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大大巴黎 小小奧運 處處青春永駐 思華年 羅浮宮Louvre 陳漢金 275 漫談貝聿銘的羅浮宮增建 2019-04-11 李瑞鈺 建築師

 

混搭的超現實

- 看奧運,賞創意(五)


奧運的開、閉幕儀式,宣稱是讓「塞納河成為舞台」(La Seine en scène),其實一點都不誇張,以河邊的古蹟、河上的橋樑當做個別的舞台,做出十二個演出;每個主要演出又蔓延出一些次要的細節,這些全部被串連成長達六公里的大舞台,河面上、河兩岸全都歡聲雷動、熱鬧非凡;經過實況轉播,激起舉世共鳴,使得「普天同慶,薄海騰歡」不再是空洞、浮泛的詞語。


十二場表演,簡而言之,是從巴黎東側的塞納河上遊開始,一場場的慢慢轉移到市中心、河中間狹長的西堤島,再延續到西堤島西側,河下游的一些重要建築,依續是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大展場。昨天的貼文介紹的第五場與第六塲演出,就是以這三個建築為舞台。今天我將擇要的介紹其他的六項演出:七, 「運動性」(Sportivité);八, 「節慶性」(Festivité);九, 「晦暗性」(Obscurité);十, 「團結性」(Solidarité);十一, 「莊嚴性」(Solennité);十二, 「永恆性」(Eternité)。 


昨天剛剛找到一項整個開幕式的錄影,那是法國電視第二台攝製的,影音品質應該還可以,只是有些長 - 五個小時。而且,當然沒有中文字幕。有興的朋友們,可以擇要跳著看。下面幾段介紹中,我將把各段的時間點標出來,讓大家找得到。


第七場「運動性」(1:33:00)

水面上的一些浮筏,具有「法國式花園」的造形;花園中有著各種運動場地,有人在表演著某種特殊技巧的運動,例如被列為比賽項目的「滑板」、「越野腳踏車」等。波蘭假聲歌者歐林斯基(J. J. Orlinski),在一艘浮筏上,高唱拉摩舞蹈歌劇《異邦戀情》(Les Indes Galantes)中的選曲。


第八項「節慶性」(1:53:25)

這是激起宗教界、極右派人士抗議的演出,不用多加介紹,大家已經知道很多。在鐵塔東側不遠處,河面上的「德比利行人橋上」(Passerelle Debilly),夜色已逐漸來臨,橋上成了人們開趴以及時裝展示的地方;橋正中間的裝置或表演,「變裝人」擺出了達文西《最後晚餐》的樣子;由於整個呈現相當「頹廢」,而引發輿論。主辦單位辯解演出是發揚古希臘的酒神祭與西方狂歡節的傳統,卻難熄眾怒。藝術史上不乏一些類似的「仿作」(parody),其實經常是對原作的「禮讚」或「致敬」(homage),奈何世界上許多大大小小的群組、民族、國家,經常存在著對立與爭端,各式各樣的「黨同伐異」(intolerence)也就在所難免。在此情況下,奧運會的宗旨「四海之內皆兄弟姊妹也」也就只成了理想。我們不是看得到,在河面上乘船參與遊行的許多國家團隊裡,就存在著不少不相容,其中還有一隊是「難民代表隊」?


第九場「暗晦性」(2:41:30)

夜晚來臨,女歌者在船上唱出約翰·藍儂的歌曲《想像》(Imagine),歌者唱出:「想像著,人世的天堂並不存在,試著去做卻是容易的,地獄就不會在我們下面,在我們上面,就只有天空…..」。伴奏的鋼琴燃燒起來,照亮了河面,再度營造出超現實的意境。不用擔心鋼琴與船會被焚毀而造成危險,因為那是藉科技手段做出火的幻像,有如稍後熱氣球昇空時的火光熊熊一般。


第十場「團結性」(2:46:30)

從河上一路奔馳過來的騎馬「銀騎士」,在渡口上岸,乘船的各國代表團的隊旗也相繼登陸。大家會聚在鐵塔正對面、塞納河彼岸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上」。廣場位於一小丘高處,可俯瞰塞納河,與河對岸的鐵塔。銀騎士卸下、獻上奧運五環旗,五環旗被升起。準備「宣誓」儀式的開始。


