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方瑜《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白鯨記》「。」《歷史人物的回聲》《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托尔斯泰篇為索引談志文出版社的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作品: 《一日一善》((春)(夏)(秋)(冬)全4册)《婚姻生活的幸福:托爾斯泰小說選》《托爾斯泰的短篇傑作選》〈三個問題〉


2023年9月28日。一百多人參與《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曹永洋等人編撰,台北:允晨文化,2023) 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是許多人、五年以上的合作成果,對曹永洋先生的影響頗大 (詳後文) 、我看他如此樂在其中,心中想,可以再出版一本書......。原計畫廣邀曹永洋先生的學生廖志峰等來寫,然而我對學生的認識不多,所以決定先從的朋友圈來寫......名單中,指

2024年7月中,花心思心力在弄 《曹永洋與我們的交情:的書,這是繼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2023)的續集,主角移到曹先生的(張先生的友情等最重要)和其代表性著作
書名固然笨拙,不過副標題表示本書重要主題類別:


「志文/新潮文庫 」
志文出版社的出書上千本,其中五百來本的「新潮文庫 」最是本書利用討論的要點。

「曹永洋家鄉、親、師、友,學生情
曹永洋家鄉士林,全台第一所小學士林國小,曹姓家族等,能稍深入探討的,盡力而為。
士林的故事
曹永洋父親介紹《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 《 IWATE 醫科畢業紀念冊 1937.....


「東海大學校友前25年」:簡介我兩認識的前25界的少數校友.....

 「漢清講堂、漢清佳美」等上傳YOUTUBE約280片的說明,曹老師主導至少15片。


我用像的共同體」來形容校友圈 等......


曹永洋先生的代表作的討論,我選擇三本
曹永洋譯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的曹永洋著《歷史人物的回聲》 **  《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1918-1997

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 》「 紅鬍子」「生之欲」等)。



《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托尔斯泰篇為索引談志文出版社的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作品: 《一日一善》((春)(夏)(秋)(冬)全4册)《婚姻生活的幸福:托爾斯泰小說選》《托爾斯泰的短篇傑作選》〈三個問題〉
*我有曹老師私人贈送(2022年11月)的放大字體,增添插圖/說明(譬如說,原書304頁,擴增為356頁,末頁的結論/照片下:‘’1980~年代,黑澤明晚年在世界影壇有 影界天皇之稱,……影武者……昂藏高大的身軀,即使與西方人士並 排依然是巨人。‘’
990 原18頁空白,增加黑澤明晚年照片;原95 頁的黑白劇照改為彩照羅生門),增加二附錄的版本。海報,一舉成名時年四十歲,正當盛年。146頁改為海報:七武士公認為黑澤明不朽的代表作。這與後來BBC世界專家選擇相同(焦雄屏 電影天皇——黑澤明,台北:蓋亞文化,2019,此書為專家之作)。增補二張生之慾;有趣的是,此片是托爾斯泰短篇小說伊凡該編,未收,焦氏書有專章介紹。



**學生報怨所選12 位人物都為外國人,刺激曹老師寫本國人物,参見 陳五福醫生


兩書
《歷史人物的回聲》焦點放在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托爾斯泰作品作家論:志文出版諸書《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日一善》 等等。



我知道您還可以深入談張先生和其交情,所以請您考慮賜稿,或可與去年出書所漏掉的朋友之補充,使我們作品增光。謝謝您。
《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白鯨記》「。」


  曹永洋著  《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1918-1997
*功在視障的陳五福博士,十一月八日於羅東博愛醫院安息主懷,享年八十歲。1918年12月20日生於宜蘭羅東,排行老么,上有兄姐八人。1940年進台北帝大醫學院(四年制)就讀,畢業後於附設醫院眼科部服務,1946年回鄉開設五福診所,同年與三峽陳連年小姐結婚,1966年獲日本福島醫科大學博士。陳醫師以眼科著稱,並發明多種檢查儀器造福眼疾患者,畢生致力於盲人重建工作,1959年與夫人合力創辦盲人習藝所(1974年更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協助盲胞養成謀生技能,投入社會工作。曾去函史懷哲博士表達尊崇之意,並獲史氏親筆回信鼓舞,為發揚其「尊重生命、服務人群」理念,在史氏百歲冥誕創立史懷哲之友聯誼會,多年來與其家屬亦有通信之誼,於史氏過逝後獲贈親筆簽名的木條(取自史氏墓碑同一棵樹,只有五十塊,分送給全世界他最敬重的五十位朋友)。被譽為「台灣的史懷哲」,深受各方景仰,得過無數表揚,九月甫獲李總統頒贈三等景星勳章。他是虔誠的基督徒,擔任羅東教會長老多年,一生效法基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無私精神,仁心仁術可為明鑑。有心為慕光添火的朋友們可電洽(039)581-001,地址:宜蘭縣冬山鄉269冬山路三段179號,戶名:財團法人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帳號:0102418-2。(取材自《台灣教會公報》‘97年11月16日/2385期第五版;《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曹永洋著,前衛出版》)





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


作者: 曹永洋著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1993.2/1993.5

  陳五福醫師享有許多美譽︰「台灣的史懷哲」、「羅東聖人」、「盲胞的好友」,「傑出的社會服務工作者」,這位眼科醫師33年前和他的夫人陳連年女士攜手創辦了「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為這所盲胞心理和教育重建的教育機構,夫婦倆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地奉獻大部份家財,30多年來,有300多位忙胞在這裏接受初級或高級的課程,「慕光」可謂台灣盲人教育的燈塔,醫學院學生瞻仰的聖地。這位謙卑的社會工作者,一再婉拒別人為他立傳,但本書作者在奇妙的機緣下與陳五福醫師結識長答二十多年,他用素樸、真摯的文筆記錄了陳醫師的心路歷程;全書共計28章,包括年譜。

  附錄收陳醫師作品精選及親友、兒女記敘他的文字多篇,書前有珍貴照片、傳神的版畫等共計四十多張,堪稱圖文並茂,是一本精彩、溫暖、出色的本土人物傳記。


Wiki


陳五福(1918年12月20日-1997年11月8日)台灣宜蘭縣羅東鎮十六份人,眼科醫師,社會工作者,創辦「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人稱「台灣史懷哲」 [1]、「噶瑪蘭的燭光」。

陳五福生於虔誠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家庭,排行家中老么。先後就讀羅東公學校(今羅東國小)、基隆中學台北高等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今台灣大學醫學院)。台北帝國大學畢業後,他先留在該校的附設醫院,擔任眼科醫師。

1946年,陳五福回到家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醫院;同年,與陳連年結婚,兩人育有五名兒女。1959年,他與夫人陳連年合力創辦「慕光盲人習藝所」(今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免費教育視障者學習獨立自主,習得一技之長。同年的年底,陳五福首次以德文與人在非洲已84歲高齡的史懷哲通信;史懷哲親筆回信,鼓勵他的盲人教育福利事業;這段書信來往的友誼,至史懷哲90歲過世後才停止。1966年獲日本福島醫科大學博士[2]。1974年,與友人創立「台灣史懷哲之友會」,以發揚史懷哲「敬畏生命」的信念。

陳五福曾獲台美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獎、吳尊賢愛心獎、吳三連醫學獎、噶瑪蘭獎、及總統親頒的紫色三等景星勳章。曾發表多項論文專著,及眼科儀器新發明的國際專利。2000年,《天下雜誌》舉辦「影響200,飛躍2000」活動,從古今台灣社會各領域人物中選出最具影響力的200人,陳五福入選為「共生」類的代表人物之一。

吳先生,看了七月一日的編後記談曹老師推薦的東方白,很感動。從我這兩天在Facebook 的發言,或可知我要編一《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曹永洋師友記‘’,希望不輸給“ 《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由於我九十多期才有貴刊,可否煩請轉告黃春明先生,希望貴刊有人撰寫“ 《曹永洋與九彎十八拐》”,最好年底前給我。 代向黃老師和編輯部問候。  鍾漢清敬上


與執行長李賴参加新書發表會……顧問曹永洋是該書作者之一;目的是看看曹先生,並感謝他時常推薦名作給   刊/。轉載。不久再度收到曹先生的信,一篇東方白《父子情》的長文,希望刊載以饗讀者……空白處表達對我們参加發表會的謝意,並敘述東方白與黃春明七等生三人曾經合影,要合寫小說集的壯志……。
顯然不知道《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幕後最大推手是曹。

20230928 盛會雜記台灣醫學界醫生界 雜誌(廖運範)出版社(春風 林衡哲), 網路日報經營大不易(陳永興)

黑泽明的电影 / 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著 ; 万传法译
Richie, Donald, 1924-2013. ; 瑞奇 (Richie, Donald, 1924-2013)
2010.

黑泽明的电影 / 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著 ; 万传法译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987.31 6036 1240)獲得 查看其他館藏地


The samurai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by David Desser.
Desser, David, author.
[1983]
Studies in cinema ; no. 23.

The samurai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by David Desser.可在 自動化書庫服務中心 自動化書庫一般館藏 (PN1995.9.S24 D47 1983)獲得


Shakespeare by any other word? Shakespeare's "King Lear" and "Macbeth" reinvented in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Zilleruelo, Erica Lee.
2007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06.

Shakespeare by any other word? Shakespeare's "King Lear" and "Macbeth" reinvented in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線上可獲得



圖書
The Emperor and the wolf : the lives and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and Toshiro Mifune / Stuart Galbraith IV.
Galbraith, Stuart, 1965- author
[2002]

The Emperor and the wolf : the lives and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and Toshiro Mifune / Stuart Galbraith IV.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N1998.3.K87 G35 2002)獲得

重點就在括號專注發行當代電影傑作的發行商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會邀請名人到公司挑選他們心目中的「口袋片單」,讓他們講講這些電影何以偉大、何以重要。前幾天CC的YT頻道的來賓是役所廣司。

當然,到了這間在世界影壇上指標性地位的電影公司,役所廣司選了日本大師們的傑作:黑澤明的《紅鬍子》、《生之慾》、小林正樹的《切腹》,以及伊丹十三的《葬禮》。有趣的是,他選了一部九○年代的恐怖片:1997年黑澤清執導的《X物語》。

「這部也是傑作,《X物語》,我有演這部電影(笑)。」

看看役所廣司這個演到傳世經典電影而且自豪開心的燦笑,真可愛。

5

錄影資料
野良犬 = Stray dog 黑澤明原著.導演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本木莊二郎製片
黑澤, 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2. ; 黑澤明影展 ; 2.

野良犬 = Stray dog 黑澤明原著.導演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本木莊二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2)獲得



6


錄影資料
醜聞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 黑澤明導演. 小出孝製片
黑澤, 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3. ; 黑澤明影展 ; 3.

醜聞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 黑澤明導演. 小出孝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3)獲得



7


錄影資料
椿十三郎 山本周五郎原著 ; 黑澤明,菊島隆三,小國英雄編劇.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菊島隆三製片
山本, 周五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2. ; 黑澤明影展 ; 12.

椿十三郎 山本周五郎原著 ; 黑澤明,菊島隆三,小國英雄編劇.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菊島隆三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2)獲得



8



錄影資料
大鑣客 = Yojimbo=. The bodyguard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 黑澤明導演.製片
黑澤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1. ; 黑澤明影展 ; 11.

大鑣客 = Yojimbo=. The bodyguard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 黑澤明導演.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1)獲得



9


錄影資料
惡い奴ほどよく眠る = 懶夫睡漢=. The bad sleep well 小國英雄,久坂榮二郎編劇 ;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黑澤明製片
小國英雄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0. ; 黑澤明影展 ; 10.

惡い奴ほどよく眠る = 懶夫睡漢=. The bad sleep well 小國英雄,久坂榮二郎編劇 ;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黑澤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0)獲得



10


錄影資料
蜘蛛巢城 = Throne of Blood 黑澤明等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
黑澤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8. ; 黑澤明影展 ; 8.

蜘蛛巢城 = Throne of Blood 黑澤明等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8)獲得




11


錄影資料
天堂與地獄 = High and low Ed McBain原著 ; 黑澤明等編劇. 黑澤明導演
Hunter, Evan, 1926-2005. ; 杭特 (Hunter, Evan, 1926-2005)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3. ; 黑澤明影展 ; 13.

天堂與地獄 = High and low Ed McBain原著 ; 黑澤明等編劇. 黑澤明導演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3)獲得



12

錄影資料
已找到8個版本. 查看所有版本
白痴 ドストエフスキ原著 ; 黑澤明,久坂榮二郎編劇. 黑澤明導演
Dostoyevsky, Fyodor, 1821-1881. ; 杜斯妥也夫斯基 (Dostoyevsky, Fyodor, 1821-1881)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5. ; 黑澤明影展 ; 5.

白痴 ドストエフスキ原著 ; 黑澤明,久坂榮二郎編劇. 黑澤明導演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5)獲得



13



錄影資料
Yojimbo ; Sanjuro : two samurai films by Akira Kurosawa.
2010.
Criterion collection.

Yojimbo ; Sanjuro : two samurai films by Akira Kurosawa.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BD) PN1997.A1 Y65 2010)獲得



14





錄影資料
我對青春無悔 わが青春に悔なし = No regrets for my youth / 久板榮二郎編劇 ; 黑澤明導演 ; 松崎啟次製作
久板, 榮二郎
[2012?]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2-1] ; 黑澤明影展 ; [12-1]

我對青春無悔 わが青春に悔なし = No regrets for my youth / 久板榮二郎編劇 ; 黑澤明導演 ; 松崎啟次製作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2-1])獲得



15


錄影資料
野良犬 黑澤明原著.導演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本木莊二郎製片
黑澤, 明
2005.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2] ; 黑澤明影展 ; [2]

野良犬 黑澤明原著.導演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本木莊二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公播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4 [disc 2])獲得



16


錄影資料
生之慾 = 生きる=. To live 黑澤明,橋本忍,小囯英雄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
黑澤, 明
2004.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4] ; 黑澤明影展 ; [4]
課程

生之慾 = 生きる=. To live 黑澤明,橋本忍,小囯英雄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視聽指定教材區 (AF-11)獲得



17


錄影資料
醜聞 = スキャソグル 杜斯妥也夫斯原著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黑澤明導演. 小出孝製片
Dostoyevsky, Fyodor, 1821-1881. ; 杜斯妥也夫斯基 (Dostoyevsky, Fyodor, 1821-1881)
2005.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3] ; 黑澤明影展 ; [3]

醜聞 = スキャソグル 杜斯妥也夫斯原著 ; 黑澤明,菊島隆三編劇. 黑澤明導演. 小出孝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公播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4 [disc 3])獲得



18


錄影資料
靜靜かなる決鬪 菊田一夫原著 ; 黑澤明,谷口千吉編劇. 黑澤明導演
菊田, 一夫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 ; 黑澤明影展 ; 1.

