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曹永洋典藏《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譯者梁永安; 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1980,上海譯文)。 評論《情感教育



我的這一天

Hanching Chung

2017年2月24日 ·



2016年2月22日 9:19 ·
"......他從提袋中取出一本相簿,翻開一張張向我說明照片裡的人物是誰: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這張是林宗義,他是首屆總統文化獎得主,我寫過他的傳記《林宗義的故事—化悲情為大愛的人生路》,他父親是林茂生博士,二二八時被秘密殺害,他大哥林宗正早逝,妹妹林詠梅是東海第一屆外文系,弟弟林宗光是東海第四屆政治系。這張是史明最早的一張照片,還是嬰兒時期,他老家也住在士林街上,他父親當過板橋林家的管家,他從母姓,五十三歲就過身了,父親本姓林,名濟川,八十三歲辭世。2015年史明先生出版回憶錄,在童年和早稻田部分很精采。 (末2行遵曹永洋先生吩咐,更正、補充。2016年2月21日,鍾)"----多少往事堪重數
陳文發·2016年1月11日作家的書房(曹永洋 篇)














Hanching Chung

2017年2月17日 ·


李健吾1906-82 譯本 上海譯文,1984 (據法文本,原1948出版。新譯序) ,簡稱"李本"/ :2016年有北岳文譯版
此書上頭有曹永洋先生的推介文,約2016年9月。
梁永安 譯本 台北:野人,2013/2017 (英文本) , 梁先生2014年送我與張華先生......





Hanching Chung

2017年2月17日 ·


李健吾1906-82 譯本 上海譯文,1984 (據法文本,原1948出版。新譯序) ,簡稱"李本"/ :2016年有北岳文譯版
此書上頭有曹永洋先生的推介文,約2016年9月。
梁永安 譯本 台北:野人,2013/2017 (英文本) , 梁先生2014年送我與張華先生......

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華 2017-02-18

38:07

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華 2017-02-18
hc iTaiwan forum

《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譯者梁永安; 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1980,上海譯文)。 評論《情感教育》─今天讀書會的主題。




Gustave Flaubert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stave_Flaubert


Novelist Gustave Flaubert was born in Rouen, France on this day in 1821.
"He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she was content; and she resented his settled calm, his serene dullness, the very happiness she herself brought him."
—from MADAME BOVARY (1857)


朋友,我打算將梁兄譯本的討論會中,每個人的發言都補上(缺曹永洋與我的發言),寫成文章,刊登在書上(2025年7月出版)。現在缺梁兄 ,請梁兄補上。
如果你像我,還打算發揮 (FLAUBERT 與 GEORGE SAND 通信錄中有好多封。我為慶祝繆詠華得台法文化獎,送給大家一本英文著作,FLAUBERT 一直痛心說,早在小說就說了,如果當時情感教育受到重視,就不會引起普法戰爭.....這我還不太懂,要重讀去了解FLAUBERT 說法根據.....)


youtube.com
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華 2017-02-18
《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譯者梁永安; 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1980,上海譯文 )。 評論 《情感教育》─今天讀書會的主題 。 感謝:曹永洋、金恆鑣、梁永安、繆詠華、張華、李元璋、陳文發參與 張華: 梁永安譯筆的基本特色是文字乾淨俐落 。 【漢清講堂】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



談Sentimental Education 情感教育:李健吾 譯本 、梁永安 譯本、"Brentano 英譯本" (鍾漢清、張華)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華等 2017-02-18
《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譯者梁永安; 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1980,上海譯文 )。 評論 《情感教育》─今天讀書會的主題 。…
YOUTUBE.COM

張華評梁永安譯本第一章一句
張華:梁永安譯筆的基本特色是文字乾淨俐落,讀來沒有疙瘩。
情感教育─今天讀書會的主題
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g…/sentimental-education/1/
譯者梁永安,處處有佳譯:
She resembled the women of whom he had read in romances. He would have added nothing to the charms of her person, and would have taken nothing from them. 
[比較另一個英譯本:She resembled the women of whom he had read in romances. Nothing could be added to the charms of her person, and nothing could be taken from them. ]