第十一場「莊嚴性」  (3:06:30)

各國代表、隊旗,與總統、重要來賓,在大雨下聚集於廣場上,有如中世紀十字軍出發前往東方參與「聖戰」之前的「誓師」;不同的是,奧運的誓言強調的是和平與博愛的精神。奧運會主席宣布各項競賽的正式展開。


第十二場:「永恆性」(3:26:50)

整個儀式的壓軸好獻同時在兩個地方進行,其一是羅浮宮「金字塔」正前方寬濶的「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另一是艾菲爾鐵塔。閃耀著金黃火焰的巨大熱氣球在杜樂麗花園緩緩昇起的同時,鐵塔的燈光秀正變幻著以銀色為基調的雷射線條,兩者在巴黎的夜空交互輝映著。熱氣球將燃著熊熊烈火的聖火盤托上高空;那聖火的火炬,卻是「面具人」一路從河上游帶過來,在羅浮宮前登陸後,才傳給運動員,幾位知名運動員一再接力傳遞,最後才點燃花園中的聖火盤。


熱氣球飄浮在夜空,鐵塔的雷射光芒交織著形與色幻景之際,鐵塔第一樓層上,一位女歌者唱出法國香頌天后琵雅芙(Edith Piaf)的招牌曲《愛的讚歌》(L’Hymne à l’amour) :「即使頭上的藍天會垮下來,足下的大地會崩陷,那又何妨,只要你愛我,我就不管世上的一切了…」(3:56:07)。選這首歌放在最後,顯然是順著剛剛約翰·藍儂的《想像》,藉著愛與樂聲,讓存在觸及永恆。年華老去,病痛纒身的加拿大歌曲天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讓這首讚歌飄到夜空之外,讓琵雅芙原曲的男女之愛,昇華成人性的永恆之愛。注意,席琳全身閃爍著光芒的裝扮,與上方的五環旗、鐵塔的雷射光,全都是銀色的,連那位彈伴奏鋼琴師也是銀髮;鐵塔的鑄鐵結構與遠處羅浮宮那邊飄起的熱氣球,卻都是暗金色澤的。


先前,我曾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自由回答:「為何此次奧運演出,找到幾位重要歌者,諸如 中村阿雅,Lady Gaga,,或者席琳·狄翁,都是有些年歲,不再年輕的天后?現在,我就提出我的看法:這些年紀都已經有點大的著名歌者,青春年華雖已不再,歲月卻給了他們風華;風華會讓她們身邊擴散著一圈光暈與魅力。年華是短暫的,風華才是永恆的。


《愛的讚歌》的原唱者琵雅芙,尤其是絕代風華。她將她與拳擊名手塞爾當(Marcel Cerdan)非凡的愛情體驗,寫成了《愛的讚歌》的歌詞;此歌詞被她的好友,一位女性作曲家瑪格莉特·蒙諾(Marguerite Monnot)譜成音樂。蒙諾在譜曲時,卻受到一首德文藝術歌曲的啓發,那是舒曼《歌曲集》(Op. 39)中的《春之夜》。大家不妨找來比較看看。


https://youtu.be/m4M6NP0ItI0?si=qqBHcoJTcuAp_X4x

混搭的超現實

- 看奧運,賞創意(四)


上一篇貼文談到「塞納河成為舞台」(La Seine en scène),也就是巴黎奧運開幕式總共十二埸演出的第四景「平等」,現在就照著順序,繼續為大家介紹「博愛」。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的銘言,分別成為三色旗的藍、白、紅的對等,這是大家就知道的。然而經過長時期的人云亦云,藝術創作如果想藉此發揮,很難擺脫俗套。寫到此之際,卻聯想到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三部電影《藍、白、紅三部曲》(1993-1994年),不禁很想上網再去找來重看一遍,因為實在是有才氣的佳作 -  每部分別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當做出發點,卻各自經歷了許多挫折與失望。此次巴奧開幕式的策劃者托瑪·喬利,在面對這「三大關」之際,或許不能像奇士勞斯基一般的,無拘無束的發揮天馬行空的的創意,因為在這獨特的場合,不能朝悲觀、負面發揮,只能在「迎向前去」的大前提下,去經營他的巧思。在第三景「自由」,第四景「平等」裡頭,我們已看過,喬利如何做出不少擺脫俗套而令人意外、驚喜的呈現,接著我們再看看,他在「博愛」這個主題上,如何因事、因地制宜的,進行著有趣的設計。