靜靜かなる決鬪 菊田一夫原著 ; 黑澤明,谷口千吉編劇. 黑澤明導演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獲得



19



錄影資料
生之慾 = Ikiru 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
黑澤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6. ; 黑澤明影展 ; 6.

生之慾 = Ikiru 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編劇 ; 黑澤明導演. 本木莊二郎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6)獲得



20


錄影資料
赤いげ = Red beard 山本周五郎原著 ; 井手雅人編劇.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菊島隆三製片
山本, 周五郎
[2002?]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 14. ; 黑澤明影展 ; 14.

赤いげ = Red beard 山本周五郎原著 ; 井手雅人編劇. 黑澤明導演. 田中有幸,菊島隆三製片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1F家用版影片光碟區 ((VV) 987.83 6036 disc14)獲得




《白鯨記》


世界名著大多仍震撼後來數代,20世紀更可用綜合藝術來呈現(它也有力有未逮之遺憾)。


《大白鯊 》五十周年慶。寫盡美國當時世代的焦慮。值得討論的是百年前《白鯨記》的“經典化”過程。


數月前,我跟曹永洋直播討論“白鯨記”,我考證出台灣的諸多譯本,主體是八十年代初上海曹先生的初譯本,而且當時中國插圖等印刷,都領先台灣的。這本已經是世界名著。

本書絕大多數的文學評論,採用新潮文庫(括號之後的數字,為其編號和出版年份)。譬如說,毛姆對於戰爭與和平等的評論,主要出自

《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  436, 2001 ),在該書由編輯部寫的介紹,知道毛姆在原書出版六年之後,有篇幅增加一倍半的修改版,取名《 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 》.然而台灣的出版社,似乎都採用較為簡單的初版本來翻譯(按:此書譯者妙招之一是,在頁36的註解2,,採用   後者才有的資訊:托爾斯泰二代都有私生子充當自家車夫的評論 )。

毛姆選擇介紹的《戰爭與和平》   而非印象中似乎較好的《安娜‧卡列尼娜》,他為謹慎起見,下文前兩本小說再通讀一遍,之後才下結論,  《戰爭與和平》的的確確比較好。然後說明其選書的理由 (《戰爭與和平》 固然戰爭寫得太多,而且敘述沈悶,然而那些部分可略讀,仍不失其為偉大作品)。全書以史詩般的大手筆,來描繪一整個世代的生長和發展。行動的場景遍及全歐洲……眾多具有奇妙真實感的人物,橫越這巨大的舞台……它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巨著,也是天才的偉構。托爾斯泰做到了小說最難的工作之一:《戰爭與和平》創造出一個最年輕,最純真,迷人的女主角,可能是小說中之最。而且托爾斯泰還有妙招,除非是偉大的小說家才有這種靈感:在全書的尾聲,作者讓她再出場,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快樂的婚姻中她成為孩子們的良母-這位絕妙的小精靈,變成喜歡小題大作,肥胖的凡女。讀者震驚之餘,只要肯稍加思考,這真實結局,豈不正是最可能的嗎。


另外, 方瑜翻譯的毛姆《書與你》(Books and You, 1972, 87 )也有簡要的說法。


鍾玲 2024 訪老友方瑜   赤足

過去一個半月過得專注,但有些六親不認了,因為做香港一長篇小說奬的決審委員,要細讀六本厚厚的長篇小說,並做評論和筆記。有點像以前專任學術行政主管那種專注。很累,看得眼睛很辛苦。 還是自己寫小說好。照片陳雯萍攝於台南菩提寺。


其他可参考的書有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90, 1973)。但是這四本小說都是小屋而非大廈(如本書談托爾斯泰的 的柱廊或《卡拉馬助夫兄弟們》(5, 1971)的圓形拱頂下,才能辨認出其矮小的真面目。)他將人物分為扁平型(flat characters)和圓形人物(round characters),有助小說主角的塑造和了解,我們上文提到的托爾斯泰兩名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   而非印象中似乎較好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卡拉  都屬於圓形人物(頁68)。扁平形人物的例子可用谷綺潤一郎的名著   

或許還有其他可参考的資料,待補。

然而也有引用其他名人的看法,如馬奎斯大作家,和知名文學評論家Harold Bloom D. H. Lawrence, Virginia Woolf.






秦先生,或許您知道我在弄曹永洋與我交情十年”書,這是繼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的續集,主角移到曹先生的親師友情(張先生最重要)和著作(黑澤明和歷史人物兩書,後者焦點放在托爾斯泰作品論)。我知道您還可以深入談張先生和其交情,所以請您考慮賜稿,或可與去年出書所漏掉的朋友之補充,使我們增光。謝謝您。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簡介

www.criterion.com

www.criterionchannel.com

Twitter: @criterion & @criterionchannl

Instagram: @criteri




criterion.com

相片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8小時  · 

✨Lee Grant's Criterion Top 10!✨ https://bit.ly/3SccBkt

The Oscar- and Emmy-winning actor and director gets personal with her selections, highlighting the work of friends, former collaborators, and filmmakers she admires.

Lee Grant’s Top 10

CRITERION.COM

Lee Grant’s Top 10

The Oscar- and Emmy-winning actor and director gets personal with her selections, highlighting the work of friends, former collaborators, and filmmakers she admires.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3小時  · 

✨Announcing our AUGUST 2024 Criterion Channel lineup!✨ Next month, we’re celebrating the expansive, archetype-exploding films of Paul Thomas Anderson, as well as the career of his frequent collaborator Philip Seymour Hoffman, and so much more! 

Explore the full lineup: https://bit.ly/3WpcZyJ

1天  · 

役所浩司的影片衣櫥中薦日本影片精選!這位傳奇演員分享了他對黑澤明經典作品《紅鬍子》和《生》等十大日本片的喜愛,回憶了他剛開始演戲時的老師中代達也,欣賞「城市之光」出版數/書店的視覺敘事,並稱讚他的最新合作夥伴「文德斯」 Wim Wenders..~~美國影視大分配商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24年7月宣傳片✨Koji Yakusho’s Closet Picks!✨ The legendary actor shares his love for Akira Kurosawa classics RED BEARD and IKIRU, recalls how Tatsuya Nakadai was his teacher when he first began acting, admires the visual storytelling of CITY LIGHTS, and shouts out his latest collaborator, Wim Wenders.


Shop Koji's Closet Picks for 50% OFF at Barnes & Noble!

0:00 / 5:24

Michael Brakemeyer

He comes across just as nice and as humble of a human being as I imagined him to be in real life. Great closet video.

1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天  · 

Wim Wenders’s profoundly moving PERFECT DAYS (2023) has entered the collection! Buy our new edition for 50% OFF at Barnes & Noble during out summer sale! 💙 📸 https://bit.ly/3bBtfHU

In a radiant, Cannes-award-winning performance of few words but extraordinary expressiveness, Koji Yakusho plays a public-toilet cleaner in Tokyo whose rich inner world is gradually revealed through his small exchanges with those around him and with the city itself. Channeling his idol Yasujiro Oz…… 查看更多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天  · 

BLACK GOD, WHITE DEVIL (1964) has joined the collection! Buy our new edition of Glauber Rocha's blistering existential western for 50% OFF at Barnes & Noble! 🎞️ https://bit.ly/3bBtfHU

Myth, mysticism, and revolution collide in this film by Glauber Rocha, a pioneer of Brazil’s socially committed Cinema Novo movement. Suffused with antiauthoritarian fervor and the intensity of life in the desert, this landmark work of radical cinema is a scorched-earth allegory about mindless …… 查看更多

Tim Hulsey

Seeing "God and the Devil in the Land of the Sun" finally convinced me that Flannery O'Connor could, in theory, be adapted for the screen.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ANNOUNCING our OCTOBER 2024 Criterion Collection titles!✨ https://bit.ly/2jXMD3N

A pair of moody horror milestones from a visionary producer, a folk-horror fantasia from a Japanese New Wave renegade, and a transgressive portrait of angelic and devilish souls in America’s rural underbelly. Plus: a sensationally modern melodrama from a master of early German cinema—now on Blu-ray!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4天  · 

⚡️ HEISEI-ERA GODZILLA ⚡️ Now playing on the Criterion Channel! https://bit.ly/3W5YZKc

In the 1980s and '90s, the King of the Monsters roared back with a vengeance, inaugurating a new era in the romping reptile’s mythology. Watch these ferociously entertaining kaiju spectaculars—featuring THE RETURN OF GODZILLA, GODZILLA VS. BIOLLANTE, GODZILLA VS. MOTHRA, and more!


花心思心力在弄 《曹永洋與我們的交情:「志文/新潮文庫 」「曹永洋家鄉、親、師、友,學生情」「東海大學校友25年」 「漢清講堂」等想像的共同體的書,這是繼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2023)的續集,主角移到曹先生的(張先生的友情等最重要)和著作(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的《歷史人物的回聲》兩書,後者焦點放在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托爾斯泰作品作家論:志文出版諸書《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日一善》 等等。《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 》「 紅鬍子」「生之欲」等)。我知道您還可以深入談張先生和其交情,所以請您考慮賜稿,或可與去年出書所漏掉的朋友之補充,使我們作品增光。謝謝您。

役所浩司的影片衣櫥精選!這位傳奇演員分享了他對黑澤明經典作品《紅鬍子》和《生》等十大日本片的喜愛,回憶了他剛開始演戲時的老師中代達也,欣賞「城市之光」出版數/書店的視覺敘事,並稱讚他的最新合作夥伴 Wim Wenders.「文德斯」.~~美國影視大分配商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24年7月宣傳片✨Koji Yakusho’s Closet Picks!✨ The legendary actor shares his love for Akira Kurosawa classics RED BEARD and IKIRU, recalls how Tatsuya Nakadai was his teacher when he first began acting, admires the visual storytelling of CITY LIGHTS, and shouts out his latest collaborator, Wim Wenders.


0:00 / 1:03


全世界八十多億人,每人每天的生活大體有点類似……或許不同的的是,每個人留下來的“生活作品”差別大。曹老師是“文人/教師”,我們在本書選他的出版品



 《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唐納‧瑞奇著 曹永洋譯。此書編入新潮文庫 91 ,此書的“代譯序”為1973年7月15日;原著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by Donald Riche。加州大學出版社1984年有第三版,曹老師似乎未参考)本書扉頁附曹老師父親翻譯普希金的詩



近三年()2022, 2023,2024每年各記一段與曹老師的友誼

不去版

漢清兄惠存(2020 11.10)

張清吉先生因出版此書與我結緣,為前了書中模糊不清的劇照。他很過意不去……因為不出版(按:再版),我大膽地如此處理。送這本書*來紀念我們的友誼。

曹永洋

*曹老師手工自造的修正(並放大)版。當天曹老師,張華兄與我從寒舍出發,一起搭計程車赴林皎碧女士建議的餐廳辦生日宴(前幾天我請曹老師在漢清講堂頒發當年“翻譯藝術獎”,直播馬上有六百多人觀看……)


2023928 


紅鬍子,生之慾

Celebrate 70 years of SEVEN SAMURAI in jaw-dropping 4K for the first-time-ever! Our exclusive two-week run begins next Friday, July 5. ⚔️


Experience Kurosawa’s epic masterpiece like never before: a masterful orchestration of swords, spears, arrows; blazing tracking shots; dramatic chiaroscuro lighting; and outstanding ensemble performances, topped by Toshiro Mifune’s transition from manic goofball to tortured hero.


Tickets are going fast! buff.ly/3VH0m0t


我們曾問過烏舒拉.柯齊奧,辛波絲卡的旅行習慣,她寄了一首詩給我們做為回覆:


有一次神出於習慣

邀請維斯瓦娃去天堂

啊,不用了,她說

我好累

我只有在家才覺得像在天堂


在一次旅途之前,有人問辛波絲卡是不是需要的東西都帶了,她回:「旅行時,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有回程的票。」


辛波絲卡

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

作者:安娜.碧孔特 / 尤安娜.什切斯納

譯者:林蔚昀

出版:臉譜出版 / 城邦文化事業

志文出版社的成功和失敗

張清吉一書出版的前後多到了

此書是曹契而不捨的成功。轟動四方的新書發表會,参與者眾多,關係人和。


出版史   補上友情 從新角度談 成敗


台灣五十柏林「樹地圖」。網址:

https://www.giessdenkiez.de/map


真的,輸入我家地址,家門口的樹,附近的樹,每一顆,都有清楚的身世與健康狀況。


太神奇。

統計

2024年暑假午   思考卧底經濟學家


讀強推之21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 最終回 ✨

詹宏志主講:善良與真愛的挫折——重讀《安娜‧卡列尼娜》

由洪建全基金會主辦,今年度敏隆講堂「《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壓軸場於上週五圓滿落幕!講者 #詹宏志 帶著超過 70 本藏書現身,直接在現場擺起了豐富的小書展,邊講還邊信手抓起對應書籍唸讀舉例,精彩豐富的內容令全場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總策劃詹偉雄開場說,他覺得詹宏志是非常迷人的說書人,每次聽完他的讀書報告,就好像重讀了那本書一樣。特別安排在最後一場、鬆綁講座時長,希望能讓大家好好感受詹宏志說書的魅力。

#自龐大書堆中歸結出安娜四論

一上台,詹宏志便說講座準備耗時半年,在聽過先前多位講者的內容後,決定將講題改為「世界如它自身的模樣以及對愛情的警告」。他此次重讀《安娜.卡列尼娜》的心情,就像思想家以撒.柏林所述,「對那些深奧的作品,我說得愈多,就覺得該說的還更多。」但深奧卻不可論,「一開口就知道,新的鴻溝隨即出現」。且面對世上無數博學者都談論過托爾斯泰,不禁令他質疑起自己怎麼有資格討論托爾斯泰?

