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UK Power Networks 推行 SHIELD 項目,在埃塞克斯郡一對夫婦家中安裝小型數據中心 HeatHub,利用 500 多個 Raspberry Pi 運算產生的廢熱為住宅供暖。這項由 Thermify 開發的創新方案令夫婦每月電費由 375 英鎊大減至 40 英鎊,減幅達 89% 👇詳細看留言連結👇
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我在美麗的日本
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感言的題目,我想借用作我日本遊記集的題目。
日本是我去過最多次的外國,美麗安靜是我對日本的總體感覺。自從十多年前去過了第一次以後,除了疫情那三年,幾乎每年我都要去一次,大阪、東京、福崗、高松、伊豆⋯⋯就連四國的小豆島也獨自一人去逛過了。至少,那地方絕對不會賣假冒偽劣產品。風景美麗、人民友善、環境和食物都安全,𣎴會一時卑躬屈膝一時又喊打喊殺,真要打起來卻又打不過人家,要靠美國幫忙才打贏抗日戰爭。今年我本來已去過了一次。但聽說一大幫吵吵鬧鬧的遊客突然都鬧退票,就打算下個月再去一次。可以安靜地看看奈良的鹿,去大阪買些藥物和聖誕禮物。
寫過多篇日本遊記,下面是第一篇,講述者是我一小友。當時我也是被盲目仇日情緒左右,堅拒去日本遊,聽了他講述才有了第一次日本行。
伊勢路上一小鎮
告訴你,老師,那個小鎮,我們是在去伊勢的路上歪打誤撞上的。
說起來是十三年前的往事了。那年我第一次去大阪旅遊。之前去過大阪的朋友告訴我,到了那一帶的話,伊勢神宮是不可不去的。那地方既有古跡又有名勝,還有許多棵百年老樹甚至千年老樹。所以我們到日本的最後兩天是伊勢神宮遊。
我們的計劃是這樣的:由於買了七天期的JR鐵路通票,七天之內,只要是JR的車都免費,就順路去白濱看看,聽說那裡的海邊溫泉特有味道。心想反正只要傍晚能到伊勢就可以了。第二天參觀完神宮,傍晚坐JR回大阪,正好是七天的最後一天。窮遊嘛,只好這麼精打細算。
誰知到了白濱的溫泉一泡就不想出來了。實在是迷戀那種泡在溫泉裡看大海看雲的感覺呀。這一來,我們好不容易才趕上最後一班火車,上去了才發現是慢車,而且終點站不是伊勢。
旅伴阿華是個內向又緊張的人,那是他初次到日本旅遊。他老爸特別仇日。為他去日本旅遊的事把他數落了好幾天。說是到哪去玩不好,幹嘛非去日本鬼子的地方?小日本奸淫擄劫殺人放火,小心你的小命!所以當火車停到那個黑燈瞎火的小站,阿華臉都白了:「這下死定了。」他喃喃道。
我心裡也是七上八下的。但畢竟是第二次來日本了,知道誤投母夜叉黑店的事大抵不至於在這裡發生。跟著稀稀拉拉的旅客下到站台,我心裡就在盤算著:在候車室胡亂對付一夜吧。
這時有個制服男走了過來,黯淡的燈光下,這人個子顯得特別粗壯,面容卻還和善。我忙用日語對他說:「我們是香港遊客。」
這已經用去了我全部日語詞庫的五分之一,下面那句「候車室在哪裡?」就只好用英語說。
對方臉上出現了可以看作是笑容的表情,他一邊搖頭,一邊用英語單字加上身體語言表達出了如下意思:「候車室,不好。酒店,走路,二十分鐘。」
他指點著車站外面某一方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除了一片黑暗,甚麼也看不到。阿華在旁邊直捅我的腰,低語:「要走二十分鐘!這麼黑!」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叫我別聽這日本鬼子的話,謹防裡面有陰謀詭計。雖說我來日本這兩天的經歷讓我相信這名制服男不會是劫匪的內應,心中也不免忐忑起來。
就在這時我看到了不遠處的一點燈光,確切地說,是一片光暈衍化在一面格子小窗裡。在這靜靜的黑夜裡,那淡黃色的光色顯得十分祥和安謚,是一種居家的感覺。剎那間我就決定了,過去看看。
開門的是位老者,稀疏的頭髮全白了,盯著我們看的目光裡有幾分疑惑,但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是一種一看就令人安心的厚道笑容。我便將我剛才用過了一次的那句日語又用一次,然後像幼兒園小朋友般將兩手合攏放在臉側,連日語帶英語地解說這一姿勢:「睡覺,好?還是不好?謝謝!」這又用去了我五分之三的日語。
誰知老人立即將門敞開,將身子讓到一邊,對我們作出請進的姿勢。於是我看見了他身後那位同是滿頭白髮滿臉笑容的老太太,在向我們靜靜躬身致意。
兩分鐘之後,我們已經在那小小廳房裡,跟這對老夫妻家人般地盤腿圍坐在一張小方桌旁,展開了友好會談。
現在我知道,老人會一點英文,還會幾句中文,最妙的是,他看得慬漢字,於是我們借助著紙筆,一時英文一時中文,輔之以身體語言,互相之間很快便達至基本了解。
老先生今年八十五歲了,他太太也已年過八十。他以前是公司職員,現在退休和老伴一起在這個家鄉小鎮安度晚年。為何會說幾句中文呢?因為他年輕時到過中國。說到這裡,老先生站了起來,對著我們深深一鞠躬,口中用中文道:「對不起。」
我也趕緊站起來向他鞠躬回禮。阿華本來一直默默無言地充當旁聽者,但臉上那副戒備神色已然換上友好微笑。見我如此這般,也爬起來跟著鞠躬。不過對這一情況我們完全沒有準備,所以一時找不出回應的話,只是表示禮貌地隨著對方鞠躬如儀。
這時那一直沉默微笑的老太太發言了:「吃飯?吃飯?」
她說的是日語,但我一下就聽慬了,這不止是因為她將兩手抬到嘴邊比劃出吃飯的手勢,更因為那句日語我在內地抗日電影裡早已耳熟能詳,只不過她的語氣表情跟電影裡日本鬼子天差地別。
見我們搖頭,二老便告訴我們:對面有一家居酒屋,此時也許還沒打烊,「快去!快去!」他二人一齊道。
那是一間只有三四張桌子的小店。我們過去時門已關上,畢竟已經快十點了。然而年青的老闆聽我把那句萬能日語又說了一遍之後,立即請我們進去。他看去三十歲出頭,英文水準跟剛才那車站制服男差不多。不過他手機上裝有詞霸一類的玩意。這讓我們溝通順暢。對着老闆那一口熱情卻結巴的日式英文,就連從不肯開口說英文的阿華也自信爆棚,加入了談話。
大家嘰哩哇拉不一會兒就達至互相理解。一張桌子很快被一盤盤美味佳肴擺滿,牛肉面、醬烤饅魚、三文魚壽司、炸豆腐、炸蝦天婦羅,還有一個日式海鮮小火鍋,看到那隻在小電爐上冒出騰騰熱氣的精緻小鍋,我才感覺到已經是深秋了,身上微微的寒意在那桌熱熱鬧鬧的食物香氣環繞下,化作的那種感覺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溫暖。
猜猜這桌美食多少錢?當我看到老闆放在鋥亮的小碟裡找給我們的五百日元時,我驚呆了,才一千五百日元?
「招待你們很高興!」老闆鞠著躬,還把一本小冊子塞到我手裡。他說這是一本伊勢神宮旅遊手冊。是一位客人留在這裡的,希望對我們明天的旅遊有點幫助。
回到老夫妻家裡已經十一點了,他們還都沒睡。一見我們進門,老先生就站起來說:「睡房準備好了,洗浴也準備好了。」
老太太就把我們領到浴室邊,指著裡面的淋浴和一隻冒著蒸氣的大木桶探問:「西式?日式?」
別這麼快感動哦,我還沒有說到高潮呢。高潮是第二天清早四點鐘,老太太來敲我們房門把我們叫醒,看到那一桌豐盛的早餐,我和旅伴不禁面面相覷,淚奔啦!昨天談話中,我透露出我們今天要去趕五點鐘的頭班火車,以保證參觀完神宮能趕上傍晚回大阪的火車,他們就把那話放在了心上,竟然一大早起身作出這麼講究的早餐。
在門口靜謚的燈光中,我對着二老連連吐出我的第五句日語:「再見!再見!」並一再鞠躬,這輩子都沒有鞠過這麼到位的躬。
阿華這時終於表現出了他的機智和文學青年本色:「再見!再見!」他用英文補充道,他是讀過辛笛《再見藍馬店》那首詩的,深諳結尾那個名句的深義:「再見,就是祝福的意思。」
圖一 高松火車站表演唱歌的小女生。 圖二 火車上看到的瀨戶內海。圖三 島在虛無縹緲間。圖四 疫情剛一過我就去了奈良看鹿。
瞧瞧川普這28點協議裡美國簡直吃乾抹淨烏克蘭未來的重建與礦業開發。這跟加薩22點和平協議由美國主導重建工程一樣。
對於烏克蘭,美俄就是一個要領土,一個要建設所有生意。在加薩走廊,以色列就是要領土。美國要重建的工程總包。
然後額外紅利是川普的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角逐。
我簡直要吐了。美俄當初是《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簽署國。備忘錄怎麼寫的:
簽訂時間: 1994年12月。
協議內容:
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器,並將戰略核武器移交給俄羅斯。
美國、俄羅斯、英國作為擔保方,承諾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當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現今就是個屁。未來28點協議也會是屁。就像加薩22點協議才簽完,以色列有停止砲轟加薩嗎?
台灣居然還有一堆瞎了眼的人給川普讚聲。渾然忘記當初怎麼警戒自己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
烏克蘭28點和平協議裡關於重建的利益分配詳見第13點,分豬肉都沒這麼難看。
13. 針對烏克蘭的強有力全球重建一攬子計劃,包括但不限於: a. 設立烏克蘭發展基金,投資於高增長產業,包括技術、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領域。 b. 美國將與烏克蘭合作,共同恢復、發展、現代化和運營烏克蘭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包括其管道和儲存設施。 c. 共同努力重建受戰爭影響的地區,以恢復、重建和現代化城市和居民區。 d. 基礎設施開發。 e. 礦物和自然資源開採。 f. 世界銀行將制定一個特別融資一攬子計劃,為加速這些努力提供資金。
(以上所謂的「共同」就是美國包辦啦~~烏克蘭哪來的錢?)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莫非大學已死?AI國防軟件巨頭 4.2萬月薪聘高中生「學徒」!官方專頁明言「毋需背負債務及接受洗腦」【 @businessfocus.io 】
矽谷最神秘數據巨頭、以服務美國軍方著稱的Palantir及其創辦人 Alex Karp,正發動一場顛覆傳統的「人才培育計劃」。Karp 公開宣稱:「你在學校和大學學到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一切,在智識(intellectually)上都是錯誤的。」這不僅是一句挑釁性言論,更是一個冰冷的市場信號:傳統的「大學學歷」與「通才」價值,正受到根本性質疑。
Palantir 近年積極推行其「精英獎學金」計畫(The Meritocracy Fellowship)。與傳統實習不同,此計劃的條款極為激進:它為部分學員提供每月高達 5,400 美元(約 42,000 港元)的津貼,而最關鍵的申請條件之一,是要求申請人「目前不能正於大學就讀」。
這無疑是對高等教育體系的正面挑戰。一家頂尖科技公司,為何願意支付高額津貼,去吸引那些「沒有」或「放棄」大學學歷的人?這場看似不合邏輯的豪賭背後,隱藏著一個已然發生的殘酷真相,背後唯一的推手,就是人工智能。過去一世紀,大學的核心商業模式之一,便是批量生產「中產階級通才」,這些畢業生涉獵廣泛,能處理基礎研究、行政文案與數據整理。然而,生成式 AI 的降臨,徹底摧毀了這個模式,因為 AI 本身就是「史上最強的通才」,它在撰寫報告、分析數據、編寫基礎代碼方面的效率、速度和成本,均已超越初級的人類通才。這就導致了「初級通才」的經濟價值迅速遞減。
因此,Palantir 這類企業當前真正渴求的,是 AI 無法訓練、大學亦難以教授的「極端專才」(Deep Specialist),他們具備極致的深度、獨創性與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而「學徒制」正是培養這種人才的最高效途徑。Palantir 的逆向招聘 ,實質上是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精準預判,當AI完成「超級通才」的基建時,大學沿用百年的「通才認證」價值便會迅速崩塌。
———————————————————
📣 請即 follow @businessfocus.io 發掘更多商業智慧 投資靈感 及 創業故事!
#BusinessFocus #Palantir #AI #AlexKarp #通才 #專才 #Gimmick #ChatGPT #GenAI #學徒制 #大學已死 #自我增值 #財富焦慮 #科技趨勢 #DeepSpecialis
< 本能寺之變的拼圖 >廖美
發生於1582年6月2日的「本能寺之變」,即織田信長被明智光秀刺殺的事件,常被認為日本歷史重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昨天(11/21)因東京大學專研日本中世史的村井祐樹教授公布一份豐臣秀吉(當時仍被稱為「羽柴秀吉」) 寫於「本能寺之變」隔天的「起請文*」,引發網上熱烈討論 (見附上 NHK 新聞報導)。
公布文書的內容,旨在承諾敵對方毛利氏的女婿上原元将,如果他投靠織田氏,將賜予他備後國 (今廣島縣) 並視情況而定的備中國 (今岡山縣) 部分地區。
這份起請文由東大史料編纂所於今年 10 月透過網路拍賣購得。文件發布後,引發重新思索「本能寺之變」除了明智光秀之外,幕後是否有其他勢力主導,尤其「豐臣秀吉是幕後主使」的說法屢見不鮮。
其實,此份文件能否成為歷史的佐證,首先需判斷文件的可信度,包括檢視紙張品質、墨跡、筆法、簽名、年代用詞、並與其他文獻進行對比 (比如筆跡是否一致)。就算文件信實可靠,除非有更多交叉旁證,單憑一份文件,並不容易讓秀吉擺脫幕後黑手論。
倒是,我們從文件看到不同時代的「訊息差」,在織田信長已去世的隔天,豐臣秀吉還仗著織田信長的權威,透過提供地方權貴直接的相關利益,鼓勵他們倒戈。這多少表明,所有軍事行動都伴隨一些非軍事行動的政治行為;上述「起請文」的誓約允諾,就是一例。
另外,這份文件也為本能寺事變當下,織田軍在日本各地的勢力虛實,加重了彩繪。
______________
* 也稱「誓約狀」,是一種向神明和佛陀發誓的文件。在戰國時代,它被廣泛用作承諾獎賞和結盟的文書。
以為今年都要在各版本的百年孤寂中度過了。
首先看的是小時候入手的楊耐冬的志文版。
許多年後,
當我再面對楊先生設定的一再輪迴的人名,
我便會想起年輕時一面臭罵,
一面假道學地看不下去的幼稚日子。
當那些因為人名而混亂的感覺再達一次新高峰,
我忍不住(一本書要買幾版啊?謝謝你喔!)
拿起正式授權繁中新譯版比對。
啊!敏隆講座中的講者們也走過和我一樣的路:
楊版一再輪迴但名同譯異的名字記不住,
新版詳盡冗長忠於原字的譯名
一樣記不住。
原來那就是賈西亞馬奎斯的詭計。
就是要你記不住,不然咧?
馬里翁的力學不是也這樣寫的嗎?
也因為翻看了新版,
對人名以外的問題頭更大了。
且看楊耐冬版的和新版的這一段
楊:
蒙卡達將軍站起來,用衣襟襬角擦拭他牛角鏡架的厚鏡片,「大概吧,」他說,「而我所憂心的不是你要槍斃我,因為,畢竟我們這種人被槍斃也算是自然死亡。」他把眼鏡放在床上,脫下手錶和鍊子,「我所憂心的,是你這麼恨軍方,拼命對抗他們,整天在為他們傷腦筋,到頭來你是跟他們一樣糟糕。人生的理想是不值得這樣卑鄙地去追求的。」
葉:
蒙卡達將軍支起身子,拿起襯衫下襬擦拭他那副玳瑁眼鏡框的厚鏡片。「或許吧。」他說。「可是我不擔心被你槍決,總之,像我這樣的人認為這只是一般的死亡。」他把眼鏡放到床上,拿下鏈錶。「我擔心的是,」他繼續說。「這樣憎恨軍人,這樣攻擊他們,這樣想著他們,最後你會變成跟他們一樣。人生沒有這樣值得人痛恨到底的事。」
直率點說,『人生沒有這樣值得人痛恨到底的事』,我不知道翻譯的「信」度有沒有比較好;但我揣測,『人生的理想是不值得這樣卑鄙地去追求的』,比較可能達意,也達義。
而『畢竟我們這種人被槍斃也算是自然死亡』,似乎也比『像我這樣的人認為這只是一般的死亡』像是馬康多男兒會說的話。
如果看完不同譯本,
可能就會有好幾個不同的馬奎斯,
在我書房哼唧著我不懂的西班牙文,
寫著我讀不懂的稿子。
順便比對宋碧雲阿姨版:
蒙卡達將軍站起來,用衣襬去擦他那角質鏡框的厚眼鏡。他說:「也許吧。不過我擔心的倒不是你要槍斃我---對我們這種人來說,槍斃等於是自然死亡。」他把眼鏡放在床上,脫下手錶和鍊子,繼續說:「我擔心的是,你這麼討厭軍方,拚命對抗他們,到頭來你已變成跟他們一樣糟糕了。人生的任何理想都不值得這樣卑鄙去追尋。」
三個版本看完的話,可能我的人生也扭曲了。
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沒骨氣地,
中途開始翻看了萬城目學的《八月的御所球場》。
過去萬城目的書都是量超所值的。
即使是短篇集《恆久神喜劇》或是《悟淨出立》
(啟發鼓舞我挑戰用短篇拼成長篇的高難度寫作)
也都收了很足量的文字。
但八月的御所球場是來騙錢的嗎?如此之短。
卻又奪下一座直木獎。
難道連日本文學獎評審的閱讀耐力也抖音化了嗎?
