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265 莫 異鄉人 幹話力。編輯

 


(二手書)異鄉人 RM28 *現貨書*


作者: 卡繆  

譯者: 莫渝

出版社:志文  

語言:繁體中文


内容:

他對別人與世界沒有意見,也不說空話,

  然而他的誠實,卻變成邪惡靈魂的罪證。

 

  莫梭是住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年輕人,他意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逮捕候審。這原本是一樁相對單純的案件,卻因為夏季沒什麼大新聞,就被炒成報紙上眾所矚目的大事。

 

  莫梭平常與人保持距離、不空口說話的個性被挖出來當作反社會人格的證據;把母親送到養老院、母親過世時沒有哭泣,變成毫無良心的鐵證;在守靈夜喝咖啡抽菸,更讓人合理推斷他是個禽獸不如的傢伙。檢察官表示,被告在精神上殺死了母親,是社會敗壞的根源,請求法官判處極刑。然而,始終沒人談論那個被殺害的阿拉伯人⋯⋯

 

  《異鄉人》展現了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世界的荒謬性來自個人想法與現實的落差,但現實卻是奇妙的人心所構成,是眾人構成世界的荒謬。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

 

  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一九四二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卡繆規劃的第一階段為「荒謬」系列,作品包括小說《異鄉人》、散文《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和《誤會》。《異鄉人》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據統計截至二〇一一年為止,光是在法國的累計銷售量就超過了一千萬冊,是改變戰後法國文學歷史的重要作品。


台灣出版業雖然不景氣,但也是一個每年200億的產業,每年上萬本書,養活了三四萬的從業人員。我自己作編輯差不多12年,有喜有悲,有痛苦辛酸也有成功的喜悅。這過程中我最常想的就是出版產業到底出了哪些問題?那些是我們的利基?好的編輯需要哪些條件?我們該用什麼心態去看待這個產業的價值與意義?如何理解當前的困境等等?


最令人婉惜的是,有些作家明明很有才華,卻畏於各種壓力而不敢寫。有的編輯眼光創意執行力都很好,但因為無法妥善處理業績壓力、或對自己要求過高,過不了心中的坎,而選擇離開。也有人明顯能力有限,卻很把自己當一回事,把所有的挫折失敗都當作遇人不淑懷才不遇。


我自己曾經出版過一本《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作者吳權益總結了他在加拿大推廣台灣三十年的心得,仔細釐清了文化精神、商業利益、社會責任三者之間應該有的共生互惠關係,尤其是你得一方面守住原則、堅持自己的聲音,但是又往往先要得先把自己放下擺在一邊,才能更被別人看見的那種心法,他闡述得非常好。可惜大概很多人認為這本書陳義過高,與台灣有距離,反映不是太熱烈。


王師的《幹話力》同樣講的是文化工作者的心法,但完全是以台灣的市場環境與國片產品為主角。雖然書名戲稱幹話,但就我看來每句、每一段都是字字珠璣。我私下都跟出版同業的朋友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每一個新進從業人員拜讀的教科書等級著作。


書裡面講的很多東西,有些是無法複製拷貝的,譬如說王師自己對書、電影、文化工作的熱情。怎麼會有人台大商學院畢業,拋下錢途無量的外商工作,跑去誠品書店做搬書小弟?這個東西只能看個人的興趣志向。


但從踏入產業之後他的那些經歷,尤其是他如何反芻化消化那些經歷的價值,就是一個成功的電影人花了二十年淬練出來的珠玉。

譬如說,你能不能真的看到這份工作最核心的意義與價值,於是才能在洞悉這個產業的先天結構限制的同時,保有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你如何全面客觀的評估一部電影、一個行銷案(或是一本書)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在業績壓力下什麼是你該堅持的,什麼是必須妥協的,妥協真的是不好嗎?


還有,在整個產業龐大的生存壓力、人情世故、陋習成規之下,你這個個人的創意、洞見、能動性在那裡、算什麼?


王師貫穿全書不斷地扣問自己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問題:


#到底一部電影與台灣觀眾之間的連結是什麼?你怎麼說服觀眾離開舒適的小窩到電影院花錢看電影,而且是沒有好萊塢巨星特效或韓國歐巴的國片?


我相信,正是因為他願意這樣不斷嚴厲地逼問拷打自己,才能在電影行銷生涯當中推出一部又一部的傑作,從《牽阮的手》《不老騎士》《看見台灣》《總舖師》《返校》《咒》到正在上演的《鬼才之道》。


《幹話力》充滿很多的「哈哈哈哈哈」,這反映的是王師的爽朗樂觀正向不羈。但再仔細的看,你會讀到他的謙卑、審慎,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敬業態度。這是我最敬佩、感動的。


8/17晚上這場《幹話力》分享會,除了王師會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左轉還很榮幸邀請到曾經擔任小英總統文膽的李拓梓一起來談《幹話力》。幕僚文膽跟作家同樣都得有高超的文字能力,但後者可以我手寫我口暢所欲言,前者卻得小心翼翼拿捏分寸,即要能精準揣摩主角的心意,又得用最淺白的文字講到老嫗皆解。這樣的政治工作者、文字魔術師會怎麼看台灣的文化產業與文化潛力?


很巧,王師、拓梓,我,三人剛好都是的1978年次,生活經驗略有不同,但在文化產業上意外的有了交集。三位坐四奔五的中年大叔,明天晚上將幹話連連,知無不言,一起與各位分享、探索到底為什麼台灣值得我們多看一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