幸而,他又在書中獲得解套,作家高爾基在《回憶托爾斯泰》一書中寫到:「我曾經仔細並且熱愛地讀了他的著作,所以我覺得我有權來談論他。」於是,詹宏志埋首家中 30 幾本相關藏書,讀不夠又陸續買了 38 本慢慢啃,即便書讀多了有時反而感到困惑、歧路亡羊,但他仍嘗試歸結出「安娜四論」,從卡列尼娜、浪漫愛情、托爾斯泰、理想生活這四個面向,分享一路閱讀的收穫。

#書寫出軌女人的複雜心思

詹宏志憶起他與托爾斯泰的初相遇,是小學四年級時大姐帶來的托爾斯泰故事集,其中〈人需地幾何?〉一篇令他看了非常震撼、至今難忘。到了高中讀《安娜.卡列尼娜》,初印象是一位出軌女子追求愛情而自毀的不幸故事,當時讀完心神難安、但不知所以,只依稀在字裡行間感到托爾斯泰對安娜的同情。

深信閱讀該是主動的行為,詹宏志認為讀者必須作為捕手,接捕作者傳遞的球。因此,他開始細讀書中描寫安娜的段落,試圖拼湊托爾斯泰暗藏的心意。小說中安娜美麗善良、敏感又受歡迎,起初並無意出軌,後又愛得義無反顧,花了非常多篇幅形容安娜的好,卻也漸漸呈現她的可厭與可憐。這般有血有肉的描摹,展現了托爾斯泰書寫女性複雜心思的強大功力,獲得無數評論者的讚嘆。

#與浪漫愛情無關的婚姻

安娜的不幸也與時代背景相關。詹宏志解釋,在那個時代婚姻跟愛情無關,而是延續社會階級的構造,只要完成生養子嗣的任務,男女要出軌都不是問題,安娜錯就錯在不顧輿論、鬧得難堪。他舉出人類學家海倫・費雪的著作,以生物人類學的角度延伸討論,人們之所以出軌,是因為無法抵抗生殖的誘因,婚姻制度誕生就是為了對抗此一生物設定。此後,愛情便進入了法律管轄,透過婚姻來規範獨佔的交配權,以確保財產得以精準贈與子嗣。

#托爾斯泰的天才與矛盾

詹宏志認為托爾斯泰是創造角色的天才,以上帝之眼觀察描繪出人的模樣。撰寫《西方正典》的文學評論家 Harold Bloom,亦高度推崇托爾斯泰,讚賞其能「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理」。而以撒.柏林則在論文《刺蝟與狐狸》中,創造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比喻探討托爾斯泰的史觀,將作家與思想家分為刺蝟與狐狸兩種類型——狐狸知道許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重要事。詹宏志解析,柏林的結語點出了托爾斯泰的雙元性:他追求道德至上,渴望如刺蝟般擁有劃一的觀點,然而對人事物的敏銳灼見卻令他成為狐狸,不得不如實寫下所見所悟。「他是一隻終生想成為刺蝟而不得的狐狸,這也成為他晚年痛苦的原因」。

#忍苦體行追求理想生活

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將人生分為數個階段,度過幸福中年後,便是懼怕死亡與焦慮的 20 年,家庭關係緊張,個人亦與世界產生矛盾。詹宏志說,托爾斯泰還沒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就已經跟自己決裂了,完成作品後甚至批評自己的創作為可厭之物。他不再打算以書寫娛樂貴族,心繫俄羅斯為數眾多的農民,並為此轉而寫作福音書式的易懂故事與劇本傳遞教誨,將農夫與孩子視為心目中的讀者。

晚年的托爾斯泰崇尚列文般割草勞動的理想生活、鄙視不親事生產的貴族地主,認為擁有財產是罪惡,拋棄爵位、華服、田產,甚至連著作權都不想要。他不僅止於寫作,還要忍苦體行、過著他信仰的生活。這般激烈行動在詹宏志眼中,承襲的是 19 世紀俄國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的傳統,不同於英文的「intellectual」,他們並不只是讀書人,而是接觸到歐洲進步思想,動念返國改造社會的「行動者」。

#最偉大的作品與精選書單推薦

講座尾聲,詹宏志再次提起了 Harold Bloom,他在最後一本著作中盛讚托爾斯泰臨死前寫就的《哈吉穆拉特》為最偉大的作品,因為它不再關注道德教訓、再度重返了莎士比亞式的複雜角色,「那個厲害的藝術家老狐狸,又在最後一刻回來了!」結語說完,詹宏志立刻開啟推坑模式,在書海中精選出三本推薦,建議還沒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可擇一譯本閱讀,有興趣進階的再讀以撒.柏林的論文選集《人類的恰當研究》,最後則是 Harold Bloom 尚無中文譯本的《提起武器對抗苦海》(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感謝詹先生精彩豐富的說書,為系列講座完美收尾,完整講座內容可於敏隆講堂 YT 線上回看 👉 https://youtube.com/live/LaxI7P5KnQY

聽完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講座,總策劃詹偉雄不禁讚賞詹宏志深具感染力的說書能力,令人感受到讀書的美好。十場系列講座劃下句點,藉由不同講者反覆探討書中對人類處境的觀察,在浪漫愛裡看見人的各式可能,讓詹偉雄深感小說的深邃與複雜,「就像海洋一樣,撈一瓢上來,都覺得豐富的不得了」。

撰文|趙 元

攝影|汪正翔

謝謝大家十週以來的參與,我們一起「共讀最偉大與最詭譎的兩本愛情小說」,與十位說書人共同經歷了每一個魔幻時刻。經典值得不同時間的閱讀,歡迎線上回味,好評分享。

10 講全到齊.敏隆講堂YT ➠ https://reurl.cc/9vRYAY

完整內容 ➠ https://hongfoundation.org.tw/forum/1370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第1講 詹偉雄|第2講 洪愛珠|第3講 鄧惠文|第4講 焦元溥|第5講 楊佳嫻|第6講 陳德政|第7講 廖志峰|第8講 黃瀚嶢|第9講 劉梓潔|第10講 詹宏志

基金會活動與展覽 ➠ linktr.ee/hongfoundation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Twelve Caesars: Images of Power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


《SPQR: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暢銷書作者瑪莉‧畢爾德再一次精彩鉅獻。這是個迷人故事,講述古羅馬統治者肖像如何在兩千多年來,影響藝術、文化和權力的表現。


「2021年秋季《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非小說類必讀著作」

「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年度最佳歷史著作」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小說類著作之一」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傳記著作之一」

「水石書店(Waterstones)2021年最佳歷史著作」


權力的面孔「看起來」是什麼樣子?誰在藝術品中受到紀念?原因是什麼?我們對於現今所譴責的政治人物雕像,有何種反應?在今日「雕塑戰爭」的背景下,瑪莉.畢爾德透過本書講述西方世界兩千多年來,富豪、權貴和名人的肖像如何受到古羅馬皇帝形象塑造的影響,特別是包括無情的尤利烏斯.凱撒,以及虐待蒼蠅的圖密善在內的「十二凱撒」。《十二凱撒》探問的是,即便今日,無能領導者仍會被諷刺成彈琴坐觀羅馬焚落的尼祿,為什麼這些殘暴的獨裁者在古代和文藝復興時代到今日的藝術中,始終得以如此突出。


從古羅馬政治中皇帝肖像的重要性開始,本書以豐富圖像資料,帶領讀者穿越兩千年的藝術和文化,以全新視角展現梅姆林和曼帖那到十九世紀美國雕塑家埃德莫尼婭.路易斯等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一代又一代織布工、家具木工、銀匠、印刷工和陶藝家的藝術創作。本書講述的不是單調、重複、保守又乏味的皇室男女肖像,而是關於身分轉變、有意無意的錯誤識別、偽造以及時常矛盾的權威表徵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畢爾德在《十二凱撒》中,從重建令人驚嘆的提香「皇帝廳」,到重新詮釋亨利八世著名的皇帝掛毯,展現迷人的偵探工作。她提供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講述有史以來最具挑戰性和令人不安的強權肖像。


各界讚辭

還有什麼比捲入羅馬帝國的陰謀可以更好地逃離當今的困境呢?各種失控的皇帝!還有好多圖像!我難以自拔地沉浸在其中!

——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精闢的文筆和巧思。……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對各類型讀者而言,都容易理解且極富趣味;對於任何對古典學或藝術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這是一本圖像資料豐富、設計精美、光彩璀璨的歷史巨著,出自這位卓越的古典學者之手,她以活潑的文筆風格、卓越的觀察力和極具幽默感而聞名。《十二凱撒》是一部技藝高超、才華橫溢的偵探之作,讀起來很有趣。——《巴諾書店選讀》(B&N Reads)


正如本書成功證明的那樣,地球上沒有人比瑪莉.畢爾德更適合引導我們穿越這座宏偉的萬鏡之殿,它迷幻且充滿詭計,將我們與十二凱撒隔開。——湯姆.霍蘭(Tom Holland),《盧比孔河:羅馬共和國的衰亡》作者


作為一位頂尖學者和暢銷書作家,瑪莉.畢爾德總是提出重要的問題。……在《十二凱撒》中,她引領我們穿越現有的最佳證據,並以清晰的文筆搭配迷人的圖像,提供富有洞察力的答案。……這是一部關於羅馬藝術和權力的生動論著,充滿獨到趣味的見解,以及精美豐富的圖像資料。——《科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畢爾德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卓越的古典學者,她精彩地論述了羅馬皇帝肖像對兩千年來藝術、文化和政治的影響。……《十二凱撒》巧妙展示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從羅馬共和政治到文藝復興掛毯,再到當代英國的拼貼藝術。畢爾德一次又一次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見解。……本書可讀性極佳、文筆優雅,並穿插著機智的評論。——巴里.施特勞斯(Barry Straus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這份研究深入探討羅馬時代藝術,如何塑造兩千年來西方世界對權力的理解,從古羅馬皇帝肖像到十九世紀美國雕塑家埃德莫尼婭.路易斯的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探討了古代皇帝肖像與現代視覺想像之間的關係。……透過硬幣、畫作、壁畫和茶杯的精美圖像,畢爾德將這些皇帝半虛構面孔的威望與影響力更加凸顯出來。——《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畢爾德藉由觀察這些統治者在古代至現代藝術中呈現的樣子,顛覆了我們許多假設。本書機智且娛樂性十足,幫助我們重新構思對遙遠過去的看法。——達拉格.杰拉蒂(Darragh Geraghty),《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畢爾德完成了一本迷人的論著,值得一讀。書中充滿新穎的想法,其中許多具有挑釁性,圖像也帶給人一種純粹的享受。讀者可以像偵探一樣,去思考和探索藝術品的歸屬性問題,進而享有愉快的閱讀體驗。——艾倫.馬西(Allan Massie),《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這是一本迷人的著作,不僅研究了因蘇埃托尼亞斯和羅伯特.格雷夫斯而聲名狼藉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還探討這些帝王在雕像、硬幣、繪畫和雕塑中廣泛存在的肖像。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實地指南,帶領我們認識這些著名的古代統治者。——《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這是一本關於皇帝形像視覺呈現的精彩論著。……《十二凱撒》擁有豐富圖像,生動地表現出畢爾德的熱情和學識。……畢爾德展示了古典文本的魅力,以及當視覺藝術難以被理解時,這些文本如何成為我們的終極資源。——赫敏.艾爾(Hermione Eyre),《旁觀者》(The Spectator)


《十二凱撒》充滿對羅馬皇帝肖像專業、敏銳的解讀,深入剖析它們對於展示者可能具有的意義。……畢爾德總是有獨到的見解,她生動又俏皮的文筆風格一如既往地引人入勝。——詹姆斯.羅姆(James Romm),《每日野獸》(Daily Beast)


畢爾德為藝術史學家和古典學家提供了一堂大師級課程,闡述這個被忽視的古典研究領域所具有的挑戰解釋和潛在意義,這對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的精英視覺權力政治非常重要。——西蒙.馬洛赫(Simon J. V. Malloch),《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畢爾德大膽地涉入泥濘之境,並呈現出一幅關於古羅馬皇帝後世的肖像,就像那些胸像一樣生動。本書毫不含糊地顯示,後來的藝術家和收藏家,在強化古代世界傳承下來的皇帝形象上所發揮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黛西.鄧恩(Daisy Dunn),《評論家》(The Critic)


憑藉以女性主義視角觀察羅馬歷史的聲譽,瑪莉.畢爾德可能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古典學者。……《十二凱撒》關注從古羅馬到現代各個時代的權力形象,本書將進一步擴大她的粉絲群。——《ARTnews 雜誌》 


畢爾德以引人入勝且娛樂性十足的細節,探索作古已久的古羅馬皇帝,如何在西方的想像中永垂不朽,為後人提供豐富的道德和政治典範,用以教誨、警示和嘲弄他們的後繼者。……畢爾德不僅帶來了樂趣,還有深刻的啟示。——斯蒂芬.米爾斯(Stephen Mills),《內幕》(Inside Story)


一部充滿張冠李戴趣味、重新詮釋和明目張膽偽造的偵探傑作。——尤金妮婭.埃蘭斯卡婭(Eugenia Ellanskaya),《密涅瓦雜誌》(Minerva Magazine)


畢爾德是一位卓越的圖像解讀者。她的一大強項是時刻警覺於圖像在傳達訊息時,產生錯誤的潛在可能性。......這是一本聰明、機智、發人深省的著作。——阿拉斯泰爾.布蘭沙德(Alastair J. L. Blanshard),《澳大利亞書評》(Australian Book Review)


畢爾德在討論皇權面孔時,透過一系列歷史藝術品來講述一個有關身分不斷變化的迷人偵探故事。——林賽.鮑威爾(Lindsay Powell),《古代歷史》(Ancient History)


畢爾德的研究風格常常與她的發現一樣有趣。……「我們確定我們知道嗎?」這是她持續反覆提出的問題。這種知識上的謙卑令人耳目一新,她在確定答案時表現出自信,同時也能意識到在某些情況下需要謹慎對待。——雷吉娜.蒙克(Regina Munch),《公益》(Commonweal)


《十二凱撒》帶領讀者穿越藝術中對羅馬皇帝的描繪,進行一段令人愉悅的旅程。……這本書不僅適合在海灘上閱讀,還可以在學術論文中引用。——米凱拉.巴雷羅(Mikayla Barreiro),《Comitatus: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研究期刊》


一本令人驚奇、圖像豐富的著作,顯露瑪莉.畢爾德的偵探面目。——斯科特.麥克奈特(Scot McKnight),《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


分享給大家。的財經企管的書約三五千本(七月,天下文化約八百本,天下約四百來本

)志文八零年三十本就收了。

其他類書的翻譯,風起雲湧

黃武雄教授

記得Robert Reich嗎?寫Super-capitalism那本書的作者。UC Berkeley 的教授,柯林頓時期任勞工部長。「拯救資本主義」Saving Capitalism: For the Many, Not the Few一書值得再細讀

作者:羅伯.萊克

譯者:周徵

聯經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指出

資本主義的成敗關鍵在:


選擇走向為多數人謀福利的市場制度,還是變成為少數人牟利的政客制度!

提出解決貧富差距、分配失衡方案:積極有行動力的政府,提高富人稅,投資教育,重新分配資源給貧苦無依的人。


在這大翻轉的年代,是該照顧多數人的福利?還是少數者的財富?