[法文(其實我不懂,好玩而已):Elle ressemblait aux femmes des livres romantiques. Il n'aurait voulu rien ajouter, rien retrancher à sa personne.]
她像是從她閱讀過的那些浪漫小說裡走出來。這女人的魅力加一份便太多,減一分則太少。
剛在讀書會上看到一個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立判高下:
她活像浪漫主義書籍裡的婦女,他什麼也不要往她身上添,什麼也不要減。





Subscribe for ad free access & additional features for teachers. Authors: 267, Books: 3,607, Poems & Short Stories: 4,435, Forum Members: 71,154, Forum Posts: 1,238,602, Quizzes: 344
ONLINE-LITERATURE.COM





2月18日(周末)【漢清講堂】:向金恆鑣老師請教環保;討論 G. Flaubet【情感教育】;紀念John Berger (1926-2017) 等




~~~~
Sentimental Education 情感教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ntimental_Education
我還有
根據英文本:1922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s://archive.org/stream/sentimentaleduca00flauiala/sentimentaleduca00flauiala_djvu.txt
此版本,稱為"Brentano 本"。



25
FINDING himself one morning, two months later, in the Rue Coq-Heron, Frederick bethought him- self that it was a good opportunity to make his momentous visit.
Quai Napoleon
Lycée Condorcet, Rue du Havre, Paris, France

繆詠華:
報告校長!

Quai Napoléon 就是今日的 Quai aux Fleurs
Ce quai construit au début du xixe siècle s'appela successivement :
此堤岸建於十九世紀:
  • quai Napoléon, en 1804 ; 1804年:quai Napoléon
  • quai de la Cité, en 1816 ; 1816年:quai de la Citen
  • à nouveau, quai Napoléon, en 1834 ;  1834年:又變回quai Napoléon
  • enfin, quai aux Fleurs, en 1879, en raison de la proximité du marché aux fleurs. 1879年:因為鄰近花市(marché aux fleurs) 所以改成 quai aux Fleurs

確切位置 如下圖所示


image1.PNG


李健吾1906-82  譯本  上海譯文,1984 (據法文本)  ,簡稱"李本"/ :2016年有北岳文譯版 
梁永安 譯本  台北:野人,2013/2017 (英文本) , 簡稱 "梁本"

李健吾  譯本 的文字比較中國,梁永安譯本的文字更近現在台灣的普通話。在

註解方面,李健吾  譯本採取詳註方式 (梁永安 譯本的註解比較簡略,然而有時有勝場,譬如說,第2章的註7,boudoirs 閨廳,李健吾 譯本無註。

章標題:李健吾譯本,無;梁永安譯本,有,不過,與"Brentano 本"的不同。
這值得注意,舉弟1與第2章為例:

"Brentano 本":
I A PROMISING EPISODE 1 

II THE WISDOM OF YOUTH .... 15 
III THE RULING PASSION 24 
IV    THE ETERNAL FEMININE  (The eternal feminine is a psychological archetype or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that idealizes an immutable concept of "woman". Wikipedia)
梁永安 譯本:
I A PROMISING PUPIL 1 

II DAMON AND PYTHIAS .... 15 (梁永安譯本 有註解)
III SENTIMENT AND PASSION 感傷與激情
IV THE INEXPRESSIBLE SHE 難以形容的她!
評:第1章以"Brentano 本"為佳:第2ㄓㄤ章,以梁永安 譯本根據的為佳!

第2章的內文,有些地方,李健吾 譯本不如梁永安 譯本清楚。不過3本有些地方都不同,譬如說:

李健吾  譯本:
戴......思考一種浩大的哲學體系,無往而不可。

梁永安 譯本:
德洛里耶的夢想則是構思出一個擁有最大實用性的宏偉哲學體系。

"Brentano 本":
Deslauriers dreamed of formulating an exhaustive system of philosophy, calculated to have the most far-reaching results.