不過,啊!夾在百年的閱讀當中,
十二月的高校驛傳,或是八月的御所選手權,
都像一陣醒腦的輕風。
是時候。
重要的是,
哥倫比亞的鬼,和京都的鬼,在我心中交會了。
考慮萬城目的寫法,特別是《十二月的都大路緃貫記》,
鬼出現了,人看到了,再來呢?
再來沒有了。
這種不負責任的寫法,其實才是我對馬奎斯的理解。
馬奎斯說他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
忽然覺得他一定要把祖母講的故事寫出來。
我主觀的認為:
馬奎斯不是覺得心裡有一個構思布局,
要假借祖母的故事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呈現自己的構思;
而是:他覺得祖母的故事如果一一記下,
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象。
讓故事自己走下去,只要努力講得好,布局自然會出來。
萬城目讓新選組穿著一般人印象外的黑衣,
在驛傳時出來追殺一番之後,
剩下的故事,就交給千萬從小聽新選組故事的讀者
自己去想像。
他沒有去推一個萬城目版的故事,
卻變成了無限廣大的日本人共用又不同的故事。
但話說回來,馬奎斯是否也能像萬城目那樣寫?
從他在全世界受歡迎和重視的程度來看,
我反而覺得馬奎斯其實做不到萬城目的那種境界。
不是馬奎斯個人的境界不及萬城目的境界,
而是馬奎斯的魔幻的性質和東方的鬼不同。
再比較京極夏彥可能更為清楚。
單就推理界本身而言,可能很明顯地,
京極的特點在於直接挑戰
推理不能訴諸鬼神這件事。
但是,放在更寬的領域裡看,
我覺得京極是看穿了
理性主義抬頭之後,西方人是預設
鬼的世界是不講道理的,人才有理性;
但在悲慘的傳統東方,
反而是鬼的世界才講道理;
人的世界裡什麼不合理、不堪的事都可以發生。
他界的一切,都依循不二的道德標準
完善地運行著。
至少,地獄從來沒有一天不嚴格地執行著工作。
那麼,東方的推理為什麼不能訴諸東方的觀點:
只有訴諸鬼神的敘事,才能嚴謹地推理?
因此萬城目可以放著故事給讀者去想,
而讀者會欣賞。
因為他們知道京都的每一個神明、
每一個鬼,是代表什麼價值和什麼行為模式。
不會錯的。
但馬奎斯的鬼和馬奎斯的讀者
應該不行。
所以我們得要仰賴馬奎斯講給我們聽,
細細讀出他的鬼會怎麼走出下一步,
或怎麼輪迴。
馬奎斯看完(萬城目的八月也看完),
應該來看李豐杍木老師的《神話的故鄉》
或搜神記了吧?大概。嗯嗯。
人何寥落。
人何墮落。
【丈室起風雲】
當窗觀景者,行人亦觀之。善哉,玻璃之為幕也,隔而不離,內外通透,主客據兩端而相感應,若有祕響在焉。余於篆刻藝術展亦云然。創作者臨金石而覃思,挫萬物於刀筆,雖云體物,實抒我懷。譬如靜寄東軒,物色紛沓而至,自身面孔亦隱然可見。欣賞者隨筆觸刀痕而情意湧動,手畫口誦,馳駐俯仰,飄飄乎神遊於朱白之間矣。然則中介者何?龍坡靜者臺靜農先生之詩也。
臺先生為一代書法大家,間亦奏刀鐫石,無不契入化境。先生亦雄於詩,所作如寒梅映雪,蒼古遒勁,錚錚佼佼,蘊義無窮。臺灣印社四十二君子取其詩為種苗,分題而刻之,乃運筆如耕,鑿石成春。或擇激昂之語以振精神,或擇閒淡之辭以明性靈,既承原詩旨趣,復以所擅刀法入之。周鼎漢壐,疾風勁骨,各極其美,信矣印社之多材。故斯展也,有如群山眾壑,百川競奔,此固仝人雅集之勝也。
龍坡丈室,蓋先生晚年之所居。名士促膝而談藝,學者慕名以求道,皆集於是焉。惜以歲久弗治,傾圮不復舊容。幸賴臺大前校長管中閔倡其事,趨勢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聞風響應,諸企業慨允捐輸,臺大總務處夙夜營之,乃克復舊觀,我輩遂得睹其風華。雖云丈室,地步非廣,行者置身其間,追惟前賢遺韻,當如見斗牛光焰,但知其壯也。
今印社諸君子慕先生之風,籌謀此展,以揚其芬,誠可感也。先生雅言出於前,率皆觸事有感,寄託深微;諸君子篆刻踵於後,體心迹,摹手澤,隨其字形句意而定章法間架。金石鏗鏘處,風雲起伏焉,前賢後進,如握如晤,此丈室之盛事也。印譜既成,穆穆焉,皇皇焉。鈐拓題箋,相互發明,紐面邊款,俱見情思。撫卷欣然,爰綴數語以為賀。詩云:「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11月15日于臺大中文系第三研究室)
27年前只要台幣26萬,這週拍出3.18億!為何她是讓繪畫「起死回生」的那個女人?
就在這週二(11月18日)晚上的紐約,蘇富比在新總部的首場晚拍剛落幕。雖然全場焦點都在克林姆特那幅天價肖像上,但當晚最震撼的「潛力股」神話,其實發生在一位英國女藝術家身上。
塞西麗·布朗(Cecily Brown)的成名作《High Society》,以981萬美元成交(約合新台幣3.18億元),刷新了她個人的世界拍賣紀錄。
1998年,當它剛在紐約畫廊掛出來時,售價只有8,000美元(約合台幣26萬)。
27年,翻了1200倍。憑什麼?
要看懂這張畫的含金量,我們得先聊聊塞西麗·布朗這個人。她可不是普通的當代畫家,她是90年代藝術圈著名的「叛逆千金」。
【她是在鯊魚屍體旁,堅持拿起畫筆的人】
90年代的倫敦藝術圈,是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這群YBA(英國青年藝術家)的天下。當時流行的是把鯊魚泡在福馬林裡、或是展示亂糟糟的床,人們高喊著「繪畫已死」。
但塞西麗·布朗不買帳。
她的背景其實大有來頭,她是英國傳奇藝術評論家大衛·西爾維斯特(David Sylvester)的私生女。從小耳濡目染,看的是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這種大師的畫作。對她來說,繪畫那種黏稠、糾結、充滿人性的筆觸,是任何裝置藝術都無法取代的。
為了逃離倫敦那種「瞧不起繪畫」的氛圍,也為了走出父親巨大的光環陰影,她在1994年隻身搬到了紐約。在那裡,她結合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狂野(像是德·庫寧的風格)和古典大師的構圖(像是魯本斯),硬生生在觀念藝術當道的時代,殺出了一條血路。
【兔子消失了,慾望登場了】
這次拍出天價的《High Society》(上流社會),正是她藝術生涯最關鍵的「分水嶺」。
在1997年之前,布朗最出名的是畫「兔子」。她用可愛的兔子在畫面上做著各種不可描述的行為,用童話感來包裝情色。但在畫這幅《High Society》時,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兔子消失了。
她不再需要動物當掩護,而是直接讓人類的肉體在畫布上撞擊。
你看這張畫,雖然取名《上流社會》(來自好萊塢老電影),但畫面上卻沒有一點優雅的樣子。她畫出了燕尾服、高頂禮帽的碎片,但這些象徵地位的符號,全被捲進了一個粉色與肉色交織的漩渦裡。
這就是布朗最厲害的地方:「肉體威脅著要變成顏料,顏料威脅著要變成活物。」
你在畫裡分不清哪裡是顏料的堆疊,哪裡是肌膚的紋理。那種流動感,既像是古典油畫裡的宏大場面,又像是偷窺視角下的混亂狂歡。她用這張畫狠狠嘲諷了所謂的文明階級——在禮服之下,湧動的永遠是原始的衝動。
【頂級藏家的耐心遊戲】
賣家是著名的收藏夫婦Martin與Toni Sosnoff。他們在2006年買下這張畫後,就一直收藏至今,整整持有了近20年。中間這張畫去哪了?它被借去達拉斯藝術博物館、巴恩斯基金會這種殿堂級機構展出。
這就是藝術投資的頂級邏輯:買對藝術家的「轉折期」作品,然後耐心地等。等到美術館為它背書,等到藝術史承認她是當代繪畫的救世主,最後市場自然會給出3.18億的答案。
蘇富比2025秋季The Now & 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成交總額: 178,514,000美元 (約 台幣58億)
成交率: 95.3% (41/43件)
高於估價: 58.1% (25件)
估價內: 20.9% (9件)
低於估價: 16.3% (7件)
流拍: 4.7% (2件)
「人生不相見」今天去龍岩會館向陳耀昌醫師鞠躬致意,見到大嫂和陳醫師的兒子、女兒,意外碰到珠兒和汪浩。
大嫂還記得來過我們桃園新家,第一張照片就是我們在新家附近「竹夢橋」上拍的,那是兩年前我生日當天,一群朋友先來家中小聚,我收到一個禮物,日本製的寄木細工鉛筆盒,非常精緻,細心又貼心的他說他知道我喜歡去日本旅行又做珠寶設計,就選了這個禮物。家中小坐之後散步去吃晚餐,我的頭髮被風吹得像個瘋子,陳醫師還是一樣笑得那麼親切、那麼和藹可親。
第一次和陳醫師吃飯是他的小說《傀儡花》得到金典獎之後,2017年1月6日由他做東,在之前的山海樓宴請李昂和我們夫婦,四個人,什麼都聊,原住民、文學、寫作、生老病化,因為都很愛吃,所以我記得也聊了好多有關美食的話題,那次還得到一本他的簽名書《福爾摩沙三族記》,這本書寫到鄭成功,阿義的《遺事八帖》也寫到鄭成功,所以那天也講了很久的鄭成功。

三個禮拜前老爺阿義跟陳醫師通過電話,陳醫師大抵常常接到很多這種電話,無事就彼此問安,否則就是向他詢問各種身體狀況或是家人、朋友需要找醫生、找醫院都找他,他幾乎是文壇+政壇的家庭醫師+心理醫師,這麼多年我從來沒有見過他有一絲的不悅或不耐煩,總是微微笑著、聽著、安排著、安慰著。
老爺的心情當然很不好,如果你看到下面的名單,就知道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看到身邊好友一個一個離去的心情。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杜甫•贈衞八處士
老爺有寫日記的習慣,每一位逝去的朋友,他都用黑筆記下他們的名字。希望這個名單越短越好,不要再增加了,人生不相見,你們就在天上一樣微笑的看著我們可好?
哀2024~2025年離開我們的朋友:
馬森、司馬中原、方博土、施明德、齊邦媛、張照堂、雷驤、莊金國、瘂弦、張友驊、劉家昌、瓊瑤、陳木城、吳燕美、魚夫。
林惺嶽、丁文智、李魁賢、林崇漢、黃志超、林國彰、陳曉林、林正杰 、南方朔、陳婉真、鄭愁予、王浩一、鄭清茂、趙衞民、張俊雄、林俊義、陳耀昌。
🚀 Gemini 3 深度解析:Google 史上最大升級,一次看懂 12 大亮點
2025 年的 AI 戰場可以說是火力全開,而在眾多更新中,Google 推出的 Gemini 3 無疑是目前最受全球關注的 AI 系列更新之一。
不只因為它象徵 Google 的 AI 重新反攻,更因為它首次完整展示 Google 對「推理」「代理人」「視覺理解」的願景與整合策略。
這次的 Gemini 3 並不是小幅度的功能追加,而是 一個跨模型、跨產品、跨平台的全生態升級。
Google 想告訴市場的是——
AI 不只是會寫文章,而是能理解世界並幫你做事的系統。
本篇文章將帶你完整理解 Gemini 3 的 12 大核心亮點、背後策略、實際影響、可能應用、與未來發展方向。
如果你正在找一篇一次看懂的深度懶人包,這篇就是為你寫的。
---
🔥 一、Gemini 3 的定位:從「生成模型」走向「推理與行動模型」
過去一年,AI 發展快速但也遇到瓶頸。
文章寫得好、圖片生得快,但AI 的推理能力、可靠度與可用性並沒有真正突破。
Google 在 Gemini 3 提出的核心願景只有一句話:
> AI 必須能理解、思考,並替人完成複雜任務。
因此 Gemini 3 圍繞三件事大幅升級:
✔ 1. 更深層推理
✔ 2. 更強的多模態理解(文字+影像+聲音+影片)
✔ 3. 能執行任務的「AI 代理人(Agents)」
這不只是模型升級,而是整個 AI 生態系的重構。
---
⭐ 二、Gemini 3 的 12 大亮點完整解析
---
1️⃣ Gemini 3 Pro:Google 最新、最強的主力旗艦模型
Google 把 Gemini 3 Pro 定位在所有 app 與服務會預設搭載的主力版本。
其優勢包括:
推理能力大幅提升:複雜問題、策略推論、逐步分析更準
輸出穩定:不像舊版偶爾會飄
生成品質更一致:不會有時好、有時怪
多模態能力更完整:對圖像、文件、影片都能準確理解
這是 Google 將放進 Search、Workspace、Android 的「日常核心 AI」。
> 不誇張地說,Pro 會是一般用戶最常依賴的版本,也是 Google 計劃推廣到最多場景的核心。
---
2️⃣ Gemini 3 × Google Search:搜尋產品全面進入 AI 時代
這是 Gemini 3 最容易讓人有感的巨大變化。
傳統搜尋給的是:
一堆連結
排名
片段資訊
但 Gemini 3 搜尋是一種「分析型搜尋」。
你會得到:
AI 整理的摘要
不同觀點比較
步驟拆解
直接解答
可追問(多輪對話搜尋)
這意味著:
🔹搜尋不再是找資料,而是找答案
🔹搜尋會變得像是在問一個懂該主題的人
Google 這一步,是正式宣布:
> Search 不再只是搜尋引擎,而是 AI 答案引擎。
---
3️⃣ Deep Think:深度推理框架正式成形
這是 Gemini 3 最核心的技術亮點之一。
Deep Think 的定位是:
✔ 減少 AI 胡扯
✔ 增加邏輯一致性
✔ 讓模型分階段思考
✔ 適合需要「理由、解釋、推論」的任務
它更像是:
Chain-of-Thought(思考鏈)的 Google 版本
但更加系統化、內建化、深層化
可應用於:
程式 Debug
法律推論
策略分析
數據解讀
商業決策
科學原理解釋
多數使用者會最有感於:
> AI 的推理終於穩、準、不亂跳。
---
4️⃣ Antigravity:從 AI IDE,升級成全功能「代理人任務中心」
Antigravity 是 Google 的秘密武器,也是開發者最關注的亮點。
不只是寫程式助手,而是:
🔥 能理解整個專案
🔥 幫你建立任務
🔥 管理代辦事項
🔥 呼叫 API、自動測試、自動修改
🔥 甚至可以完成整個任務流程
Antigravity 是 Google 打 Cursor、GitHub Copilot Studio 的主力武器。
它代表 Google 的方向:
> AI 不再只是協助你,而是和你一起工作。
---
5️⃣ Dynamic View:支援影片的動態推理能力
過去 AI 只會看一張圖,但 Gemini 3 會看「影像序列」。
能力包括:
分析影片中的動作、人、物、流程
理解因果、順序、事件
用在教學影片、運動分析、監控畫面
可以找影片中的錯誤、流程問題
這是「VLM(Vision-Language-Model)」的重要突破。
影片解析會是未來 AI 必爭之地,而 Google 直接進攻了。
---
6️⃣ Visual Layout:AI 視覺生成+排版設計能力
這不是一般的「生圖」,而是:
海報設計
雜誌排版
產品卡
表格、流程圖
版面設計
Gemini 3 不只會生成圖片,還會「排好」。
這讓它能應用於:
行銷素材
Canva 工作流
IG 卡片生成
PPT 自動排版
Google 正在把 AI 設計工具提升成「可生成可布局」的系統。
---
7️⃣ Gemini Agents:Google 正式啟動的系統級 AI 代理人
這是 Gemini 3 最大的戰略重點。
Google 讓 Gemini Agents 支援:
✔ 任務規劃
✔ 自動執行多步驟流程
✔ 跨 App 操作
✔ 呼叫外部工具
✔ 理解使用者需求並主動執行
這包含:
Workspace(Gmail、Docs、Sheets、Drive)
Search
Chrome
Android
這是未來所有科技巨頭都想做的「AI 會做事」路線。
---
8️⃣ Gemini 3 模型家族完整解鎖(Ultra / Pro / Flash / Nano)
這是你原本沒有列,但非常重要的部分。
Ultra
最高階,用於最難的推理。
Pro(主力)
大家最常用的版本。
Flash
Google 具高效率的快速模型,成本更低,適合大量應用。
Nano(裝置端)
能跑在 Android、Pixel,不需上雲端。
Google 正在把 AI 帶回「本地端」,強調隱私與速度。
---
9️⃣ 全模態能力全面升級
Gemini 3 可以一次理解:
文字
圖片
聲音
影片
PDF、多頁文件
表格
網頁
屏幕截圖
這意味著它更像:
> 真正可以理解世界的 AI,而不是只能看文字的機器。
多模態會是 2025–2026 年 AI 的主戰場。
---
🔟 長上下文能力(Long Context)大幅提升
Gemini 3 能處理:
整本書
整份專案文件夾
上百頁 PDF
長篇轉錄
多檔案分析
長文本能力在學術、工程、研究、創作者領域非常關鍵。
Google 把這部分加強,也是在補足他們相較於其它模型的弱點。
---
1️⃣1️⃣ 工具使用能力(Tool Use / Function Calling)進化
Gemini 3 能:
用 API
查表格
執行工具
操作資料庫
主動推進任務流程
這就是「AI 自動化工作流」的核心。
Google 把這當作將來的收入來源與生態核心。
---
1️⃣2️⃣ 安全性、可靠性與來源品質提升
Google 在 Gemini 3 裡重點強調:
更少 hallucination(亂講)
更好事實檢查
更高遵循指令穩定度
更強內容檢驗(內容來源品質)
這些看似不起眼,但對企業與研究者非常重要。
---
🎯 三、Gemini 3 的實際意義:不只是 AI 更新,而是整個產品線重建
Google 正用 Gemini 3 做三件事:
---
① Search 重生
Google 要把搜尋轉型成:
> AI 主動查找+整理+回答的系統
這會影響:
SEO
行銷
媒體
電商
廣告
這將會是互聯網 20 年來最大變動。
---
② Workspace 進化成「AI 會做事的辦公系統」
想像:
AI 幫你整理信件
AI 幫你寫會議紀錄
AI 幫你做投影片
AI 看完資料後幫你做結論
AI 自動幫你找待辦事項
這不是夢,而是 Google 正在逐步推出的功能。
---
③ Android 變成「AI 手機 OS」
Google 想做的不是語音助理,而是:
> 手機本身就是一個 AI 系統
Nano 模型會讓更多 AI 能在手機本地直跑,速度快、不用上網、也更安全。
---
🔮 四、未來 6 個月會看到什麼?(專業預測)
根據現在的動向,可以預期:
✔ AI 搜尋正式與傳統 SEO 分裂
✔ AI 代理人工具會變成主流(Agentification)
✔ APP、網站會開始大量嵌入 Gemini Flash
✔ 手機會出現更多「在地端 AI 工作流」
✔ 影片分析會成為下一波爆發點
✔ 設計師將大量利用 Visual Layout 工作流
Gemini 3 是 Google 的全面反攻,是他們押注 AI 的核心作品。
---
🧩 Gemini 3 的一句話重點
> Gemini 3 是 Google 宣布正式進入「會懂、會想、會做」AI 時代的里程碑。
它不是一個模型,而是一個完整的 AI 生態系統。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 林尊賢大使回憶錄 ” 是我最近讀到的一本好書。
我初入職場,在外交部情報司(現在的新聞文化司)當新聞聯繫人,林大使當時任亞太司司長。記得有次涉及亞太地區的重大事件,擬好要送呈部次長核批的文稿,必須先會主管地域司司長。我誠惶誠恐敲門進去,他很客氣先說:請坐。閱畢簽字後,從座椅起身將卷宗親遞給我這個小科員,雍容謙和,讓我受寵若驚,也自許這是日後待人接物應該學習的榜樣。
這部回憶錄,林大使回顧自1955-2001年,曾派駐亞太 美國 加勒比海地區,長達46年的外交生涯。表面上看,這些經歷記錄著一段又一段職業生涯的穩步升遷,然而林大使卻以精湛文筆,賦予這些看似簡單的履歷以血肉,敘述他曾經歷過的人與事,工作上的挫折與成功,喜悅與省思。細膩感人,又飽含歷史的沉澱。可說是回顧他努力不懈,成就一生的外交歲月。
1955-2001年,這是我們外交史上翻天覆地的時期。退出聯合國,台日 台美斷交的骨牌效應,外交上節節敗退,邦交國日益減少;但也是我們在廢墟中重建,在國際社會的裂縫中掙扎求生,挽救台灣命運的關鍵。
時至今日,台灣人民依舊可以持中華民國台灣護照走遍全球,經商 求學 觀光絲毫不因無外交關係而受阻。內政上,我們也經歷從威權到民主,政治本土化的變革。
林大使的回憶錄不只見證了這段歷史,也提供走過這段艱難歲月的外交同僚一股慰藉,更給年輕一輩,提供榜樣的力量,餘韻綿長。
Google 資本支出從 300 億暴增到 900 億,
但 CEO Pichai 坦承:沒有公司能免疫於泡沫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近期接受 BBC 專訪。
他說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和一句驚人的話。
數字是:Google 四年前每年投資不到 300 億美元,今年將超過 900 億美元。如果加上其他科技公司,全球 AI 基礎建設投資已經超過 1 兆美元。
他預測:
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建成過去 10 到 20 年才建立的基礎設施。
但更驚人的是這句話:
沒有任何公司能免疫於泡沫,包括我們在內。
如果過度投資,我們也必須經歷那個階段。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誠實的科技 CEO 了。
-
#這是泡沫嗎?