整齣開幕大戲的舞台,順著塞納河而下,就來到了河兩岸的兩座重要古蹟,先是河北岸的羅浮宮,緊接著的是河南岸的奧塞美術館。喬利將這兩座美術館當做是第五景「兄弟之愛」(Fraternité)的舞台。然後再順著大河往下,同樣與羅浮宮在北岸的「大展場」(Grand Palais, 一般譯為「大皇宮),就成了第六景「姊姊之愛」(Sororité)的舞台。事實上,喬利將「博愛」這個主題,分成兩景呈現,第五景「兄弟之愛」,講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傳統男性的博愛觀念;第六景「姊妹之愛」,呈現的是女性式的博愛,藉之強調女權的興起與重要性,這應該是相當有趣的設計。


第五景「兄弟之愛」以錄影敍述著一段「超現實」的離奇故事,令人聯想到電影《達文西密碼》:一位持著奧運聖火的「面具怪客」,先是進入羅浮宮到處穿梭,後來又爬上了奧賽美術館的屋頂,他驚訝的看到,兩座美術舘中的許多畫中人物都不見了,原來他們全都跑到美術舘的河堤上去看各國代表隊的乘船遊行了。所有這些畫中人物,都是史上重要一些男人,藉此傳達出「兄弟之愛」的博愛情操。讓面具怪客更加嚇一跳的是,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居然不見了,不曉得她也是跑出去看熱鬧,或是又再次被偷走了?原來,她是被一些動畫人物「小小兵」們拿走了。後來,面具怪客看到,蒙娜麗莎浮現在河面上,畫歸原位,才放下心來。以男性為中心的第五景,由於蒙娜麗莎的顯現,預示著接下去的第六景「姊妹之愛」。


那位面具怪客,其實從整個演出一開始,就斷續的出現,時而乘船,時而像時下流行的「酷跑」者一般,跑跳到河岸重要建築物的屋頂上,觀察著所有事件的進行。他成了整齣大戲的串場人物,將全戲的十二景串連起來,使得景與景之間有著連貫性。最後,他沿河前行,手持的聖火,將會傳遞給岸上的運動員們,點燃聖火台。面具怪客的造型與發想,據說是受到一項電玩遊戲「刺客教條」的啓發。與面具怪客平行的另一位串場神秘角色,是騎著銀馬,一直在水面上奔馳的「銀色騎士」;他背上有如披風的「五環旗」,最後將被送到岸上的終點昇起。


突顯女性主義的第六景「姊妺之愛」,它的舞台是河北岸很顯眼的一座大建築,叫做「大展場」(Grand Palais)。大展場與巴黎鐵塔一樣,都是1889年世界博覽會時蓋起來的,盛會結束後沒被拆除,就為「美好年代」留下見證。國內一般將此建築譯為「大皇宮」,我覺得不妥,改譯成「大展場」,因為它是那次世博會的主要展場,從來就不是國王或皇帝的宮邸。格局很大的這個展場,此次奧運會被整治成擊劍、柔道等室內運動的賽場。


在大展場可以俯瞰整個巴黎的屋頂上,一位次女高音歌者阿謝蘿·聖希蕾爾(Axelle Saint-Cirel, 1995- ),手拿著三色旗,穿著很有型的、廸奧設計的國旗裝,幾乎紋風不動的,輕柔的唱著《馬賽曲》;聖希蕾爾是法屬爪德羅普群島人。以上就是這一景「姊妹之愛」,幾乎沒有劇情的劇情。


