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台灣親中派別走烏克蘭親俄的路


本月20日將重返白宮的川普,被認為可能替烏俄戰爭帶來轉折,尤其目前烏克蘭不至於輸、但不會贏的局面變化,或將取決川普對其軍事支援的態度,而基於川普向來對「歐洲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戰爭」很感冒,便又使得他會如何促使普丁結束這場戰爭,充滿不確定。最負面的分析是,經美國斡旋談判,在付出高昂反侵略代價後,烏克蘭仍失去20%的土地,內部親俄、反俄派彼此敵意更深,再又刺激原本看似沉睡中的寡頭政治重新崛起,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失能,普丁則養精蓄銳,隨時可能再發動下一場戰爭。


上述對烏克蘭的悲觀推測,不乏出自「疑美論」或「歐洲背叛論」的衍伸,但事實上,自烏俄戰爭以來,許多觀察直指烏克蘭國家認同長期的不一致,才是導致烏克蘭命運多舛的主因。與其說川普或歐洲國家可能「背叛」烏克蘭,烏克蘭本身實則有一股從來都不算小的力量,對自己的國家根本並不忠誠。


歷史成因也許可回溯自1991年蘇聯解體,一方面,當時烏克蘭人為自己晉升成為獨立國家而開心,卻不容否認,同塊土地上,仍有一群人堅持信仰克里姆林宮所編撰的帝國歷史敘事,過去還有媒體用「普丁自願的追隨者」一詞,去形容烏克蘭裡的這些人。而普丁的獨裁政策,讓他在統治俄羅斯的前十年取得一定的經濟成果,確實在烏克蘭圈了不少「普丁粉」,再對照烏克蘭同一時期的政治失調,這群親俄人士於是更不避諱鼓吹獨裁的好處,並相信唯有和莫斯科經濟與政治緊密結盟,才是烏克蘭生存之道。


但烏克蘭並非沒有想要做出變革,只是後蘇聯時期,因寡頭政治注下的國家腐敗很難快速根除,又每回它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烏克蘭親俄派就會以更大的力量要把烏克蘭推回給俄羅斯,如此內部拉扯無疑就是一種自我消耗,至於對普丁來說,這當然一直都是「好現象」,因為那等於無限量供應俄羅斯從內部削弱烏克蘭的力量。


接下來就是我們經烏俄戰爭所證實的。戰前,那些無論檯面上、檯面下扮演俄羅斯同情者、支持者,尤其有任務在身的間諜、在地協力者,無一不成為俄羅斯入侵時的啦啦隊,俄羅斯在占領區內的合作對象,清一色全是烏克蘭親俄派的前政客,他們甚至比俄羅斯民眾更積極支持俄羅斯拿下烏克蘭。


當然,不只前政客,烏俄戰爭期間,外界同時還看到了一些名氣不小的烏克蘭記者、名嘴,也都選擇替俄羅斯發聲,反映了當地親俄媒體(背後皆受俄國資助)過去以高薪收攏烏克蘭人的策略奏效。他們原本只是藉由媒體曝光,以電視節目或新聞報導方式,介紹俄羅斯的書籍、音樂家和藝術家,說是促進文化交流,直到戰爭發生,他們的作用就不只如此。經常在俄羅斯脫口秀黃金時段露臉的烏克蘭名嘴科爾尼洛夫(Vladimir Kornilov)在一次受訪中,便直接呼籲俄羅斯要徹底摧毀烏克蘭(還把自己家鄉形容成毒蛇的巢穴)。在他之前,烏克蘭人以為像是察廖夫(Oleh Tsaryov)、馬爾科夫(Ihor Markov)這些經常在電視上阿諛奉承普丁的評論員,至多是「情感上」的親俄派,直到俄軍攻到門前,他們亦轉而讚頌普丁發動戰爭「對俄羅斯帝國在其歷史邊界上的重生具有劃時代意義」,而今,他們不只希冀俄羅斯強大,就算要以毀掉烏克蘭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正符合了歐洲歷史上彼此併吞、兼併的戰略指導:只要迫使對方變得更窮、更弱,就沒有不和我統一的理由(而不是協助對方壯大博取好感)。


有歐洲媒體稱,烏克蘭親俄人士正是因「對蘇聯懷舊的誘惑而疏遠了他們新獨立的祖國」,然後,克里姆林宮及其在烏克蘭的盟友,便是利用這種情緒,去阻礙烏克蘭鞏固自己爭取而來的民主。


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到2024年,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刊登一篇題為《烏克蘭親俄派後來怎麼了?》文章,裡頭寫到,俄羅斯全面入侵後,那些曾經公開支持俄羅斯的政客、商人、記者、演藝人員,如今際遇好一點,有靠著選舉舞弊選上俄羅斯議會議員的德爾卡赫(Andrey Derkach),際遇差者,有疑似在莫斯科遭到暗殺的富商梅德維丘克(Victor Medvedchuk),另有為數不少則轉到歐洲其他國家謀生。此外,在相關報導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是繼續為克林姆林宮宣傳所用,藉嚴厲抨擊烏克蘭以維持生計的媒體人(如俄羅斯宣傳頻道「索洛維耶夫直播」主持人維特亞澤娃/Yulia Vityazeva)。


也就是基於上述關於烏克蘭內部紛擾的過去和現在,對這個國家未來悲觀的判讀便始終不斷。若國家認同分裂才是真正牽繫烏克蘭命運的核心,那麼,無論川普上台後對烏俄戰爭有何解方,所能觸及的,到頭來也只會是戰爭的表面問題而已。


(圖:美聯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