Pichai 的回答很特別
當記者直球對決:這是泡沫嗎?
Pichai 沒有迴避,反而給了一個很成熟的答案:
這既是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元素。
他用網路時代類比:
回顧網路時代,當時確實有大量過度投資。但沒有人會質疑網路是否深刻,或是否帶來巨大影響。網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我預期 AI 也會是如此。
這段話很有意思。
他不是說這不是泡沫,也不是說這只是泡沫,
而是說:泡沫與價值可以同時存在。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寫的AI 泡沫後會留下什麼。
Ben Thompson 引用學者 Carlota Perez 的研究:
2000 年光纖泡沫,電信公司砸了 1 兆美元鋪光纖,結果 85-95% 的光纖閒置,公司破產。但 10 年後,這些「暗光纖」變成 YouTube、Netflix、雲端運算的基礎。
為什麼?因為這些光纖的成本,已經被破產的公司吸收了。
後來的使用者,幾乎是「免費」取得這些基礎建設。
AI 可能也是這樣。
短期會有過度投資,公司會倒閉,投資人會虧錢。
但長期來看,這 1 兆美元建起來的數據中心、晶圓廠、電力設施,都會留下來。
關鍵問題只有一個:誰會倒?誰會活下來?
-
#連Google都不敢說自己一定安全
當記者追問:Google 會不會因為投資多元化,而免疫於泡沫?
Pichai 的回答是:
沒有任何公司能免疫,包括我們。
他解釋,Google 確實有優勢:
從基礎設施到研究的全棧投資
橫跨搜尋、YouTube、Android 等多個產品
能以長期視角看待這個時刻
但他還是坦承:
如果過度投資,我們也必須經歷那個階段。
這讓我想起最近寫的「科技巨頭借錢」那篇文章。
這些印鈔機般的科技巨頭,開始向市場借錢了:
因為從數據上看,五大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占營運現金流入比重不斷攀升,自由現金流量則不斷下跌。
AI 基礎建設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它們自有現金流的承受能力。
更諷刺的是,
當前陣子股票市場還在追捧 AI 概念股,但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警覺。
債券利差上升,CDS 價格也開始大漲。
連 Google CEO 都承認沒有公司能免疫,
那些中小型 AI 公司呢?
那些只靠概念、沒有獲利的新創呢?
那些發行垃圾債的比特幣礦場轉型 AI 公司呢?
泡沫破的時候,它們會怎樣?
-
#AI的下一步:從工具到代理人
Pichai 在訪談中,也描繪了 AI 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他預測,未來 12 個月內,AI 將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代理執行。
例如:
幫我買一個適合我太太的生日禮物
分析這檔股票,我該不該買?
我的醫生建議這個治療方案,幫我評估利弊
這就是所謂的 Agentic AI(代理人式 AI)。
想想看,當 AI 能幫你做投資決策,
那些只會做基礎分析的金融從業人員,要怎麼辦?
這就是我之前寫「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那篇要談的。
過去,分析師要花一整天更新模型。
現在,AI 從分析工具,進化到決策助手。
那些重複性高、腦力消耗大但不需深度判斷的工作
程式 Debug、文件審閱、數據整理、基礎分析
這些,都是 AI 最擅長的。
也是初階工作的核心內容。
-
#創作民主化
Pichai 還說了一個更瘋狂的預測:
幾年後,任何高中生都可能構思並製作一部長篇電影。
就像 YouTube 降低了影片創作門檻,
AI 將降低所有創作的門檻。
那意味著:
創作門檻降低 = 內容供給暴增
內容供給暴增 = 注意力更稀缺
注意力更稀缺 = 流量紅利消失
當所有人都能輕鬆創作,
真正有價值的,不再是創作能力,
而是「品味」、「觀點」、「信任」。
這就是 AI 時代的殘酷真相。
訪談最後,Pichai 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過去我們常討論圖靈測試,
但現在沒人談論它了,因為我們已經超越了它。
什麼意思?
圖靈測試是 1950 年代提出的:
如果機器能在對話中騙過人類,
讓人以為對方是人,就算通過測試。
但現在,ChatGPT、Claude、Gemini 早就能通過圖靈測試了。
卻沒人在乎了。
因為我們發現:能通過圖靈測試,不代表 AI 就是完美的。
AI 仍會出錯、仍會幻覺、仍需要人類判斷。
但它的進步速度,已經超乎想像。
-
Pichai 說:
5 年前,如果我告訴你舊金山會有無人駕駛車滿街跑,沒人會相信。但現在?它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往往會把科技進步視為理所當然。
直到某一天回頭看,才發現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Google 應該毫無疑問是近期產品表現最好的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但如果連 Google CEO 都坦承:「沒有公司能在泡沫中免疫。」
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數據來源:
BBC Interview with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2025)
Google 財報
各科技公司財報
延伸閱讀:
AI 泡沫會留下什麼?Ben Thompson 給了我們答案
為什麼作為印鈔機的科技巨頭們,開始從市場上借錢?
當人工智慧語言模型裡住進一個金融分析師:Claude 可能要改寫華爾街職場生態
社群媒體流量已過頂峰,AI 或許是背後元兇
#AI投資 #科技泡沫 #Google #基礎建設 #投資策略
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文學的傳奇 陳義芝
瘂弦認為「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這一見解,消融了倫理觀與美學觀的對立,社會意識納入抒情本質中,是純粹而博大的批評……
1.怎能說他詩不多
1970年晨鐘版《深淵》詩集,是我最初接觸的瘂弦讀本,書頁空白處且留下不少零星的註記,或用鉛筆或用原子筆,間雜畫線、畫圈的標示,證明讀過多遍。一本書能引你多次閱讀,自然是極其偏愛的書。
到了1980年代,我又買了洪範版的《瘂弦詩集》。為《國語日報.古今文選》註釋賞析,及撰寫數篇研究論文,用的都是這個版本。2011年余光中在《聯合副刊》發表〈天鵝上岸,選手改行──淺析瘂弦的詩藝〉,說瘂弦詩可稱傑作的,至少應包括下列十首:〈紅玉米〉、〈土地祠〉、〈印度〉、〈船中之鼠〉、〈馬戲的小丑〉、〈深淵〉、〈坤伶〉、〈上校〉、〈給橋〉、〈如歌的行板〉,識者無疑贊同。但「至少」一詞,留有空間,說明實不止此數。如果增列,我想還可舉示:〈鹽〉、〈巴黎〉、〈下午〉、〈復活節〉、〈一般之歌〉、〈赫魯雪夫〉、〈水手.羅曼斯〉、〈戰時〉、〈乞丐〉、〈遠洋感覺〉等十首。有這麼多傑作,當然可以說是一種風格的創造者。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讀《瘂弦詩集》,沉融於他那特殊音色、特殊聲腔、特殊語法──令人驚奇的心思趣味,詭譎又樸實,家常又戲劇──難以定義其告解或控訴的詩,感受豐繁,確信那不止是單純的偏愛,是因唯讀好詩的欣喜。
論者常說瘂弦詩作不多。多或不多,究竟如何判定?說他不多,因為只存一本《瘂弦詩集》(1981)。這本詩集連同序詩,共八十八首;它的前身是收錄七十首詩的晨鐘版《深淵》(1970);再往前是收六十一首詩的眾人版《深淵》(1968);最早則是在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收三十二首詩的《苦苓林的一夜》(1959)。當代詩人發表詩作數量超過瘂弦的何止一二百人,但論詩質,瘂弦又遠超當代,能與比肩者二三人而已。陶淵明詩作一百餘首,杜甫詩作多達一千餘,後世同稱偉大,豈是論其百千之數可證!像瘂弦付梓八十八首,而深印人心、可傳可誦者,竟達四分之一,傑作如許多,我們怎能說他的詩不多?
瘂弦精於把關,不產平庸之作,1953年起步,不到五年就已塑造出「瘂弦風」。即使不說是天才型,也絕對要讚嘆他那嚴謹的自我審視、自我篩選的能力!1958年他榮獲藍星詩獎,同輩的余光中評論道:「瘂弦的抒情詩幾乎都是戲劇性的」,「瘂弦的另一特點便是善用重疊的句法」,「瘂弦的第三個特色是他的異域精神」。老師輩的覃子豪也讚賞他的詩是「古老中國和現代西洋混合的產品」,「他的歌謠風格,是攫著了歌謠的神韻」。
異國情調的塑造與對新奇陌生事物的渴望,是當年許多不甘於保守固舊的詩人的共同方向,造化不同,結果各異,瘂弦接收了西方技法的衝擊,成功轉化出屬於他的現代詩風。
2.稱他詩學領袖,也恰當
1966年以後,瘂弦最重要的筆耕,在理論研究與批評實作。他談新詩殿堂的建造、對現代詩的省思、台灣詩的薪傳……既宏觀詩史,又逐一掃描詩人,縱橫燭照,筆力壯闊,完成《中國新詩研究》、《聚繖花序》(I、II冊)及《記哈客詩想》,共計五十萬言。稱他為當代詩學領袖人物,也很恰當。
1981年出版的《中國新詩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在兩岸對峙、新文學發展斷裂、史料極度缺乏的年代,瘂弦率先引介廢名(1901-1967)、朱湘(1904-1933)、王獨清(1898-1940)、孫大雨(1905-1997)、辛笛(1912-2004)、綠原(1922-2009)、李金髮(1900-1976)、劉半農(1891-1934)、戴望舒(1905-1950)、劉大白(1880-1932)、康白情(1895-1959)等十一位詩人,成為台灣詩壇讀物。
談劉半農一文,引出「方言文學」創作的觀點,強調「我們母親說過的言語」能產生最動人的文學。此文發表於1973年,在這同時,台灣的方言詩(台語詩)接續日據時期賴和、楊華的火苗,由林宗源、向陽重新嘗試。以當時的時代氛圍,瘂弦這一認知算得上寬廣、前衛。
論劉大白,著意於傳統、傳承。論康白情,必須具備歷史感。論朱湘,推崇詩體試驗。論王獨清,稱道異國情調美。論廢名,肯定其幽玄現代,預言身價將愈來愈高。論綠原,分析文學影響、創作師承。論戴望舒,評說中西語言的融合。論李金髮,關注詩素與表現開拓。論孫大雨,提出長篇巨製的期許。既彌縫了新文學的斷裂,也分別深入不同的課題發明。
上述篇章最早的三篇寫於1966年,在台灣,那是雷震入獄、《文星》雜誌被迫停刊、思想箝制嚴厲的時代。這些史料的取得,固然得力於機緣,也必賴史識、眼光和接續文學史的使命感。
遲至2004年才結集的《聚繖花序》,雖是各自成篇的書序,彙總來看,分明呈現瘂弦的當代文學史意識,讀者可自行查考。
我在〈詩人批評家〉一文曾談過這本論著揭示的詩美學,有關實質與形式深具意義者,約可分四點:
(一)「詩的抒情本質,從來就沒有改變過」。瘂弦說,有抒小我、大我、無我之情,無論哪一層界,必須通過一個情字。「情」是詩的本質,離此則不成其為詩。
(二)新詩的語言,要由內在藝術需求激引,不要變成末流的文字遊戲,不要以拗句偽裝深刻、以模稜語意故示神祕。為了激發語言的生命力,增強中文的表達功能,他主張重鑄古典詩詞語彙,吸納外國語法,並從民間歌謠、俗文學中吸取養分。任何字詞都可入詩,但看詩人有沒有「文字的感覺」。
(三)好的新詩,不覺其格律,實則其格律已融入詩人的情感。「新詩句子的長短是不確定的,句裡的節奏乃是根據內容意義與文法邏輯區分的,所謂『新的聲調既在骨子裡』,也就是一種內在的音樂性的講求。」
(四)有關社會性的省思,瘂弦認為「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這一見解,消融了倫理觀與美學觀的對立,將社會意識納入抒情本質中,是純粹而博大的批評。
3.是怎樣的眼光與胸懷
尚未將眼光及於海外的年代,瘂弦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獨能兼顧海外華僑、華裔詩人作品,收錄的範圍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香港及英國、美國,為「華人文壇」插旗,預示了「世界華文文學一盤棋」的新時代思維。
查相關資料,他的這一思維行動,溯自1960年代後期,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研習那兩年,勤跑圖書館,勤作筆記;返國後出任當年頗負盛譽的文學期刊《幼獅文藝》主編,多方聯繫海外學人,邀稿、闢專欄,眼界更為開闊。1980年代他主持「聯合報文學獎」,附設「中國大陸短篇小說獎」,獎勵海峽對岸長期不相往來的作家,也源於這一跨界思維。關注全球華文創作態勢,遙想瘂弦當年,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與胸懷。
說到他在媒體傳播方面的貢獻──提攜年輕有潛力或因故停筆的創作者,關懷變遷中的社會現實,解構舊思維,塑造新情境,最具有獨特里程碑意義的要屬:邀請光復前台灣作家再出發的《寶刀集》,及溝通融合不同階層價值觀的「第三類接觸」專題設計。我寫過一篇論文〈副刊轉型之思考〉,收在文建會出版的《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中,此處不多贅述。
余光中說,瘂弦對台灣文藝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最大的貢獻「仍應推現代詩之創作」。是的,編輯志業雖可敬,作品更是詩人紙上風雲的憑藉,談瘂弦傳奇,終究要聚焦在他以其詩篇「對民族母語的貢獻永不磨滅」這一點上。
原載 : 2014/10/09 聯合報
【2014/10/09 聯合報】
NVIDIA delivers innovation at a one-year rhythm, advancing accelerated computing from Volta to Blackwell, Rubin, and soon Feynman.