「還記得學校老師、麵包師傅、推銷員、修車工一個人的收入就足以買棟房子,擁有汽車,養活一個家的時光嗎?我記得。在1950年代,我父親在小鎮的街上開間店鋪,專門賣女裝給工人的妻子。他賺的錢足以讓全家過得很舒適,我們不富裕但從未感到貧窮。」


「二次大戰後的三十年內,美國創造了前所未見、規模最大的中產階級。在那些年裡,典型美國勞工的所得翻了一倍,美國經濟的規模也翻了一倍。相反的,過去三十年美國經濟又翻了一倍,但是典型美國人的所得卻原地踏步。接著,美國大公司執行長所得,是公司典型員工平均薪資的20倍。現在,他們的所得已經大幅增加到員工平均的200倍以上。」


「現今大部分人的薪資停滯或減少,工作安全感降低,不公平逐漸擴大。而大型企業、銀行和億萬富翁正獲取經濟成長的果實,並且掌控政府。導致民粹騷亂日益高漲,以激烈的排外和反移民熱的形式出現。這些聽起來很熟悉?它們正成為美國、英國和全球各地新的政治和經濟常態。」


市場的組織如何從半個世紀以前變成現在的不同組織?

為什麼目前的組織無法提供當年普遍而廣泛分享的繁榮?

市場的基本規則應該是什麼?


引領思想的政治經濟學家萊克(Robert B. Reich),在《拯救資本主義》中,檢視這些現象、它們所預示的內容和所引發的重要選擇之間的關聯:


●企業和金融菁英擴大和延展了智慧財產權(專利、商標和著作權),因此增加了製藥、高科技、生物科技和娛樂產業的利潤。這些利潤是從剝削一般消費者而來的。


●「破產法」遭到企業與金融機構操縱。在美國,富人可使用破產以保護財富免受不良投資牽連,企業也能使用破產來廢除勞動契約。但學貸在身且難以償還的學生,或因重大衰退導致困境以致無法償付房貸的屋主,不被允許用破產來重整債務。


●企業和金融權力反映英美兩國工會的式微。五十年前,通用汽車是美國最大雇主,以目前的美元計算每小時工資約35美元。2014年,沃爾瑪是全美最大雇主,基層勞工每小時僅賺 9美元。當時通用勞工身後有強有力的工會,而沃爾瑪的沒有;因為不准。


事實上,現今全球各地政治和經濟新常態,展現的所得與財富與日俱增,仰賴的是誰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大公司的執行長、華爾街的頂尖交易員、投資組合經理人,能有效地設定他們自己的待遇,推動能擴大公司利潤的市場規則,同時運用內線消息來增進的財富。導致工作貧窮族與不工作的富人同步增加,進一步證明待遇不再與努力有相關的關係。


社會批判家萊克,對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現狀提供了典範轉移與清晰的檢視,了解為什麼美國經濟不再提供人民所需,並且揭露目前仍在進行的破壞:原來在「自由市場」的幕後,政客與華爾街強力聯手的政商勾結控制了看不見的手。


未來多年美國最大的政治分歧,將不在共和與民主黨之間的分歧,而是在大公司、華爾街銀行、富人的複雜組合,與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之間的分歧。前者按其所好地操弄經濟與政治遊戲,後者發現他們自己遭到操弄。


廣大的多數人,如何重新取得建構市場組織的影響力,則需要一種新的制衡力量、結盟多數人的經濟利益。


萊克證明關鍵在於:選擇一個為多數人謀福利的市場制度,還是另一個為少數人牟利的市場制度。《拯救資本主義》以高瞻遠矚的敏銳眼光,點亮了一條匡正美國經濟制度的改革道路,以使美國恢復充滿機會與前途遠大的自由樂土。


Having led us out of the worst public health and economic crises in most of our lives, President Biden should be remembered as one of our great leaders.


Now he's passed the torch to Kamala Harris. We must unite behind her to defeat Trump. Our freedom and democracy depend on it.



《曹永洋傳奇或老曹與我們》是簡記我與曹永洋朋友圈相交十年的回憶,繪製一幅圖畫,構建一個樂章,

不要為逝去而哭泣,˙

要為曾存在過而微笑!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永洋傳奇或老曹與我們。《歷史人物的回聲》中的托尔斯泰篇為索引談志文出版社的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作品: 《戰爭與和平》 《一日一善》((春)(夏)(秋)(冬)全4册)《婚姻生活的幸福:托爾斯泰小說選》《托爾斯泰的短篇傑作選》〈三個問題〉




曹賜固

  1903年出生於士林蘭雅。先後畢業於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日治時代臺北師範學校(今市立師範學院)五年制本科部。曾任敎於臺北市蓬萊女子公學校。

  與賴彩小姐結褵,育有4子2女。後負笈日本深造,1935年畢業於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回臺灣後服務於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兩年後於故鄉開設士林診所。行醫之餘曾參與多項鄉梓義務性公職。

  除醫學外,他熱愛文學、電影、藝術。譯有《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及《獄門島》,分別於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及新潮推理出版。此外未結集翻譯有: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山本周五郎《紅鬍子診療譚》、《五瓣之椿》、《海涅詩集選》、《石川啄木詩選》等書。1992年11月8日辭世,享年90歲。


 

目錄

新版序言 歲月/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 曹賜固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曹永洋
三版弁言/曹永洋
故鄉士林素描/曹永洋
大地之歌
人生征程
我愛我鄉
蘭雅憶往
一個老醫生的回顧
憶兒時
走過來時路

天玉齋隨筆 曹永洋
天  罰  
修鞋匠  
懷念勞影  
卿須憐我我憐卿  
父親的形像  
同船渡  
寫給禎和  
遛鳥人  

一個藝術家的悲劇  
往事堪重數  
人的雙手能做什麼?  
愛河急流險灘何其多  
土球‧驢子‧大樹  
曹門二傑  
最後一課  
台灣文學的北極星  
我的經典情緣  
蘭巴倫的篝火  
回首人生路  
歷史光影下的人生  

附錄
一、時代的記憶.傳記文學之路
二、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三、林佛鬘的草書藝術
四、歐洲二位人文大師交會的光芒
五、殉身科學的居禮家族
六、名垂青史的房龍
七、從小軼事看史懷哲的內心世界




 0529 最懷念的一個朋友:畫家吳耀忠(自畫像,1980年畫)

畫集寄來十冊。昔日包三千。

書中寫夫婦的著作,新潮文庫多。難忘的十二年。

夫君不可稱妻子為太太(敬語)。

無限懷念1935年畢業紀念冊。詩歌新譯。

給陳文發車馬費。

。。。。。


時值雷驤往生,我展讀《人間自若》兩卷(春明.夏影、秋光.冬眠),及畫集《畫人之眼》(市井.暴力.身體),腦海中突然流曳著吳耀忠、粱正居等人的相關畫作或攝影,那是70年代「鄉土回歸」的整體留像,以前不太懂,近幾星期在整理70年代的鄉土回歸現象,再對照這些前輩文人的作品,似乎懂了些什麼。


初識雷驤作品當然是在80年代「人間副刊」上,他以拙樸插畫搭配一篇文章的入眼手法。這和梁正居一幅庶民照片配以一篇人生小景似很雷同。或者吳耀忠幫陳映真在遠景所出版小說的封面畫,這些都有鮮明的70年代鄉土回歸色調。


那是想要撥除黨國桎梏、反共幽靈,直探黎明前夕台灣土地的共同嘗試。庶民、小民才是他們心之所寄。這自然不是現代主義的心靈獨語,又和日後的種種後設文學迥異。他們所述所繪、所攝的鄉土又和今日這種濃妝豔抺、精心打扮的鄉土定義不搭;他們似乎集體留在上一個月台淺吟低唱 、快樂與共,不須與我等解釋、同心,似乎就是如此。


其實,雷驤是個即之也溫的長者,他風趣尚聊,由於多才多藝,自然「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完全不須掉書袋、套人生至道;祇是我與他除了公務沒有私誼。是由於鄉土回歸的70年代意象,才讓我再回眸70年代。


說來尷尬,我的年歲其實已足以溼潤一些70年代的文學景觀,而確實那個年代已識黃春明、王禎和,當然也因為「鄉土文學論戰」讓70年代的文學作品被賦予某種異樣色彩。


然而,跨過80年代後我似不想再回探70,儘管我向來是老靈魂,但和70年代的靈魂長期以來有著落差。我知,我尚理智、理論,想早日撥除迷霧,讓金陽煦風吹入心坎;然而如今時序已是21世紀20年代,AI的討論壓過一切,然後但見70年代的人物在肉體寂滅後,靈魂紛紛道曲訴衷,而此時我也不再年輕,於是到了與他們說「好久不見」,接著坐下品茗聊天。即使人已飛往另個異世界,他們的作品與人情就是留於此世的傳世密碼。


對!當我專意於梳理80年代如何走向今,前一階段的70年代,我就是不能略過。雷驤、張照堂、黃永松、梁正居、吳耀忠,我都得好好再重識。


。。。。。

八   蘭天玉齋隨筆 曹賜固/曹永洋著  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台灣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

 

內容簡介

請進入時光隧道,
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臺灣。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序章中寫著:「我12歲時舅動帶我登上鹿特丹老教堂的塔巔,我從高處第一次鳥瞰故鄉的全景,看到螻蟻般的人群在地面上爬來爬去。原來歷史是一座經驗的巨塔,由時間在無垠的原野上建造起來的。」

  我不是歷史學家,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醫生。我沒有做為歷史學家房龍的睿智,也沒有他深刻的觀察和視野,然而,每一次爬上芝山岩山頂俯瞰故鄉的全景,房龍少年時代那一份情懷,禁不住會湧上心胸。

  不管這個世界變化多麼巨大,士林永遠是我的魂夢之鄉,我對它有一份執著的熱愛,如同愛情的盟誓一樣,神聖,莊嚴,不能背棄。

曹賜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  
曹永洋


  家父曹賜固(一九〇三〜九二)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民前九年(一九〇三)出生於士林蘭雅一個農家。十二歲敎漢學的祖父迪臣公才允許他進入八芝蘭公學校(士林國小前身)唸書。畢業後,當時台北二中(成功中學)尚未創立,他考進日據時代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本科部。踏出校門,在台北巿蓬萊女子公學校敎了八個月書,然後辭職,賠了公款到日本讀書。由於師範學校原本為培養小學師資而設立,數學、英文的實力無法和中學生相比。到了日本只得進入補習學校加強這兩科的實力;晨昏勤讀,終於考進盛岡「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苦讀四年,畢業時已經三十二歲。

  回到故鄉後,在當時「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擔任醫師三年,然後在士林開設士林診所,行醫逾半個世紀。他因熱心公益,戰後曾受徵召出任台北縣參議員長達五年。

  家父生在農家,我的母親是童養媳,二人結褵,育有四男二女。母親和家父相差三歲,慈母辭世時六十三歲,當時家父六十六歲,之後父親仍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直到離開人世。

  在五十六年懸壺濟世的生涯中,他活人無數,過著勤勉的開業醫生活,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他老人家以九十高齡辭世。

  除了醫學方面的專業領域,父親一生熱愛文學、藝術,他對繪畫、音樂、電影,在欣賞造詣方面遠在我們兒女之上。

  七十歲以後,他差不多處於半退休狀態,病人多半是鎭上的老友。我常看到父親坐在診所的桌子上,勤讀不輟,他的毅力和意志力十分驚人,他耗費五年的時間從日譯本一個字一個字把英國史學家吉朋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譯成中文。此外他的譯品尚有山本周五郞的《五瓣之椿》、《紅鬍子》、《德國詩人海涅詩選》等和一些隨筆小品。

  家父生前,我只來得及替他印了一本《八芝蘭隨筆》贈送親友。他翻譯的日本推理小說橫溝正史《獄門島》則收入志文出版社,新潮推理出版,頗受讀者稱賞。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是他留下的一本小說譯集,收錄日本近代小說名家夏目漱石、森鷗外、川端康成、橫光利一、井伏鱒二、石川達三、三浦朱門等十五家傑作,共計十八篇,收入新潮文庫出版。每篇作品前面附有作者簡介及精短的賞析,相信讀者在欣賞時多少可以作為參照之用。這本譯集能出版,主要得到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得主日本文學專家黃玉燕女士全力協助,銘感在心,不敢或忘。

  家父選譯的作品,相當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品味。好在「人生朝露、文學千秋」,舉凡傑出的文學作品,多半能歷經時間的考驗,閃爍其恆久的光芒,這些刻畫人性的精粹之作,確實値得細細咀嚼品味。

  如今,獨坐窗前,想到已和歷代祖先長眠在北基花園墓地的父親,他那堅強、健談、極有規律的生活步調,歷歷如在眼前,他在世時,對我們兄弟姊妹平庸無奇的表現,從不流露失望或責備的神情,他從一個農家子弟,在小學的起跑點上晚了人家五年,讀書環境受到相當限制的情況下,成為一名小學敎師,而後又遠赴日本求學,再由敎師成為一名醫生,單憑這段曲折的過程,他早就洞察人生的無奈和蘊藏在眾生背後的十字謎。

  《八芝蘭隨筆》家父生前印了二千本送給親友,一九九二年他以九十高齡辭世。轉眼他離開人間已五年多,我常常會懷念和他談文學、藝術、歷史、電影的美好時光……。

  有些朋友會在不同的場合問到這本雋永可愛的隨筆集,於是現在加收了一篇〈人生征程〉及應立達杏苑醫藥雜誌而寫的〈走過來時路〉,事實上這篇文章等於隨筆集的總結。儘管內容稍有重複,可是為了保留他老人家的原音,不想再作任何更動。

  謹重刊《八芝蘭隨筆》藉此紀念父親一生走過的腳踪。

  封面題墨是老友李金昌兄的書法,併此申致謝忱。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三版弁言
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再版印行壹仟本,送給史懷哲之友會友和親人、朋友,不到一年存書已經只剩幾十本而已,如今士林舊宅外貌在重新整修之後,已經無復舊觀。當年先父和朋友聊天的客廳,看病的診療室已經隱入時光隧道,一去不返。

  今年掃墓再度登臨基隆七堵北基花園墓地,遠眺靑山時,想到慈母和行醫半個世紀的父親如今已先後和歷代先祖長眠斯地,心中湧起無限的惆悵……。

  已逾花甲之年的我,如今開始意識到自己也一天一天走向人生的終點,參加王昶雄先生擔任召集人的「益壯會」轉眼已六年多了,在這個溫馨的團體裡,我只能算「小老弟」,可是打網球時,身手已不復當年矯健,我不知上蒼還會賜給我多少歲月,每一天的分分秒秒,我必須格外珍惜。