~~~
李健吾  譯本:
疑惑繼熱烈的希望而來。談吐淋漓暢快,之後,又墜入深沉的緘默。

梁永安 譯本:
不過,每次狂熱地交換過這些誇張的希望之後,兩人都會開始懷疑自己不切實際,進而陷入深深的沉默。

"Brentano 本":

Their rapturous day-dreams were followed by doubts. After a crisis of verbose gaiety, they would often lapse into a long silence.

~~~~

His wife, the pretty Madame Dambreuse, who fig- ured in the fashion journals, presided at charitable assemblies. By flattering the duchesses, she appeased the rancours of the aristocratic faubourg, and caused the residents to believe that M. Dambreuse might yet repent and render them some services.

Faubourg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ubourg

Faubourg is an ancient French term approximating "suburb" (now generally termed banlieue). The earliest form is Forsbourg, derived from Latin foris, 'out of',
李健吾譯本有註,並翻譯為
關廂 guān xiāng ㄍㄨㄢㄒㄧㄤ. 城門外的大街。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拼的遶著四村上下,關廂裡外,爪尋那十三年前李春梅。」
不過他了解的聖日爾曼關廂,可能待討論。


李健吾譯本 在史地方面的用詞有意思,可能在1930年代就翻譯了。譬如書第三章的Then he hired a piano and composed German waltzes. 德意志迴旋舞曲,近代可能直譯為華爾茲。

第四章

Frederick found himself close to fair-haired young man of prepossessing appearance, with, a moustache and a tuft of beard on his chin, like a dandy of Louis XIII's time. He asked the stranger what the matter was. 李健吾 譯dandy 為雅人,還是令讀者不知所云。梁永安 譯:風雅人士


  1. An example or a model having the ideal features of a group or class; an embodiment: "He was the perfect type of a military dandy" (Joyce Cary).



Sporty Parisian dandies of the 1830s: a tight corset helped one achieve his silhouette. The man on the left wears a frock, the man on the right wears morning dress.
dandy[1] (also known as a beau or gallant[2]) is term historically used to describe a man who places particular importance upon physical appearance, refined language, and leisurely hobbies, pursu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nonchalance in a cult of self.[3] A dandy could be a self-made who strove to imitate an aristocratic lifestyle despite coming from a middle-class background, especially in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century Britain.











SENTIMENTAL EDUCATION 35
" This lacks graceful outline and colour," continued Frederick's neighbour. " I am convinced, messire, that we have degenerated. In the good epoch of Louis XI, and even in that of Benjamin Constant, there was more mutiny amongst the students. I find them as pacific a? sheep, as stupid as greenhorns 愚蠢如癡呆--李健吾譯--不佳; 梁譯:像生手, and only fit to be grocers. Ye gods ! And these are what we call the youth of the schools !

 This lacks graceful outline and colour," 李健吾譯的,不易懂!
梁永安 譯:看看他們抗議的格調,真沒氣魄。

He extended his arms after the fashion of Frederick Lemaitre in Robert Macaire.
此句李健吾譯本有詳註,不過,文字難以表達姿態!


Image result for Frederick Lemaitre in Robert Macaire




The old man lifted up a hideous countenance in 
which one could trace, in the midst of a grey beard, a 
red nose and two dull eyes, bloodshot from drink. 

" No, you appear to me rather one of those men with 
patibulary faces whom we see, on various occasions, 
liberally scattering gold. Oh, scatter it, my patriarch, 
scatter it! Corrupt me with the treasures of Albion! 
Are you English? I do not reject the presents of 