這麼一個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唱國歌」,難道有什麼獨特之處,值得介紹嗎?喬利的策劃,事實上被籠罩在一個經典版本的陰影之下  -  1989年法國革命兩百周年慶紀念儀式上,美國次女高音傑西·諾曼(Jessye Norman)受邀,在協和廣場方尖碑旁的演唱,立刻就震撼全球。綽號「航空母艦」的諾曼披著寬鬆的國旗裝,從最小聲開始,在樂團的烘托下,逐漸製造一個緩慢的漸強,到了三分鐘之後,宛如強風勁雨般的推動了戲劇性,而席捲了一切。這次奧運同樣的《馬賽曲》,托瑪·喬利避開了硬碰硬,無論在視覺與聽覺上,都是逆向操作的營造女性的柔婉,讓音樂從大展場的屋頂上飄揚開來。轉播的鏡頭先是帶往遙遠,再回到大展場下方綠地上,那裡預先擺放了六座女權運動重要人物的雕像,藉之渲染出「姊妹之愛」的意境。


附上的幾段錄影都很短,效果也不盡理想,只供大家參考。

第一段錄影是愛爾達電視台整個開幕演出的簡介,請從3:30開始看,就是簡短的第五景與第六景。

第二段是傑西.諾曼在協和廣場高歌《馬賽曲》,可以從3:00左右開始看。

第三段是此次開幕,「大展塲」屋頂上的《馬賽曲》。

275 漫談貝聿銘的羅浮宮增建 2019-04-11 李瑞鈺 建築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9DmiITsPU&t=298s
276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by 張旺山教授 2019-04-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1UDApvkvw&t=16s
 ⋯⋯更多

1f525.png

Louvre Piramid & Olympic Flame 🔥🇫🇷
所有心情:
3,786


巴黎奧運開幕禮最後一段,熱氣球升空的last一幕,當然最令全球觀眾難忘,但在此之前的一段,當鏡頭zoom out,看到羅浮宮全貌、一眾在大雨中緩跑的運動員在建築旁變得細小,這樣一幕竟也讓我毛管一戙


貝聿銘設計的金字塔入口,一下子成了十數秒主角,想到它背後艱難萬分的設計故事,難免觸動——其實它只是落成了35年,但已像過盡千帆,這樣「當代」的建築,原來也已經為一座城市盛載著巨大的意義


(剛好M+博物館回顧貝聿銘一生的大型展覽開幕不久,正好完整重溫到一切)

。。。。

外國友人說信義區很Boring

我不知道對不對,

因為我沒住過,

除了在市府轉運站轉車回基隆。

對我來說,

只停留大片建築群的刻板印象。


城市的活力和豐富還在多元複合的風景,

中間的空隙就是呼吸的地方。

我喜歡巴黎,

因為巴黎保留這一面,

我喜歡迪化街和赤峰街,

因為它們也保留了新與舊交流的氣息。


城市的面貌是市民所共同塑造。


#想念巴黎於是待在城北和城西


#記憶環城的幽徑


#巴黎的樣子 塞納舊書店


以身嗜法

法國人很不講武德,表現什麼叫『喧賓奪主』給你看!


從開幕典禮展現法國多元藝術文化開始,就讓大家忘了這是奧運,以為是法國自己的慶典!


典禮至今餘波盪漾,掀起保守派心裡的滔天巨浪,似乎忘了賽事才是主角。


然後你看看,劍擊比賽在1900年為世博興建的大皇宮舉行,華麗的場地怎不讓人分神?選手幾乎成了佈景了!


🤺🤺🤺


香奈兒在2018年斥資2500萬(8億多台幣)贊助翻新工程,畢竟自2005年開始,這裡就是香奈兒時裝秀的御用場地。。


除了劍擊比賽之外,跆拳道比賽也會在這裡舉行。

陳漢金

混搭的超現實

- 看奧運,賞創意(二)


上一篇貼文裡,我大概的介紹了奧運的開、閉幕儀式,如何在近幾十年來,演變成比較自由、生動、活潑,而洋溢著節慶的氣氛,成為藝術家們能夠充分施展才氣與創意的場域。今天我就把戲劇導演托瑪·喬利(Thomas Jolly,1982- )擔任今年「巴奧」開幕式的策劃者,如何盡情揮灑的許多重點,做個概略的描述。


