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為什麼在荷蘭語課拼命舉手,老師卻皺眉頭?

在荷蘭,「愛現」真的行不通

「有人知道答案嗎?」

荷蘭語老師 Marieke 問完問題,教室裡一片安靜。我立刻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還往前傾了一點身體,這是在美國學到的習慣,那時候我還特別改變害羞的個性,嘗試多舉手。

剛搬到荷蘭時,我去上融入課程學荷蘭語。

在美國念書時,我一直是那種「積極的好學生」—上課搶著舉手、主動回答、第一個發言。老師都喜歡這樣的學生,對吧?

所以在荷蘭語課上,我也是這樣做。老師問問題,我第一個舉手;同學還在思考,我已經說出答案。

前幾堂課一切正常,直到有一天,Marieke 問了個文法問題,我又第一個舉手。她看了我一眼,把目光移開,點了另一個從不舉手的同學。

下課後,她把我叫到旁邊:「你很認真,但在荷蘭,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你太快舉手,其他同學就不敢說話了。」

她停了一下:「而且,我們不喜歡太⋯⋯uitslover 的人。」

Uitslover?

回家後我問我老公:「Uitslover 是什麼意思?」

「嗯⋯⋯就是太想表現、太想證明自己很厲害的人。愛現?但比愛現更負面。」

「所以我積極舉手,是愛現?」

「在荷蘭人眼裡⋯⋯可能是,」他有點抱歉地說,「我們有句話: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行為正常就已經夠瘋狂了)—不要太張揚、不要表現得自己很特別。」

我整個傻眼。「主動積極」不是好事嗎?

「不是說你不能表現好,」他解釋,「而是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在炫耀。如果你太突出,大家會覺得你是在暗示『我比你們強』。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台灣工作的事。

我把在台灣工作時領「最佳員工獎」的照片拿給他看。主管在全公司面前宣布我是這季表現最好的員工,走上台領獎、拍照、接受掌聲。

「這是我在台灣的公司,那季我表現最好。」我有點驕傲地說。

他看著照片停了很久:「所以⋯⋯公司會排名,然後選出第一名?那其他同事不會覺得很尷尬嗎?」

「美國公司也都這樣啊,」我說,「表現好就該被獎勵。」

他搖搖頭:「在荷蘭,如果有人拿到這種獎,可能會不好意思跟同事說。我自己也會覺得⋯⋯很 ongemakkelijk(不舒服)。」

Janteloven:整個北歐都這樣

後來我才知道,這不只是荷蘭文化。

整個北歐地區有個文化概念叫 Janteloven(簡特法則),來自 1933 年丹麥-挪威作家 Aksel Sandemose 的小說。他把北歐小鎮的社會規範寫成十條誡命,核心訊息是: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別人好。

「Janteloven 跟 uitslover 是同樣概念嗎?」我問。

「差不多,」他說,「Janteloven 是斯堪地納維亞的詞,但荷蘭文化很類似。我們都重視平等、不喜歡階層感。如果你太強調自己的成就,會被認為是在貶低別人。」

在北歐職場,Janteloven 體現為:扁平化階層(主管用名字稱呼)、協作決策(重視共識而非個人英雄)、低權力距離(經理是團隊一部分,不是高高在上)。

BI 挪威商學院教授 Donatella De Paoli 說:「北歐工作文化最重要的特徵是平等。領導和員工之間的『權力距離』非常低—每個人的聲音都同樣重要。」

我老公說:「在我們公司,如果專案做得好,主管會說『團隊合作得很棒』,而不是『某某某表現最突出』。我們說 samen staan we sterker(團結力量大)。」

「但如果真的有人表現特別好呢?」

「會肯定,但通常是私下說。在所有人面前特別表揚某人,大家都會覺得尷尬—包括被表揚的人。」

有一天課堂上討論「伴侶關係」,Marieke 突然看著我問:「在亞洲,女生是不是都喜歡找學歷比自己高的男生?我看很多報導都這樣說。」

全班安靜下來,大家都看著我。

我莞爾一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她說得沒錯。

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說「找對象要門當戶對」、「學歷最好匹配」、「條件要相當」。

「嗯⋯⋯確實有這種文化,」我誠實地說,「很多人會在意學歷、工作、薪水是否『匹配』。」

Marieke 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Matching?像在比較什麼東西一樣?在荷蘭,你愛一個人就是愛他,跟他的學歷有什麼關係?」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Uitslover 和 Janteloven 不只是職場文化,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不強調誰比較好、不公開排名、不過度表揚個人—連找對象都不用「比較」—這是一種「讓每個人都有空間呼吸」的方式。

退一步,讓整體更好:

所以現在我上荷蘭語課不會第一個舉手了。我會等幾秒,看看有沒有其他同學想說。

神奇的是:當我不再急著表現,其他同學反而開始願意發言了。

Marieke 有次說:「你進步很多,不只是語言,還有 sociale vaardigheden(社交技巧)。你學會當一個好的團隊成員了。」

當然,Janteloven 也有批評者。有人認為它可能壓制野心、傷害創新。近年來北歐的企業家也在挑戰這個觀念。所以這不是絕對的好壞,而是文化差異。

但至少,這些經驗讓我開始問自己:

我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還是只是想證明我比別人好?

這兩個問題,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