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黃英哲《扶桑書劍記》《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 《櫻花.流水》2017 不可思議的張錯 日本文化 廊橋 鸚鵡螺化石 舊著《「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上個月被翻譯為韓文出版,

 




 黃英哲《扶桑書劍記》《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 《櫻花.流水》2017 不可思議的張錯 日本文化 廊橋 鸚鵡螺化石
請各位臉友讓我虛榮一下。舊著《「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上個月被翻譯為韓文出版,對我而言是意外的收穫,感謝韓國首爾:學古房,以及任教東國大學的譯者吳炳守教授(首爾大學畢業,復旦大學博士,中國近現代史專攻)。拙著出版於上個世紀末,從博論到改寫為日文專著《台湾文化再構築(1945-1947)の光と影―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東京:創土社)出版都經過北岡正子老師「藤野先生」式的修改,感恩在心。2001年在紐約哥大有一年學術假期,在王德威教授的鼓勵下,自己重新再改寫為中文,王德威教授建議了新的書名,並推薦給麥田出版,至今陸續再版,經常心存感謝,之後中國也出了簡體字版。40多年前,先師呂實強先生就告誡過我,我只是中人之資,但只要努力也會有小成。我一輩子從不奢求要當「一代宗師」,只要有小成也就心滿意足,活的充實快樂。
可能是文字的插圖



黃英哲老師生日,到圖書館借書補課。祝賀著作等身。
第一次讀他的書是他共譯竹內實的 《毛澤東》(彼時,它是少數的毛傳好書)。當時。沒讀《扶桑書劍記》,今天補讀,還是很好的:譬如寫鄭南榕,是好友才寫得出的。
前幾年讀《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已是學者的作品。

黃英哲客氣地說: 年青作品与前晚年作品,再看皆不滿意。
我說,謝謝他保留許多紀錄。
















扶桑書劍記

, 1956-
民80[1991]
台灣文史叢書. 12.



《櫻花.流水》後記/黃英哲

年少時,我的夢想是希望能夠成為作家、小說家,稍長後,雖然發現自己沒有成為作家的才氣,但是從來不放棄此夢想。青年期,我的夢想是希望能夠成為學者,先師呂實強先生告誡我,我只是中人之資,必須加倍努力才可能有小成。因此,我從來沒有成為大師的奢想,只是安分守己的讀書,留學時期受到北岡正子師的殷殷教導,有幸留在異國大學任教,到現在我認為我還在進步中,仍只是一名「大學教員」,不敢自認是學者。


這本雜文集的出版也許是我邁向作家夢的第一步,書中所收的文章最早是發表在1992年,我還是博士生的時代,最晚一篇是發表在今年2017年1月。大部分都是2009年以後發表在《文訊》的專欄「百草言」上的文章,我要特別感謝封德屏社長的鼓勵,賜予篇幅,讓我有機會一圓作家夢。重新整理這些雜文時,發現主題雖然零散,其中還有一些個人生活的記述,但是還是以台灣作為觀察的視角,思考日本、中國與台灣諸多內外部問題,也許這是我這一世代的共同命題和自作多情的心理包袱,內藏在文章中的諸多問題意識希望能和知心者一起共同思索。

雜文集取名《櫻花.流水》是取自我喜歡的詩人張錯先生的詩〈與先勇國清夜飲「醉心」料理〉中的字句,詩人張錯先生的東瀛描寫非常人能及,刻骨銘心,體會甚深。我12年的留學生生活先後住過現合併成筑波市的櫻村、東京、大阪、京都,但是,這輩子最難忘的歲月是只有夢想沒有明天的京都歲月,以及出國留學前南港舊庄近四年的學徒生活,那是我作為一位「大學教員」的起點。離鄉30多年,在經歷過不少風霜之後,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個知識人的重要,知識人不應當敏銳的掌握時代風向球,迎合時勢,隨波逐流。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看淡個人的成敗得失;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跨越政治的岐見;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籓籬、國與國之間的界線,這是我近年逐漸體悟到的道理。

最後感謝李有成兄鼓勵我將發表在《文訊》的文章整理成書,並介紹推薦給允晨出版社廖志峰社長,廖社長允諾出版拙著,在此深表謝意。另外,也一併致謝協助我找出舊稿的陳淑容博士與汪軍伻小姐。(2017.3.19於名古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