  當年就讀東海大學(一九五六〜六〇)經濟系,因數理基礎太差,差一點被退學,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轉讀中文系,父親當時雖未苛責,但心中對我一定很失望吧。

  轉眼從中學敎書工作退休已八年,編輯和撰寫傳記的工作自此成為生活中的安慰,可是想回士林和父親談論文學、電影的時候,怵然警覺他老人家已長眠在基隆那一片靑山的懷抱裡,和歷代的祖先長相廝守了。

  刊印這本小集,是表示家人對父親的懷念,這是一種親情的對話,這些文字流露的人生態度、品味,讓我感到敬愛的父親仍然活著。

  三版收錄舊作〈故鄉士林素描〉和名作家高大鵬博士的名作〈老掛鐘〉,這是因為他寫出了當年老家客廳的氣氛和情調,字裡行間綿綿的情意,讓我多次展讀,為之低徊不已,這篇文字帶給我無限思念和惆悵。如今這一切只有在夢中追尋了,啊,那點點滴滴濃濃的鄉愁,我會把它藏在記憶的故園裡,與囊昔的一景一物在無聲的時光中凝結為永恒。

  底頁的父子合影一九七〇年三月由弟婦吳奈津拍攝於士林舊宅客廳。當時父親正在翻譯井伏鱒二的〈山椒魚〉,現在把它收入三版的隨筆集做為紀念。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寫於父親九十五歲冥誕


 ***

徐復觀《論戰與藝術》曹永洋編1982

****

蘇軾的 朋友圈 岳麓郭瑞祥

家人更結來生未了因

師長

知己


藝術家 安得世上有絕筆

弟子

方外人 鹹酸雜眾好。



++








曹永洋《歷史人物的回聲》到廖志峰《青春的回聲》(2022.6.2)再回到 東海大學演講《我從歷史人物中所得到的啟發》1974.11.7,蕭乾的回應..........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賜固, 曹永洋)



曹永洋《歷史人物的回聲》是力作,我們從中選出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作為代表人物來談。




到廖志峰《青春的回聲》(2022.6.2)再回到 東海大學演講《我從歷史人物中所得到的啟發》1974.11.7,蕭乾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066053027334390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公認為最偉大的俄國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唯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 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戰後漫遊法、德等國,返鄉後興辦學校,提倡無抵抗主義及人道主義。創作甚豐,皆真實反映俄國社會生活,除著名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 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外,另有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和數十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劇本、書信、日記、論文等等。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名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他也是永垂不朽的文豪。他在八十三歲俗世生活中,至少扮演了浪子、軍人、獵人、賭徒、文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聖者、人道主義者各種不同的角色。本書是他求道的巨著,也可以說,他是在自己的思想中注入古往今來許多聖哲的思想之火,並經過長期用心的整理統一,才使之成為照耀人類走向至善之道的火炬。編纂此書無疑是一樁巨大的工程,他乃藉此為自己也為人類闡釋有關人生的意義和使命的真理,並期待真理能切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實現。這位被譽為關懷世上無數苦難大眾的良知,在他生命的後三十年,更是極力反戰、反暴力、反虛偽、渴望返璞歸真,雖然他常如一盞明燈照耀人心,但他寧可大家把他當作一個平凡的、可親的、與我們一樣充滿缺點卻力求改善的兄,弟本書就是證言,只要讀者用心靈去閱讀本書,將可以從每日的章節得到啟示和鼓舞!



綜論列夫·托尔斯泰,可以用
1.《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Leo Tolstoy項目第一段來說明:


The enduring fame of Leo Tolstoy, Russia author, reformer, and moral thinker, rests mainly on two novels, War and Peace and Anna Karenina. A deeply contradictory man, Tolstoy was and individualistic aristocrat who in his later years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lead the life of poor peassant, a sensualist who ended up as an intransigent puritan,  a man of singularvitality who feared death at almost every step. This extraordinary duality of character led in middle life to abandon his career of a mere writer of fiction to become aradical Christian who propagated his belief in a life of love and faith and his rejection of property and such man-made institions as governments an churches by a stream of essays and pamphlets and largely didactic shor stories and plays.

GOOGLE 翻譯
大英百科全書


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不朽名聲主要歸功於《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兩部小說。托爾斯泰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一個個人主義的貴族,晚年試圖過著貧苦農民的生活,但沒有成功;他是一個肉慾主義者,最終成為一個頑固的清教徒;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幾乎每一步都害怕死亡。這種非同尋常的雙重性格導致他在中年時放棄了一個純粹的小說作家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名激進的基督徒,宣揚他對愛和信仰生活的信仰,並拒絕財產和政府、教會等人為制度。


2.
柏林《俄羅斯思想家Russian Thinkers》 彭淮棟譯,聯經。《狐狸與刺蝟》
、九年前,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 (今年六月底剛剛任滿退休)曾經在歡迎新生入學時,鼓勵學生在本科的時候學習當一隻Fox, 多閲讀,增廣自己的知識。


我總是喜歡作自己的嘗試,譬如說,全力搜索近五十年的托爾斯泰研究(英日,包括紐約時報)


Thomas Mann:為人寫的序言;《歌德與托爾斯泰》


《魔山》(1924)和《浮士德博士》(1947)

Thomas Mann 著
《歌德與托爾斯泰     李永熾譯,台北:水牛,1971/80   單篇,169頁,25開

《歌德與托爾斯泰      朱匯冰譯,杭州:浙江大學,2013 文集,477頁,16開


譯者簡介:
朱雁冰,德語教授, 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曾任1986至1992年度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1992至1996年度高等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日耳曼學聯合會(IVG)會員。上世紀80年代在德國沃爾芬比特圖書館作儒家思想在德國的接受(至18世紀末)的專題研究,發表論文《耶穌會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萊布尼茨與朱熹》(德文)、《赫爾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譯著涉獵哲學、基督教神學和文學等十幾種。


目錄 · · · · · ·

001譯者序

009歌德與托爾斯泰——人文論題未完稿

133歌德——市民時代的代表

173歌德作為作家的生涯

203論歌德的《浮士德》

251論《安娜?卡列尼娜》 ——

為一個美國版英譯托爾斯泰作品集寫的序

271關於歌德的幻想——

為一個美國版英譯歌德作品選寫的序

313論萊辛——在普魯士藝術科學院萊辛紀念會上的講話

333試論席勒——為紀念席勒一百五十年忌辰而作

427越洋之旅中讀《堂吉訶德》



《歌德與托爾斯泰》試讀:譯者序






托馬斯• 曼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的德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無可爭議的經典作家,他佔有著他那個時代的市民德國最高的思想文化,而且他自己也覺得他以他“世俗的德意志品格”,站在德意志文化的前沿崗位上,是一種向世界開放的德意志人道情懷和精神的代表。一九四九年歌德誕生兩百週年之際,他接受當時分裂的西德和東德的當局的邀請,分別在歌德的出生地西德法蘭克福和他的逝世地東德魏瑪的紀念會上作主題報告,儘管七月二十三日即將啟程之時,他在蘇黎士他下榻的飯店曾表示:“我覺得似乎在走向戰場。”但據稱,這時他也曾說:“凡我所在就有德國存在。”*** 然而,他在德國文學中的這個崇高地位並非毫無爭議。北德意誌廣播電台文化編輯部在一九七五年為紀念托馬斯• 曼一百週年誕辰曾就托馬斯• 曼令人感興趣的所在,對青年作家的影響和他作為他那個時代偉大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為二十世紀德語文學唯一無可爭議的經典作家這一評價的正當性三個方面詢問了許多德國作家,並將訪談作為專題播放。一九七六年,慕尼黑的《文本與批評》將這次訪談中的三十七位作家的談話在它的托馬斯• 曼專輯發表。其中多數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或者稱得上是肯定性回答卻有所保留。作出完全肯定的回答者只是少數。看來,出身於有教養的市民家庭的托馬斯• 曼的個人性格缺乏親和性,他跟這些大都跟他隔代甚至隔兩代的作家們存在“代溝問題”是一大原因,但從根本上講,還是思想和審​​美傾向的差異。比如一位女作家,她首先對這次詢問調查就不贊成,她說:“看來在這個國家似乎有人擔心,文化批評界對他的評價過分單調,為了使之再次成為話題,不得不將這具屍體抬出來讓人羞辱一番。”接著她提出指責:“稱得上罕有,但畢竟令人見到一次的一種精神訓練是,托馬斯• 曼居然能夠將他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將兩次革命——近處的德國革命和較偏遠的俄國革命,將他在美國的居留,或者將重返遭到狂轟濫炸的德國的經歷幹乾淨淨地排除於他的作品之外。”這位論者大概忘記了托馬斯• 曼是將藝術與政治截然分開的。與布萊希特不同,他絕不將藝術與政治混在一起。他藉以表達他的政治信念和愛國情懷的是他的文章、講話和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在這裡他作為保守的專制體制支持者和反民主的城市貴族的代表捍衛德意志文化,認為它與歐洲西部的文明有別並優於後者。但他同時又沿襲著當年歌德不反對拿破崙的態度,對戰爭保持非政治的,甚至反政治的立場。當然這是徒勞的,以致跟包括他的兄長亨利希• 曼在內的德國反戰的知識界陷於衝突。直到一九二二年他發表《論德意志共和國》的演說,這一沖突才得到化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他發表《呼籲理性》一文和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矛頭直指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流亡美國,當時他發表的五十六篇《對德國的廣播講話》和一些文章表明,他作為藝術家是他那個時代的代表,同時又對它提出指控。一九四五年三月間他在一封信中寫道:“這個德國'被掌握在了魔鬼的手裡',沒有哪個德國人有權避開罪責,只有一個選擇:共同承擔德意志的不幸。” * 而且,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藝術家。六月間他以《德國和德國人》為題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作的報告中重又提出“德國人的罪”的問題。** 只是他絕不在他的敘事作品裡表達政治立場。不少被詢問者認為,若說一個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經典作家,卡夫卡或者布萊希特同樣應該,甚至更有資格擁有這類稱號。這類人認為,托馬斯• 曼已成過去,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有教養的市民階層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是歷史的見證,但並非榜樣。對於這類人而言,“《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只是單純的論辯和智慧的空談。凡是出於這種理由遠離托馬斯• 曼的人,就會走近布萊希特”。*** 托馬斯曼缺少追隨者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的全部作品達到了幾乎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整和完美,凡是出於這種理由遠離他的人就會走近卡夫卡”。**** 可以說,托馬斯• 曼的全部重要作品都是完整的,《騙子菲利克斯• 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的寫作開始於一九一○年,被擱置四十年之後重又補寫完成,於一九五四年,即他去世前一年出版。而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幾乎全是未完稿。托馬斯• 曼非常勤奮,他的女兒埃麗卡說,別人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他活著是為了工作。他一直到晚年仍然筆耕不懈,因為他知道:只要他在寫作,他就活著。甚至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完美地實現了他為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他的敘事風格真正是不可超越的,因而便不再是值得模仿的。一個範例被評價得越高,它就越​​是不可作為範例。於是最終便只好顛倒過來加以歪曲。”* 這位論者話說得有一點兒刻薄,但的確說出了譯者在閱讀一些被詢問者不無妒意的回答時的感受。有位被詢問者提到托馬斯• 曼作為敘事者的傲慢態度,敘事者像上帝般端坐於他所支配的情節之上。譯者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感覺到,作者是居高臨下鳥瞰般地觀察和敘述人間的事和人的,這裡談不上“傲慢”,只是跟客體拉開距離進行觀察和評說的一種敘述方式,或者說,“他的語言更多是照亮事物,而不是讓事物發光”。** 他讓讀者自己觀察和思考被展示於他們面前的人和事。瑞士作家穆什克*** 也是被詢問者之一,他就托馬斯• 曼與歐洲文明的關係解釋托馬斯• 曼的敘事特點,頗耐人尋味:“托馬斯• 曼與他所代表的歐洲文明的關係,大致如一個國家法教師與國家的關係。他表述指導性原則,權衡、比較最後達到的諸觀念,重視保護少數人,考察現有的利益是否可被視為合法,以及處於怎樣一種先後順序。但他在他所擬定的畫面中作為行動著和相關的主體本身卻並未出現。充其量他只是偶爾對促使人們思考的一個論題發表某些令人信服和無懈可擊的意見。於是便產生了在始作俑者缺席的情況下各方都受到約束的印象,可以說,始作俑者本人出於審慎悄然溜走了;這樣一種情況時而讓人驚嘆,時而讓人不耐煩,因各自處境不同而異,人們習慣上將這種情況稱為諷喻。”諷喻(Ironie)這個詞在德語中的含義是置根於諷刺的一種態度或者意見,它意之所指者是它所說出者的反面,即它所說者是反話,進而對它所針對的東西提出疑問,如果它使人感覺到理應所是的東西,這種態度或者意見便具有了道德傾向。托馬斯• 曼是使用諷喻修辭手段的高手,所以,這才引發穆什克這一段議論。儘管一些二三流作家對托馬斯• 曼的議論出言不遜,但德國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爾和格拉斯以及倫茨* 仍然遵循托馬斯• 曼的將政治與文學明確分離開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尤其《鐵皮鼓》和《狗年月》的作者拉格斯,採用的雖然是當代歷史題材,表現方式卻是非政治的,其中沒有政治性的分析與論斷。他的做法恰如托馬斯• 曼,他只在文章和演說中表達他的政治信念。盧卡奇在他對托馬斯• 曼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的評論中談到托馬斯• 曼的思想發展和他的文學創作上的現實主義時說,托馬斯• 曼的發展不僅從保守的專制體制擁護者達到民主主義,而且甚至也承認社會主義的不可避免,但這種可能性卻被排除於他所創作的這部重要作品之外。不過在這裡應指出,托馬斯• 曼的“社會主義”卻並非盧卡奇寫作此文時所看到的“社會主義”。一九四四年,托馬斯• 曼本人在《命運與使命》** 一文中寫道:“中世紀終止之時的宗教性的人民運動便具有一種關於世界終極命運的和共產主義的品格;當時就主張土地、水、空氣、野獸、魚和鳥為一切人所共有……可見共產主義比馬克思和十九世紀更加古老。”*** 托馬斯• 曼相信人們能夠超越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當前的殘暴現實。他在《藝術家與政治》一文中又說:“共產主義是一種思想,其根係比馬克思主義和斯大林主義扎得更深,它的純淨的實現將永遠作為要求和使命提到人類面前。而法西斯主義並非思想而是醜惡行徑,但願一個民族不論大小永遠不要再沉迷其中。” * 關於托馬斯• 曼的現實主義,盧卡奇寫道,托馬斯• 曼是“罕有的忠於現實,甚至膜拜現實的現實主義者”,他的現實主義之偉大的力量是,“他只創作在德意志的現實中實際存在著,而並非單純作為要求提出的東西;他描述這些東西直抵其深層根系,絕沒有作者先聲奪人般的未來預言”。** 有的論者認為,*** 在托馬斯• 曼身上將詩人與思想家這兩種品格區分開來是困難的。他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中全面表達了他保守的和反民主的唯美主義。當時他對歐洲西部的一切都持反對態度,認為德意志的文化有別於西部的文化並優於它,這是作為其突出代表的德意志城市貴族的基本信念。他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四部曲的情節介於聖經故事與神話之間,寫成於德國人與猶太人共存現象遭到破壞之時,他是如此行事的少數“純德意志的”詩人之一。我在翻譯他的這部以《高貴的精神》為標題的散文集的過程中第一次感覺到,他是偉大的作家,但也是思想家。他在對瓦格納的評論文章中提到,瓦格納說他的作品不是讓人娛樂的,而是促使人進行思考的。我想,這想必也是托馬斯• 曼對他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的要求。作為《高貴的精神》這部散文集的中譯文的一部分的標題的《歌德與托爾斯泰》寫成於一九二一年,這表明,他已經從因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一九一八)而跟反戰的知識界發生的衝突的窘境真正脫身出來,不再寫《主人與狗》和《幼兒的歌》(一九二九)之類的閒書。當然,最終使他與反戰派取得和解的是他在一九二二年發表的《論德意志共和國》的演說。《歌德與托爾斯泰》首先於一九二一年九月間在盧俾克的福音傳教士學校宣讀,在隨後的幾年裡被多次修改、潤飾,一九二三年以單行本形式在亞琛出版。一九三二年幾經修改又以《歌德與托爾斯泰——人文論題未完稿》為題在柏林出版,十年間不斷湧入本文的新的思想甚至改動了他的長篇小說《魔山》的構思。中譯本在這一標題下收入的部分文章是關於這兩位偉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和不屬於十九世紀的作家、作品的評論,其余文章則收入《多難而偉大的十九世紀》。《高貴的精神》散文集的完整標題是《高貴的精神——人文問題十六論》,一九四五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版。中譯文依據的是柏林建設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托馬斯• 曼全集》第十卷《高貴的精神——人文問題二十論》其中增加了一九四五年以後寫的《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適度評說》(一九四六)、《我們的經驗體認的尼采哲學》、《關於歌德的幻想》和《試論席勒》(一九五五)。中譯文分兩卷出版是出於技術上的原因,即篇幅較大,而且從篇目內容上看這種分卷原則大體上也說得過去。翻譯托馬斯• 曼的著作是譯者翻譯工作的回歸。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曾譯出他的《馬里奧和魔術師》,當時已臨近“文革”,找不到可發表的刊物,“文革”初期出於恐懼和絕望將手稿付之一炬。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翻譯的題材很雜,文學、哲學、基督教神學以及所謂政治哲學皆有,而後兩類東西耗我時間和精力尤多。可我的興趣更在文學和哲學的經典作品。所以,當我從周運先生那裡接手托馬斯• 曼散文集的譯事時,一位老友得知後對我說:“這才是你做的事!”正是他這句話使我頓生回歸之感,儘管此前不久我應朋友之託剛剛譯完托馬斯• 曼的《多難而偉大的理查德• 瓦格納》。與我交誼多年的周運先生不僅給予我這次回歸的機會,而且編書、出書追求盡善盡美的他,從眾多版本的托馬斯• 曼的散文集,選取其中一個詮注最詳細的版本,將其文獻註釋補入中譯,又多方蒐集和精心挑選了一些圖畫和照片映襯與論說相關的人與事。此書若能得到讀者認可,他功不可沒。我們期待著方家的教正。朱雁冰二○一二年清明節重慶歌樂山麓






