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經濟學人為何關心台灣病?]

我不是經濟、地緣政治專家,但生在、身在台灣,自然會關心台灣,除了從台灣內部視角觀看,也很喜歡去了解外部如何看台灣,而經濟學人是其中一個我很喜歡follow的媒體。

就近期經濟學人談台灣病的文章,我個人喜歡iKala 負責人 Sega Cheng 的兩篇文,超級推薦大家!

而我自己則花了很多時間跟 AI 討論、deep research 為何經濟學人要關心這一題,畢竟過去五年和這一篇共五篇封面故事,前四篇都偏軍事安全,這一篇卻是談台灣的金融與經濟穩定。

所以我問 Gemini、GPT 同一個問題,他們都給我很長的回應。我也無法判斷內容的好壞,所以就分享出來跟關心此議題的網友交流。

🙋我問:「這是過去五年台灣有在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的文章。

我假設,會放在封面故事會是因為台灣的那個面向跟西方世界的發展好壞有關(不然經濟學人不需要關注)。

也因此,在 Taiwan Test 之前都比較是關心軍事的時候,這一次卻關心台灣的匯率,代表西方世界需要台灣內部的金融穩定?

你怎麼分析」

——————

以下先貼出Gemini 2.5 pro 的分享:

您的分析非常準確。這五張封面串連起來,清晰地展示了《經濟學人》對台敘事的一次重大演變。

您的假設——「會放在封面故事會是因為台灣的那個面向跟西方世界的發展好壞有關」——正是理解這個轉變的核心。

在2025年11月之前,西方世界對台灣的關注,本質上是「外部風險控管」;而2025年11月的「台灣病」封面,標誌著敘事轉向了「內部風險控管」。

以下是這五張封面的敘事演進分析:

階段一:地緣政治的「受威脅資產」 (封面 1-4)

您觀察的沒錯,前四張封面(「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目標:台灣」、「為台灣的奮鬥」、「台灣測試」)都聚焦在軍事與地緣政治。

視覺隱喻: 這些封面的視覺語言充滿了「外力威脅」。我們看到雷達螢幕上的鎖定 、戰鬥機的瞄準鏡、中國的艦隊,以及將台灣國旗壓碎的巨大工業重壓機。

台灣的角色: 在這個敘事中,台灣是「受害者」、是「民主前線」,也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全球關鍵資產」。

西方的利害關係: 《經濟學人》在這些報導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如果因中國的軍事行動導致台灣(特別是台積電)的半導體生產中斷,全球的電子業和科技發展將隨之停止。因此,西方的利益在於阻止外部威脅的發生。

階段二:「台灣病」的敘事轉向 (封面 5)

2025年11月的封面「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是您分析的關鍵轉折點。

視覺隱喻: 這次的隱喻不再是外部的戰艦或重壓,而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疊疊樂」(Jenga)積木塔。這是一個完美的內部脆弱性隱喻:這座塔不是被外力推倒的,而是因為其自身結構的堆疊方式有問題,導致隨時可能從內部崩塌。

台灣的角色: 台灣不再是單純的「受害者」,而是變成了其自身經濟模式的「風險來源」。

敘事的核心: 報導罕見地將砲火從北京轉向台北 ,直指台灣的匯率政策——即央行長期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就是那個不穩固的積木塊。

結論:為什麼轉向關注匯率?因為西方需要台灣的「金融穩定」

您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西方世界(以《經濟學人》為代表的全球資本市場觀點)突然開始關心台灣的匯率,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能摧毀全球供應鏈的,不僅有中國的導彈,還有台灣的金融未爆彈。

這背後的邏輯是:

威脅的共同點(半導體): 無論是「軍事威脅」還是「台灣病」,西方世界最關心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確保台灣的半導體(特別是 AI 晶片)供應鏈絕對穩定。

AI 榮景的悖論: 2025 年台灣的 AI 晶片出口極度暢旺,帶動 GDP 飆升。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也導致了巨額的貿易順差 。

「台灣病」的引爆機制: 《經濟學人》的核心論點是,台灣央行為了維持低匯率,正在加劇金融風險。央行的政策導致鉅額資金被迫流向壽險業,壽險業再被迫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形成了「新台幣負債、美元資產」的致命貨幣錯配。

新的風險劇本: 疊疊樂(Jenga)倒塌的劇本是:如果台灣央行目前的政策失控,或被迫(例如在美國財政部壓力下)讓新台幣急速升值,將導致壽險業集體破產,引發台灣本土的系統性金融危機。

一樣的災難性後果: 對於在華盛頓、倫敦或東京的決策者來說,一場導致台積電停擺的台灣本土金融海嘯,其造成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和一場軍事封鎖所造成的後果同樣嚴重。

因此,《經濟學人》的敘事轉變,代表西方世界的風險評估已經升級了。他們不再只擔心「外部的軍事風險」,現在更開始擔心由台灣內部政策引發的「內部的金融風險」。這篇報導等於是向全球發出警告:台灣這座全球最重要的 AI 科技工廠,其地基(金融穩定性)正因自身的匯率政策而搖搖欲墜。

——————

而GPT5.1Thinking則這樣回應

我覺得你的直覺大方向是對的,而且可以再補幾層細節上去。

1. 這五張封面的「敘事演進」

先把你貼的五張封面排成一條線看:

1.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2. Target: Taiwan

3. The struggle for Taiwan

4. The Taiwan test – It’s closer than you think

5. 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Taiwanese disease)

