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問題很大]
上週五,《制度基因》的作者史丹福教授許成鋼來本中心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AI產業革命和制度競爭。
許成鋼研究的主題是產業革命和政治經濟體制的關係。他的《制度基因》是晚近制度經濟學最好的一本書。
他週五的演講為這幾年的中美競爭—包括晶片和AI戰爭,撥雲見霧,讓人茅塞頓開。
以下是他演講的速寫。
----------------
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經歷了四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和荷蘭。
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和汽車的普及都在美國大規模的發生。
第三次產業革命,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的半導體、電腦和網路。
第四產業,就是現在的AI,它仰賴了美國、加拿大、荷蘭、台灣、韓國和日本的產業鏈。AI革命和過去三次性質上很不同。因為這次要從根本上影響人腦力的能力,而不再像過去是體力。AI將會非常深刻和全面地影響人類的科技、經濟、社會、軍事、地緣政治。
關鍵是,這四次產業革命都發生在英美法系的民主資本主義陣營。
事實上只有民主資本主義才能帶來產業革命。
以德國為例,德國在第一次大戰前,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速度和程度、科學都對第二次產業革命起很大重要性。但是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納粹崛起,導致沒有成功建立民主憲政,產業革命失敗告終。
蘇聯陣營也是如此,在冷戰中末期經濟增長和軍備競賽遇到基本困難,都因半導體和電腦發展落後。共產極權限制了產業革命的發生。
產業革命是一系列顛覆性創新造成,這些全是自發產生、不可預測(大多數公司會死、少數會活,無法預測)和不可計畫。產業革命從來不來自於任何計畫和產業政策。也不可能通過計畫和產業政策產生。計劃就會犯錯。
為什麼產業革命只會發生在民主資本主義陣營?
這可以從需求面和供給面來解釋,我們可以AI為例。
需求面: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產生在最富裕國家,因為只有那裏有充裕資本。在富裕國家,偉大發明創造能獲得巨大回報。
無數資本家有獲得巨大回報機會,產業革命才會發生。
AI是泡沫嗎? 不是。OpenAI年收入130億,每年三倍增長。美主要AI公司都每年三倍增加收入。Google今年營收,1000億美元,比上半年增加一倍,因為AI在她產品普遍使用。Microsoft也遠超過市場預期。美國AI行業獲得極其巨大的營業收入。
供給面:
(1)民主憲政保護人權,人有自由,才可能有重大發明。
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和設備,所有關鍵環節都產生在民主體系。這不是偶然。
最偉大的想法從哪來,沒有人能知道。但和AI相關獲得最重要想法,百分百都在民主體系。那怕是華人也都在民主體系下機構工作,偉大想法才會出現。
這和人種無關,只和制度有關。只有制度提供機會的地方,你才是人才。所以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國,歐洲人都跑到美國。
(2)英美法系有更加保護企業家和知識產權的制度。
(3)英美法系下保障了四個基本市場,這四個基本市場決定了產業革命的出現,包括了: 知識產權的市場,金融市場(風險資本的市場)、產品市場、人才市場。
這四個市場必須要靠憲政和法治才能產生。
大規模的金融市場保障資本的深度流動,其中最重要是風險資本。市場有關鍵的篩選效用,進行資源配置,提供了很強的激勵機制,才能顛覆性快速發展。
對中國來說,AI是中共重大戰略佈署。
中國的需求側非常弱。沒有需求側沒有產業革命,中國失業嚴重,資金嚴重不足,內需嚴重不足,陷入通貨緊縮的陷阱。自動化推動很難獲得回報。產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通貨緊縮的地方。
有人說,即使產業革命起源在民主資本陣營,但是中國可以快速抄襲發展。也就是說美國善於從0-1的發明,很貴很花錢,中國善於1-N,推展發明,便宜快速。
但是產業革命是許多、許多行業,有大量0-1的過程。民主資本主義制度的關鍵是貿易,即比較優勢。當你在某方面喪失優勢,資本主義會要你要放棄。今天,晶片設計是輝達,製造不在美國,而在台灣韓國鴻海。有人以為美國完蛋,但這完全錯誤,這就是比較優勢和效率,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勢。資本主義提供高度金融和貿易流動性。