Artaxerxes ! Let us have a little talk about the union 
of customs ! " 
這讓李健吾的註解花了約一頁篇幅。


He was afraid of being compromised, and uttered 
complaints. Men in blouses especially made him feel 
uneasy, suggesting a connection with secret societies. 
李健吾 :唯恐被牽連進去,他自憐自怨。穿工人衣服的人們,.....特別惹他不安。


梁永安 譯本第4章註解1:"巴黎法學院就位在先賢祠內",根據?

hc:"演講處位在先賢祠斜對面的索邦大學新建講堂"。此為今日成果!

梁 本 p.47 末行 末字the new amphitheatre 翻譯為"新講堂"。這是否是用"Paris 
amphitheatre"查,顯示出索邦大學的新大"講堂"?

And he looked at him in such a way, that Martinon,
much discomposed, was, at first, unable to see the joke.
The people pushed them on, and they were all three
forced to stand on the little staircase which led, by one
of the passages, to the new amphitheatre. 


謝謝您們。我今天找到1840年的大學的半圓形講堂圖片,現在可能沒多少改變。



暫時結論:此書可寫1840-70年的巴黎地圖!



第5章

Stabat of Rossini    Stabat Mater is a work by Gioachino Rossini  1941
李健吾  譯本 :聖母痛苦曲
梁永安 譯本:聖母悼歌

wiki   《聖母悼歌》(拉丁文:Stabat Mater Dolorosa,或簡寫為 Stabat Mater),是13世紀天主教會稱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一首歌,其作者有幾種不同說法,包括聖法蘭西斯教團雅各布內·達·托迪教宗依諾增爵三世。該歌內容與痛苦聖母有關。




現在討論末章XX WHEN A MAN'S FORTY . . 203 的翻譯:
1.註解不夠,如 Fourierism 李健吾、梁永安兩者都沒說明,現在網路資訊多。
2. 二處 ,Table-Turning, 李健吾譯本、梁永安 譯本都翻譯錯誤:它指的是19世紀流行的"一群人坐圓桌召喚神靈",而非"販賣活動桌"。dead wall 兩本都沒翻出。
3. 其他兩處,梁永安 譯本有誤:散盡家財2/3,非1/3;3年,非2-3年。



 

漢清講堂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0509。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曹永洋,缪詠華,鍾漢清等人 2017-02-18。《福樓拜文學書簡》:Hôtel de Ville looked like a Roman ruin.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喬治桑所寫的《我的生活故事》中的弗里德里克‧蕭邦。

憂鬱是一種故意激起的感官享受。有多少人把自己封閉起來,讓自己更悲傷,或在溪邊哭泣,或選擇一本感傷的書!我們不斷地建立自己,又不斷地瓦解自己。 居斯塔夫·福樓拜 筆記本,1840 年 GOOGLE

Melancholy is a sensual pleasure that is deliberately provoked. How many people shut themselves away to make themselves sadder, or to weep beside a stream, or choose a sentimental book ! We are constantly building and unbuilding ourselves.




9. 女力 (2023 三月直播專欄)......:9. 再談 Virginia Woolf 吳爾夫、《喬治‧ 桑與福樓拜 》 George Sand 2023、漢清講堂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
再談 George Sand 2023
《喬治‧ 桑與福樓拜 》The George Sand–Gustave Flaubert Letters.…
George Sand and Gustave Flaubert
Frédéric Chopin dans l'histoire de ma vie par George Sand.
« Il est une autre âme, non moins belle et pure dans son essence, non moins malade et troublée dans ce monde, que je retrouve avec autant de placidité dans mes entretiens avec les morts, et dans mon attente de ce monde meilleur où nous devons nous reconnaître tous au rayon d'une lumière plus vive et plus divine que celle de la terre.
Je parle de Frédéric Chopin, qui fut l'hôte des huit dernières années de ma vie de retraite à Nohant sous la monarchie ».
Le caractère de Chopin :
« Pendant huit ans, en m'initiant chaque jour au secret de son inspiration ou de sa méditation musicale, son piano me révélait les entraînements, les embarras, les victoires ou les tortures de sa pensée. Je le comprenais donc comme il se comprenait lui-même, et un juge plus étranger à lui-même l'eût forcé à être plus intelligible pour tous...