With each new architecture, the NVIDIA platform delivers a full stack—compute, memory, NVLink, networking, and software all unified by CUDA. This extreme co-design has unlocked a 10x performance leap with Blackwell and enabled 10x revenue potential for customers. #SC25
#亞馬遜 創辦人 #貝佐斯 前妻 #MacKenzie Scott 過去幾年大方行善家,當外界好奇她為何如此行事,她解釋是大學的一段經歷,有助於她日後積極幫助弱勢。
在 2019 年與 #Amazon 創始人 Jeff #Bezos 離婚後,Scott 獲得大量的公司股權。這是她在 Amazon 早期協助建立這家電商巨頭時所賺取的,當時她協助制定商業計畫和合約。離婚時,Scott 獲得 Amazon 約 4% 的股權,當時約為 1.39 億股。自 2020 年以來,Scott 將持股減少 42%,透過出售或捐贈約 5,800 萬股。儘管她透過於 2022 年創立的慈善平台 Yield Giving 捐贈 192.5 億美元,這位 #慈善家 今天淨資產仍超過 350 億美元。Yield Giving 已向數千個組織捐款,重點關注的議題包括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教育、災難復原等。
僅在今年秋天,她就向幾個專注於教育和 DEI 的組織捐贈了超過 4 億美元,其中許多組織收到歷史上最大筆的捐款。Scott 看到了支持的價值和必要性,尤其是在一個人早期的、形塑人生的階段。畢竟,她曾在艱難時期不得不向 #室友 #借錢。Scott 在 10 月 15 日發表於 Yield Giving 網站上的一篇文章談到:「正是這些連鎖反應,使得想像我們任何善舉的力量都成為不可能。在我所能給予的數千份捐贈中,每一次我想到的都是誰的慷慨解囊?」
她進一步解釋說:「是一位牙醫,他看到我大學時用假牙黏合劑固定斷裂的牙齒,為我提供免費治療。那位看到我哭泣的室友,一時衝動借我身上僅有的一千美元,使我免於在大二輟學。」Scott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成為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她是師從 Toni Morrison 的學生。2005 年,她出版了處女作《The Testing of Luther Albright》,該書於 2006 年贏得了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Morrison 評價這本小說是「一部罕見的、複雜卻令人心碎的小說。」
她在普林斯頓時期的室友,看到 1,000 美元捐贈帶來的改變,也在 20 年後創辦一家公司,為低收入學生提供無需共同簽署人的貸款。那位室友是 Jeannie Ringo Tarkenton,她後來創立了 Funding U。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料,該公司已向大約 8,000 名需要支付大學學費的學生提供 8,000 萬美元的低利息貸款。然而,當被問及她如何改變 Scott 的生活時,Tarkenton 仍然保持著低調。
Tarkenton 告訴 Princeton Alumni Weekly :「我一直說,即使沒有那份恩惠,她也能畢業,就像我幫助的成千上萬的孩子一樣,因為他們都是努力工作、試圖找到解決辦法的人,」「但是,無論是小小的恩惠,還是像 MacKenzie [捐贈] 這樣的大恩大德,它們在各處累積起來。」
Eric Lin 中國收入歸零也不改AI需求爆表,NV拋出1.85 兆強勁財報成績粉碎泡沫論
輝達剛公布的2026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無疑是給了全球資本市場一記響亮的耳光。單季營收達到令人窒息的570億美元(約新台幣1.85兆元),年增率高達62%。
這份成績單最讓人震驚的,不只是那個快追上台灣政府全年總預算的營收數字,而是它發生在一個極端的前提之下,那就是輝達已經把來自中國資料中心的營收歸零。
這意味著,即便完全脫離了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之一,輝達依然靠著歐美雲端巨頭與主權AI的需求,把業績推向了歷史新高。社群網路上,「China Zero(中國歸零)」成為了比AI更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驚訝地發現,技術霸權似乎已經實現了完全的脫鉤增長。
但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並不像散戶那樣只有興奮。在法說會上,氣氛其實瀰漫著一股焦慮。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師C.J. Muse質疑市場對於鉅額AI資本支出的恐懼,追問這些錢到底怎麼賺回來?這也是過去半年困擾市場最大的心魔:AI泡沫何時破滅?
面對這個尖銳的ROI(投資報酬率)質疑,黃仁勳沒有畫大餅,而是點出了一個關鍵的技術轉折點:我們正在從「生成式AI」跨越到「代理人AI(Agentic AI)」時代。
請注意這個詞,這是理解輝達未來的核心鑰匙。
過去兩年,我們熟悉的AI像是ChatGPT這種「聊天機器人」,你問它答,反應很快,但消耗的算力相對有限。但黃仁勳指出的「代理人AI」,是具備思考、規劃、甚至寫程式除錯能力的數位員工。以前的AI像是鸚鵡學舌,現在的AI像是資深研究員。當你給它一個任務,它必須進行「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的運算,在產出結果前,它可能已經在後台「思考」了數小時甚至數天。
這在商業邏輯上是一個巨大的翻轉。這意味著「推論算力(Inference)」的需求將不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暴增。對企業來說,這不是購買軟體服務,而是支付數位員工的薪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輝達財務長敢在會議上霸氣地說:「雲端早就賣光了(The clouds are sold out)。」現有的GPU安裝基數已經完全滿載,根本沒有閒置產能。
為了鞏固這個新世界,輝達還做了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動作:它不只賣鏟子,還直接入股金礦。
財報證實,輝達對OpenAI和Anthropic進行了戰略投資,並協助建立Gigawatt(十億瓦)級別的AI工廠。這招非常高明,透過股權投資鎖定核心客戶,確保未來的訂單流向;同時,深化CUDA軟硬體架構在這些頂級模型開發商中的滲透率。當全球最強大的模型都在輝達的架構上進行最佳化時,這對後進的競爭對手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當然,市場並非完全沒有雜音。Bernstein的分析師Stacy Rasgon就指出了成本上升的問題。儘管輝達毛利率穩守在73%至74%的驚人水位,但隨著供應鏈緊繃、輸入成本增加,輝達能否長期維持這種「印鈔機」等級的獲利能力,仍是未來幾季的觀察重點。
從這份財報傳遞的訊號來看,應用層的股價或許已經吹得太高,但在基礎建設層,需求才剛剛開始產生結構性的質變。
隨著Blackwell晶片成為主流,以及下一代Rubin平台預計於2026年量產,輝達已經給出了未來兩年高達5,000億美元的營收能見度。這告訴我們,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產能升級中,輝達已經不只是一家晶片公司,它是未來世界的基礎物理定律。只要你想在這個數位宇宙裡創造智慧,你就得付「輝達稅」。
對於投資人來說,現在的恐懼或許不是來自短期股價,而是你是否看懂了這場由「代理人AI」驅動的第三波工業革命。
李安回來啦!!我的天這大師講堂太好聽了!
欸不信點這個連結:
最不用心卻成經典!李安頂時差憶《斷背山》 讚安海瑟薇「聰明絕頂」
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5251750
不然我直接全文貼也可以⋯
「台灣之光」李安昨(18日)返台,準備出席週六(22日)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他今仍帶著時差,現身《斷背山》金馬影展映後大師講堂,一出場便笑說:「希望可以清醒的回答。」該片今年滿20週年,他回憶當年拍攝時竟是「最不用心」的一次,沒想到成就經典,而他獲得原著作者安妮普露首肯的契機,竟與「牛睪丸」有關。
他說,拍完《臥虎藏龍》後身心極度疲累,甚至感受到中年危機:「我太累了,覺得要休息,但休息又不曉得要幹什麼。」好友、製片詹姆斯夏默斯此時把《斷背山》的短篇故事給他,「當初我是被30頁短篇吸引,我好多部片都是這樣,《色‧戒》也是30頁。」其中傑克那句「我們可以有個一起的人生,但你不要,我們有的只有斷背山!」深深打動他。
李安說,他感受到故事中的存在主義,也被強烈觸動,但同時很訝異:「我在台灣長大,描述在懷俄明州的GAY跟我有甚麼關係,我也不是GAY。」一度想退休的他,後來拍了《綠巨人浩克》,以為《斷背山》應該別人已經開拍,卻發現仍無下文。詹姆斯夏默斯於是買下版權,兩人決定動工。
拍攝期間正逢父親過世。他感慨表示:「他一直不鼓勵我拍片,我拍《臥虎藏龍》拿奧斯卡,他甚至說『甘願了吧,可以做一點正事了』。」但當他想退休時,父親卻反而鼓勵:「你去拍片吧!」希望他能成為兒子的榜樣。「結果父親突然就走了,辦完喪事我覺得一定要拍一個片子,完全迷迷糊糊的狀態。」
其實《斷背山》導演人選一度輾轉多人,他並非首選。他笑說與安妮普露初次見面時,「她把我嚇死了,那次都是詹姆斯在講話。」安妮普露帶他走訪懷俄明州,還吐槽前一位導演的太太因死老鼠尖叫:「她覺得都市人不懂這種地方。」
第一晚共進晚餐時,李安在菜單上看到「洛磯山脈牡蠣」,端上桌才知是牛睪丸,意外成了「破冰」時刻。安妮普露還切了一塊吃,對他說:「本來女人是不能吃這個的!」李安笑說:「她可能因此對我另眼相看,沒想到破冰的入口竟然是一個牛睾丸!她覺得我對西部還是有心去了解。」
雖非首選導演,李安卻強調:「這個電影該我拍!」並舉例《理性與感性》輾轉20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拖了10多年,「當我接手後我覺得,就是該我拍的。有時候不是你的,爭取也沒用,命中注定是我拍!」他也笑稱《斷背山》是他拍得最輕鬆、最不用心的一部,「本來以為這個片就賣女性、賣同志,甚至藝術片觀眾,結果全世界都吃,也沒有文化差異,我也不曉得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片中希斯萊傑、傑克葛倫霍、安海瑟薇與蜜雪兒威廉絲的演出備受肯定。李安說,他當時只想把演員的表演保留下來:「其實我拍得很簡單,跟拍第一部片一樣。我累透了、沒有野心了,卻有一種寶貴的純真,就像『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感覺。」
他也坦言當初對希斯萊傑是否能扛主角心裡沒底:「我對他印象深刻都是演配角,他演主角的都不怎麼樣。」但某場戲希斯一口氣吃了32個蘋果派,表演非常出色;傑克葛倫霍雖與小說形象不同,「但兩個搭配的感覺滿好的。」
李安透露,索尼老闆曾說《斷背山》的成功關鍵在兩位太太角色。他第一個確定的是蜜雪兒威廉絲,「我大概見了30幾個演員,她是第二個,一見就覺得很像,看眼神就知道很投入,演怨婦很合適。」
安海瑟薇當時以「公主」形象聞名。他笑說試戲時她穿著公主戲服,因午餐空檔才趕來:「當時需要她有德州腔,我也不懂德州腔,但她真的聰明絕頂,是我指導演員裡印象滿深刻的。」她在片中一場接電話的戲已經很好,但他想再試一次,「我就跟她說『有一個斷背山,可是妳不在上面』,然後她打電話,眼淚在打轉,非常動人。」
李安最後感性表示,《斷背山》的成功完全出乎意料:「電影之神真的很愛我,到現在還在這邊講電影、拍電影。」至於拍攝期間也有人批評電影美化同志、刻畫牛仔不夠真實,他坦言:「憑良心講,拍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人至情至性,想那些沒有用。」
顧爾德:
台灣中央銀行的匯率操縱不僅又登上全球重量級財經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封面 ,還被美國盯上了!貨幣戰爭號角響起了嗎?五十年「廣場協訂」(Plaza Accord)狙殺日本經濟的噩夢會降臨台灣嗎?人工智慧(AI)時代全球艷羨球的台灣經濟會像當年日本一樣陷入漫長的失落年代嗎?
十一月十五日出刊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台灣匯率問題做封面,稱它是「台灣經濟榮景背後的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紅底封面上以疊疊樂堆起高聳的台北101大樓,仿彿抽一塊積木就可能垮下。這暗示著台灣靠半導體產業造就的榮景,可能因為匯率劇升而一夕垮下。
就在《經濟學人》 出刊當天下午,台灣中央銀行又公布了與美國財政部聯合發表的聲明。聲明的重點是台灣央行要限縮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避免操縱匯率、外匯市場資訊透明化,干預匯市金額等資料發布頻率由每半年一次改為季報。聲明指出:「美國財政部與台灣央行決定持續針對總體經濟及外匯事務密切磋商。」這除了表明美國持續關注台灣干預市場的行為,是否還暗示著也會接續施壓台幣升值?
先不從陰謀論探究時間的巧合是否為華府串謀《經濟學人》修理台灣,先來看看《經濟學人》對台灣匯率問題的批評合不合理?此外,另一個台灣最關切的問題當然是:美國會逼台幣升值嗎?二十一世紀台版「廣場協議」會再現嗎?
《經濟學人》認為台幣被低估造成臺灣經濟失衡的證據包括:
一、根據經 GDP 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GDP-adjusted Big Mac index),新臺幣兌美元被低估了 55%,居全球之冠。
二、扣除主要依靠轉口貿易的經濟體(entrepots)和產油國(petrostates),臺灣經常帳順差佔GDP比例居世界第一。
受惠於AI熱潮,臺灣經濟失衡急速加劇。今年 10 月商品貿易順差達 GDP 31%,從Covid疫情結束以來順差額翻轉了四倍、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臺灣的經常帳順差已達 GDP 的 16%;相較之下,典型的順差經濟體中國的經常帳順差只有3%。
1970 年代《經濟學人》創造了「荷蘭病」(Dutch disease)一詞描述荷蘭的經濟困境──天然氣出口繁榮導致荷蘭幣升值,結果導致其他荷蘭商品出口不振,傷害了非天然氣部門的經濟;如今,《經濟學人》稱上述臺灣龐大且不斷增長的經常帳餘額是台灣經濟的病癥,稱之為「台灣流感」(Formosan flu)。
那麼要如何證明台灣高額的經常帳順差是央行操縱匯率造成的?
《經濟學人》指出,臺灣央行不斷印製大量新臺幣以購買美元,造成龐大且持續上升的經常帳盈餘,這樣的政策並非魯莽行事而是植根於臺灣的脆弱感:首先,中國在外交上孤立臺灣,臺灣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員,讓台灣在貨幣危機中沒有明顯求助管道。一旦與中國發生戰爭將造成硬通貨短缺。維持弱勢貨幣並藉此累積外匯儲備有助於避免風險。而台灣央銀這套作法讓台灣安然渡過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也讓台灣對這種政策更有信心。
此外,出口商強烈遊說反對貨幣升值──讀者們印象猶深的是當年張忠謀就不斷批評央行讓台幣升值。此外,中央銀行向政府上繳的利潤成為關鍵的財政收入來源;2023年央行上繳利潤佔政府總收入6%,而富裕國家平均為0.4%。央行也因此在臺灣政壇擁有強大影響力。
為什麼台灣央行的匯率政策會造成台灣經濟榮景不可持續?《經濟學人》認為,壓低匯率讓台灣進口商品價格過高,民眾消費被抑制,儲蓄率高到不正常。 臺灣國民總儲蓄率高達GDP 39%,遠超富裕國家平均的22%、接近中國的42%。這也代表著臺灣人消費遠低於應有的水準。自1998 年以來,私部門消費佔GDP比重下降了20%、達45%,這與中國40%的水準相近,遠低於富裕國家平均的60%。
《經濟學人》分析,消費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國內投資機會稀少、快速高齡化人口為了退休而儲蓄或因出口突然激增。但進一步檢視台灣,《經濟學人》發現上述因素都無法完全解釋儲蓄過剩的現象──其他條件相近的國家相比,台灣儲蓄規模還是遠高於其他國家,至於過去五年晶片出口激增,也無法解釋臺灣經常帳順差長達25年的持續成長。
台灣自1998年以來,私人消費佔產出比重已下降了20個百分點。《經濟學人》強調台灣人並非天生愛存錢,而是央行匯率政策造成的結果。外匯政策幫助臺灣致富的政策,現在卻正在剝奪普通臺灣民眾的權益,儘管勞動生產率翻倍,但薪資沒有同步增長,單位勞動成本下降了25%。弱勢台幣補貼了出口商,進口物價上漲懲罰了消費者,等於將財富從一般家庭轉移給出口廠商。
央行壓低台幣造成經常帳順差,台幣流動性過剩讓利率長期偏低,結果資金湧入房市推升房價造成房市泡沫,台北房價所得比高達16倍,比紐約、倫敦和首爾等城市都高。因為消費縮水且儲蓄暴增,央行近年鼓勵壽險公司累積海外資產,至今累積7,000億美元海外資產多為美債。估計壽險業未避險部位約2,000億美元,約等於台灣GDP的四分之一,一旦台幣急升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經濟學人》最後指出,全球對臺灣晶片無止盡的需求不斷推升台灣貿易順差,也持續增加貨幣升值壓力,這加劇壽險公司資產配置的風險,並可能加劇美國談判團隊內部的不滿。這樣發展模式將難以持續。
《經濟學人》對台灣經濟的針砭中肯的,但就如央行指出,《經濟學人》單憑「大麥克指數」來評估台灣匯率是否被低估並不準確。央行指出:「當前外匯市場供需主要與金融交易相關,以台灣為例,2024年外資及本國資金進出合計金額是商品貿易金額的19.3倍,爰僅以一籃商品與服務計算之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已無法作為衡量均衡匯率的指標。」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也指出,大麥克指數不能直接適用於台灣,「主要是台灣水電、瓦斯、交通這些公用事業價格都是高度補貼。特別是水電、瓦斯在食品成本上特別重要。」如果這些價格回歸市場訂價,台灣食品價格應該會上調不少。
此外,也有人認為台灣經濟有病,但病因不能單純歸到匯率這個變數。在臉書上受到眾多關注的愛卡拉共同創辦人程世嘉指出,「台灣病」是「一個『貨幣』、『財政』、『稅制』和『產業』四方盤根錯節造成的複雜共生結構。」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現在就是一個超級恐怖平衡的地方。匯率,只是部份的因,也只是部份的果。長達 50 年的政策傾斜,所有因果早已混為一體。經濟學人想要拆解這一局,但終究只看到了複雜共生結構的一部分。」
《經濟學人》最後提到美國已在關注台灣匯率問題,當天下午台美就共同發表有關匯率市場操作透明化的聲明。除了台美聯合聲明,台灣央行還特別發表聲明澄清:「雙方磋商過程中,美國財政部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此外,與美方就匯率問題的磋商也與台美關稅談判無關。到底美方會不會像半個世紀前《廣場協議》逼日元升值一樣對付台灣?