《歌德與托爾斯泰》試讀:施托澤


在魏瑪,本世紀初** 還生活著一個名叫尤利烏斯• 施托澤,以教書為業的人。當他還是一個學生,一個十六歲的文科中學學生的時候,與艾克曼*** 博士住在距歌德寓所僅幾步之遙的同一幢房舍裡。施托澤與跟他同住的一個同學有時當老人坐在他的窗下時,偶然會伴隨著怦怦心跳瞥見他若明若暗的身影。兩個孩子懷著真正從近處仔細看他一眼的熱切願望,求助於這個與他們同舍居住的助手,懇請他無論如何要為他們尋找這樣一次機會。艾克曼天性和善可親;他讓兩個孩子在一個夏日從後門進入這個著名寓所的花園,他們惴惴不安地站在那裡等待著歌德,讓他們大吃一驚的是:他確實也走了過來,身著一件淺色外衣——大概是我們所知道的那件法蘭絨睡衣——每逢這一時刻在這裡漫步,由於他看見了這兩個孩子,便向他們走去,散發著eau-de-Cologne(科隆香水)的香味,自然是背著手,挺著腹,面帶一副帝國直轄市法律顧問的表情,藉以掩飾——這已被證明是可信的——他的尷尬,他站在他們面前,問他們的名字和要求——很可能同時問兩個孩子,若果真如此,這就顯得很嚴肅了,而且幾乎不容作出回答。由於他們有點兒吞吞吐吐,老人建議他們努力學好功課,他們也許將這領會為:這勝似在這裡張著嘴巴發呆,他們最好是坐下來做好自己的功課,——接著他繼續走下去了。這是全部過程,事情發生在一八二八年。——三十三年以後的某天中午一點鐘,當時已經成為一個優秀的、懷著愛獻身於自己職業的中學教師的施托澤,在二年級教室正要開始上課,這時,師範學校的一個學生推門探頭進來報告說,一個外國人求見施托澤先生。這個外國人隨即走了進來,比老師年輕很多,蓄著不太長的絡腮鬍子,顴骨突出,一雙灰色的小眼睛,黑黑的眉毛之間有兩條皺紋。他沒有自我證明或自我介紹,而是立即問,今天下午上什麼課;當他得知,先是歷史,接著是德語課時,他認為這真是太好了,並說,他走訪了南德意志、法國和英國的學校,現在也想了解一下北德意志的學校。他講話像一個德國人。人們必定認為他是一個教師,基於他提出的專門性的和感興趣的問題以及發表的見解,同時他不停地在他的筆記本上作記錄。他旁聽了一節課。當孩子們在他們的本子上就一個題目寫了一篇文章,即一封信以後,這個外國人要求允許他帶走並保存這些“作文”;這些東西對於他最為有趣。可施托澤卻覺得這要求有些幼稚。誰補償孩子們的練習本呢。魏瑪是個貧窮的小城……他委婉地表達了這層意思。但這外國人回答說,這總會找到辦法的,說著就走出教室。施托澤讓人請校長到教室來。他讓人說這裡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他這麼做是對的,他後來才完全理解,他當時傳達這個消息是多麼得體。因為在當時,當外國人挾著一包書寫用紙回來後,向校長和他說出了自己的名字:“來自俄國的列夫• 托爾斯泰伯爵”,這對於他可能沒有多大意義。——但施托澤老師活到很大年紀,因而他有時間看到,他當時結識的是什麼人。

本書主要是新潮文庫的世界文學名著中的"死"之描述摘錄。

當然,Thomas Mann的每本長篇小說都有死的精彩篇章,本書只選其一。








  • 《婚姻生活的幸福:托爾斯泰小說選》,托爾斯泰撰,原久一郎、中村白葉日譯,鄭清文中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5]

 







本的討論 獻給曹永洋老師

 2024年1月9日,曹永洋老師我志文出版,1985年《戰爭與和平》;這本每章小標題是他加的。

他可能不知道蕭逢年譯本(臺北志文出版,2000年)。


我有Norton Critical Edition.  Aylmer and Louise Ma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2–23 加上相關背景和批評文章。




[編輯]  黑體字,台灣版

  • 《戰爭與和平》,年10月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8月
  • 《戰爭與和平》,年5月
  • 《戰爭與和平》,年5月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3月
  • 《戰爭與和平》,紀彩讓譯,臺北志文出版,1985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12月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蕭逢年譯,臺北志文出版,2000年
  • 《戰爭與和平》,年3月
  • 《戰爭與和平》,年12月
  • 《戰爭與和平》,年1月
  • 《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小說全集1-4冊),草嬰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
  • 《戰爭與和平》,年
  • 《戰爭與和平》

。。。。

七月五日敏隆講堂聽詹宏志先生講《安娜卡列尼娜》,真是太過癮了。過癮在於讀書可以讀到如此旁通深入,說書可以說到引人入勝,讓人心識大開。詹先生提到書單也很豐富,每一本都是敲門磚。有一本書,出乎我意料之外,竟然是允晨所出版,王汎森院士的《天才為何成群地來》,書中同名篇章提到以撒伯林最知名的「狐狸與刺蝟」中的重要概念,不過,更厲害的還是開展和連結,從狐狸與刺蝟的兩種類型竟然可以連到托爾斯泰,這就厲害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但當下,我除了驚喜之外,還有慚愧,「天才」ㄧ書明明我也讀過,為什麼就是漏掉托爾斯泰這段。果然不是天才。




And Tolstoy

I never keep anything of his, but I do believe that best novel ever written is War and  Peace

Gabriel Garcia Marquez:  A study of short fiction    Reading and Influence, p.67




馬奎斯:《戰爭與和平 》天下第一小說



每一本都是敲門磚。有一本書,出乎我意料之外,竟然是允晨所出版,王汎森院士的《天才為何成群地來》,書中同名篇章提到以撒伯林最知名的「狐狸與刺蝟」中的重要概念,不過,更厲害的還是開展和連結,從狐狸與刺蝟的兩種類型竟然可以連到托爾斯泰,這就厲害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但當下,我除了驚喜之外,還有慚愧,「天才」ㄧ書明明我也讀過,為什麼就是漏掉托爾斯泰這段。果然不是天才。

謝謝詹哥讓我有機會參與,

其實是一次重要的學習課程。

謝謝詹宏志先生。

謝謝敏隆講堂。


最後一天,我們在此分手💔。






談胡適1915年暑假讀的3本小說《安娜傳》、《 麗莎傳》、The New Machiavelli 及《獄中七日記》兼論美國慈善觀念與社會之樂利

:  2018年12月17日的胡適紀念演講 (漢清講堂)

胡適日記:讀《 麗莎傳》 1915.8.31《貴族之家》

6


胡適讀 《獄中七日記》Within Prison Walls 兼論美國慈善觀念與社會之樂利

胡適讀The New Machiavelli 1915.9.7


******

OUP 有新譯本

One of the greatest love stories ever written, ‘Anna Karenina’ also ask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serfdom, women, and – trains? Learn more with our audio guide: https://bit.ly/3r1aTIn


2018年12月17日的胡適紀念演講 (漢清講堂)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胡適讀托爾斯泰《安娜傳》,研究 Leo Tolstoy的思想變遷


***


漢清兄好,

是這樣的,安娜的先生姓卡列寧(Karerin),她婚後冠夫姓卡列寧,但是俄文文法要求陰性詞尾需加上字母"a"(多數情況),所以就變成卡列寧娜或卡列妮娜(Karerina),她婚後的全名就是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又如,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的太太,冠夫姓時必須變化詞尾為杜斯妥也夫斯卡雅(Dostoevskaya)。

若有問題隨時跟我說。

祝好!

丘光

┌──── 櫻桃園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VS Press Co., Ltd.



*****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Anna Karenina

《胡適留學日記(》上) - 圖書基本資料

卷五民國三年[1914]七月七日至八月十日一、《自殺篇》 .... 七、盛名非偶然可得八、思遷居九、再記木爾門教派一○、讀托爾斯泰《安娜傳》 ...



 一○、讀托爾斯泰《安娜傳》(七月十日)   連日讀托爾斯泰(Lyof N. Tolstoi)所著小說《安娜傳》(Anna Karenina)。此書為托氏名著。其書結構頗似《石頭記》,布局命意都有相似處,惟《石頭記》稍不如此書之逼真耳。《安娜傳》甚不易讀;其所寫皆家庭及社會纖細瑣事,至千二百頁之多,非有耐心,不能終卷。此書寫俄國貴族社會之淫奢無恥,可謂鑄鼎照奸。書中主人李問(Levin),蓋托氏自寫生也。其人 由疑而復歸於信仰。一日聞一田夫之言,忽大解悟,知前此種種思慮疑問都歸無用,天國不遠,即在心中,何必外求?此托氏之宗教哲學也。其說亦有不完處,他日 當詳論之。  

托氏寫人物之長處類似莎士比亞,其人物如安娜,如李問夫婦,如 安娜之夫,皆亦善亦惡,可褒可貶。正如莎氏之漢姆勒特王子,李耳王,倭色羅諸人物,皆非完人也。迭更司寫生,褒之欲超之九天,貶之欲墜諸深淵:此一法也。 薩克雷(Thackeray)寫生則不然,其書中人物無一完全之好人,亦無一不可救藥之惡人,如Vanity Fair中之Rebecca Sharp諸人:此又一法也。以經歷實際證之,吾從其後者,托氏亦主張此法者也。  


托氏主張絕對的不抗拒主義者也(道義的抗拒)。

惟此書主人李問之言曰:   

“Well, my theory is this: war, on the one hand, is such a terrible, such an atrocious thing that no man, at least no Christian man has the right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ginning it; but it belongs to government alone, when it become inevitable. On the other hand, both in law and in common sense, where there are state questions, and above all in matters concerning war, private citizens have no right to use their own wills.”(Vol. III, P. 381)   


則托氏著書時,猶未全臻不抗拒之境也,李問之兄問曰:   “Suppose you were walking in the street, and saw a drunken man beating a woman or a child. I think you would not stop to ask whether war had been declared on such a man before you attacked him and protected the object of his fury.  

李問答曰:   “No; but I should not kill him.” “Yes, you might even kill.” “I don’t know. If I saw such a sight, I might yield to the immediate feeling. I cannot tell how it would be. But in oppression of the Slavs, there is not, and cannot be, such a powerful motive.”  則托氏此時尚持兩端也。   (第二冊,頁148-150)

Anna Karénina, Translated by Nathan Haskell Dole (Thomas Y. Crowell & Co., New York, 1887; Walter Scott Publishing Company Ltd., London, 1889)

Anna Karenin,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 (1901) Still widely reprinted. Revised by Leonard J. Kent and Nina Berberov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Revised version reprinted by Modern Library.