Il en était ainsi de son caractère en toutes choses. Sensible un instant aux douceurs de l'affection et aux sourires de la destinée, il était froissé des jours, des semaines entières par la maladresse d'un indifférent ou par les menues contrariétés de la vie réelle. Et, chose étrange, une véritable douleur ne le brisait pas autant qu'une petite. Il semblait qu'il n'eût pas la force de la comprendre d'abord et de la ressentir ensuite. La profondeur de ses émotions n'était donc nullement en rapport avec leurs causes.
Quant à sa déplorable santé, il l'acceptait héroïquement dans les dangers réels, et il s'en tourmentait misérablement dans les altérations insignifiantes. Ceci est l'histoire et le destin de tous les êtres en qui le système nerveux est développé avec excès, avec le sentiment exagéré des détails, l'horreur de la misère et les besoins d'un bien-être raffiné ».
George Sand
Illustrations : Frédéric Chopin par George Sand (BnF). Fragment de papier-peint et de la chambre de Chopin à Nohant, et porte capitonnée donnant sur le palier. Les deux tableaux portraits de George Sand et de Frédéric Chopin réalisés par le peintre Eugène Delacroix Photo (Getty Images : Pascal Guyot).


喬治桑所寫的《我的生活故事》中的弗里德里克‧蕭邦。

「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靈魂,它的本質同樣美麗和純潔,它的病態和煩惱也同樣多,我在與死者的交談中,在對這個更美好世界的期待中,找到了同樣多的靈魂,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都必須在比地球更明亮、更神聖的光芒中認出自己。

我講的是弗里德里克·蕭邦,他是我君主制時期在諾昂退休生活的最後八年的客人。

蕭邦的性格:

「八年來,他每天都向我傳授他的靈感或音樂冥想的秘密,他的鋼琴向我揭示了他思想的訓練、尷尬、勝利或折磨。因此,我理解他,就像他理解自己一樣,而一個與他自己更加陌生的法官會迫使他讓所有人都更加理解......

他的性格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如此。他對愛情的甜蜜和命運的微笑有一瞬間的敏感,但他卻會因為一個漠不關心的人的笨拙行為或現實生活中的小煩惱而連續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地感到不快。而且,奇怪的是,真正的痛苦並沒有像小痛苦那樣對他造成太大的打擊。看來他還沒有實力先領悟它,再去感受它。因此,他的情感深度與其原因毫無關係。

至於他糟糕的健康狀況,他在真正的危險中英勇地接受了它,並在微不足道的改變中痛苦地折磨著自己。這是所有神經系統過度發達的生物的歷史和命運,他們對細節的感覺過於誇張,害怕痛苦,需要精緻的幸福。

喬治桑

插圖:弗雷德里克·肖邦,喬治·桑(BnF)。諾昂的牆紙和蕭邦房間的碎片,以及通往樓梯平台的軟墊門。由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創作的喬治·桑 (George Sand) 和弗里德里克·肖邦 (Frédéric Chopin) 的兩幅肖像畫(Getty Images:Pascal Guyot)。

治桑


朋友,我打算將梁兄譯本的討論會中,每個人的發言都補上(缺曹永洋與我的發言),寫成文章,刊登在書上(2025年7月出版)。現在缺梁兄 ,請梁兄補上。

如果你像我,還打算發揮 (FLAUBERT 與 GEORGE SAND 通信錄中有好多封。我為慶祝繆詠華得台法文化獎,送給大家一本英文著作,FLAUBERT 一直痛心說,早在小說就說了,如果當時情感教育受到重視,就不會引起普法戰爭.....這我還不太懂,要重讀去了解FLAUBERT 說法根據.....)  

漢清講堂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0509。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曹永洋,缪詠華,鍾漢清等人 2017-02-18。《福樓拜文學書簡》:Hôtel de Ville looked like a Roman ruin.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


從《福樓拜文學書簡》(非喬治桑部分),還是可以找到談《情感教育》的。

Occasionally McCullough pauses to pit one national treasure against another. So Harriet Beecher Stowe spends a spellbound hour before “The Raft of the Medusa”: “She was sure,” he writes, “no more powerful piece had ever been painted. It was as though this one picture had been worth the whole trip to France.” The New York sculptor Augustus Saint-Gauden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Greater Journey.” He began as a cameo-cutter, an apprenticeship to which McCullough devotes several pages. And like every dual national, his narrative maintains a foot in two places. McCullough’s is as much the splendid story of a nation growing up as it is that of a city coming into its own. In the course of these pages, Paris acquires bateaux-mouches the grands magasins , the Folies Bergère and Haussman’s avenues.