一種看法是,美國逼迫台幣快速大幅升值是種自殺行為,一方面讓台灣資金被迫撤離美國,包括壽險公司會大量拋售手頭上的美債再換回台幣以避免匯損。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在臉書上指出:「如此一來美元會波動、美債的殖利率也會上升(美債價格下跌)。由於台資拋售美債的規模可以大到7,000億美元,這比中國大量拋售美債還可怕……。」
此外,台幣升值對台灣資通訊產業出口雖會造成傷害,依《經濟學人》估計,新臺幣升值 20%,可能臺積電營業利潤率減少約8%。不過高階晶片是賣方市場,台積電會以漲價因應匯率調升,這對美國經濟也將是重傷害。因此,如果美國理性決策,貨幣戰爭全面開打、台灣面臨「廣場協議情境」的可能性不高──當然,川普(Donald Trump)的決策常超乎常理 。
不論如何,台灣央行的匯率操縱已被美國盯上,未來央行操作空間會愈來愈受限。即使美國沒有開口要求台幣升值,央行要讓台灣維持在低價位的技術難度也愈來愈高;而當「去美元化」成了全球趨勢,台灣自然也會是熱錢的流向之一。被低估的台幣長期趨勢應該是向上而行。
全文詳見留言處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台灣人的血統論」本來該是科學文,只是在此間有政治紛爭,只好鎖友。近年陳耀昌醫師還不時對舊證據「補充」,有興趣的請直接讀顏老師原 Po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ySEjZHuT/
或 可文亞 老師的論文
https://academic.oup.com/mbe/article/38/10/4149/5955855?login=true
以下是 Claude Sonnet 4.5 的摘要:
『
台灣漢人遺傳組成包含中國北方漢人、中國南方漢人、日本及南島語族四大成分,但與中國南方漢人在遺傳上差異極微。
.
南島語族成分並未特別突出
.
研究證實台灣漢人並未承載比中國南方漢人更多的南島語族遺傳因子。事實上,中國南方漢人本身也帶有日本與南島語族的遺傳組成。這表明台灣漢人「基本上流著與中國南方漢人相同的血液」,早期移民主要來自中國南方,而1949年後才加入較多北方漢人成分。
.
國族認同不應建立在血統論述上
.
試圖以「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已血統融合」來建構國族身分,在科學上站不住腳。國族認同本就不需要、也不應該用血統來定義。台灣本質上就是一個多元融合的社會,其認同基礎應建立在共同生活經驗、民主價值與文化認同上,而非訴諸生物學上的血緣純粹性或差異性。
』
小感想:受過生物資訊尤其 -omics 洗禮的我們,對機率、證據力的要求跟前輩教育很不一樣
Finland has reportedly achieved a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ical milestone by making wireless electricity a practical reality, bringing humanity closer to a future where power can flow freely through the air. This innovation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traditional cords and outlets, offering the potential to power homes, devices, and even vehicles seamlessly and efficiently.
The technology relies on 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systems capable of safely transmitting energy over distances, allowing electronic devices to charge or operate without direct physical connections. Experts suggest that widespread adoption of wireless electricity could revolutionize infrastructure, reduce reliance on cables, and enhance convenience across both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eyond convenienc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minimize electronic waste, and enable new forms of urban planning where mobility and connectivity are less constrained by physical wiring. Researchers are now focusing on scaling the technology, ensuring safety standards,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existing energy grids.
Finland’s achievement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 a more connected and sustainable world, demonstrat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harnessing cutting-edge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how electricity is delivered and used in everyday life. The era of freely flowing, wireless power may soon move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WirelessElectricity #FinlandInnovation #SecretsofthePast #fblifestyle #FutureTech #EnergyRevolution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聽聞陳耀昌老師在今日凌晨與世長辭,深感哀悼與不捨。
身為臺灣血液醫學與幹細胞研究的重要先驅,亦是文壇少見深耕臺灣史的小說家,陳耀昌老師以跨越醫學、歷史、文學、政治的身影,始終為這片土地奔走、探索、辯證。從1983年完成臺灣第一例骨髓移植、奠定骨髓庫基礎,到遠赴越南協助建立移植中心;從創立國家間質幹細胞研究,到推動法醫制度與人權,他的足跡既專業又深刻,是臺灣醫學史的重要篇章。
在科學之外,陳耀昌老師更以小說與論述為臺灣書寫血與根。自《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Bangas》、《島之曦》,到研究臺灣人基因的《島嶼DNA》,老師以醫者的理性與本土知識分子的熱情,讓被忽略的歷史再次發聲,讓島嶼的故事被看見。
在《薰風》第20期「戰爭遺跡」中,陳耀昌老師以清晰的史觀回望淮軍來臺的歷程,指出「開山撫番」如何在政策推動下走向「開山剿番」。老師於文章重現獅頭社之役中淮軍與大龜文酋邦的對峙,讓近兩千名葬身異鄉的士兵與被戰火捲入的原住民生命得以被記起。老師讓我們明白,歷史可以被理解或原諒,但不可以被曲解或遺忘。
那些被他照亮的故事、被他推動的制度、被他守護的價值,都將繼續在臺灣的脈絡中延續、發芽。
謹獻給以熱情、信念與行動愛臺灣的陳耀昌老師。
圖片來源:文化部
【敬悼本校傑出校友——醫師、小說家陳耀昌教授】
陳耀昌醫師為本校一九六六年畢業校友(光復後第二十一屆),畢生以醫者仁心守護臺灣的公共衛生與醫療品質,更以深厚的人文關懷投入文學創作,以《傀儡花》等作品重現臺灣歷史與人文風景,為社會記憶留下深刻刻痕。他跨越醫學與文學的生命實踐,展現知識分子對土地的責任與對人群的溫度,是一中人共同的光榮與典範。
「如果有南一中精神,它應該是台南精神,台灣精神......台灣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陳耀昌
------------------------------------
陳耀昌——醫學與歷史碰撞的火花
文:廖淑芳
(收錄於臺南一中百年校慶紀念特刊)
這幾年台灣歷史小說書寫風潮大興,其中陳耀昌醫師《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島之曦》等系列台灣歷史小說的書寫更是引起熱議,從一位血液腫瘤科醫生,變成一位台灣歷史小說書寫者,陳醫生的生命歷程確實令人好奇。而成長於台南,小說書寫的出發點也出自台南的陳醫師更是南一中畢業的高材生。在當時南北優秀人才聚集於此的優秀學府,陳醫師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或者什麼樣的記憶呢?
2021年1月12日,我與陳耀昌醫師約好了在台大醫學院進行採訪,當天除了南一中圖書館高英耀主任一起參與之外,另一位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王靖婷老師也慕名而來。採訪之後,陳醫師除了招待我們用餐,還帶領我們參觀了台大醫學院的醫學人文博物館,並親自為我們導覽,是非常難得的一次訪談經驗。
針對初高中讀了六年的南一中,陳醫師說老師課程當然都很好,但對他來說那六年生活並無特別之處,如果說有什麼難忘的,其實都是報紙上不會登的事而他知道那真的發生了,他說這些才是他印象深刻的。他對那個禁閉的時代有很深的感觸,許多話聽來也特別語重心長。以下以第一人稱來帶出陳醫師分享的生命故事。
政治禁閉時代的初高中六年生涯
我是1960年進南一中的,1966年畢業進大學。很幸運,我是台南一中初中部的最後一屆,在南一中讀了六年。當時進初中、升高中、上大學都有聯考。台南一中初中部到高中部,並非直升,而是依聯考分發。反而後來我上台大醫科是保送(我們是最後一年醫科,下一屆改為「醫學系」),升大學的保送制度在1968年廢止,所以我算是吊車尾。台南一中是以姓氏筆劃分班,所以我們九班前半部姓陳,後半部姓郭。我的「耀」字有二十劃,學號33號是姓陳的最後一位。當時我們會笑說初中在勝利路,高中在勝利路,如果再考上成大還是在勝利路,那麼就是十年都在勝利路度過,太恐怖了。那是個封閉的年代,我們都希望有機會能到外面更大的世界闖蕩一番。
那個年代,大人都是全天工作,連晚上都要「假如客廳是工廠」,所以學生如我,上學回家以後就很少出門。對了,除了晚上去老師家補習,我記得有數學呂清波老師與化學李水木老師。我平常除了週末看電影,沒什麼娛樂,但寒暑假會到鳳山媽媽娘家玩。那是坐公路局自台南到鳳山要將近兩個小時的年代,遊覽車還很少,全家出遊一趟並不容易。初、高中六年的家庭旅遊,我只記得兩次,現在留下來的1967年阿里山遊照片,是彩色的,而1964年墾丁公園(那時尚未成知名景點),是黑白照。讓我很驚訝的是,我們竟然有一張在荷蘭公主廟海邊船帆石前面的全家福照片,和我2013年的船帆石照片比較,船帆石變小了。還有,那時旁邊不知有沒有荷蘭公主廟?
但你若問我在學校有什麼特別難忘的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朝會時站在我身旁的同學陳振芳悄悄跟我說,最近發生了一件湖口裝甲兵兵變事件。當時當然半信半疑,幾年後才知道那是真的,但報紙卻不會報導,那樣的事我才會一直記得。又如,高中(1963~1966)時有位地理老師喻成周,個子有些矮,四川人,因為喜歡吃香腸,同學們叫他「煙腸的」。後來1973年我在龍岡的官路缺野戰醫院部隊服兵役,任少尉醫官時,在部隊當預官排長的同學楊友任,來到我們醫院,拿了張抽血報告給我看,病人姓名竟是喻成周,才知道喻老師不知什麼時候成了政治犯而被囚禁。在那個白色恐怖時期,會有外省籍老師一不小心就被冠上「藏匿匪諜」或「為匪宣傳」嫌疑,惹來麻煩。而這些事只能私下口語相傳,不敢公然談論。
南一中的老師們與同學們
很妙的,在台南一中六年,若問我求學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雖然很多老師教得都很好,但初中音樂老師程秀高,與高中音樂老師李欣蓮應該算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李欣蓮老師長得漂亮,性格柔和,上她的課如沐春風。程秀高老師則嚴格認真,但上完課收穫很多。那時的音樂課本許多是西洋古典音樂改編,不知不覺之中奠定了我對古典音樂的愛好,影響我很大。記得當時還有一位美術老師叫謝國鏞,人非常老派優雅,會以石膏像為教材教我們畫素描,他也教得很好,可惜我沒有美術天份。除了歷史,我也很喜歡地理,我可以畫出世界每一個大國及中國每一省份的大致圖樣。那時的台南一中除了數理、生物、地理、歷史等核心課程,學校對藝能課程也絲毫不馬虎,每科的老師都認真施教,該學什麼就學什麼,這應是南一中的教育最值得稱道之處。
不過那個年代對台灣過去的歷史,尤其日本時代的事物與記憶幾乎都洗滌殆盡,所以直到高中時我們都沒有機會接觸到日本時代的台灣流行歌。我要到大一才知道原來有一首台語歌叫「望春風」。這樣的禁閉現在簡直無法想像,但卻是我們當時的日常,使得當時的我們對過去台灣歷史文化的了解非常貧乏,若有,也甚為扭曲。然而這樣的「台灣壓制政策」也漸漸把我塑造成「台灣派」,從高中就知道有些事是「小孩有耳無嘴」,而報紙要反過來唸!教育中隱含的反日情緒,導致我後來在大學的第二語言選德語而不選日語,讓我後悔至今。
課外閱讀與思想啟蒙
因為這樣,我在那個階段的思想啟蒙,說起來應該是自己看書及看電影來的。我從小很愛看書,上小學之前就看我叔叔買的牛哥費蒙的《牛伯伯打游擊》。小學時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初一時的導師傅啟發老師,當時正好師大英文系畢業,介紹我們看《傲慢與偏見》,為我打開閱讀西洋翻譯小說之門。《紅樓夢》與《東周列國誌》在高中畢業前就唸了兩遍。當時大概每一本《今日世界》我都會看,包括《今日世界》雜誌社出版的小說,像亨利詹姆士《奉使記》、馬拉末《魔桶》等。值得一提的是,我自小喜歡看歷史小說,剛剛說到高中畢業時已唸了二次的《東周列國誌》,初二時在經緯書局買的第一本書就是南宮搏的小說《洛神》,我寫歷史小說的風格,就深受他的影響。
我高三下學期時因為已知道保送,心情大為放鬆,放學後幾乎天天到博愛路(今北門路)的南一書店,站在書櫃前看書,大約一小時後才騎腳踏車回家。文星叢刊是我最重要的思想啟蒙刊物。我高三時讀到李敖在文星叢刊出版的《播種者胡適》,這本書更曾深深影響我一生的行事風格,也讓我喜歡當一位播種者pioneer,從此以胡適和李敖為師。雖然李敖過世後有些人對他後來的作為有所批評,而像殷海光也批評過胡適晚期行事,但一個人不可能從三十歲到六十歲所有評價都正面,我認為這些並不影響他們當年曾經為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帶來的思想震撼與文化啟蒙。
電影的啟發
能住在「南都戲院」的對面,是我的幸運。更幸運的是,每週六晚上看一場電影是我父母在行醫生涯百忙中每週的唯一娛樂。我自三、四歲就開始看電影。我還記得第一場看的電影叫「戲王之王」,是馬戲團的故事,後來我查到是1952年的電影,英文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看電影讓我學會說故事,而會說故事是小說創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在1970年代之前,尚屬專制政權下的封閉台灣,電影是與國際進步思潮的重要媒介,因此我自電影中吸收了不少西方的當代理念。特別1968年,是一個世界思想解放的里程碑,許多進步的人權、性別平等、反擴張主義觀念,可以說都是電影灌輸給我的,我也經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得到許多啟發。
想想高中時期我最要好的同學,應該算是後來在中研院植物所的陳宗憲,另外陳師孟在高二以前也是我同班,還有一位後來成為院士的旅美學人謝道時。當時我如果去看了電影,讀了什麼的,比如看了「窈窕淑女」,好看得要命,第二天就大談特談。但我們也會一起聊像柏楊、李敖、殷海光等這些思想人物的故事。透過這些思想啟蒙及與好友相互的切磋分享砥礪,我們各自在心中栽種未來的夢想,走上各自的志業之路。這些年輕成長過程的養份都是無比珍貴,而各人點滴在心頭。
南一中精神就是台南精神
因此,如果你問我有所謂「南一中」精神嗎?南一中有什麼特出之處嗎?我感覺南一中精神就是台南精神。現在回頭看,台南是中國從漢、魏,晉、隋唐、宋、明等歷代政權到清之前的漢人政權終結之地,歷來也有像「九豬十六羊」這種把自己當成明代遺民的想法。這樣的看法,與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的「明鄭亡後無中國」正好呼應。
我記得,有一次和林瑞明教授一起搭高鐵,林教授家居「五條港區」,水仙宮附近,與我的西門路「小西腳」甚近。他突然問我說:「耀昌,我們都自命府城人,這府城,不是清代『台灣府』,是東寧『承天府』。」
因為這樣,我就很想說,記得南一中校歌有這麼一句「思齊往哲,光文沈公」。我從初中到高中其實一直都不知道什麼是「光文沈公」,首先那時根本沒有教我們誰是沈光文?後來知道誰是沈光文了,但他其實是有一次在旅途中船遭遇風浪才偶然到台灣來,他跟鄭經關係也不好,總之我一直很困惑我們究竟用光文沈公是要強調什麼?我覺得還不如用1930年代蔡培火的「咱台灣」,或黃得時的「美麗島」來得有意思。我這話不是批評,我對南一中是很肯定的,不然就不會這麼喜歡參加南一中的同學會。
我的意思如果有南一中精神,它應該是台南精神,台灣精神。正好像我現在正在寫的「台灣文化協會」的小說(後來名為《島之曦》)。今年正好是文化協會一百年,而文化協會的精神就是台灣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
記得剛進南一中初中時,校長告訴我們將來我們同學中有四分之一會進台大,進大學似乎是我們那個時期主要的目標,但高中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青春立志的階段,當時的吸收學習都會影響一生。比如我前陣子找到一本高三寫的週記,我特別留下來因為當時都是用毛筆寫的。其中一篇我記到當時一位來訪南一中的「丁善理」中尉的印象,他後來在越南紮根甚深,人稱「越南王」。我在週記中說他「長得面如冠玉、丰容俊姿、尤以口才之美、風度之佳,更使在場同學人人折服。軍中有此人才,誠屬可貴。」可見當時對他印象之深。他後來雖然因為經濟糾紛自殺,卻曾經在越南打出一番天下,是典型的英雄人物。我想南一中精神或說台南精神,應該是在學習之中,打造出這種從我們自己的土地裡成長起來的英雄。
我的這一輩算是幸運的一代。我自孩童時1950年代,看著農夫牽著牛走過台南街道,牛拉了一坨屎都得鏟起來當肥料的窮苦年代,走到今日台灣半導體稱霸世界,AI人工智慧、物質豐足的年代。但時代表面上進步了,我們卻也喪失了對不同人不同族群的欣賞、尊重、包容,讓台灣變成一個沒有英雄的社會。但想想過去台灣經歷的,一直都是由流離、逃難、流亡,然後為求生而對抗,再到為發展而包容的循環,鄭成功時代如此,1949年的「大軍轉進」也如此。我很高興台灣的專制時代已成過去,台灣人被壓抑的年代已成過去,我們現在是民主與法治的台灣,已經走到各族群相互尊重包容的年代,以現代教育來培養與創造出我們自己土地上的英雄,值得我們共同期許和努力。
雖然半年前就聽說陳耀昌醫師在進行治療,但是今天聽到陳醫師過世的消息,仍感驚訝。
在醫學專業的表現受肯定,寫作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個性溫暖,交遊廣闊,充滿好奇心,生活應該也增色不少。我想陳醫師只有時間不夠的遺憾,而沒有了無生趣的灰色心境。
能這樣來過充實一生,是我心之所向
前年在書展會場與陳醫師訪談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dld8z9a0nu501tj7zx99gri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dld8z9a0nu501tj7zx99gri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dld8z9a0nu501tj7zx99gri
2025/11/17悲傷紀事:陳耀昌離世
今天上午陸續傳來好友陳耀昌離世消息,我懊惱近期疏於問候。但病況惡化的確突然,秘書告知今天原約了友人探望。上周他還和惠玲萬進討論《東寧狂想曲》的改稿方向,昨晚惠玲也才定稿,今天下午的遠流產銷會議,惠玲就是提報《東寧狂想曲+府城廟宇背後的東寧史》兩書明年一月出版、合賣或分售之事。沒想到本來是出版陳耀昌最新力作,現在成為出版遺著。真是令人遺憾!