C. Scribner's Sons, 1913


Agafya Mikhailovna Alekset Aleksandrovitch Anna Arkadyevna Anna's answered asked Levin begancalash calm carriage CHAPTER child coachman conversation Countess Lidia Ivanovna cried Darya Aleksandrovna dinner divorce Dolly door everything expression eyes face feeling felt fieldfigure filled find finding fingers finished first five flew glad hand happy head heard heart horseshusband influence Karenin Katavasof kiss Kitty Kitty's knew Kostia ladies Laska laughing listenedlive looked Metrof mind Moscow mother muzhik never Oblonsky Petersburg PiotrPokrovskoye prince Princess Varvara question remembered replied rubles seemed SergyeiSergyei Ivanovitch Sergyet Ivanovitch Serozha significant smile soul speak Stepan Arkadye Stepan Arkadyevitch Stiva suddenly Sviazhsky talk tell thing thought tiontold took trying turned understand Vasenka Veslovsky versts vitch voice Vronsky Vronsky's walkwanted wife wish woman woodcock words Yashvin young zemstvo


*****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399/1399-0.txt

Anna Karenina by graf Leo Tolstoy



****


我在約2018年12月17日的胡適紀念演講 (漢清講堂),將討論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


很有意思:2017年12月17日,

我在漢清講堂談《胡適留學日記》:自傳與諸多寶貝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II))


我列出兩個"來賓主題":


1. 胡適日記中的托爾斯泰

2. 旁觀世界第一次大戰


關於托爾斯泰:


《胡適留學日記》 (苦學生Gahnkin)

托爾斯泰臨終時事

The Burial of Leo Tolstoy



俄國學制:非曾讀其國諸大文豪之詩文者,不得入大學或專門學校。凡人能愛其國之文學,未有不愛其國者。1913.10.12



12.27托爾斯泰臨終時事


Yasnaya Polyana 晴園



胡適讀托爾斯泰《安娜傳》

Anna Karenina’ 研究 Leo Tolstoy的思想變遷

1915.7.10,   p.191



(以上細節,請參考此次的錄影




1:16:23200 《胡適留學日記》中的諸多寶貝 2017-12-17 漢清講堂)




2017.12.18 我讀到哈佛大學教授 Claudia Goldin推薦此本胡適說1200頁的小說 ( economic historian and a labour economist, author of the forthcoming Women Working Longer: Increased Employment at Older Ages):


The Independent

Look no further


The one book every student should read in 2018, according to Harvard professors

INDEPENDENT.CO.UK


Read on to see what professors from Harvard think you should read next year.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The book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best novel ever written' Shutterstock/TippaPatt"I'm re-reading Anna Karenina. There is no better novel I know about how women (and I don't mean just Anna) – elite, intelligent, educated – are ignored, oppressed, and have little legal recourse. Women are the caregivers, the empathetic. They hold society together and provide salvation even as the priests take the credit.

"Tolstoy's novel is as relevant today as it ever was. As a sideline, one also learns about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and how to incentivise labourers to adopt it. And there is more … It is clearly the best novel ever written and worth another close read from us all."- Claudia Goldin, economic historian and a labour economist, author of the forthcoming Women Working Longer: Increased Employment at Older Ages


我提倡、實踐"從胡適出發的進一步閱讀和思考"方式。

它並不太稀奇,其實余英時先生就"中國思想史",採取有點類似的方法,成績不錯。

這一進路,我今年的課題有二:


一.    ANNA KARENINA (1877) by Leo Tolstoy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會上,我們提到胡先生留學日記上的閱讀 ANNA KARENINA 

Tolstoy筆記。

隔天,我補充哈佛大學某教授說該書有不少社會變遷、制度、科技等的發展資訊。

我想,這部公認的小說傑作,可以探討的方式很多樣,


中譯本:

《安娜‧卡列尼娜》(全二冊)   高惠群等譯,上海譯文,2010.8~2017.4 第8刷

安娜‧卡列尼娜 草嬰譯,南京:譯林,2014.4~2017.9 第14刷

《安娜‧卡列妮娜》(全二冊) ,台北:志文,1986.9~1990.1 第2刷   此套是唯一有插圖的,可惜印刷不佳。  新潮文庫另有《安娜‧卡列妮娜》(濃縮本,參考日本版)  ,印刷稍佳。


Anna Karenina 的閱讀最佳參考,應該是


兩位名家的書。


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

2002

Book by 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

本書有中譯:《俄羅斯文學講稿》上海譯文,2018。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參考pp. 164~276

另外也可參考:

Modern Tragedy By Williams, Raymond /McCallum, Pamela (EDT) /Publisher:Broadview Pr Published 2006

《現代悲劇 》南京: 譯林, 2007 (據第一版翻譯)

該書的這章,很可參考:Social and Personal Tragedy: Tolstoy and Lawrence

我們甚至可以趁機思考胡先生的"悲劇"。


Leavis, F. R., Anna Karenina and Other Essays (Chatto and Windus, London, 1967)


Defining Moments in Anna Karenina | The Cambridge Quarterly ...

https://academic.oup.com/camqtly/article/43/1/16/268777

by RLP Jackson - ‎2014 - ‎Cited by 1 - ‎Related articles

Mar 1, 2014 - This essay returns to F. R. Leavis's 1965 essay on Anna Karenina as its ... continuing critical attention, with its treatment of, among other things, ... to be completely innocent of instrumental or ideological concerns of my own. .... But in Tolstoy such a moment typically remains simply onemoment among many.


Abstract


This essay returns to F. R. Leavis's 1965 essay on Anna Karenina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arguing that the novel is ultimately more tragic in its effect than Leavis allows. Beginning with an account of some representative moments which define the unbridgeable gaps between certain major characters, it moves to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Penguin and the Maudes’ World's Classics translation of a passage which is seen as embodying Tolstoy's consistent attempt to imagine life as always lived in time. The essay then proceeds to consider the three ‘defining moments’ which together provide the rationale for its title. These related moments - Koznyshev's aborted proposal to Varenka, Anna's suicide and the death of Frou-Frou in the famous horse race – are at the heart of this essay's claim for the tragic status of Anna Karenina.



【百果樹紅磚屋 / 黃昏電影院】本週影片舊時光影展

.

舊時光影展《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1948 , 139分鐘)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根據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所改編而成的,曾於1935、1948、1997、2012年改編成電影,1948年的版本是由費雯•麗領銜主演。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指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農事景象。兩個迷失在愛情的痛苦之中的人,他們強烈的愛統治了他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他們的友誼,家庭及未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時光網


"There was something in her higher than what surrounded her. There was in her the glow of the real diamond among glass imitations. This glow shone out in her exquisite, truly enigmatic eyes. The we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passionate, glance of those eyes, encircled by dark rings, impressed one by its perfect sincerity. Everyone looking into those eyes fancied he knew her wholly, and knowing her, could not but love her."

--Anna’s thoughts about Liza from ANNA KARENINA (1878) by Leo Tolstoy

A famous legend surrounding the creation of Anna Karenina tells us that Tolstoy began writing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adultery and ended up falling in love with his magnificent heroine. It is rare to find a reader of the book who doesn’t experience the same kind of emotional upheaval. Anna Karenina is filled with major and minor characters who exist in their own right and fully embody their mid-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milieu, but it still belongs entirely to the woman whose name it bears, whose portrait is one of the truest ever made by a writer. Translated by Louise and Aylmer Maude. READ more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anna-karenina-by-leo-…/






關於"Ithaca" by Cavafy 及荷馬的"Ithaca" 等,以及進一步閱讀和思考,參考我的2010的書

《系統與變異: 淵博知識與理想設計法》,頁443~447。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2010/06/hc-2010.html



Everyman's Library


As you set out on the way to Ithaca

hope that the road is a long one,

filled with adventures, filled with understanding.

The Laestrygonians and the Cyclopes,

Poseidon in his anger: do not fear them,

you’ll never come across them on your way

as long as your mind stays aloft, and a choice

emotion touches your spirit and your body.

The Laestrygonians and the Cyclopes,

savage Poseidon; you’ll not encounter them

unless you carry them within your soul,

unless your soul sets them up before you.

Hope that the road is a long one.

Many may the summer mornings be

when—with what pleasure, with what joy—

you first put in to harbors new to your eyes;

may you stop at Phoenician trading posts

and there acquire fine goods:

mother-of-pearl and coral, amber and ebony,

and heady perfumes of every kind:

as many heady perfumes as you can.

To many Egyptian cities may you go

so you may learn, and go on learning, from their sages.

Always keep Ithaca in your mind;

to reach her is your destiny.

But do not rush your journey in the least.

Better that it last for many years;

that you drop anchor at the island an old man,

rich with all you’ve gotten on the way,

not expecting Ithaca to make you rich.

Ithaca gave to you the beautiful journey;

without her you’d not have set upon the road.

But she has nothing left to give you any more.

And if you find her poor, Ithaca did not deceive you.

As wise as you’ll have become, with so much experience,

you’ll have understood, by then, what these Ithacas mean.

*

The Alexandrian Greek poet Constantine Cavafy (1863–1933) is a towering figure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No modern poet brought so vividly to lif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editerranean antiquity; no writer dared break, with such taut energy, the taboos of his time surrounding homoerotic desire. In this edition, award-winning translator and editor Daniel Mendelsohn has made a selection of the poet’s best-loved works, including such favorites a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Ithaca,” and “The God Abandons Antony.” Accompanied by Mendelsohn’s explanatory notes, the poems collected here cover the vast sweep of Hellenic civilization, from the Trojan War through Cavafy’s own lifetime. Whether advising Odysseus as he returns home to Ithaca or portraying a doomed Marc Antony on the eve of his death, Cavafy’s poems make the historic profoundly and movingly personal. READ more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cavafy-poems-by-c-p-c…/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

我提倡、實踐"從胡適出發的進一步閱讀和思考"方式。

它並不太稀奇,其實余英時先生就"中國思想史",採取有點類似的方法,成績不錯。

這一進路,我今年的課題有二:


一.    ANNA KARENINA (1877) by Leo Tolstoy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會上,我們提到胡先生留學日記上的閱讀 ANNA KARENINA Tolstoy筆記。

隔天,我補充哈佛大學某教授說該書有不少社會變遷、制度、科技等的發展資訊。

我想,這部公認的小說傑作,可以探討的方式很多樣,



Modern Tragedy By Williams, Raymond /McCallum, Pamela (EDT) /Publisher:Broadview Pr Published 2006 《現代悲劇 》南京: 譯林, 2007 (據第一版翻譯)

該書的這章,很可參考:Social and Personal Tragedy: Tolstoy and Lawrence


我們甚至可以趁機思考胡先生的"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全二冊)   高惠群等譯,上海譯文,2010.8~2017.4 第8刷

安娜‧卡列尼娜 草嬰譯,南京:譯林,2014.4~2017.9 第14刷

安娜‧卡列妮娜,台北:志文,1986.9~1990.1 第2刷




《安娜·卡列尼娜》(俄語: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1875年1月〈俄羅斯公報〉The Russian Messenger or Russian Herald 開始連載。小說一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德烈耶芙娜·托爾斯泰婭寫道:「《

Anna Karenina 遇見Count Vronsky的母親

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托爾斯泰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 Anna Karenin,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 (1901) Still widely reprinted. Revised by Leonard J. Kent and Nina Berberov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Revised version reprinted by Modern Library.

https://www.bartleby.com/316/



Anna Karenina 遇見Count Vronsky的母親





【百果樹紅磚屋 / 黃昏電影院】本週影片

.

舊時光影展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1948 , 139分鐘)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根據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所改編而成的,曾於1935、1948、1997、2012年改編成電影,1948年的版本是由費雯•麗領銜主演。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指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農事景象。兩個迷失在愛情的痛苦之中的人,他們強烈的愛統治了他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他們的友誼,家庭及未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時光網

.


"There was something in her higher than what surrounded her. There was in her the glow of the real diamond among glass imitations. This glow shone out in her exquisite, truly enigmatic eyes. The we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passionate, glance of those eyes, encircled by dark rings, impressed one by its perfect sincerity. Everyone looking into those eyes fancied he knew her wholly, and knowing her, could not but love her."

--Anna’s thoughts about Liza from ANNA KARENINA (1878) by Leo Tolstoy

A famous legend surrounding the creation of Anna Karenina tells us that Tolstoy began writing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adultery and ended up falling in love with his magnificent heroine. It is rare to find a reader of the book who doesn’t experience the same kind of emotional upheaval. Anna Karenina is filled with major and minor characters who exist in their own right and fully embody their mid-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milieu, but it still belongs entirely to the woman whose name it bears, whose portrait is one of the truest ever made by a writer. Translated by Louise and Aylmer Maude. READ more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anna-karenina-by-leo-…/



明目買2版本《安娜卡列尼娜》
讀新潮簡版《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以前,某校的圖書館是台灣開架制的先驅;60年代的省立台中圖書館雖然閉架,每天只能借1本,我高一還是看了300本,包括原版的Animal Farm
每個人對開架制的受益情形不同,有的人在暑假,看館藏報紙的連載武俠小說......我恰恰看一本可借出的《牛津英語大辭典》(O.E.D.),令人嘆為觀止......
昨天有位朋友說,他去賓大讀博士,第一要務是看完全套的Playboy.....以後也給老父看許多清涼的照片.....,可惜他父親還沒看完全套的,就過世了!
(神很公平,那位偉大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生前希望看完莎士比亞全集,志未酬!)

The Naive and the Sentimental Novelist By Orhan Pamuk (HUP 2010)《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台灣麥田 2012)
索引的學問不小。以此書的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和台灣麥田出版社的索引之一條來對比說說:
台灣麥田出版社的索引:
《安娜卡列尼娜》23,59,72,84,86,93,113,132,178,183,189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的Anna Karenina 分兩則:請讀者思考為何需要如此區分:
Anna Karenina (Tolstoy), 《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 61,75~76, 105, 178; knowledge of life and, 173; landscape of novel and, 8~10, 73; Nobokov's annotated edition, 125~126; object time in, 83; as a realist novel, 184; sensory experience in, 45~46. See also Karenina, Anna (fictional character):

Karenina, Anna (fictional character):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人物), 12, 47, 64,80, 81,178; gaze of, 178; knowledge from every day experience and, 22; landscape of novel and, 8~10, 73, 84`85; Nabokov's annotations and, 126; reader's identification with, 45~46, 75; transformation of words into images and, 104~105. See also Anna Karenina (Tolstoy),
......被困在小說與現實間的學者專家之中,最令人驚異的莫過於納博科夫,他曾說過所有小說都是童話,卻又試圖編纂《安娜卡列尼娜》註解版以披露小說背後的「真相」。雖然計畫始終未能完成,他仍作了研究,畫出安娜往返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所搭列車的車廂配置圖。他仔細地記錄女性專用車廂的簡單樸素、哪些是分配給較窮乘客的座位、暖爐的位置、窗戶的樣貌,以及莫斯科到聖彼得堡距離有幾英里──凡此種種托爾斯泰忽略未提的資訊。我認為類似的註解對於理解小說或安娜的想法並無太大幫助,但讀起來依然樂在其中,會覺得安娜的故事是真的,會更加相信她的存在,也會暫時忘卻失望與不足之感。

The Naive and the Sentimental Novelist By Orhan Pamuk (HUP 2010)《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 台灣麥田 2012) 索引的學問不小。以此書的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和台灣麥田出版社的索...
HCBOOKS.BLOGSPOT.COM
 布朗基《祖國在危急中》北京:商務,1980



二. 進一步閱讀和思考胡適的Abraham Flexner先生:


217 記美國弗勒斯納(Abraham Flexner)先生(胡適日記) 2018-02-21 漢清講堂



217 記美國弗勒斯納(Abraham Flexner)先生(胡適日記) 2018-02-21 漢清講堂

1959年11月9日,胡適日記有篇紀念文章,記美國醫學教育…

YOUTUBE.COM

從胡適 (1891-1962)記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談他的一個夢想

漢清講堂

2018年2月24日 (禮拜六)10點到12點,

有一場聚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題目:從胡適 (1891-1962)記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談他的一個夢想


Flexner, Abraham, 1866-1959.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7年的出版品: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 一書,主體是 Abraham Flexner (1939) 的論文(pp.49~90),以及一篇導論 The World of Tomorrow by Robert Dijkgraaf (2017, pp.1~47)。2頁作者簡介; 3頁"進一步研究資訊"。

比較,最重要的先問比的目的,其次要問手法的統計要求和限制.......

