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前的思索:從《一百公尺》看信仰之躍與被利用的人生
在今天的馬拉松比賽之前,昨天晚上去看了日本的動漫電影《一百公尺。—100M—》,這個動漫的作者是地動說的作者,我在Netflix上也一直追地動說,這部作品強調人類追求真理,不害怕犧牲和壓迫,代代相傳的精神。
一般而言跑100公尺都是精英選手,時間大概10秒,像我這種跑馬拉松六、七個小時的肉腳跑者,很難體會那種人生的境界。
早上一起來看到許美華那邊抱怨臉書沒給他錢,我去留言說:為什麼學別人?我不值得學習嗎?
跟我認識的朋友會發現許多我的選擇都超越了金錢,對我這個出身貧窮家裡負債累累的人,不少人不知道為什麼。
想想自己可能的原因是我從小到大都不缺錢,家教的待遇非常優渥,可以買不錯的隨身聽和電腦,20幾歲就有錢可以聽音樂會,住在柏林,在歐洲各個大的城市都住過幾天,年輕的時候就過這種生活,因此對金錢的概念就有了偏差,無法正確了解金錢、時間與選擇之間的關係。
回到100公尺,這部電影看似是一部青春運動動畫,實則在十秒鐘左右的賽跑中壓縮了整個人生的命題:
起點如何選擇、速度如何追求、失敗如何承受、終點如何定義。
起跑就像齊克果說的「信仰之躍」,沒有絕對的保證,仍要先跑出去。速度不是單純的肌肉對決,更多是和內心的不安、比較、懷疑搏鬥,接受受傷與失敗也是命運的一部分。
雖然跑步是個人戰場,但對手往往成為推動自己的人。彼此致意,是對人性的一種肯定。100 公尺讓時間緊縮到毫秒。「有限性使生命更真實」——在極短的時間裡,全力以赴,反而更能逼視自我。
電影中特別強調,最終誰是冠軍可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這兩天因為接受訪問,回憶跟黃國昌互動的那一段過程,黃國昌當然是一個道德極其低落的人,但我反省自己道德高尚嗎?
有臉友留言說李教授真的是見多識廣,其實這些過程也完成了一些我想要做的事情。
我寫臉書的心態就是我隨時會停止,跟人生一樣,黃國昌利用了我,那我到底有沒有利用了黃國昌?臉書利用了我,那我到底有沒有利用了臉書?
利用到底是什麼意思? 要趕去起跑點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