10/8他告訴我「心臟大手術電燒成功,但尚有胸水和癌症放射治療需要住院對付」。他很想但沒有氣力參加遠流50的感恩茶會。我鼓勵他安心養病,遠流60一定請他上台講話。但他心中最急切的是希望馬上看到《東寧狂想曲》和《府城廟宇背後的東寧史》的出版。
陳耀昌研究和寫作東寧王朝的歷史,過程充滿神跡和狂想。小說中甚至請出鄭成功的神靈來臧否台灣史人物,並由他選出其中50位入祀「台灣感念祠」,接受台灣人民的永久感念。這本書寫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東寧史實史事,也寫出作者強烈的台灣意識以及他要促成族群和解的強烈渴望。
今天這位1949年生的伙伴先行,我腦中浮起諸葛孔明「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情緒。不知有多少同胞熱愛他所想望的台灣?鞥驚聞陳耀昌醫師今晨去世,這絕對是台灣血液腫瘤及台灣歷史文學創作的一大遺憾,憶及與陳醫師的過往三十年點滴,典範在夙昔,不覺潸然⋯⋯
家母於三十年前罹患血小板異常之血液腫瘤罕見疾病,經施明德主席之引介加掛陳醫師熱門之門診,當時的陳醫師已經是首開臺灣骨髓移植的權威,對於時事也非常關注,是民進黨提名第三屆不分區國大代表。出生臺南民權路醫生世家的陳醫師有著多元的興趣,非常健談,每次陪母親至台大醫院門診時,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從政治、醫學、特別是早期原住民的歷史故事,非常驚訝於陳醫師的博學多聞及汲汲求知的態度。
後來因為對阿扁總統的做法不滿,為政治理念而成立「紅黨」自任黨主席,甚至在2007年紅衫軍圍城倒扁過程中擔任總召集人,事後陳醫師非常感慨政治的無常、詭譎,不再涉身政治,而立志往鍾愛的歷史文學發展。
為了與既有史料印證,陳醫師開始了一連串密集的田野考證,而我何其有幸可以陪同並協助安排行程。
墾丁的「八寶公主廟」是首站,時任女乩童是摯友「打某雄仔」鄭清雄的老婆,當時墾丁都介紹八寶公主廟是祭祀為愛殉情的荷蘭公主,然而在廟的前方有艘破爛的獨木舟,陳醫師一眼即斷定這是1867年「號羅發」事件,船長夫妻與船員棄船搭乘的獨木舟,從廟中幾件遺物及所稱的八寶公主應該是船長夫人,該說法後再經多方求證,證實其可性度極高,也對陳醫師引經據典的判斷至為折服。
為了探究1895年臺灣被大清帝國出賣給日本在後山的始末,幾次約了孫大川、趙川明、林清財、黃學堂、陳清正老師等東部文史工作者一同考證,從末代台東直隸州知事胡鐵花、末代清朝將軍劉德杓在新開園(池上)、公埔(富里)負隅頑抗、卑南族女王陳達達及阿美族頭目馬亨亨如何協助日軍打頭陣的場域、人物都有深入研究。而對於胡鐵花逃難的路線、時間,陳醫師更是專研所有文獻,一一考證,也曾拜訪檳榔阿里擺卑南族耆老洪森,親自至檳榔牧場下方,在大庄、呂家望事件中胡鐵花從直隸州廳遷移至此的遺址參觀,那天天氣燠熱,洪老先生帶著鐮刀揮汗一路闢路而找到土壘遺址時,陳醫生歡喜若狂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也直指胡適博士在2歲餘即在此渡過。陳醫師為了求證胡鐵花之死因還特別至福建胡鐵花墓園,聽聞胡鐵花的屍首無頭的訊息,再根據史料及民間稗官野史及原住民的傳說,陳醫師又斷言胡鐵花在逃難返回府城路程中在浸水營古道即被排灣族歸化門社馘首(獵人頭),惟未有進一步考證。
對於發生於恆春半島、改變臺灣歷史的1867年羅發號事件及1872年牡丹社事件引發美英日等列強覬覦台灣的國際接觸,陳醫師不止研讀各方史料,特別是瑯嶠十八社頭目卓𣏌篤及美國領事李仙得的角色特別深入研究,還曾經至日本大阪圖書館找資料,回國後即來電約我分享心得,斯人於文史投入之赤子之心,實為吾輩所遠不及。
蔡英文的曾祖父是在1872年間因牡丹社事件隨淮軍而來的廣東兵,娶了排灣族頭目之女落腳楓港,為了探求其身世,我還曾帶陳醫師至蔡英文的祖墳去一探究竟,也引介大龜文王國後裔、前達仁鄉長張金生博士認識,張博士將大龜文祖譜詳細地向陳醫師說明蔡英文曾祖父與排灣族結緣的緣由,陳醫師的歷史大作「魁儡花」即有引用大量張鄉長提供的史料,然而「斯卡羅」電影上映後,張鄉長對其部份劇情不太認同,頻頻要我約陳醫師公開辯論,陳醫師聞後哈哈大笑,說道「小說本來就是有別於史書,電影更是劇情需要會有所杜撰。」
以1895年後客家人對抗日本殖民政府故事的「頭份之雲」是2022年陳醫師最近的著作,這些年雖然苦於病痛卻仍不忘創作,我曾提出以西鄉隆盛、西鄉從道及西鄉菊次郎從1850年到1900年間對台灣的影響,陳醫師露出高度興趣,也著手蒐集資料,卻斷斷續續,三月間至台北履新,陳醫師又住院大手術,出院後曾與孫大川拜訪陳醫師,陳醫師也不時到我辦公室坐坐,總是有聊不完的史料,曾經要寫大清帝國在台灣末代將軍劉德杓的構想已停擺,西鄉家族的故事還沒開始,陳醫師多次打趣要我接棒,我自認心情浮動、無法靜心,不敢妄自……
應該要花點時間將陳醫師遺稿整理一下,找個適當的人來完成陳醫師未竟的遺願。
#懷念陳耀昌醫師
陳耀昌醫師是個令人尊敬也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長輩和創作者。2021到22年間,我們有幸拍攝他談文學之路,不僅拍了他的醫院工作,也一起走了一趟台南,回到陳德聚堂、台南老家、四草大眾廟、飛虎將軍廟等地。陳醫師充滿對歷史解謎的熱情,總是滔滔不絕跟我們講著他對歷史的追蹤挖掘,在大眾廟那天,我們不預期的遇到廟方活動,他第一次近身看到乩童起乩,像個孩子一樣不停跟拍,笑著,好奇著,眼中充滿光采。在醫學上,他成就非凡,在歷史與文學上,他貫注了巨大的心神書寫。我們懷念並感佩這位精神意志強大的醫師作家,謝謝您一生行醫救人,為台灣寫史。
.
讓我們一同回顧【#陳耀昌的踏查與文學】
https://youtu.be/Vs5eaikFkMI
.
.
❝「這個沒有 歷史感的島嶼,這個沒有歷史感的政府。天地悠悠,時光匆匆,他的心中半是感動,半是憤怒。」─ 《島嶼DNA》
⠀
從小穿梭在台南古蹟、廟宇巷弄的陳耀昌,成長的家是診所,於是很自然的選擇從醫,並不知道在多年之後,他會因為追尋荷蘭查某祖的足跡,踏進層層迷霧,展開台灣史小說的寫作道路。
⠀
2009年,他前往韓國首爾參加骨髓移植會議,清晨醒來,信手捻來飯店信紙,一個荷蘭家庭遠渡來台,三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福爾摩沙三族記》的序曲,在異鄉,悄然且磅礴的誕生。
⠀
每著手一本小說,陳耀昌必定爬梳歷史資料,但也因為發現資料受限於台灣政權頻繁更替下的記載角度,或是文獻保存零碎不全,以及原住民缺乏文字紀錄,讓他認為必須身體力行走入田野,辯證疑惑、填補史料的空白。屏鵝公路數不清的奔波,他完成了《傀儡花》,一次次揭開謎團的旅途中,柳岸花明又一村,他說彷彿是祖靈在指引,召喚他不停探索、創作一本本以史實為基底的小說。
⠀
2021年的陳耀昌仍舊不懈的行醫,更是熱切的穿梭廟宇,展開各段奇緣的踏查,他期望廟宇背後乘載的歷史意涵正確被看見,作為台灣子女的他,也是為後代子孫,持續書寫著那些關於台灣的祖先與文化。❞
[經濟學人為何關心台灣病?]
我不是經濟、地緣政治專家,但生在、身在台灣,自然會關心台灣,除了從台灣內部視角觀看,也很喜歡去了解外部如何看台灣,而經濟學人是其中一個我很喜歡follow的媒體。
就近期經濟學人談台灣病的文章,我個人喜歡iKala 負責人 Sega Cheng 的兩篇文,超級推薦大家!
而我自己則花了很多時間跟 AI 討論、deep research 為何經濟學人要關心這一題,畢竟過去五年和這一篇共五篇封面故事,前四篇都偏軍事安全,這一篇卻是談台灣的金融與經濟穩定。
所以我問 Gemini、GPT 同一個問題,他們都給我很長的回應。我也無法判斷內容的好壞,所以就分享出來跟關心此議題的網友交流。
🙋我問:「這是過去五年台灣有在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的文章。
我假設,會放在封面故事會是因為台灣的那個面向跟西方世界的發展好壞有關(不然經濟學人不需要關注)。
也因此,在 Taiwan Test 之前都比較是關心軍事的時候,這一次卻關心台灣的匯率,代表西方世界需要台灣內部的金融穩定?
你怎麼分析」
——————
以下先貼出Gemini 2.5 pro 的分享:
您的分析非常準確。這五張封面串連起來,清晰地展示了《經濟學人》對台敘事的一次重大演變。
您的假設——「會放在封面故事會是因為台灣的那個面向跟西方世界的發展好壞有關」——正是理解這個轉變的核心。
在2025年11月之前,西方世界對台灣的關注,本質上是「外部風險控管」;而2025年11月的「台灣病」封面,標誌著敘事轉向了「內部風險控管」。
以下是這五張封面的敘事演進分析:
階段一:地緣政治的「受威脅資產」 (封面 1-4)
您觀察的沒錯,前四張封面(「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目標:台灣」、「為台灣的奮鬥」、「台灣測試」)都聚焦在軍事與地緣政治。
視覺隱喻: 這些封面的視覺語言充滿了「外力威脅」。我們看到雷達螢幕上的鎖定 、戰鬥機的瞄準鏡、中國的艦隊,以及將台灣國旗壓碎的巨大工業重壓機。
台灣的角色: 在這個敘事中,台灣是「受害者」、是「民主前線」,也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全球關鍵資產」。
西方的利害關係: 《經濟學人》在這些報導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如果因中國的軍事行動導致台灣(特別是台積電)的半導體生產中斷,全球的電子業和科技發展將隨之停止。因此,西方的利益在於阻止外部威脅的發生。
階段二:「台灣病」的敘事轉向 (封面 5)
2025年11月的封面「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是您分析的關鍵轉折點。
視覺隱喻: 這次的隱喻不再是外部的戰艦或重壓,而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疊疊樂」(Jenga)積木塔。這是一個完美的內部脆弱性隱喻:這座塔不是被外力推倒的,而是因為其自身結構的堆疊方式有問題,導致隨時可能從內部崩塌。
台灣的角色: 台灣不再是單純的「受害者」,而是變成了其自身經濟模式的「風險來源」。
敘事的核心: 報導罕見地將砲火從北京轉向台北 ,直指台灣的匯率政策——即央行長期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就是那個不穩固的積木塊。
結論:為什麼轉向關注匯率?因為西方需要台灣的「金融穩定」
您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西方世界(以《經濟學人》為代表的全球資本市場觀點)突然開始關心台灣的匯率,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能摧毀全球供應鏈的,不僅有中國的導彈,還有台灣的金融未爆彈。
這背後的邏輯是:
威脅的共同點(半導體): 無論是「軍事威脅」還是「台灣病」,西方世界最關心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確保台灣的半導體(特別是 AI 晶片)供應鏈絕對穩定。
AI 榮景的悖論: 2025 年台灣的 AI 晶片出口極度暢旺,帶動 GDP 飆升。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也導致了巨額的貿易順差 。
「台灣病」的引爆機制: 《經濟學人》的核心論點是,台灣央行為了維持低匯率,正在加劇金融風險。央行的政策導致鉅額資金被迫流向壽險業,壽險業再被迫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形成了「新台幣負債、美元資產」的致命貨幣錯配。
新的風險劇本: 疊疊樂(Jenga)倒塌的劇本是:如果台灣央行目前的政策失控,或被迫(例如在美國財政部壓力下)讓新台幣急速升值,將導致壽險業集體破產,引發台灣本土的系統性金融危機。
一樣的災難性後果: 對於在華盛頓、倫敦或東京的決策者來說,一場導致台積電停擺的台灣本土金融海嘯,其造成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和一場軍事封鎖所造成的後果同樣嚴重。
因此,《經濟學人》的敘事轉變,代表西方世界的風險評估已經升級了。他們不再只擔心「外部的軍事風險」,現在更開始擔心由台灣內部政策引發的「內部的金融風險」。這篇報導等於是向全球發出警告:台灣這座全球最重要的 AI 科技工廠,其地基(金融穩定性)正因自身的匯率政策而搖搖欲墜。
——————
而GPT5.1Thinking則這樣回應
我覺得你的直覺大方向是對的,而且可以再補幾層細節上去。
1. 這五張封面的「敘事演進」
先把你貼的五張封面排成一條線看:
1.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2. Target: Taiwan
3. The struggle for Taiwan
4. The Taiwan test – It’s closer than you think
5. 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Taiwanese disease)
很明顯有一個演進:
• 前三張:
幾乎都在說 「台海戰爭風險」——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 → 變成攻擊目標 → 美中為台灣準備打一場仗。
• 第四張:
仍然是安全議題,但開始變成 「考驗」:
不是單純問「會不會打仗」,而是問 美國、台灣、中國在這個壓力鍋裡各扮演什麼角色。
• 第五張:
完全轉向 內部結構風險:匯率、房市、保險資金、薪資停滯。
圖像也從軍艦/壓力機,變成快倒的積木塔——系統性金融風險。
如果用一個 2×2 來看:
外部/對外 內部/對內
軍事安全 1, 2, 3(戰爭風險) 4(考驗:爆衝)
經濟金融 – 5(台灣病)
前四張都在外部軍事格子,第五張突然跳到「內部經濟」。
2. 《經濟學人》為什麼會在乎台灣?
你的假設:「會放封面,是因為那個面向會影響西方世界的好壞」,我會這樣修正描述:
《經濟學人》選封面,通常是因為
這個議題會改變「全球規則」或「西方讀者的風險/機會」,而台灣剛好在好幾條斷層線的交叉點上。
所以:
• 前幾期,台灣是
➜ 美中對撞的可能引爆點,
➜ 一旦開戰,供應鏈、全球市場、國際秩序都會被改寫。
這和美國、歐洲、日本的安全與經濟直接相關。
• 到這期「Taiwanese disease」,台灣變成
➜ 全球半導體心臟 + 超大順差國 + 壽險資金重押美元資產。
只要台灣在金融上「感冒」,全球市場就可能跟著發燒。
所以,是的:
這次關注匯率與金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台灣的內部金融結構,已經不再只是「台灣自己的事」。
3. 為什麼從「戰爭」轉向「匯率/金融穩定」?
我會分三個層次看:
(1)全球宏觀:從「會不會打仗」到「系統性風險在哪裡?」
前幾期在問:
• 台海如果打起來,西方要不要、敢不敢出手?
• 美國的嚇阻還扛得住嗎?
但戰爭風險講了好幾年,政策圈的認知已經「內化」了。
接著大家開始問新的問題:
• 就算不打仗,這樣的經濟結構會不會自己爆掉?
• 一個匯率長期被壓低、房市泡沫、壽險重押美元債的台灣,
一旦出事,會不會引發另一種全球危機(供應鏈+金融連鎖反應)?
所以,「Taiwanese disease」某種程度上是把台灣放到全球金融安全的雷達圖上——
從「戰爭引爆點」加上「金融引爆點」。
(2)美國政治與貿易:順差+匯率 → 即將成為新戰場
從美國角度:
• 台灣對美順差很大、經常帳盈餘高,
在華府眼中,很容易被歸入 「匯率低估、吃紅利」 那一類國家。
• 2024–2025 這段時間,美國內部保護主義聲音又在抬頭,川普派、貿易鷹派很可能重新拿「匯率」當武器。
《經濟學人》這一期其實是在發出警訊:
• 如果台灣不先主動調整,之後很可能被美國政治拿來開刀。(升值壓力、關稅、重新談判等)
• 到那個時候,衝擊就不只是一國一城的事,而是整條科技供應鏈、投資人資產一起被捲進去。
所以它既是對台灣說話,也是在預告給西方決策圈:
「你們的盟友/關鍵供應國裡,有一個結構性風險正在變大。」
(3)安全 × 經濟:台灣的「韌性」已經變成戰略議題
如果你把五張封面當成一個系列:
1. 最危險的地方 = 外部威脅最大
2. Target: Taiwan = 中國把你當靶
3. Struggle for Taiwan = 美中為你備戰
4. Taiwan test = 嚇阻與政治意志被考驗
5. Taiwanese disease = 就算不開戰,你內部結構也在出問題
其實是在講一件事:
「要讓台灣撐得住,不只要防彈,還要不內傷。」
對西方來說,支撐台灣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如果台灣自己在匯率、薪資、房價、壽險資產上弄出個系統性危機,那麼即使沒有子彈飛,台灣也可能因為內部經濟失衡而變得更脆弱,
這會直接削弱整個「民主陣營在西太平洋的支點」。
所以你說:
「這一次卻關心台灣的匯率,代表西方世界需要台灣內部的金融穩定?」
我會這樣回答:
• 是的,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號。
西方已經深度綁在台灣的供應鏈與金融資產上,自然會在乎台灣的金融穩定,不希望這顆關鍵齒輪自己爆掉。
• 但不只如此,它還在傳遞兩層更尖銳的訊息:
1. 「你不能永遠靠低估匯率+壓低薪資來撐競爭力。」這會製造全球失衡,也會讓台灣社會變得不穩。
2. 「安全不是只有軍事,還包括經濟與社會韌性。」如果台灣內部失衡太嚴重,即使美國想幫,也會變得更困難。
4.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期封面的「潛台詞」
前面四期比較像是在問西方:
「你們準備好為台灣而戰了嗎?」
這一期比較像是在同時問台灣和西方:
「當我們都把賭注押在台灣身上時,
這個系統本身還有沒有『健康檢查』?
