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小時二十八次播出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2023鍾漢清。 2024 擴充出版品中有不少精品,諸如法文小說《惡魔之軀》《Le diable au corps》/ Raymond Radiguet(1923)昔日也曾 轟動日本文壇,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也評論過這部作 品。SIMPLE PASSION By Annie ErnauxThe obsession itself, not the object of the obsession, is what compels the character and intrigues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2023鍾漢清 2024 擴充
圖書館那一段表演的原型:
亨利-皮埃爾·羅謝的《朱爾與吉姆》於1953年出版,探討了20世紀初巴黎兩名男子朱爾和吉姆與一位名叫凱特的女子之間複雜的三角戀情。這本半自傳的小說反映了羅謝自己的經歷和友誼,特別是與作家弗朗茲·赫塞爾及其妻子的關係。
小說中愛情、背叛和情感複雜性的主題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但真正使其廣為人知的是弗朗索瓦·特呂弗1962年改編的同名電影。這部備受讚譽的電影強調了對欲望和關係的探討,鞏固了其在文學和電影史上的地位。
|圖書館裡的書|
巴黎奧運開幕式裡,我喜歡的橋段很多。國家圖書館裡的場景,更是我們文青一家的文化搶答題。
這裡每秒鐘出現的書都不簡單,最開始眉來眼去時,大家拿的書分別是魏爾倫的《無字浪漫曲》、繆塞的劇作《不開愛情的玩笑》和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俊友/漂亮朋友》。
眼神流轉一陣後,從19世紀換成現代文學,有安妮 · 艾諾的《單純的熱情》、Leïla Slimani的《性與謊言》。最後三人在書架上拿的書分別是Raymond Radiguet最有名的《體內的惡魔》、德拉克洛德《危險關係》和莫里哀的《出色的戀人》,最後一本書的場景停留在馬里沃《愛情的勝利》。
謝謝秦賢次先生告訴我:‘’張恒豪(請客者,目前為文訊編《吳濁流全集》,也請曹永洋寫文章。另一為笠詩社的莫渝,帶洋酒來者。我、莫渝寫張清吉文已選入允晨版。我昨日完稿的.有關張清吉創辦志文出版社經過,是我的訪談錄的一個章節。也會登在文訊上約刊登十月或十一月上。
Jerry Lewis,
Sunday, November 25, 2018
《文訊》紀念張清吉先生:撰寫者: 曹永洋、林衡哲,秦賢次、莫渝
《文訊》的,沒多少內容。
《文訊》
【特輯】敬悼文化界的舵手:#張清吉 訪談錄/◆曹永洋整理
2018年教師節(9月28日)中午,我們得知這位出版界、文化界的巨人在新光醫院安詳辭世。相信廣大的讀者群,對這位為人低調,來自苗栗海邊,帶有濃厚草根性樸質、憨厚,卻一生為文化奉獻的傳奇人物,會感到十分不捨。
_____
【內文摘錄】
謹以此「答客問」方式,傳達他的音容笑貌,並向張先生表示惜別。相信張先生刊行的「新潮文庫」,在讀者面對人生的挑戰時,仍如暗夜的篝火,孤獨行旅的螢光,帶給我們勇氣和希望。
‧
問:張先生,您能告訴我們您的出身和學歷嗎?
答:我是日據時代1927年出生於苗栗縣後龍鎮。我在苗栗外埔公學校就讀(其中有一年轉到台南),五年級時轉回外埔公學校(現為外埔國小)並在該校畢業。
‧
問:請問啟蒙您喜歡課外讀物的是哪些書籍?
答:我就讀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因為家計負擔太重,全家遷到台南鹽水並在糖廠任職一年;我因此有機會在糖廠附設圖書室裡,讀到一套日本出版社為青少年編寫的青少年版讀物,諸如《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等書就成了我的啟蒙書籍。這一套完整的刊物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浩瀚的知識國度,也養成我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
問:誰是影響您一生最重要的人?
答:搬回故鄉外埔公學校時的日籍導師大藏先生是我的恩師,他教我們五、六年級。全班男女同學合計44名,他發現我的成績,經常保持第一,時常鼓勵並指導我。他當時單身,我畢業後,太平洋戰爭風雲日益險惡,學校的男教員開始被徵調上戰場。離開學校以後我與恩師完全失去聯絡,不久我自己也被徵召到高雄岡山航空場報到,經過一番嚴酷無比的魔鬼訓練,之後被分發到飛機場第一線工作,這種組裝複雜的發動機和裝砲任務,相當繁重又有危險性,我心想不久自己也會被送往南洋充當砲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才得以解甲還鄉。。。
///
節錄自《文訊》十一月號 p.154-156
◆曹永洋整理 志文出版社前總編輯│敬悼文化界的舵手──張清吉訪談錄
_____
【特輯目錄】暗夜裡不滅的螢光──紀念出版人張清吉
◎敬悼文化界的舵手──張清吉訪談錄 ‧曹永洋
◎與楊牧催生「新潮叢書」的回顧──追憶張清吉先生 ‧林衡哲
◎因書結緣的豐富旅程 ‧秦賢次
◎我與「新潮文庫」──向敬愛的出版家致意 ‧莫渝
我與莫渝已在聯經了。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一部五幕十二場的歌劇。這歌劇改編自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話劇,原作的一次演出裏,曾由另一位法國作曲家佛瑞創作場景音樂。德布西看過話劇版本後覺得非常喜歡,認為梅特林克象徵主義的風格很適合自己,在得到梅特林克答應後,德布西自行將劇本改編為歌劇劇本,刪減了部份場次並稍作更改,1902年於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主題是禁戀,梅麗桑德是戈洛的妻子,卻愛上其弟佩利亞斯。故事並沒有清晰的時代或傳說背景,裏面的人物都是活在夢中,但人物的對白經常流露出微妙而寫實的心理變化,故事中出現的事物常常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例如劇本中經常利用法語尊稱的您(vous)和暱稱的你(toi)表現梅麗桑德和兩位男主角之間的親疏有別。音樂風格上,這歌劇也帶有德布西印象派的特徵,著重音色的變化。歌唱部份近似說話,沒有明顯的詠嘆調和宣敍調的區分,樂隊經常以重覆出現的主導動機暗示人物或情感。因此這歌劇被認為是法國樂派對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歌劇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