1. 總統候選人的民調數據,每天在電視、網路、報紙上飛來飛去,比得不亦樂乎。
這是台灣人民焦慮的"安慰劑",何況觀眾都可各取所需。
記住:民調的統計學最重要的,雇主;統計誤差,可信區間等等,都沒寫出/說出來。
大部分紙談平均數比較,都是搞不清數字的統計意義。

2. 我貼出過20世紀1999?,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中文)書信集》3冊;1998年中央研究院出版的,5冊。
看起來,中研院的"以量取勝",其實,其編輯能力比較差:北大的有簡註和索引,中研院的都從缺。而且我近日指出的,胡適給莊嚴的信,失收2~3封。

3. 現在還談大學排行榜,那或許100名內的,比100~200內的,平均燒好點,但第20名 比第50名,好在哪呢。

4. 我高一時,讀過400~500本課外書,包括Animal Farms By George Orwell。
然而,我幾呼都忘記其內容細節了,多可惜。
(20世紀以來,留學的學生可能超過百萬人,可只有少數的人像胡適之先生有"留學日記",寫許多學、思之心得。我60幾歲讀它,都還很佩服。
即使如此,現在看胡先生讀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傳》的筆記,會覺得胡先生的日記/閱讀很粗略)---用它跟《紅樓夢》比,沒多少道理。


閱讀Thomas Mann的文學經驗,讓我們更覺得"無知"。
故友彭淮棟在1979年,從英文本翻譯出Mann 的《魔山》;約2014年從德文譯出《浮士德博士》。兩本都是大著,前者德文本1200頁,遠景的約800頁 (正文)




買到阿彭的魔山,1979初版,1988,6版。800多頁,定價300元。他翻譯時,還是我們的,後來,結婚生子.....
書初版時,阿擘拿一本,塗塗改改。他來台北參加阿彭的喪禮時,我追問那本書的下落......找不到了.....去年講尼采悲劇的誕生時,提到美國某教授說,Thomas Mann的死在威尼斯的某段記夢,就是尼采說的悲劇之誕生。請參考漢清講堂YouTube我談尼采。
我隨意翻魔山中記小孩時,在學校向某同學借鉛筆的夢,3~4頁,其實,那是Death in Venice 的另一版本。之後,讀魔山成書記,pp.801-12,說這兩書是"幽默姊妹篇" (p.804)
那一年,他剛花2~3年翻譯完浮士德博士,實在不忍心請他從德文再重翻魔山......
他還是莫明其妙"突然"不告而別",留下我們在塵世,用Google查他沒翻譯的'' Be uns hier oben ... '' (p.804).....老友,懷念你。

以上就Mann在魔山成書記》中說的,他的著作成一系統,環環相扣,相互印證。我佩服Mann的本事,小說中的種種夢,意義深遠,有其著作和德國或者世界文化、思想的相互指證。
Mann 常可將短篇小說發展成長篇......

小說無索引。然而Google Books 有一項"Common Terms....."很有意思,魔山》英文本的:對德國文哲界有知識的,可以知道此書有待研究、耕耘處頗多


Common terms and phrases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 最終回 ✨
詹宏志主講:善良與真愛的挫折——重讀《安娜‧卡列尼娜》
由洪建全基金會主辦,今年度敏隆講堂「《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壓軸場於上週五圓滿落幕!講者 #詹宏志 帶著超過 70 本藏書現身,直接在現場擺起了豐富的小書展,邊講還邊信手抓起對應書籍唸讀舉例,精彩豐富的內容令全場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總策劃詹偉雄開場說,他覺得詹宏志是非常迷人的說書人,每次聽完他的讀書報告,就好像重讀了那本書一樣。特別安排在最後一場、鬆綁講座時長,希望能讓大家好好感受詹宏志說書的魅力。
#自龐大書堆中歸結出安娜四論
一上台,詹宏志便說講座準備耗時半年,在聽過先前多位講者的內容後,決定將講題改為「世界如它自身的模樣以及對愛情的警告」。他此次重讀《安娜.卡列尼娜》的心情,就像思想家以撒.柏林所述,「對那些深奧的作品,我說得愈多,就覺得該說的還更多。」但深奧卻不可論,「一開口就知道,新的鴻溝隨即出現」。且面對世上無數博學者都談論過托爾斯泰,不禁令他質疑起自己怎麼有資格討論托爾斯泰?
幸而,他又在書中獲得解套,作家高爾基在《回憶托爾斯泰》一書中寫到:「我曾經仔細並且熱愛地讀了他的著作,所以我覺得我有權來談論他。」於是,詹宏志埋首家中 30 幾本相關藏書,讀不夠又陸續買了 38 本慢慢啃,即便書讀多了有時反而感到困惑、歧路亡羊,但他仍嘗試歸結出「安娜四論」,從卡列尼娜、浪漫愛情、托爾斯泰、理想生活這四個面向,分享一路閱讀的收穫。
#書寫出軌女人的複雜心思
詹宏志憶起他與托爾斯泰的初相遇,是小學四年級時大姐帶來的托爾斯泰故事集,其中〈人需地幾何?〉一篇令他看了非常震撼、至今難忘。到了高中讀《安娜.卡列尼娜》,初印象是一位出軌女子追求愛情而自毀的不幸故事,當時讀完心神難安、但不知所以,只依稀在字裡行間感到托爾斯泰對安娜的同情。
深信閱讀該是主動的行為,詹宏志認為讀者必須作為捕手,接捕作者傳遞的球。因此,他開始細讀書中描寫安娜的段落,試圖拼湊托爾斯泰暗藏的心意。小說中安娜美麗善良、敏感又受歡迎,起初並無意出軌,後又愛得義無反顧,花了非常多篇幅形容安娜的好,卻也漸漸呈現她的可厭與可憐。這般有血有肉的描摹,展現了托爾斯泰書寫女性複雜心思的強大功力,獲得無數評論者的讚嘆。
#與浪漫愛情無關的婚姻
安娜的不幸也與時代背景相關。詹宏志解釋,在那個時代婚姻跟愛情無關,而是延續社會階級的構造,只要完成生養子嗣的任務,男女要出軌都不是問題,安娜錯就錯在不顧輿論、鬧得難堪。他舉出人類學家海倫・費雪的著作,以生物人類學的角度延伸討論,人們之所以出軌,是因為無法抵抗生殖的誘因,婚姻制度誕生就是為了對抗此一生物設定。此後,愛情便進入了法律管轄,透過婚姻來規範獨佔的交配權,以確保財產得以精準贈與子嗣。
#托爾斯泰的天才與矛盾
詹宏志認為托爾斯泰是創造角色的天才,以上帝之眼觀察描繪出人的模樣。撰寫《西方正典》的文學評論家 Harold Bloom,亦高度推崇托爾斯泰,讚賞其能「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理」。而以撒.柏林則在論文《刺蝟與狐狸》中,創造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比喻探討托爾斯泰的史觀,將作家與思想家分為刺蝟與狐狸兩種類型——狐狸知道許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重要事。詹宏志解析,柏林的結語點出了托爾斯泰的雙元性:他追求道德至上,渴望如刺蝟般擁有劃一的觀點,然而對人事物的敏銳灼見卻令他成為狐狸,不得不如實寫下所見所悟。「他是一隻終生想成為刺蝟而不得的狐狸,這也成為他晚年痛苦的原因」。
#忍苦體行追求理想生活
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將人生分為數個階段,度過幸福中年後,便是懼怕死亡與焦慮的 20 年,家庭關係緊張,個人亦與世界產生矛盾。詹宏志說,托爾斯泰還沒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就已經跟自己決裂了,完成作品後甚至批評自己的創作為可厭之物。他不再打算以書寫娛樂貴族,心繫俄羅斯為數眾多的農民,並為此轉而寫作福音書式的易懂故事與劇本傳遞教誨,將農夫與孩子視為心目中的讀者。
晚年的托爾斯泰崇尚列文般割草勞動的理想生活、鄙視不親事生產的貴族地主,認為擁有財產是罪惡,拋棄爵位、華服、田產,甚至連著作權都不想要。他不僅止於寫作,還要忍苦體行、過著他信仰的生活。這般激烈行動在詹宏志眼中,承襲的是 19 世紀俄國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的傳統,不同於英文的「intellectual」,他們並不只是讀書人,而是接觸到歐洲進步思想,動念返國改造社會的「行動者」。
#最偉大的作品與精選書單推薦
講座尾聲,詹宏志再次提起了 Harold Bloom,他在最後一本著作中盛讚托爾斯泰臨死前寫就的《哈吉穆拉特》為最偉大的作品,因為它不再關注道德教訓、再度重返了莎士比亞式的複雜角色,「那個厲害的藝術家老狐狸,又在最後一刻回來了!」結語說完,詹宏志立刻開啟推坑模式,在書海中精選出三本推薦,建議還沒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可擇一譯本閱讀,有興趣進階的再讀以撒.柏林的論文選集《人類的恰當研究》,最後則是 Harold Bloom 尚無中文譯本的《提起武器對抗苦海》(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感謝詹先生精彩豐富的說書,為系列講座完美收尾,完整講座內容可於敏隆講堂 YT 線上回看 👉 https://youtube.com/live/LaxI7P5KnQY
聽完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講座,總策劃詹偉雄不禁讚賞詹宏志深具感染力的說書能力,令人感受到讀書的美好。十場系列講座劃下句點,藉由不同講者反覆探討書中對人類處境的觀察,在浪漫愛裡看見人的各式可能,讓詹偉雄深感小說的深邃與複雜,「就像海洋一樣,撈一瓢上來,都覺得豐富的不得了」。
撰文|趙 元
攝影|汪正翔
謝謝大家十週以來的參與,我們一起「共讀最偉大與最詭譎的兩本愛情小說」,與十位說書人共同經歷了每一個魔幻時刻。經典值得不同時間的閱讀,歡迎線上回味,好評分享。
10 講全到齊.敏隆講堂YT ➠ https://reurl.cc/9vRYAY
完整內容 ➠ https://hongfoundation.org.tw/forum/1370
《安娜‧卡列尼娜》✕《挪威的森林》10講
第1講 詹偉雄|第2講 洪愛珠|第3講 鄧惠文|第4講 焦元溥|第5講 楊佳嫻|第6講 陳德政|第7講 廖志峰|第8講 黃瀚嶢|第9講 劉梓潔|第10講 詹宏志
基金會活動與展覽 ➠ linktr.ee/hongfoundation


死的況味    托爾斯泰等著,曹永洋編著,台北:志文,1995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會上,我們提到胡先生留學日記上的閱讀 ANNA KARENINA Tolstoy筆記。

隔天,我補充哈佛大學某教授說該書有不少社會變遷、制度、科技等的發展資訊。

我想,這部公認的小說傑作,可以探討的方式很多樣,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從而永恆的意義?”列夫·托爾斯泰在凌亂的書桌上寫上重重一筆。





《懺悔錄》》A Confession,1879~80

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束時,因不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托爾斯泰思想出現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尋找生命意義,並記錄下這段精神活動的過程,取名《懺悔錄》》A Confession,1879~80。它深刻探討生命意義,與人生、命運、信仰有關。生命向我們隱瞞了什麼? 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如何讓短暫的人生具有永恆價值? 這些有關人生命運的深刻問題,都將在閱讀本書中得到啟發。




托爾斯泰的短篇傑作選中有一篇〈三個問題〉
三個問題
李明宗
這本托爾斯泰的短篇傑作選中有一篇〈三個問題〉,很有啟發性,樂於分享。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想到如果他知道什麼時候做該做的事,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找對人,以及如果他能知道哪一樣事情是當務之急,那麼他就不會失敗了。
故事的鋪陳是國王去請教某個隱士,情節在此都略過,直接跳到全文最後的解答

「……那麼請你記住:最重要的時間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它之所以重要因為那是我們唯一能主宰的時間;而最重要的人就是跟你在一起的這個人,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將來是否會和別人在一起;而當務之急就是你對這人行善。因為行善正是生而為人的主要目的。」

 一日一善(全4册)托尔斯泰陪你走过人生四季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译者: 梁祥美
出版年: 2014-6


  •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春)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春)

    中文書 , 托爾斯泰    , 志文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名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他也是永垂不朽的文豪。他在八十三歲俗世生活中,至少扮演了浪子、軍人、獵人、賭徒、文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聖者、人道主義者各種不同的角色。本書是他求道的... more
  •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夏)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夏)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名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他也是永垂不朽的文豪。他在八十三歲俗世生活中,至少扮演了浪子、軍人、獵人、賭徒、文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聖者、人道主義者各種不同的角色。本書是他求道的... more


  •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秋)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秋)

    中文書 , 托爾斯泰    , 志文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名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他也是永垂不朽的文豪。他在八十三歲俗世生活中,至少扮演了浪子、軍人、獵人、賭徒、文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聖者、人道主義者各種不同的角色。本書是他求道的... more
  •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冬)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冬)

    中文書 , 托爾斯泰    , 志文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名字,在世界文學史上他也是永垂不朽的文豪。他在八十三歲俗世生活中,至少扮演了浪子、軍人、獵人、賭徒、文學家、教育家、改革家、聖者、人道主義者各種不同的角色。本書是他求道的... mo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