從0-1的過程需要全新的科學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產生。十萬億級的營收,一定是因為全新商業模式,一定是在美國發生,一定來自自下而上發明過程。事先不可預測。必須要民主憲政保護一群人能夠自主自由進行研發,有足夠資源。
從1-N的過程,資本主義一直有這個分工,台灣的半導體和荷蘭的光刻機都是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合在一起發生。
對中國來說,從0-1是絕對劣勢。但她透過戰略佈署,把自己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的一部分,把自己廣泛滲透到資本主義體系,有無數的渠道,通過舉國之力和調動部屬,可以獲得0-1的基本訊息。補足了她的劣勢。他可以透過無數手段和渠道從外面獲得技術。
他可以從最發達國家獲得明確市場目標(產業革命需要知道市場要什麼),知道發達國家要什麼,發展原子彈、氫彈、火箭、高鐵、電腦、綠色能源、半導體、AI。
例如,綠色能源是歐美的產業政策送給中國最大禮物。歐美告訴了中共,將以行政方式限制內燃機、推動綠色能源。都有行政規劃了未來幾年會發生什麼。不再有資本主義仰賴不確定性。因此中國可以依照歐美國預定目標,作戰略佈署,衝擊你的市場、佔你的市場,在你還沒發展起來之前。
共產極權做的是戰略部署。不是產業政策。極權制的戰略部署根本不是市場制的產業政策。極權制的戰略部署:
第一、以極權制度為基礎的所有制,中國百分百土地是國有,銀行國有,經濟制高點的關鍵行業都是國有。因此可以為了戰略目的,可以不惜代價,投入她的資本。美國根本不可能國有化大量私有資產,做這些戰略部署。
第二、利用全球化市場進行長期佈署,合法非法獲得先進技術。
第三、基本運作機制,黨由上而下領導,一切機構都有黨組織,黨國不分。區域管理的極權主義制度,靠地方競爭,把民企都裹近來。通過各地方黨政機構,領導中國所有大學、科研機構和私有企業。通過這樣才能進行戰略部署。
中國有很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但歐美沒有看到,中央和地方的黨政共同駕馭民企和市場,黨騎在這些民營企業背上。
民企作為黨的工具,黨的戰略部標,高過於企業利潤。為了達到戰略目標,可以付出巨大代價。民企產生巨大虧損,以軟預算救它們。大舉投資,破產怎麼辦,資本主義私有企業要關心破產風險。但是在軟預算約束和保證下,共產極權的民企不需要擔心破產,不需要擔心大規模虧損。普通企業和核心企業都是如此。
華為就是不需要擔心破產和投資沒有回報,因為它是黨的戰略部署最核心的軍隊,佔領它們要的方向。稀土原本大量賠錢,現在賺回來。
中國資本在全世界一帶一路的擴張,就是它的戰略部署,只要它的力量強,她的國資和政府就會脅迫當地政府,這是它典型的運作方式。
AI競爭:
AI的競爭不是中美的競爭,因為 AI來自整個民主資本主義體系,不是美國。
以算力來說: 中美差十倍以上。中國增長速度低於美國增長速度。算力是一切基礎。
算法: 最前言的閉源模型,美國還是遙遙領先。AGI通用AI都在美國,預期很快會有很大突破。不知道何時會傳到中國去。沒有發表的論文,就不會傳到中國。
開源算法和國際交流,中美沒有差距。
中國低成本場景應用,是不是有優勢存疑。
算法還在非常迅速變化。美國以通用AI發展場景應用,很快會超過低成本場景應用。
AI基礎建設資源投資量,美超過中國一個數量級。
中國自己試圖製造很差的AI晶片,非常費電,用電量是Nvidia上一代的四倍
美國限制出口先進晶片有很大的效果,中國晶片增速低於美國,且呈下降趨勢。
中芯國際技術節點是台積電2018水平。
去年底發現華為晶片通通是台積電製作(290萬電晶粒是台積電做的),自己只做設計和封裝而已。
但是台積電發現被騙後,台積電按照美國禁令,停止第三方轉給華為,華為的生產力大幅下降。
華為的HBM寬待的儲存器,韓國提供,第三方提供給華為,後來被發現也不提供了。
中國AI的發展,在晶片、算力和算法發展上,都距離民主資本主義陣營有很大距離。
美國主要大模型用戶的增長趨勢,遠超過中國。
兩個體系競爭。中國是靠矇帶騙,如果像當初美國完全卡住蘇聯,他們會更困難。
未來的三種可能
中美AI競爭可能情況
1.維持現狀: 高端晶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人才流動受阻,民主資本主義體系佔全球3/4,中國1/4。與美國惡化國家,俄國伊朗北朝鮮會和中國站在一起。
2.半脫鉤
3.類似冷戰,美國完全禁止晶片、設備、人才、訊息流動。幾年差距會迅速拉開,重現蘇歐80年代情況。中國已經擁有的人才,海歸的人才,知識和儲存的設備只能支持幾年的發展。
---------------------------------------
聽完演講,我忽然意識到,黃仁勳的問題很大。
中國所有高階AI晶片都來自輝達和台積電。
所以根本沒有黃仁勳所說,「中國已經要趕上美國,我們必須要賣晶片、控制他們落後一點,才能領先。」
只要完全禁止高階晶片出口中國,中國就會持續落後、而且被持續拉大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