憐惜學生年少、經驗少,吩咐他:「盡量就好,無法辨識的就空在那裡,只要底下畫線,這部分讓老師來。」我知道夏先生的家鄉口音重,不但如此,他還不時穿插口音更重的英文,確實辨識不易。
哪知道,幾天後,學生來繳卷,滿紙都是空格和線條,幾乎沒認得幾個字。這下子輪到我崩潰😫。在錄影帶和錄音機間,外子、兒子、女兒和我四人,差點把耳朵和眼珠子一起塞進機器裡,真是一場大災難。
偶爾才遇到一次的麻煩事,都覺得難受,何況是天天浸淫在類似的麻煩裡,確實太難過啊!幸好如今科技發達,已有相關語音轉文字準確度極高的軟體可使用,司法院如能儘速推出語音輸入,在某種程度上就能稍稍減輕書記官的負擔吧。



99999


 《王孝廉紀念文集》第三部分:做為王孝廉文章的讀者報告Izumo: Land of the Supernatural 

Izumo is a place of myth and legend, where Japanese gods have gathered since the days of old.



《王孝廉紀念文集》第三部分:做為王孝廉文章的讀者報告

1. 王孝廉《春帆依舊在》中的《岩波茂雄與岩波書店》一篇譯搞,岩波書店在文星叢刊的發刊辭等,即是出版界的楷模。

啟發漢清講堂( 2014~2019上傳youtube) 143 岩波茂雄及岩波書店 鍾漢清 邱振瑞 2017-03-05

台灣各出版社無法取乎岩波書店的可大可久,跟日本的人口和讀書風氣頗有關,參考我在

《張清吉紀念文集 》(允晨) :張清吉(1927~2018.9.28 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的創始人) 中引殷允芃在愛荷華訪問日本名作家談沙特小說翻譯本在日本銷收量是五萬本,法國本土只賣五千本相關。

蕭孟能在《文星叢刊》發行的旨趣中提到英國的企鵝文庫 (Everyone更早)、美國的前導 (Mentor) 、日本的岩波叢書。我想,對英日的文庫,可能只知道些形式.......


王孝廉 《岩波茂雄與岩波書店》,收入《春帆依舊在》台北:洪範,1980,頁97-106。作者在《後記》中說,根據岩波茂雄的自傳節譯的。.....日本全國的書籍都奉行不二價的風氣,就是由於當年岩波茂雄"書不是商品"一句話......給台灣的出版業者一點參考的價值......

2017.2.10 讀《岩波茂雄傳》,知道他是業餘登山家;中國約有5處圖書館受贈全部出版品;《年譜》中王孝廉文章中提到的台灣總督府圖書室搬大忙:萬元採購案;岩波茂雄很快躋身高納稅者。

2. 新潮文芥川龍之介的世界 台北:ˋ志文( 新潮文庫 )1977 (賴祥雲...王孝廉)


一些我們本土的認識


《芥川龍之介全集》國際芥川竜之介學會Akutagawa Ryunosuke





芥川龍之介 蜘蛛之絲


參考網站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_j_jc.htm


文法與修辭探究 參考資料

類 文 竹藪中 橘子


以下選錄芥川龍之介的著名作品橘子作為類文,此文由賴祥雲翻譯,這也是常被選入日本教科書的一篇名作,文章藉由一位邋遢的鄉下少女與她弟弟們的親情,凸顯人性中的愛,展現人性的陽光,令人倍感溫暖。此篇文章選自芥川龍之介的世界(志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竹藪中(黑澤明【羅生門】原著) 作者:芥川龍之介 1921.12.01庫中的小筆戰《芥川龍之介的世界》





3. 王孝廉編譯《島國春秋─日本書紀》中的原典選讀之九,可幫助了解歌川廣重等人的開國神話之浮世繪,網路上可知。大英博物館和Honolulu 博物館都收藏此版畫。

跳舞直到太陽升起在這幅日本木版畫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講述了太陽女神天照的故事 身為太陽女神,天照作為本土神道教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統治著整個天界。 她的哥哥,風暴之神須佐之男嫉妒並摧毀了她的田地和宮殿。悲傷的天照退入山洞,世界陷入黑暗。 其他神聚集在一起引誘太陽女神。他們發現了黎明前的公雞,並在她的洞穴前掛了一面鏡子。看看你是否能發現印刷品右上角的鏡子! 舞蹈女神天女點燃營火開始表演。可以看到雨乃手拿一根「gohei」(有紙飄帶的木杖)和一棵「suzu」鈴樹,這兩種樹至今仍在「神樂」神道舞蹈中使用。 眾神喧鬧的笑聲鼓勵天照從洞穴中爬出,世界因此恢復了光明。 這幅版畫是浮世繪木刻印刷傳統大師歌川廣重的作品。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 8000 幅驚人的版畫,大部分都是帶有薄霧或月光的微妙而柔和的風景畫 廣重於 1858 年#OnThisDay 逝世。

歌川廣重(1797-1858)HIROSHIGE,《日本歷史圖鑑》系列中的《神靈演奏引得神聖光輝》。紙上彩色木版畫,日本,1847-52 年。了解更多:https://ow.ly/fwLB50PR629

《古事紀》和《日本書紀》中提及天照大神對惹是生非的弟弟憤怒至極,決定把自己關進天岩戶裡,於是整個世界日月無光,陷入黑暗。眾神為了解決這問題,在天岩戶外載歌載舞,並獻上長啼雞、八咫鏡、及八尺瓊勾玉等,而八尺瓊勾玉上就掛有 “榊” 「さかき」(sakaki),因此,自古常綠中喬木楊桐(sakaki)就被視為神木;其枝葉常用在神事祭典上,亦稱「賢木(salami)。李明宗

何謂「真榊」?