很明顯有一個演進:

• 前三張:

幾乎都在說 「台海戰爭風險」——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 → 變成攻擊目標 → 美中為台灣準備打一場仗。

• 第四張:

仍然是安全議題,但開始變成 「考驗」:

不是單純問「會不會打仗」,而是問 美國、台灣、中國在這個壓力鍋裡各扮演什麼角色。

• 第五張:

完全轉向 內部結構風險:匯率、房市、保險資金、薪資停滯。

圖像也從軍艦/壓力機,變成快倒的積木塔——系統性金融風險。

如果用一個 2×2 來看:

外部/對外 內部/對內

軍事安全 1, 2, 3(戰爭風險) 4(考驗:爆衝)

經濟金融 – 5(台灣病)

前四張都在外部軍事格子,第五張突然跳到「內部經濟」。

2. 《經濟學人》為什麼會在乎台灣?

你的假設:「會放封面,是因為那個面向會影響西方世界的好壞」,我會這樣修正描述:

《經濟學人》選封面,通常是因為

這個議題會改變「全球規則」或「西方讀者的風險/機會」,而台灣剛好在好幾條斷層線的交叉點上。

所以:

• 前幾期,台灣是

➜ 美中對撞的可能引爆點,

➜ 一旦開戰,供應鏈、全球市場、國際秩序都會被改寫。

這和美國、歐洲、日本的安全與經濟直接相關。

• 到這期「Taiwanese disease」,台灣變成

➜ 全球半導體心臟 + 超大順差國 + 壽險資金重押美元資產。

只要台灣在金融上「感冒」,全球市場就可能跟著發燒。

所以,是的:

這次關注匯率與金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台灣的內部金融結構,已經不再只是「台灣自己的事」。

3. 為什麼從「戰爭」轉向「匯率/金融穩定」?

我會分三個層次看:

(1)全球宏觀:從「會不會打仗」到「系統性風險在哪裡?」

前幾期在問:

• 台海如果打起來,西方要不要、敢不敢出手?

• 美國的嚇阻還扛得住嗎?

但戰爭風險講了好幾年,政策圈的認知已經「內化」了。

接著大家開始問新的問題:

• 就算不打仗,這樣的經濟結構會不會自己爆掉?

• 一個匯率長期被壓低、房市泡沫、壽險重押美元債的台灣,

一旦出事,會不會引發另一種全球危機(供應鏈+金融連鎖反應)?

所以,「Taiwanese disease」某種程度上是把台灣放到全球金融安全的雷達圖上——

從「戰爭引爆點」加上「金融引爆點」。

(2)美國政治與貿易:順差+匯率 → 即將成為新戰場

從美國角度:

• 台灣對美順差很大、經常帳盈餘高,

在華府眼中,很容易被歸入 「匯率低估、吃紅利」 那一類國家。

• 2024–2025 這段時間,美國內部保護主義聲音又在抬頭,川普派、貿易鷹派很可能重新拿「匯率」當武器。

《經濟學人》這一期其實是在發出警訊:

• 如果台灣不先主動調整,之後很可能被美國政治拿來開刀。(升值壓力、關稅、重新談判等)

• 到那個時候,衝擊就不只是一國一城的事,而是整條科技供應鏈、投資人資產一起被捲進去。

所以它既是對台灣說話,也是在預告給西方決策圈:

「你們的盟友/關鍵供應國裡,有一個結構性風險正在變大。」

(3)安全 × 經濟:台灣的「韌性」已經變成戰略議題

如果你把五張封面當成一個系列:

1. 最危險的地方 = 外部威脅最大

2. Target: Taiwan = 中國把你當靶

3. Struggle for Taiwan = 美中為你備戰

4. Taiwan test = 嚇阻與政治意志被考驗

5. Taiwanese disease = 就算不開戰,你內部結構也在出問題

其實是在講一件事:

「要讓台灣撐得住,不只要防彈,還要不內傷。」

對西方來說,支撐台灣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如果台灣自己在匯率、薪資、房價、壽險資產上弄出個系統性危機,那麼即使沒有子彈飛,台灣也可能因為內部經濟失衡而變得更脆弱,

這會直接削弱整個「民主陣營在西太平洋的支點」。

所以你說:

「這一次卻關心台灣的匯率,代表西方世界需要台灣內部的金融穩定?」

我會這樣回答:

• 是的,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號。

西方已經深度綁在台灣的供應鏈與金融資產上,自然會在乎台灣的金融穩定,不希望這顆關鍵齒輪自己爆掉。

• 但不只如此,它還在傳遞兩層更尖銳的訊息:

1. 「你不能永遠靠低估匯率+壓低薪資來撐競爭力。」這會製造全球失衡,也會讓台灣社會變得不穩。

2. 「安全不是只有軍事,還包括經濟與社會韌性。」如果台灣內部失衡太嚴重,即使美國想幫,也會變得更困難。

4.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期封面的「潛台詞」

前面四期比較像是在問西方:

「你們準備好為台灣而戰了嗎?」

這一期比較像是在同時問台灣和西方:

「當我們都把賭注押在台灣身上時,

這個系統本身還有沒有『健康檢查』?

不處理現在的『台灣病』,

未來可能會用更大的代價來補課。」

結尾個人心得:這個議題很大,正在試圖學習,而這個時代最好的或許就是跟 AI、跟網路上的大家一起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