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資本支出從 300 億暴增到 900 億,
但 CEO Pichai 坦承:沒有公司能免疫於泡沫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近期接受 BBC 專訪。
他說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和一句驚人的話。
數字是:Google 四年前每年投資不到 300 億美元,今年將超過 900 億美元。如果加上其他科技公司,全球 AI 基礎建設投資已經超過 1 兆美元。
他預測:
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建成過去 10 到 20 年才建立的基礎設施。
但更驚人的是這句話:
沒有任何公司能免疫於泡沫,包括我們在內。
如果過度投資,我們也必須經歷那個階段。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誠實的科技 CEO 了。
-
#這是泡沫嗎?
Pichai 的回答很特別
當記者直球對決:這是泡沫嗎?
Pichai 沒有迴避,反而給了一個很成熟的答案:
這既是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元素。
他用網路時代類比:
回顧網路時代,當時確實有大量過度投資。但沒有人會質疑網路是否深刻,或是否帶來巨大影響。網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我預期 AI 也會是如此。
這段話很有意思。
他不是說這不是泡沫,也不是說這只是泡沫,
而是說:泡沫與價值可以同時存在。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寫的AI 泡沫後會留下什麼。
Ben Thompson 引用學者 Carlota Perez 的研究:
2000 年光纖泡沫,電信公司砸了 1 兆美元鋪光纖,結果 85-95% 的光纖閒置,公司破產。但 10 年後,這些「暗光纖」變成 YouTube、Netflix、雲端運算的基礎。
為什麼?因為這些光纖的成本,已經被破產的公司吸收了。
後來的使用者,幾乎是「免費」取得這些基礎建設。
AI 可能也是這樣。
短期會有過度投資,公司會倒閉,投資人會虧錢。
但長期來看,這 1 兆美元建起來的數據中心、晶圓廠、電力設施,都會留下來。
關鍵問題只有一個:誰會倒?誰會活下來?
-
#連Google都不敢說自己一定安全
當記者追問:Google 會不會因為投資多元化,而免疫於泡沫?
Pichai 的回答是:
沒有任何公司能免疫,包括我們。
他解釋,Google 確實有優勢:
從基礎設施到研究的全棧投資
橫跨搜尋、YouTube、Android 等多個產品
能以長期視角看待這個時刻
但他還是坦承:
如果過度投資,我們也必須經歷那個階段。
這讓我想起最近寫的「科技巨頭借錢」那篇文章。
這些印鈔機般的科技巨頭,開始向市場借錢了:
因為從數據上看,五大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占營運現金流入比重不斷攀升,自由現金流量則不斷下跌。
AI 基礎建設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它們自有現金流的承受能力。
更諷刺的是,
當前陣子股票市場還在追捧 AI 概念股,但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警覺。
債券利差上升,CDS 價格也開始大漲。
連 Google CEO 都承認沒有公司能免疫,
那些中小型 AI 公司呢?
那些只靠概念、沒有獲利的新創呢?
那些發行垃圾債的比特幣礦場轉型 AI 公司呢?
泡沫破的時候,它們會怎樣?
-
#AI的下一步:從工具到代理人
Pichai 在訪談中,也描繪了 AI 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他預測,未來 12 個月內,AI 將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代理執行。
例如:
幫我買一個適合我太太的生日禮物
分析這檔股票,我該不該買?
我的醫生建議這個治療方案,幫我評估利弊
這就是所謂的 Agentic AI(代理人式 AI)。
想想看,當 AI 能幫你做投資決策,
那些只會做基礎分析的金融從業人員,要怎麼辦?
這就是我之前寫「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那篇要談的。
過去,分析師要花一整天更新模型。
現在,AI 從分析工具,進化到決策助手。
那些重複性高、腦力消耗大但不需深度判斷的工作
程式 Debug、文件審閱、數據整理、基礎分析
這些,都是 AI 最擅長的。
也是初階工作的核心內容。
-
#創作民主化
Pichai 還說了一個更瘋狂的預測:
幾年後,任何高中生都可能構思並製作一部長篇電影。
就像 YouTube 降低了影片創作門檻,
AI 將降低所有創作的門檻。
那意味著:
創作門檻降低 = 內容供給暴增
內容供給暴增 = 注意力更稀缺
注意力更稀缺 = 流量紅利消失
當所有人都能輕鬆創作,
真正有價值的,不再是創作能力,
而是「品味」、「觀點」、「信任」。
這就是 AI 時代的殘酷真相。
訪談最後,Pichai 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過去我們常討論圖靈測試,
但現在沒人談論它了,因為我們已經超越了它。
什麼意思?
圖靈測試是 1950 年代提出的:
如果機器能在對話中騙過人類,
讓人以為對方是人,就算通過測試。
但現在,ChatGPT、Claude、Gemini 早就能通過圖靈測試了。
卻沒人在乎了。
因為我們發現:能通過圖靈測試,不代表 AI 就是完美的。
AI 仍會出錯、仍會幻覺、仍需要人類判斷。
但它的進步速度,已經超乎想像。
-
Pichai 說:
5 年前,如果我告訴你舊金山會有無人駕駛車滿街跑,沒人會相信。但現在?它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往往會把科技進步視為理所當然。
直到某一天回頭看,才發現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Google 應該毫無疑問是近期產品表現最好的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但如果連 Google CEO 都坦承:「沒有公司能在泡沫中免疫。」
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數據來源:
BBC Interview with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2025)
Google 財報
各科技公司財報
延伸閱讀:
AI 泡沫會留下什麼?Ben Thompson 給了我們答案
為什麼作為印鈔機的科技巨頭們,開始從市場上借錢?
當人工智慧語言模型裡住進一個金融分析師:Claude 可能要改寫華爾街職場生態
社群媒體流量已過頂峰,AI 或許是背後元兇
#AI投資 #科技泡沫 #Google #基礎建設 #投資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