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愛極白樂天 《悟真寺》《贖雞》白居易〈荔枝詩〉蘇錦坤

  

動態回顧 戴明 (Dr. Deming)學者講座 2008 友情萬歲(Bill 和好多東海同學) 他(R.H. Blyth) 愛極白樂天: Oriental Humour By  R.H. Blyth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594920888056964

十二年前 逝者如斯 友情萬歲(Bill 和好多東海同學)戴明學者講座

林語堂  中國與印度之智慧  Oriental Humour By  R.H. Blyth (大作家 1898~1964獻給鈴木大拙)  幽默與東西方文學 : 第卅七屆國際筆會論文集 / 林語堂等撰



紅顆珍珠誠可憐,
白頭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
自向庭前種荔枝。
=========
唐朝司空圖論詩,以李白、杜甫為第一,以王維、韋應物為「如清風之出岫」,清澹素雅,不事雕飾。以大曆十才子為其次,論及元稹、白居易,認為他們兩人力強而氣弱,「乃都市豪估耳」(意思是「大城市中的有錢生意人」,俗氣十足)。
所謂「元輕白俗」,其實唐代即有此說。大抵是因為詩作泛濫而不加剪裁,又街頭巷尾都喜唱元白詩,才會覺得俗不可耐。
其實將「烏夜啼」、「秦中吟」、「長恨歌」、「琵琶行」等詩排列在桌上,這些評論家沒有任何人有一首詩能與這些詩並列,正所謂「嚴於責人而寬於律己」。
後代常喜選「唐詩七絕壓軸之作」,我選的是白居易〈荔枝詩〉。
紅顆珍珠誠可憐,
白頭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
自向庭前種荔枝。
意思是說,「荔枝像一顆一顆的紅色珍珠誠然可愛,你這位白髮老太守未免太癡心了,荔枝樹要十年後才結子,十年後,天知道誰還會在這裡?自己卻不管這些,獨自在庭前栽種荔枝。」
可憐,「憐」是「愛惜、疼惜」。白頭太守指的是白居易,當時是五十歲的杭州太守,即使吃不到自己種的荔枝,愛荔枝的心還是心甘情願地去種樹。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經)》卷1:「是諸樹木。名曰安波柰、桃、李、枳、棗、栗、杏、瓜、櫻桃、胡桃、龍目、荔枝、梨、蒱桃。」(CBETA, T21, no. 1301, p. 413, b22-24)
此經為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於西元 265-316 年間。
《一切經音義》卷54:「荔枝(力計反,樹大生江旁,子皮如栵,肌如猪眆)。」(CBETA, T54, no. 2128, p. 669, c8)
Hanching Chung 送來補充資料: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錄》有 "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又《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民物誌》,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等史籍就記載宜賓一帶早在秦漢時就盛產荔枝,《新唐書·地理志》也載宜賓土貢有荔枝煎。宋朝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最早的荔枝專著。
未提供相片說明。

 他(R.H. Blyth) 愛極白樂天: Oriental Humour By  R.H. Blyth pp.37~39

贖雞

【原文】

清晨臨江望,

水禽正喧繁。

鳧雁與鷗鷺,

游颺戲朝暾。

適有鬻雞者,

挈之來遠村。

飛鳴彼何樂,

窘束此何冤。

喔喔十四雛,

罩縛同一樊。

足傷金距縮,

頭搶花冠翻。

經宿廢飲啄,

日高詣屠門。

遲回未死間,

飢渴欲相吞。

常慕古人道,

仁信及魚豚。

見茲生惻隱,

贖放雙林園。

開籠解索時,

雞雞聽我言。

與爾鏹三百,

小惠何足論。

莫學啣環雀,

崎嶇謾報恩。

---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出自於白居易的《买花 / 牡丹》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爲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The price of a pot of these crimson flowers
Would pay the taxes of ten ordinary households"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這一年暮春,長安城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原來是到了牡丹盛開的時節,長安城裏的名門大戶紛紛相隨前去買花。牡丹花的價錢貴賤不一,價錢多少以花的品種來定。這裏的牡丹有的枝繁葉茂,鮮紅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它們被精心呵護着,主人還給張上了帷幕,築起了樊籬,辛勤澆灌之餘還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豔。家家習以爲俗,更沒有人認爲是錯的。有一個老農無意中也來到了買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頭長嘆,然而此嘆又有誰在意呢: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價錢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了。


兩朱閣 The Two Red Tower
作者:白居易
西涼伎
本作品收錄於《新樂府
刺佛寺寢多也。


兩朱閣,南北相對起。
借問何人家?貞元雙帝子。
帝子吹簫雙得仙,五雲飄搖上天。
第宅亭台不將去,化為佛寺在人間。
妝閣妓樓何寂靜,柳似舞腰池似鏡。
花落黃昏悄悄時,不聞歌吹聞鐘罄。
寺門敕榜金字書,尼院佛庭寬有餘。
青苔明月多閒地,比屋疲人無處居。
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併平人幾家地?
仙去雙雙作梵宮,漸恐人間盡為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