不處理現在的『台灣病』,
未來可能會用更大的代價來補課。」
⸻
結尾個人心得:這個議題很大,正在試圖學習,而這個時代最好的或許就是跟 AI、跟網路上的大家一起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新加坡認為結構性困境的中國不可能主導亞洲地緣政治>
Netflix最近上映了頭號外交官第三季,前天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也出了一篇由新加坡前外交部副部長,前駐聯合國、俄羅斯、加拿大、芬蘭大使Bilahari Kausikan所寫的長篇專文,從東南亞的角度分析,認為中國對亞洲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已經到達了最高峰(peak)。而隨著經濟成長放緩、國內外的信心都下降、區域的地緣對抗上升,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其實正在接近一個危險的轉折點,這也呼應了紐約時報前天的一篇專文。
從這篇文章由他們新加坡人的視角,認為近年來的中國領導層過度解讀了美國2008年的金融海嘯,普遍認為美國經過了金融海嘯後,就是馬克思所預言的「西方世界衰弱崩解」前的歷史徵兆。因此他認為中南海過去十年來,在全國性的自我催眠下,早就放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開始高調的強調「東昇西降」跟「大國崛起」,在世界各地都搞起「戰狼外交」。
2021年的19屆六中全會上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南海開始建立了一套新的國家民族主義,將中國古代帝制傳統與馬克思主義融合,重新詮釋中國歷史,說1911年的辛亥革命跟1949年的解放都不是斷裂,是歷史長河的階段性發展,最終必然通向偉大的「中國夢」。
這套論述進而成為中共民族主義統治基礎的核心,中國夢要靠著復興兩百年前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的屈辱來實現,同時要收復因列強割據而失去的領土。
但外交部長曾經當面被中國嗆聲「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是小國,這就是事實」的新加坡人覺得這套論述可笑,因為讓中國領土損失最多的是沙皇時代的俄國,因此中南海要向中國人民展示民族復興夢,就只剩南海島礁跟台灣問題。
也因此我們直到今天,都能在台灣島內看到大批呼應「偉大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媒體,找了一堆專家甚至所謂的旅美學者,整天催眠自己美國會因為衰敗將放棄台灣,退出第一島鏈。
美國職涯元年就起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阿跪,還有紐約人生也起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夜間部同學,親身經歷過美國社會反彈的強悍,也覺得台灣島內這種對美國的觀點是在搞笑。
新加坡人也說中國常常認為自己是某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或是最大的債主,因此那國就必然聽命於中國,這種想法完全簡化了一個國家如何做出戰略性決策,這根本就是中國古代社會地主權貴看待奴才的高傲觀點。
所以中南海過度依賴了經濟手段推動外交,但中國的經濟脅迫從來沒改變日本、韓國、澳洲的戰略方向,Bilahari Kausikan還嘲笑中國連腐敗的菲律賓都改變不了。現在中南海看到了川寶政府卻能靠著貿易戰,成功在整個東亞地區從北到南建立了一個脫離中國的供應鏈長城,是非常不爽的。
從他們新加坡的視角來看,這是因為不管日本、韓國、越南這幾個國家,在過去千年以來的歷史核心都是在「對抗中國」,所以從整個東北亞都東南亞,甚至南亞地區,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的信任中國,願意接受中國作為區域「金字塔頂端的霸主」,尤其是日本自從安倍時代以來,戰略路線已經永久改變不可能逆轉。
新加坡人跟韓國人都看的出來,日本自衛隊成為日本國防軍只是遲早。中南海也無視許多國內知識份子的警告低估美國很危險,就像現在台灣島內不分黨派,有大批附和中華民族復興夢,在隔壁日本第一時間就拿出5500億後,至今都還覺得台灣所向無敵,自大到要跟美國人對幹。
事實上新加坡的一個研究所ISEAS,從2019年起每年都會向東南亞各國的政要發出問卷調查,在去年2024年的訪問數據,有42.4%的東南亞政策圈受訪者認為美國才會做對的事,只有24.8%的官員信任中國,而東南亞各國認為日本是整個東亞地區最可靠的勢力。
Bilahari Kausikan還說,新加坡的這項調查與美國那些自己幻想的悲觀學者形成強烈對比。而最近我們更常看到台灣媒體拿了幾個悲觀美國學者的文章,出來說川寶一定會棄台,習主席要不戰而勝,說美國自己都沒想到中國在稀土還有大豆的影響力,甚至聽到川寶說未來的福特級航空母艦要放棄電磁彈射回到「技術古老」的蒸氣彈射,就是因為怕被中國卡住稀土。
首先如果你看過阿跪訂閱版特刊Vol. 4.1跟6.1,就是知道美國在上次貿易戰時就注意到了美國稀土是怎麼失去的,美國大豆本來就是年年生產過剩,美國不可能為了賣出年年過剩的大豆,短視地放棄自己的工業化跟製造產能。美國這次只是因為系統性共生,為了加速建立自己的美系供應鏈生態系,加上一年後的參眾議院選舉,所達成的一年度技術性休戰。
明年期中選舉後還是會有美中大戰的,這就是為什麼要持續跟上阿跪訂閱版的原因了。
至於川寶不喜歡電磁彈射,是因為電磁彈射的故障率確實比蒸氣彈射高,在美國海軍基層不太受歡迎,美國海軍早在半世紀前就在航空母艦上應用了蒸氣彈射技術,那不叫「技術古老」,那叫做人家領先五十年,就像現在台灣都還無法鍛造出美國五十年前就鍛造出來的「古老」大推力航太引擎葉片。川寶在華盛頓號上高喊「你們要蒸氣還是電磁,艦上的官兵瘋狂大喊的Steam!」
中國現在的三大經濟問題-佔GDP達1/4的房地產崩跌35%、地方政府債務過高、消費力長期不滿GDP的40%(這我們訂閱版Vol. 6.1有特別和別的國家比較),新加坡人認為這根本原因完全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中國的政治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列寧式的政權,黨的首要目標是全面控制,因此中國的問題根本不可能用經濟手段解決,只能靠根本無法改革的政治改革來解決,所以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鎖死的惡性循環。
七年前川寶第一次的貿易戰雖然沒有解決美國本身的問題,但其實是有成功重擊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間接引發中國在二十年來飆漲十倍的房地產後來的崩盤跟消費通縮。而國際政治就像幫派一樣,東亞各國現在都選擇「脫中入美」的體系,主要就是川寶政府也抓住了時機對各國威逼利誘,畢竟事實上留在中國體系已經沒搞頭了。
而紐約時報前幾天的專欄文章,則說了中南海政權面對中國國內的經濟問題,選擇的還是要毛主席時代那種核子不要褲子的強國夢。
「究竟在AI時代,SaaS模式會否被顛覆?」這是微軟CEO Nadella在訪談中面對的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個問題的背景。
一套Office 365軟體,研發成本是固定的。在開發完成後,每多一個用戶訂閱,微軟付出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就是SaaS模式高毛利、高估值的魅力所在。
然而,AI服務完全不同。它更像開了一家「私人顧問公司」。每當一個用戶問Copilot一個問題,微軟的資料中心裡,那些耗電驚人的GPU(圖形處理器)就得高速運轉一次。
這是有真實成本的,包括電費、硬體折舊等。這就是「高銷貨成本(COGS)」。
所以,問題來了:一個習慣了「零成本複製」的軟體巨頭,如何適應這個「每次服務都要花錢」的新模式?
Nadella的回答,可以總結為「防守(改變收費模式)」與「進攻(擴大市場總量)」的雙重策略。
▋重新定義「軟體即服務」(SaaS)——從「吃到飽」到「計量付費」的演變
這是Nadella的「防守」策略,旨在解決成本問題。
想像一下兩種健身房會員卡:
傳統SaaS模式(舊的Office 365): 這是「月費吃到飽」會員卡。你付了月費,就可以無限次使用健身房裡所有的器材。對健身房來說,你多來一次,成本幾乎不變。
AI時代的SaaS模式(新的Copilot): 這更像一張「點數儲值卡」。你付的月費,買到的是1000點的「健身點數」。使用跑步機可能扣1點,使用重訓器材扣5點,預約一堂私人教練課(相當於一個複雜的AI推理任務)可能要扣50點。
Nadella的意思是,未來的「訂閱制」將不再是過去那種無限制的「吃到飽」。它會變成一種「權利包」。你每月付的20美元,不是買了「無限次問AI」,而是買了「在一個月內,價值約20美元的AI計算資源使用權」。
這個轉變達成了三個目標:
對用戶而言:依然是可預測的固定月費,方便企業和個人做預算。用戶不必擔心每次提問都要看著錢包,保留了訂閱制的簡潔性。
對微軟而言: 將成本與收入掛鉤。如果某個「重度用戶」的AI用量超出了他月費所能覆蓋的成本,微軟可以設計更高級的「Pro」或「Enterprise」方案(就像健身房更高階的點數卡),來確保公司不會虧本。這解決了高COGS的核心問題。
價值對齊:這種模式也讓價值更清晰。一個簡單的文法檢查(低消耗)和一個幫你寫完整商業計畫書的複雜指令(高消耗),本來價值就不同。新的模式讓定價與AI所創造的價值更為匹配。
簡單來說,微軟已經不再是以SaaS模式運行,而是以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形式運行。
▋AI將極大地擴展市場——把餅做大的哲學
這是Nadella的「進攻」策略,也是他對AI未來最樂觀的展望。他認為,糾結於單一用戶的利潤率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但實際發生的情況是,轉向雲端讓市場瘋狂擴張……所以這次的AI也會是這樣。)」
Nadella回憶說,當初微軟內部也很擔心,從「賣軟體授權」(利潤率極高)轉向「雲端服務」(有利潤,但有持續的硬體和電費成本),會不會讓公司「越做越虧」?
結果完全相反。雖然服務單一客戶的利潤率可能降低了,但客戶的數量卻成長了百倍、千倍。以前只有財富500強企業能享受的計算能力,現在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新創公司、甚至個人開發者都能負擔得起。
整個市場的「餅」,被不成比例地做大了。 即使微軟在其中只佔據一部分,其總收入和總利潤也遠遠超過了舊時代。
現在,將這個邏輯套用在AI上:
在AI之前,誰能負擔得起一個「隨身知識工作者團隊」?比如,一個能幫你分析財報的分析師、一個能幫你寫行銷文案的寫手、一個能幫你畫圖的設計師。
答案是:只有大公司。一個小型電商賣家或一個學生,不可能隨時聘請這樣一個團隊。
在AI之後,現在,任何人只要每月支付20美元,就等於擁有了一個「迷你版」的全能團隊。這個AI助理可以幫你分析銷售數據、撰寫產品描述、生成廣告圖片、甚至編寫簡單的程式。
AI的出現,正在將過去專屬於少數精英和大型組織的「知識生產力」,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這意味著,潛在的市場不再只是現有的軟體用戶,而是全世界每一個希望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的人。這個市場的規模,將遠遠大於我們今天所能想像的任何軟體市場。
這也完美呼應了我上一篇提到的「長尾理論」(還未看的,可以回看上一篇文章)。新的IaaS模式,正是服務和貨幣化這個龐大「長尾市場」的關鍵鑰匙。
對於投資者而言,最深刻的啟示在於:微軟正在完成一次根本性的價值主張轉變,從賣「軟體工具」,轉向賣一種可量化的新經濟單位:「AI增強型生產力」。
每月的Copilot訂閱費,用戶購買的不再是一套軟體功能,而是一個承諾:「你的產出將得到顯著提升」。這將徹底改變企業的採購決策,問題不再是「我是否需要這個軟體?」,而是「我為員工的生產力提升投入30美元,能換回多少倍的價值回報(ROI)?」
傳統的SaaS模式可能會被顛覆,但Nadella正在將微軟重新定位。
- KP
p.s. 這個訪談內容極多,之後還有更多部份的分析會在明天和大家分享。訂閱我的電子報,獲得定期深度分析。
今日腦袋還渾渾噩噩的時候,赫然發現陳耀昌醫師離世消息傳開,驚嚇醒來。
年中我膽胃部疼痛,在臉書呻吟時,他立即傳來關心「問診關心」,還要我趕快去看醫生;果然,那時候有聽他的話是對的。我們說要在台南碰面,卻因工作繁忙,遲遲未能履行,我本來還想說我們可以去逛些歷史景點,聽他說故事呢?
大醫治國,陳耀昌醫師用書寫臺灣來問診社會,他所寫的小說不容易讀,但是涉獵廣泛、細節很多;有名的〈傀儡花〉改編成戲劇《斯卡羅》,在小說出版與戲劇出品時,都引起很大討論;無論正反哪方,都想趁著他去挖掘一種可能的歷史事實,還有評論者說他文字「看不下去」,就可以充滿違心之論地評讀作者。我想不到,歷史小說竟然可以引起許多人努力想去完成「貼近史實」的那個不可能的任務?
歷史事實恐怕永遠比小說、戲劇更爲荒謬怪誕。
抱持崇敬長輩的態度,祈願來日天國再見。
【粉身碎骨 & 粉骨砕身】
中國政府向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論」發動文宣攻勢,除了外交部,國防部也把其回應做圖,並譯成英文版和日文版。附圖日文版,就算不懂日語,也懂漢字,另加大家大概知道中國政府的用字,應該也「猜」到中國國防部警告,日本如果介台海局勢,「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鐵壁面前必然被打成粉身碎骨」。
「猜」,因為日文的「粉骨砕身」是「盡一切努力」的意思,這句成語出自唐代佛教典籍的一句「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意思大概是如果你未懂得佛法的恩典,那麼你把自己骨頭粉碎、身驅碎裂,也未足以報答佛的恩典。
因此,日文那一句其實是說「日本在解放軍面前必然不惜粉骨碎身、拚死一戰」。
有日本網民便在X嘲笑中國政府沒有漢字教養,似乎只有日本還在承傳古代典籍哦~~
有人在X反駁這些嘲弄,表示經過幾百年演變,「粉身碎骨」在中文的意思已有改變,然後嘲笑中國的日本網民說:I don't care現在中文怎樣使用這個成語,總之「粉骨砕身」在日文只能是盡力的意思,如果不懂日語就不要用這麼高級的辭彙。
其實網上大部份中文字典都是說「粉身碎骨」的意思為「多比喻為實現目的或遭遇危險而犧牲生命」(出自百度),但有日本網民翻查,估計現代中文對「粉身碎骨」的理解可能出自在文革期間自殺身亡的作家楊朔,他在《東風第一枝》曾寫過「如果戰爭狂人膽敢輕舉妄動,發動戰爭,結果必然會被壓在大山底下,弄得粉身碎骨」,於是現時中文把這個詞語理解為「徹底失敗、下場悽慘」,習近平2019年便曾說出「任何人企圖在中國任何地區搞分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以上只是網民說法,我學過日語(但已忘了大部份),也沒有長期研究中文字詞來源,如果上述說法原來有誤,歡迎在留言指正。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驚聞陳耀昌醫師逝世,既詫異又不捨。陳醫師不僅在醫學界和臺灣歷史小說等諸多領域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溫厚的人格也令我深深感懷。
《獅頭花》一書出版時,我曾在《印刻文學生活誌》專文評介,謹此摘錄幾段,以為對陳醫師的紀念。朱和之
---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作家或說陰性書寫在這波臺灣歷史小說書寫浪潮中扮演了吃重角色。正如同臺灣史學界早早脫離了英雄史觀、政權論述,走向對歷史大脈絡的理解,同時關懷庶民處境,借鏡於經濟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等多重面向。臺灣歷史小說也充滿此類細膩的書寫,不僅施叔青、平路和陳玉慧等作家名篇迭出,男性作家的歷史書寫也多能跳脫對英雄偉業的稱頌,而對殖民或性別情境進行拆解和反省。
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乍看走的是傳統大敘事,多以扭轉臺灣歷史發展的事件為主題。他嚮往日本NHK大河劇表現歷史先賢的光明面,希望自己也能寫出臺灣先民的奮鬥、無奈與血淚。不過究其實質,他的歷史關懷同樣是超越傳統英雄主義的。
他是國內血液學、腫瘤學和幹細胞等領域的權威,也是骨髓移植和法醫研究的開創者。他從基因、疾病等方面的專業,看見臺灣人組成之複雜多元,遠遠超乎一般人想像。譬如從鼻咽癌致癌基因證實臺灣人有百越血緣,從僵直性脊椎炎推斷部分臺灣人是西北歐白人後裔,又從海洋性貧血得知臺灣人與中南半島高地人的關聯性等等。科學的態度使他跳脫狹隘的族群分類意識(乃至二元對立的黨爭),而從寬廣的視野欣賞這片土地的多彩面貌。
在陳耀昌醫師的幾部小說中,對臺灣與世界局勢的接軌,以及不同族群間的互動著墨尤多。荷蘭人、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與臺灣的福佬、客家和族系眾多的原住民之間時相衝突,彼此殘忍殺伐,而最後總有和解、融合的希望種子播下。
陳耀昌醫師最令人敬佩的是無比的熱情與旺盛的好奇心,在動筆之前,他再三前往歷史現場進行踏查,往往能挖掘出被訛傳或淹沒的遺緒。譬如他提出四草大眾廟祀奉的神明應該是明鄭大將陳澤,又推斷墾丁萬應公祠(八寶公主廟)拜的可能是一八六七年羅妹號事件的死難者。探訪牡丹社事件史蹟時,他對原本屬於故事支線的三間清軍祠堂也認真尋找,意外拉扯出連當地人都已經幾乎遺忘的事蹟,也讓他決定更改故事主軸。
這些追尋的過程本身就像推理小說一樣精彩,從蛛絲馬跡中發展出一整部新題材,不僅是歷史研究和小說創作最迷人的地方,也讓我們看見臺灣歷史還有許多層疊積累的寶藏值得挖掘。
如同他在《島嶼DNA》一書中常說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同人群在本地的活動,可以從今日臺灣人身上攜帶的DNA或病原基因檢測出來。臺灣人經過數百年的多方融合,早已使南島語族、南方漢人、北方漢人、越族、歐洲白人和日本人等多重人種彼此交混。不僅僅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原漢融合,說不定你我身上就擁有著一千零二十四分之一的荷蘭血統或兩百五十六分之一的阿拉伯血緣。明白這些事實,我們眼中的歷史風景頓時大為不同,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彼我分類頓時徹底動搖。
我想這也可以做為「沒有人是局外人」的另一種新解,只有體認到彼此都是密不可分的親緣,才能真正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處境與感受。臺灣的歷史熱潮早已走過突破禁忌、揭發隱密的階段,到了應該沉澱深思的時候。陳耀昌醫師的科學態度與窮究到底的熱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重要精神。
1947年的今天,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約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與沃爾特·布拉頓(Walter Houser Brattain,1902年2月10日—1987年10月13日)發明電晶體(transistor)。
