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講堂】,陸續推出中。
外江人看台灣 蘇錦坤 2017-01-21
134 外江人看台灣 蘇錦坤 2017-01-21
2017 年新春心得分享與討論會 蘇錦坤先生:「外江人看台灣:清朝人眼中的台*
(約第9分鐘,"7更的時間"有誤,經張華先生指正,"更"除時間單位,亦為"距離"單位:
(10)舊時計算航程的單位。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南洋記》:“每更約水程六十里。”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九:“自澎湖往,水程四更;自厂㶊夏門往,十一更。”
Howard Chang 補充:
"更"是明清時期計算海程之單位。 閩雜記:「海道不可以里計。行舟者以為更漏筒,如酒壺狀;中實細沙,懸之。沙從筒眼滲出,復以一筒承之;上筒沙盡、下筒沙滿,則上下更換,謂之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然風潮有順逆、駕駛有遲速,則以一人取木片由船首投海中,卽疾行至船尾,木片與人俱到為準。或人行先到,則為『不上更』;或木片先到,則為『過更』。計所差之尺寸,酌更數之多寡,便知所行遠近、並知船到何處矣。以更數計陸路里數,每一更該陸路四十二里有零。統計一日夜行船十更,可得陸路四百二十餘里也。」 臺灣小志記載:「島形自東北稍偏西南,統計南北約八百、東西約二百六、七十里;『搢紳全書』載『臺灣南北二千八百里』者,以路之曲折言之,非直徑也。」以臺灣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之現代里程單換算,每一更路程約21公里,換算時速約為8.75公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