喬利將流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河上的幾座橋,以及兩岸的重要古蹟,當做他導演下的舞台與佈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整個巴奧開幕式的演出,被分成十二景(tableux),宛如中世紀神秘劇「佈景站」(mansions)般的呈現,我已在上篇貼文中解釋過。這十二景,每景都有它的相關主題與名稱,它們是什麼呢? 一, 「魅力」(Enchanté);二, 「共時性」(Synchronocité);三, 「自由」(Liberté);四, 「平等」(Égalité);五, 「兄弟之愛」(Fraternité);六, 「姊妹之愛」(Sororité);七, 「運動性」(Sportivité);八, 「節慶性」(Festivité);九, 「晦暗性」(Obscurité);十, 「團結性」(Solidarité);十一, 「莊嚴性」(Solennité);十二, 「永恆性」(Eternité)。


看了上面這些儀式性的「教條」,每一條都是押 é 韻的,大家可能以為沒戲唱了。且先別喪氣,聽我解釋就沒問題。奧運開、閉幕本來就是儀式,這樣的儀式感,本來就是在突顯地主國的民族性與國家精神,此次的巴奧也不能免俗。問題在於,操刀者喬利如何從這些儀式的「陳腔濫調」(clichés)出發,去「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去「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把整個開幕演出當做一齣戶外的大戲,整個戲的開頭,也就是第一景「魅力」,應該是 clichés 最多的:一開始,在橋上施放的紅、白、藍三色煙霧(請參看文末附上的縮節版錄影),那是法國國旗的顏色;在河岸跳的康康舞,更不用多加解釋。同樣在河岸,搭個簡單佈景,由 Lady Gaga 串場演出的歌舞秀,雖然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卻已經是一個不簡單的重點:首先,能歌善舞的 Lady Gaga 是大有來頭的;再者,這段粉紅色羽毛舞,其實是1960、1970年代的著名女舞者吉吉·珍梅爾(Zizi Jeanmaire)的禮讚。「吉吉」是二戰後聞名國際的古典舞者,她的夫婿羅蘭·波蒂(Roland Petit)也是相當重要的編舞家,兩人結婚後,不惜一起下海撩落去,一起將法國傳統「紅磨坊」式的的歌舞秀,融合古典舞蹈的技法,推上國際舞台而聲名大噪。


總之,第一景的康康舞或歌舞秀的羽毛舞,就像馬卡龍、香水、時尚一般,都是觀光客們相當熟悉的,所以稱之為 Enchanté,也就是迷人、吸引人的事物。從這些 clichés 切入,就像先於正餐的前菜一般,誘導著億萬的全球聽眾們漸入佳境。


事實上,第二景「共時性」,已進入了一個佳境,它的舞台是西堤島東側,火災後,已在最後修復階段的聖母院,正如我在上一篇貼文中提過的:一位神秘的「面具人」,持著奧運火炬,乘著空中溜索,從天而降,著陸在聖母院一旁的橋上,讓他觀看著廟場上五百人的群舞,以及攀爬在塔樓尖端的鐘人怪人,如此而引領大家不只去回顧雨果《鐘樓怪人》的文學境界,或同名音樂劇中的歌舞情境,還激起了許多思古之幽情。那麼,為何此景為何被稱為「共時性」呢?因為錄像中呈現出,參與修復的許多工匠們,諸如石匠、木匠、屋頂工、彩繪玻璃師等等的各行各業,從中世紀開始,就傳承著精巧細緻的工藝,直到今天的現代社會,不只沒有失傳,還研發出現代化的技法  -  古、今的工藝精神相互輝映著,存在著共時性的交集。這種共時性彷佛也暗示著:此次開幕式的戶外十二景演出,不是源自中世紀教堂廟場前野台劇的「並置佈景」或「佈景站」(mansions)

的概念嗎?