當時巴丁、布拉頓主要發明半導體三極體;蕭克利則是發明PN二極體,他們因為半導體及電晶體效應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電晶體被認為是現代歷史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能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它讓收音機、計算器、電腦、以及相關電子產品變得更小、更便宜。
在重要性方面電晶體可以與印刷術,汽車和電話等發明相提並論。電晶體是所有現代電器的關鍵主動(active)元件。電晶體在當今社會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電晶體可以使用高度自動化的過程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因而可以不可思議地達到極低的單位成本。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已被列在IEEE里程碑列表中。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圖片來自於網路)
【Anthropic 發現史上首見由中國發動的 AI 網路間諜攻擊】
Anthropic 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他們發現了首例由人工智慧策劃的網路間諜活動,而背後是中國政府發動的。
一個由中國政府資助的駭客組織 GTG-1002 利用 Anthropic 的 Claude AI 工具,自動執行了從大約 30 個組織竊取敏感資訊,包括科技公司、金融機構、化學公司和政府機構,並已確認多次成功入侵,其中有八成到九成的工作由 AI 完成。
在 10-20% 的人類工作中,人類只負責關鍵決策,例如:設定目標、何時從偵察升級到攻擊、是否使用竊取的憑證,以及竊取哪些資料等。
🔶
這標示中國在利用 AI 剽竊資訊與智慧財產權能力的進步,本次發現有三項是史上首見:
1. 首次有記錄的 AI 自主執行端對端大規模網路攻擊的案例。
2. 首次由 AI 獲得高價值現實世界目標的存取權的案例。
3. 首次證明網路行動可以以「人類物理極限」的速度運作。
🔶
GTG-1002 圍繞著 Claude 程式碼和模型上下文協定 (MCP) 工具建構了一個自主攻擊框架。該框架:
首先將 Claude 定位為大型編排系統中的一個執行引擎。
其次,將複雜的攻擊鏈分解成許多小型技術任務(掃描、漏洞測試等)。
最後,透過角色扮演,將任務偽裝成合法的滲透測試請求,從而隱藏惡意意圖。
其厲害之處不在於客製化惡意軟體,而是將廣泛可用的工具與人工智慧進行自動化整合,達成剽竊資訊的目的。
🔶
Anthropic 發現中國網路間諜活動後,立即封鎖相關帳號,改進了檢測系統和分類器,同時還為自主網路攻擊開發了早期偵測系統原型。
但是隨著中國人工智慧能力的提升,此類以 AI 為主導的攻擊,因為成本較低,未來可能越來越多,也標示網路資安的一大威脅,希望台灣數發部、政府單位與企業都能注意。
數位發展部moda(Ministry of Digital Affairs)
一早看到陳耀昌醫師過世了🥺
我並不認識陳醫師,但是,在我三年前,因為回應半導體資訊戰開始寫臉書不久,陳醫師就來加我臉友。
當時我還沒有太多粉絲追蹤,也不知道自己要寫臉書寫多久,對於加友邀請通常都是忽視。但是,陳耀昌醫師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輩,看到陳醫師的邀請,我二話不說就接受了。
雖然我不認識陳醫師,但身邊多位朋友跟他有很深的互動,很早就知道他對台灣的感情至深,是個用生命在愛著這個島嶼的台灣人。
他是台灣的血液腫瘤醫學權威,也是骨髓移植先驅。
1983年,他完成了台灣第一例的骨髓移植,為台灣骨髓移植寫下歷史,並為之後的骨髓庫基礎奠下基礎。
陳耀昌也是少見的台灣史小說家,尤其是醫師跨界寫小說,寫的還是台灣早年的歷史,與其說他喜歡寫小說,我覺得更多的動力應該是陳醫師對台灣史的熱情。
因為是臉友,在七月下旬的限友文,看到陳醫師停更臉書100天後的復出文,為他默默按下加油符號,希望陳醫師復健順利。
後來,父親節看到陳醫師懷念父親的發文,之後就沒有看到他的訊息,心裡有點小擔心。
今天看到消息覺得感傷,我們又少了一位畢生為台灣努力奮鬥的前輩。
希望還活著的我們,能夠接下無數民主前輩留下的棒子,無愧前人的託付,守住民主台灣,守住這個島嶼。
陳耀昌
🙌
台灣血液腫瘤科權威,同時也是電視劇『斯卡羅』的原著小說家陳耀昌,今日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
八年前,我們曾經專訪這位多才多藝的醫師/小說家,講到他擅長的遺傳學,他診斷台灣人並不全是炎黃子孫,乃是多族「混血」。
例如他膾炙人口的文章〈周杰倫的基因密碼〉,他推斷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多擁有HLA-B27基因,大抵源自西北歐白人。HLA-B27又可細分成10種亞型,台灣原住民出現的比例也高。他因此大膽臆測周杰倫的祖先中有白人或原住民血統。
17歲,他就從台南一中保送台大醫科,34歲,完成台灣第一例自體及異體骨髓移植手術。天才醫師看診不穿白袍,不戴口罩,平常也不太運動,不迷信養生:「我很宿命論,反正生死有命,只要盡其在我,剩下的看天意。」
不像多數名醫因為過於忙碌而顯得冷漠,接觸過他的人,無一不被他的熱情笑容所感染,他甚至會觀察病人的臉書,找話題鼓勵和開導癌症病患。
幸會了,這奇特的基因仍會繼續演化遺傳下去。
全文解鎖,歡迎閱讀: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61230pol001
獲悉陳耀昌醫師逝世,十分不捨。
陳醫師是腫瘤醫學權威,成名甚早。
他關心台灣的民主發展,
總是想能為台灣做些什麼。
他曾擔任民進黨不分區國大代表、行政院顧問等職,
還因不滿陳水扁貪腐問題,參與紅衫軍運動,
而引起朋友們的不諒解。
後來陳醫師從事台灣歷史小說創作,其中《福爾摩沙三族記》入圍台灣文學獎,《傀儡花》由公視改編為《斯卡羅》影集,另有《獅頭花》、《島之曦》等都受到相當矚目,部分作品還翻譯成日文發行。
原本我與陳醫師並不熟識,
2016年他突然來我研究室造訪,
閒聊了一下午。
他反省自己的世代目睹台灣從威權體制走來,
即使民主化以後仍不斷面臨考驗,
感到很憂心、希望能做點事、幫上忙。
他很喜歡《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歷史普及作品,
提到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初衷正是希望提升台灣人歷史光榮感、增進族群間的相互理解。
我們也因此成為互通訊息的臉友。
陳醫師安息,
你為台灣所做的努力,
會留在人們心裡。
〈今晨微雨〉
陳耀昌先生,醫師/作家,走了。
我並不算認識陳先生,只是仰慕有加。
有次許長仁召宴,有幸與陳先生圍席共盞。那一夜可謂文采風流,除了陳先生,還有初安民、吳音寧等,一桌風采四射,流光照人,不飲也醉。
彼時,我是抱著追星的心情,請求和陳先生合照。陳先生没有架子,一手摟著我的肩膀,讓我頗有受寵若驚之喜。
此景不再,徒留念想。
陳先生是我所知的人之中,唯一有資格劃上斜槓的人。
斜槓者,得槓前槓後都得有成,不是鬼混之槓、虛名之槓。
陳先生的醫術惠於病患,他的臺灣史著作惠於好讀好史之人,既診了人,也養了心。
陳耀昌先生著作:《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島之曦》⋯⋯#敬悼 陳耀昌醫師
陳醫師不只精於醫學,對台灣的文史造詣,比我這個號稱台灣史工作者高出太多太多!
他真的很厲害。他曾向我問起拙著《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寄了一本請他指教。不久,林秋梧就被他寫入他的歷史小說《島之曦》。
如今失去這位菁英前輩,令人傷痛!
很意外在臉書看到陳耀昌醫師/小說家過世的消息,非常不捨。 這一年多來,陳醫師因進行化療,身體狀況不大穩定,幾次跟他約好見面,包括來基隆安一五郎吃海鮮辦桌,去南港參觀他參與創立的瑞福生醫公司,後來都延期、取消,太遺憾了。 今年基隆市政府開始舉辦「西班牙至基隆400年系列回應活動」,在五月就邀請陳醫師來演講/對談台灣荷西歷史小說。當時他幾乎已婉拒公開活動,但仍說他很想參加這項重要活動。 他一直相信他將會康復,所以把日期往後安排在10月25日,後來又改為11月22日,參與對談的我和胡川安教授都非常期待。 結果,陳醫師在八月初私訊我說,來基隆對談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十月初又打電話跟我說正式取消,並說他也會打電話告知期待他來的基隆副市長邱佩琳。 但我還是想,他一定會好起來,此一活動也可以明年再辦。 陳醫師對台灣醫療的貢獻,在台灣歷史小說寫作的成就,在此就不談了,私底下他是沒有架子、為人慷慨、樂於助人的長者,跟他相處過的人都如沐春風。 他是我寫作上的貴人,我的歷史x宗教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就是因為他的推薦而出版。 前年年底,我在蘇杭餐廳(台大校友會館)請陳醫師夫婦吃飯,客人還有陳醫師小說的日文翻譯作家下村作次郎、台大台文所楊雅儒、日本作家栖來光。 這是我最後一次與陳醫師共餐,他加點了紅燒草魚頭/下巴,果然如他所說,他可以像貓吃的一樣乾淨。 懷念陳醫師。 *本圖是2023年8月30日,我邀請陳醫師來基隆參觀海科館特展,他還簽名留言。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Emmy. 陳耀昌醫師是個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他講話經常把我嚇到,因為我是清史迷,我知道大清國派在台灣的駐軍是淮軍,然而他不但知道,他還找到過很多淮軍墓,還曾經私下告訴我,他對胡適父親胡傳(台東知州)之死的推斷,他認為胡鐵花可能是謀求台灣獨立起事,但消息走漏遭致凶亡。
我和陳醫師從胡傳之死,講到鄭成功之死,講到東寧王國的覆滅,鄭經當時的想法是什麼,若鄭克臧未遇害會如何,還有李仙得、甲必丹、顏思齊這些人。
其實台灣史很明確的一個走向是,這片島上無論是從哪裡來的人,最後都會走向台灣命運自主自治的道路,無論他們是否成功,已經有太多人走過這條路,而且有越來越多人走在路上。
陳醫師的歷史知識之豐富,更來自於他親身走訪採集紀錄的資料,我是歷史迷,但他是史家,他有司馬遷一樣的精神,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他會親自走訪各地古蹟廢墟,經常有新發現、新推論,甚至會為尋根溯源去到中國、歐洲採集。尤其他有醫學公衛專業,常有新靈感,例如他推理鄭成功之死,簡直偵探等級,令人拍案叫絕。
陳醫師是個工作狂,也是我小弟在台大醫學系的老師,他即使退休了,也還堅持在一線看診。他對我說過他父親早年行醫,當時台灣醫療環境簡陋、資源不足,老醫生會尋找便宜有效的療法,為病人節省費用;然而現在有了健保給付,醫生不用煩惱了,卻不再有老醫生那種創新精神。
這些領悟其實就是經濟學,財經商業稅政,永遠在找尋最具有效率的經濟模式,我深刻理解他在說什麼。常常最懂經濟之人,也未必都從事財金產業,菜市場、漁港碼頭、食肆賣場,我都經常聽見精彩絕倫之論,真真是高手在民間。
看診之餘,陳醫師最掛心之事,便是他的台灣史事業。他每天五點起床,寫作到天亮,去看診完回家,夜間繼續奮筆疾書,週末再出門采風訪古,日復一日。他的台灣史小說,即是他採集史料的總結。
陳醫師因此特別疼愛以台灣命運為念的後輩,我也有幸與陳醫師聚會。除了歷史興趣,因為家弟也在醫科學門,我們又有更多人物趣聞可講。上一次說話,我們還談及幾位大佬級人物,陳醫師一樣一針見血。
陳耀昌醫師是難得一見,能通古今之變,知天人之際,愛護後輩,集結眾人之力的人,我總是說我們應該在親友們還在的時候告訴他們這些話,不要在他們已經聽不見的時候才說,我萬分懊惱竟然不曾把這些話當面告訴陳醫師,他應該要聽到我是這麼定論他的。我真不知自己是再也沒有機會說了。
將來天上再見了,我的好友陳耀昌醫生。
#陳淑芳 活成一座金礦
在台藝大70週年校慶裡,我們終於第一次見到「國民阿嬤」陳淑芳。
拍照結束,陳淑芳其實可以直接離開,但她選擇回到活動場地跟大家話別。她比了比我和攝影記者,說:「不好意思,我剛剛溜出去賺個小錢。」眾人都笑了。陳淑芳話鋒一轉,「我今天回娘家才知道系上運作很辛苦。」她請經紀人拿來她的皮夾,掏出五位數鈔票,「這是剛剛賺的,我是一個國立藝專沒畢業的校友,但希望拋磚引玉,大家都能夠支持學校。」助教根本沒想到陳淑芳會為系上募款,連捐款箱都來不及準備。
我和攝影記者面面相覷,因為採訪根本沒有費用。她卻以這樣的說法,讓大家可以自在舒坦。
採訪那天,我問她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妳會希望別人如何記得妳呢?影后?還是國民阿嬤?陳淑芳背對著梳妝燈,用力撇了一下頭,「唉唷,戴這些頭銜也太辛苦,只要記得,我們朋友一場就好了。」
全文限時免費閱讀 ➤➤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107pol001
分篇慢慢看➤➤
《陳淑芳 活成一座金礦1》
千歲團同學會花招百出 曾因際遇不敢參加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107pol003
《陳淑芳 活成一座金礦2》
沒有血緣的多元家庭 其實不想被叫淑芳阿姨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107pol004
《陳淑芳 活成一座金礦3》
遺憾沒有好歸宿 又不想失去自己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107pol005
《陳淑芳 活成一座金礦4》
86歲眼中的美 記得朋友一場就好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107pol006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金鐘獎|#特別貢獻獎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今天社會學年會,主題演講者是柯志明老師,講他的學思歷程。
作為台灣第一位本土社會學院士,柯志明當年在清華社人所的學生,從第一屆到第十屆都有人來;我們都很關心,他能不能在準時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演講。
結果,他50分鐘講完,字字精華,概念精準,沒有廢話。跟2022年謝國雄師在屏大的社會學年會一樣,聽到五體投地,心神暢通,而且非常感動。
清華社人所我是第五屆,當年真的有幸上到志明仙的課。
上他的課,讀本多得要命,課前嚇得要死,我們還要開會前會;下午三小時完,他還會留下跟我們吃晚餐,喝咖啡,到九點水木咖啡打烊,他才開回台北。
彼時,柯志明、吳乃徳、謝國雄,被中研院民族所(社會所尚未成立)助理群笑稱為「小虎隊」,依序是小帥虎、霹靂虎、乖乖虎。但其實都是帶了滿腹志氣與知識返國的年輕學者,個個待人笑容滿面、上課心狠手辣,我們就這樣,在風城,如沐颱風地渡過了碩士班生涯。
謝謝柯老師,謝謝彼時的教導,謝謝今天的演講,謝謝你精彩重要的研究。
【追書時報 25】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by Weber Nicholas Fox (2009-10-27) 中文版早已出版 《包浩斯人: 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 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2011,生日的故事也可參考 youtube " 206 包浩斯群英(BAUHAUS, 1919-1933):簡介與導讀 2018-01-10 漢清講堂"
【追書時報 25】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by Weber Nicholas Fox (2009-10-27) 中文版早已出版 《包浩斯人: 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 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2011,生日的故事也可參考 youtube " 206 包浩斯群英(BAUHAUS, 1919-1933):簡介與導讀 2018-01-10 漢清講堂"
P is for Paul Klee
Born on 18 December 1879. Klee came from a generation that would shape the modern world. Albert Einstein (who publishe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n Bern in 1905) was born in March 1879, Georges Braque and Pablo Picasso in 1880 and 1881 respectively.
Anni Albers told the story of the celebrations at the Bauhaus for Klee’s fiftieth birthday in 1929 (as recounted in Nicholas Fox Weber’s In 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Hiring a Junkers aeroplane, manufactured locally in Dessau, she and other students parachuted an angel-shaped package of gifts onto the roof of Klee’s house. Much as inspiration seemed to fall from the sky, so did praise; one collector at the time simply called him ‘our greatest German artist.’
安妮·阿爾伯斯講述了1929年包浩斯為克利慶祝五十歲生日的故事(尼古拉斯·福克斯·韋伯在其著作《包浩斯團體:六位現代主義大師》中對此有所記載)。她和其他學生租了一架在德紹當地製造的容克斯飛機,用降落傘將天使形狀的禮物包空投到克利家的屋頂上。靈感如同從天而降,讚譽也紛至沓來;當時一位收藏家稱他為「我們最偉大的德國藝術家」。
包浩斯人: 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 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
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206 包浩斯群英(BAUHAUS, 1919-1933):簡介與導讀 2018-01-10 漢清講堂
【追書時報 24】周策縱先生在1996年聖誕節寄來他手寫的一首題為「非馬嗎」的妙趣橫生的詩。《周策縱論學書信集》2020, 頁495~96
【追書時報 24】
自播:論學談詩(2):《周策縱論學書信集》2020, 頁495~96
精彩的白話詩
近日整理友人信札檔案,首先翻到的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方語言系和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著名紅學家和歷史學家周策縱先生在1996年聖誕節寄來他手寫的一首題為「非馬嗎」的妙趣橫生的詩。周先生以研究五四運動及紅樓夢最為人知,但他的新詩也寫得很好,出版有新詩集《海燕》。他還翻譯了泰戈爾的《螢》、《失群的鳥》等作品。我在威斯康辛大學唸書的時候(1967-69)沒機會同他認識,倒是我家大兒子馬凡後來也到該校攻讀化工博士學位,選修了他的一門中文方面的課,因此得以同他結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