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詩者的生命中途──《#馬爾泰手記》里爾克逝世百年德文直譯紀念版
┏ ┓
不,我的心應當化成一座塔
而我自己置身塔的邊緣──
那裡別無其它,痛苦再來一回
無能言說,世界再來一回
──〈孤獨者〉
┗ ┛
⫸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𝐑𝐚𝐢𝐧𝐞𝐫 𝐌𝐚𝐫𝐢𝐚 𝐑𝐢𝐥𝐤𝐞(𝟏𝟖𝟕𝟓-𝟏𝟗𝟐𝟔)
#里爾克 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對歐洲文學乃至於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歌語言充滿音樂性與象徵性,作品時常探討孤獨、死亡、愛情與神祕。這位卡夫卡的同代人,同樣出生於布拉格,同樣在波西米亞說德語。不同於卡夫卡一生幾乎定居於家鄉,里爾克選擇了離開,四海為家,透過身體力行,一路尋詩。
⫸ 《#馬爾泰手記》𝑫𝒊𝒆 𝑨𝒖𝒇𝒛𝒆𝒊𝒄𝒉𝒏𝒖𝒏𝒈𝒆𝒏 𝒅𝒆𝒔 𝑴𝒂𝒍𝒕𝒆 𝑳𝒂𝒖𝒓𝒊𝒅𝒔 𝑩𝒓𝒊𝒈𝒈𝒆
這部 #里爾克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寫作期間長達六年,橫跨了里爾克從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的人生。這六年,他受到移居巴黎所帶來的衝擊與啟發,以及經歷了擔任雕塑家羅丹祕書的近身觀察經驗,里爾克化身為一名丹麥青年詩人馬爾泰.勞里茲.布里格(𝐌𝐚𝐥𝐭𝐞 𝐋𝐚𝐮𝐫𝐢𝐝𝐬 𝐁𝐫𝐢𝐠𝐠𝐞),帶領我們去經歷他的所見所聞。
這部小說以手記為形式,沒有目錄,但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九月十一日,托里耶街」,這條街正是二十七歲的里爾克初抵巴黎時的住所,里爾克以日記為形式,將 #波特萊爾 詩作〈#腐屍〉中的巴黎,以外國人陌生且新奇的視角,創作出如炭筆描繪的散文詩。
第二部分為「#國家圖書館」,聯繫著閱讀體驗與巴黎的人文精神地標,呼應了丹麥青年中間名「勞里茲」(𝐋𝐚𝐮𝐫𝐢𝐝𝐬)所展現的詩人志業──意為「#月桂冠的持有者」。
第三部分則是篇幅最長的「#一封信的草稿」,以書信體裁,娓娓道出青年詩人在巴黎真實的生活景況。這三個部分,根據後人研究,可以細分為七十一個片段,中間穿插了自傳式的家族回憶,多少有著自傳性的色彩。
⫸ #里爾克 與《#馬爾泰手記》
《馬爾泰手記》在里爾克的旅途中出版,標誌出 #一名尋詩者的生命中途。又或許是對於病弱的預感與對寫作的堅持,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移居瑞士,住在城堡裡,以版稅與貴族的贊助維生。他生命的最後五年,依其所願,終於找到了安身書寫之所。得到了丹麥青年詩人所想望的,並且以《馬爾泰手記》書末那紀德式的「浪子回頭」,用生命去實踐詩人的不再回頭。
《馬爾泰手記》里爾克逝世百年德文直譯紀念版
⟡ 譯者彤雅立專文導讀 ⟡
𝟭𝟬/𝟭𝟱.新譯重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