從第三景「自由」,經第四景「平等」,到第五景「兄弟之愛」與第六景「姊姊之愛」,簡而言之,就是自由、平等、博愛,沒有什麼比它們更 clichés 了,卻是此次演出高潮叠起的三個頂點,值得我將自己的感受傳染給大家。


第三景「自由」,瑪莉·安端內特捧著她自己的頭顱在歌唱的血腥、駭人場面,大家都知道,講的是法國大革命的改朝換代,從「舊時代」翻轉成「新時代」所必須承受的巨變與悲劇。此景中,河岸上有如古堡般的建築,那是離聖母院不遠,在西堤島西側的「巴黎舊監獄」(La Conciergerie),革命期間,許多囚犯被送上斷頭台之前,先被關在那裡。路易十六的王妃被監禁一段時間,在那邊被判死刑,被押往協和廣場的斷頭台。


在這場短劇中,瑪莉·安端內特的鬼魂唱的是什麼歌呢? -  一首俚俗的革命歌曲《好啊好,明天會更好…. 》(Ça ira….)。為什麼導演會讓瑪莉.安端內特唱這首革命歌曲呢?這其中有段巧妙的典故:早在革命爆發前,這首歌曲早就存在,當然還沒被改寫成革命歌曲,而是一首沒有歌詞的舞曲,被用來伴奏當時流行的一種舞蹈,叫做「對舞」(contredanse)。瑪莉·安端內特精通音樂,據說她很喜歡這首舞曲,經常用大鍵琴彈奏此曲。不料,舞曲後來被亂黨填上了革命歌詞,用來造她的王朝的反….


第三景「自由」就巧妙的的運用這個典故,實地實景的在「巴黎古監獄」演出這段視覺、聽覺上都很駭人的悲劇。紅衣王后陰魂不散的重複出現在監獄的好幾個窗口,下方的「重金屬音樂」,而不是管弦樂團,以革命歌曲的簡短開頭動機,擴展成震耳欲聾的音樂,彷彿槍聲、砲聲隆隆一般,這個重金屬樂團叫做「哥吉拉」(Gojira)。


在重金屬樂聲中,一艘船緩緩滑行在河上,船首一位扮成「自由女神」的女歌者,輕輕的唱著歌劇《卡門》中著名的《哈巴奈拉舞曲》(Habanera, 或譯「哈瓦那舞曲」),這首名曲暗示著對自由的憧憬。船隻逐漸滑離舊監獄,順流往西來到西堤島的端點,擺脫了革命的噩夢,《哈巴奈拉》的歌聲高揚。注意,那艘自由之船,也是有典故的,那是巴黎市自古以來的市徽,叫做「運水船」 -   古時的巴黎雖有塞納河流經市中心,卻缺乏潔淨的飲用水,必須靠船從別處運來補給。


就這樣子,許多不同的視覺、聽覺、典故、象徵因素,疊合在一起,共同營造出超脫時空的意象,所以我姑且稱之為「混搭的超現實」,它不只擺脫了 clichés的人云亦云,也避免了流水帳式的單調陳述。


寫啊寫,我好像又寫的太多了。怕大家消化不良,只好將其他的還有許多景,在下一篇繼續介紹  -  自由已經盼到了,平等與博愛還會遠嗎?