The two histories combine most powerfully in his account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nd Elihu Washburne, America’s minister to France between 1869 and 1877. A reliable topic of conversation in Paris, food was the principal one during the German siege, when cat meat revealed itself be a delicacy and Paris solved its rat problem. By the time German troops marched down the Champs-Élysées, on March 1, l871, more than 65,000 Parisians had died. The only prominent diplomat to do so, Washburne valiantly refused to budge even through the months of the Commune, one of the bloodiest chapters in French history. His was no paradisiacal Paris; as the atrocities mounted, the distraught Washburne noted that the city was “a hell upon this earth.” At one point the Seine ran red with blood. A team of 60,000 masons would be required to put Paris back together again. On Mary Cassatt’s arrival shortly afterward, the Hôtel de Ville looked like a Roman ruin.




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

Peter Brooks. Basic, $30 (288p) ISBN 978-0-465-09602-2

Brooks (Enigmas of Identity) has written an intricate examination of Gustave Flaubert’s novel Sentimental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hat is known in France as “the terrible year”—summer 1870 through spring 1871—when the country suffered defeat by Prussia, followed by bloody internal strife. This multi-layered book is the perfect companion piece while reading Flaubert’s novel. Through intimat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laubert and author George Sands, Brooks explores how their personal struggles during a tragic time gives perspective on “what history will do to your life.” 

One intriguing detail here about Sentimental Education—published in 1869—is that Flaubert believed its plot anticipated the terrible year, remarking that, had the book been better received and understood, it might have helped avert France’s upheaval. In the midst of recounting momentous historical events, Brooks includes small but meaningful details of Flaubert and Sands’s relationship and Flaubert’s efforts to “reorganize his life at age 50.” Students of Flaubert—or of history—will enjoy exploring this book’s insights into one of the 19th century’s greatest writers. (Apr.)

******
"It never easy to translate Flaubert."
~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 By Peter Brooks. p.103
梁兄、繆女士有難得的機緣翻譯Flaubert的作品。我們有機會一窺堂奧。
******





送給梁、張、繆等等討論《情感教育》的朋友: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 By Peter Brooks 的尾聲:




In the midst of recounting momentous historical events, Brooks includes small but meaningful details of Flaubert and Sands’s relationship and Flaubert’s efforts to “reorganize his life at age 50.” Students of Flaubert—or of history—will enjoy exploring this book’s insights into one of the 19th century’s greatest writers. (Apr.)







YOUTUBE.COM
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張華 2017-02-18
《情感教育》(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著,譯者梁永安; 大陸譯本(1948李建吾譯)(1980,上海譯文…

Hanching Chu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UyKDF71qo&t=9s 管理

YOUTUBE.COM
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0509 漢清講堂