今天報紙刊出「岸田供奉靖國神社 陸釣魚台驅離日船」的報導,這樣的政治事件每隔一陣子就發作一次,我已經無感了。惟一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句話:

〔岸田文雄昨由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真榊」〕

British Museum


Dancing until the sun comes up takes on a new meaning in this Japanese woodblock print,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un goddess Amaterasu 
 As goddess of the sun Amaterasu ruled over the entire celestial realm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kami – deities in the native Shintō religion.
 Her brother, the storm god Susanoo, was jealous and destroyed her fields and palaces. The grieving Amaterasu retreated to a mountain cave, plunging the world into darkness.
 The other kami gathered to lure the sun goddess out. They found cockerels, whose crowing precedes the dawn, and hung a mirror in front of her cave. See if you can spot the mirror in the upper right of the print!
The goddess of dance, Amenouzume, lit a bonfire and began to perform. Amenouzume can be seen holding a ‘gohei’ (a wooden wand with paper streamers) and a ‘suzu’ bell tree, both of which are still used in ‘kagura’ Shintō dances today.
 Raucous laughter from the assembled deities encouraged Amaterasu to peak out from the cave and light was thus restored to the world.
This print is the work of Utagawa Hiroshige – a master of the ukiyo-e woodblock printing tradition. Throughout his long career he created a phenomenal 8000 prints, mostly subtle and soft landscapes with mist or moonlight 
Hiroshige died #OnThisDay in 1858.
 Utagawa Hiroshige (1797–1858), ‘A Musical Performance by the Deities Entices the Divine Radiance’ from the series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Japan’. Colour woodblock print on paper, Japan, 1847–52. Read more:

 
上個月底編輯通知大叔說拙作《日本神話故事》即將再版,可喜可賀!大叔想說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因此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編輯的「即將」是很快的意思,昨天在博客來已看到上架。這本拙作是截至目前為止最薄的一本(沒有意外的話,接下來兩本會比這本薄),能比其他作品先行再版,大叔在欣慰之餘,也感到意料之外。
不曾讀過初版或是對於日本創世神話感到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這本拙作喔!


4. 王孝廉張桐生夫婦:做日本新村運動發源地的雷驤等一行人的參觀導引;福原 義春(ふくはら よしはる、1931年3月14日 - 2023年8月30日は、日本実業家資生堂名誉会長。資生堂社長、会長を歴任)喪禮翻譯。

雷驤〈日向.日落〉(1995)是篇佳作;

雷驤、張桐生是繼周作人在20年代訪日本" 日向新村"的第二批華人。

雷驤 導演過影片《周作人》之介紹 (拍片時," 日向新村"鏡頭次模擬的,這次親訪,以〈日向.日落〉一文概述)....可能是"1988年放送のNHK特集「どんなご縁で〜ある老作家夫婦の愛と死〜」"之對照本。

周作人的回憶錄〈知堂回想錄》,期中的" 日向新村",已經雲淡風輕了。

武者小路実篤選集 全8巻、筑摩書房、1967年

這家書店有文選〈武者小路実篤集》(1964),內有"新村問答"數篇、〈友情》、〈生與死》等等。

---雷驤〈日向.日落〉1995;雷驤 ;周作人 、張桐生;" 日向新村"。〈知堂回想錄》、1988年放送のNHK特集「どんなご縁で〜ある老作家夫婦の愛と死〜」

5. 王孝廉的小說《彼岸》: 1985年1月出版同年9月3版.......我以前都只讀王先生的學術作品,讀他的小說當然可以了解他的另外面向。他在"自序"說葛浩文教授曾將書中兩篇《塵海三色》和《平戶千里》翻譯成英文....... 『郭豫倫先生為我設計此書和另一本散文集《船過水無痕》的封面,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好的紀念。』

----2023
談資生堂的 福原義春(Yoshiharu Fukuhara)先生的"我的多軌人生"/《文化打造極致》:《史記》是最喜歡的書。我所知道"文化"發展的二實例:杜維明; Japan: Spirit & Form By Shūichi Katō (加藤 周一)1994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95764388719211

福原 義春(ふくはら よしはる、1931年3月14日 - 2023年8月30日)は、日本実業家資生堂名誉会長。資生堂社長、会長を歴任。

2023年8月,杜維明 (曾當資生堂公司之顧問,詳見 《文化打造極致創意》一書是臺灣商務2008年推出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到日本參加福原 義春的喪禮,張桐生先生為其翻譯

文化打造極致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