將相關的幾段錄影,貼在下方供大家參考:革命歌曲《好啊好,明天會更好》;革命歌曲的前身,十八世紀後半的《對舞曲》;第二景「自由」錄影片段;整個演出的縮減版。


https://youtu.be/zlSAOunEnPI?si=MOkFvbf1Bd_6EHG0


混搭的超現實
- 看奧運,賞創意(三)
前一篇貼文,我才介紹到巴奧開幕演出總共十二景的第三景「自由」。寫到此才發覺,講得快而模糊帶過,並不是我的專長,我會的是「講清楚,說明白」;想交待清楚就不能急。所以接下來,我就講到那裡算那裡,管他開幕儀式已過了好幾天了。再說,開幕儀式雖然已過,最後的8月11日還有閉幕儀式啊!先弄清楚開幕,到時候再去好好欣賞閉幕,或許更能了然於心呢。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再把十二景的主題重貼一遍:
一, 「魅力」(Enchanté);二, 「共時性」(Synchronocité);三, 「自由」(Liberté);四, 「平等」(Égalité);五, 「兄弟之愛」(Fraternité);六, 「姊妹之愛」(Sororité);七, 「運動性」(Sportivité);八, 「節慶性」(Festivité);九, 「晦暗性」(Obscurité);十, 「團結性」(Solidarité);十一, 「莊嚴性」(Solennité);十二, 「永恆性」(Eternité)。
象徵著巴黎市與憧憬自由的那艘船,緩緩的滑離西堤島的「舊監獄」,第三景「自由」就結束了。接著,離島嶼西端很近,在塞納河左岸的另一座重要古建築,「法蘭西學術院」(Institut de France) ,馬上成為第四景「平等」的佈景,學術院正對面,接連河左岸與右岸的一座行人橋「藝術橋」(Pont des Arts), 成了現成的舞台。學術院的大門一開,只見著名的流行歌手中村阿雅(Aya Nakamura),在一群女舞者的簇擁下,載歌載舞的登上了藝術橋。橋彼端羅浮宮那邊,一團軍樂隊也登上了橋,雙方行進到橋中間,逐漸攪混在一起;軍樂隊跟著撩落去,奏著輕快的節奏,搖搖擺擺的為阿雅的歌舞團伴奏。這個軍樂隊不是阿貓阿狗,而是舉世聞名的法國「共和衛隊」(La Garde républicaine)管樂團!
流行舞樂歌手配上威嚴的軍樂隊,這是反差很大的「混搭」,就像男生穿西裝外套,卻配上五分牛仔褲一般。重點是,兩者如何擦撞出火花來?這場小戲如何經營出令人看了會很有感的「超現實」意境?這整個演出,又如何表達出「平等」的理念呢?
首先瞭解一下此項戶外演出的佈景與舞台。法蘭西學術院是法國最高的學術殿堂,所有的院士,選自人文、科學、藝術威望最高的人士。這些人都是一些有成就的年長者,法國人俗稱他們為 Immortels, 譯得高雅些就是「不朽者」,譯得通俗些就是「不會死的人」。他們在學術院高大的圓頂下聚會時,都穿著嚴肅的院士制服,還佩帶著長劍,威嚴的有些跟不上時代了。學術院五大分科中的「文學院」,主要任務之一是確保法文傳播的正確性與純粹性,編修、校正標準版的法文辭典。學術院大門外的「藝術橋」,藝術一詞是複數的,象徵各項藝術的交匯融合。
第四景「平等」,以法蘭西學術院為佈景,讓流行歌曲的天后與舞團在藝術橋上演出,注意,她們都是有色人種,阿雅是非洲裔的馬利人。在一本正經的,傳統、莊嚴的學術、藝術殿堂演出輕快的流行歌舞,而且讓有色人種擔綱,如此而傳達著寬大、包容、平等的理念。在藝術橋上,阿雅舞團與共和衛隊管樂團的相逢與融混,象徵著廟堂音樂與俗樂的和諧相處。阿雅唱出她自的歌 "Pookie "與 "Djadja ",或者由她唱出的另一首他人的名曲,都是以法文為歌詞的,這意味著法文或法國藝術,如果能夠不自我設限、固步自封,才可以被發揚的更加廣泛。阿雅唱出的另一首歌曲《對我而言,你真的太棒了》(For me formidable),出自一位著名男性歌手阿茲納穆爾(Charles Aznamour, 1924-2018),這位法國香頌的天王,跟阿雅一樣,都是外來的,他來自亞美尼亞。阿茲納穆爾的這首歌,歌詞混用英文與法文,敍述一位講「莫里哀語文」的人,愛上了一位講「莎士比亞語文」的對象,他想學好對方的語文,力求磨合。
注意阿雅舞團與共和衞隊管樂團穿著上的反差;管樂團跳著有些僵硬的舞步,如何眾星拱月般的去「包容」舞團。開幕典禮結束不久之後,就有些觀念比較保守、傳統的「衛道人士」們,開始批評這項演出;他們認為,這也太屈就「國家高度」的共和衛隊管樂團了。
大家應該都已注意到,阿雅應該有些年紀了,而且噸位有些重量級;尤其把現今的她,與好幾年前很妖嬌的她相比。在此,我想問一個相關的問題:為何此次奧運演出,找到幾位重要歌者,諸如 阿雅,Lady Gaga,,或者稍後我將提到的席琳·狄翁,都是有些年歲,不再年輕的天后?我就不提出意見,讓大家自由表述…
所有心情:
9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