*** 《福樓拜文學書簡》* 《福樓拜文學書簡》中收錄的信件除了涉及七月革命、普法戰爭等諸多時代、國家、宗教的諸多宏大主題和事件在他心中激起的漣漪,也記錄了作家的家庭變故、社交往來、世態人情,以及性情心事、讀書心得、成長煩惱、情話私語,堪稱一幅時代的風俗畫和一部心靈日記,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審美意義。
作者:[法] 福樓拜著,丁世中,劉方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叢編項:外國文藝理論叢書



譯本序

致路易·科姆南
致阿爾弗雷·勒普瓦特萬
致路易絲·科萊
致路易·布耶
致馬克西姆·迪康
致維克多·雨果
致埃奈斯特·費多
致勒洛阿耶·德·尚特比小姐
致愛麗莎·施萊辛格
致兄長阿希爾
致莫里斯·施萊辛格
致埃德蒙·帕尼埃爾
致弗雷德里克·博德雷
致儒爾·杜勃朗
致夏爾·波德萊爾
致泰奧菲爾·戈蒂耶
致埃德瑪·德·熱奈特
致昂日·佩梅嘉
致儒爾·米甚萊
致龔古爾兄弟
致儒勒·德·龔古爾
致龔古爾兄弟
致愛德蒙·德·龔古爾
致聖伯夫
致伊万·屠格涅夫
致喬治·桑
致阿梅麗·波斯凱
致伊波利特·丹納
致萊奧妮·博雷娜
致瑪蒂爾德公主
致考爾努夫人
致居斯塔夫·莫泊桑夫人
致莫泊桑
致愛彌爾·左拉
致卡米葉·勒莫尼埃
致阿那托爾·法朗士
致於斯曼
致外甥女卡羅琳
致瑪格麗特·夏龐蒂埃
致洛爾·莫泊桑





****


這是一本福樓拜書信的精選集,在文學創作領域,福樓拜的書信集卻被稱為稱為優秀作家的寶典,其中的真知灼見惠及後世眾多文壇巨匠,多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由衷地承認其寫作從福樓拜的書信裡汲取了重要的營養。是我們認識福樓拜以及藝術主張,了解19世紀文壇現狀的一面鏡子。

影響20世紀西方世界的藝術評論︰福樓拜文學書簡

福樓拜編著的《福樓拜文學書簡》內容介紹︰福樓拜通訊浩如煙海,來往通訊有成百上千萬字,可以說,是一座寶庫。福樓拜的親筆書信就佔“七星文庫”四卷,從二八三○年至一八八○年長達半個世紀,又逢法國處于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大擴張的時代;再從書信的內容來講,無論涉及政治大事件、社會大變動,還是宗教信仰、道德規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涉及面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絕無僅有的,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為研究這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習俗、文學、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代譯序)
情與性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維克多‧雨果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
致喬治‧桑
致喬治‧桑
致馬克西姆‧杜剛
致萊奧妮‧薄蕾娜
致瑪蒂爾德公主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萊奧妮‧薄蕾娜
致萊奧妮‧薄蕾娜
致甥女卡羅琳
致瑪格麗特‧夏邦蒂埃
個性化與非個性化
致路易‧布耶
致馬克西姆‧杜剛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儒勒‧杜勃朗
致伊萬‧屠格涅夫
致卡米葉‧勒莫尼埃
藝術至上
致魯伊絲‧高萊
致馬克西姆‧杜剛
致夏爾‧波德萊爾
致龔古爾兄弟
致龔古爾兄弟
致希波里特‧泰納
致喬治‧桑
致居伊‧德‧莫泊桑
致伊萬‧屠格涅夫
致居伊‧德‧莫泊桑
致居伊‧德‧莫泊桑
內心的使命
致魯伊絲‧高萊
致恩斯特‧費多
致戴奧菲爾‧戈蒂埃
致恩斯特‧費多l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聖伯甫
致儒勒‧杜勃朗
致馬克西姆‧杜剛
致伊萬‧屠格涅夫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
致艾米爾‧左拉
致伊萬‧屠格涅夫
時代下的思考
致希波里特‧泰納
致喬治‧桑
致喬治‧桑
致喬治‧桑
致考爾努夫人
致喬治‧桑
致萊奧妮‧薄蕾娜
致居伊‧德‧莫泊桑
致瑪蒂爾德公主
致伊萬‧屠格涅夫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于斯曼
致艾米爾‧左拉
致甥女卡羅琳
一切取決于構思
致魯伊絲‧高萊
致魯伊絲‧高萊
致儒勒‧德‧龔古爾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聖伯甫
致儒勒‧米什萊
致居伊‧德‧莫泊桑
致居伊‧德‧莫泊桑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
附錄
譯者後記
傳統與創新

****

(法)居斯塔夫·福樓拜著丁世中譯

ISBN: 9787549554911

出版時間: 2020-10-01

定價: 58.00

責編:張玉琴、韓亞平

本書收錄福樓拜於1847—1880年間寫給情人、朋友、前輩作家及愛徒的信,分為情與性、個性化與非個性化、藝術至上、內心使命四輯,內容涉及文學創作、愛情、友誼、旅行、藝術理念、時代思潮、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用普魯斯特的話來說,福樓拜書簡不但反映了作者的文藝觀念,而且處處洋溢著友情、親情,是研究福樓拜的重要參考。

福樓拜主張小說家不應在作品中自我表露,就像上帝在自然界中不露面一樣。因此,他的書信成為揭示隱藏在作品人物背後的作者福樓拜的鑰匙,對讀者理解福樓拜的時代和作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19世紀中期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者”等;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薩朗波》等。

譯者介紹

丁世中,1937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後在外事部門工作,長期從事法語口筆譯工作。譯著有斯太爾夫人《德國的文學和藝術》《伏爾泰論文藝》,以及巴爾扎克、雨果、薩特、加繆的一些作品。

主編沈志明,法籍華人學者、職業翻譯家。1938年生,江蘇蘇州人。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曾在上海外國語學院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系任教。1983年在巴黎獲法國文學博士,1992年獲法國大學任教資格。曾在巴黎第七大學、第八大學任教,後從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譯著在小說方面有《茫茫黑夜漫遊》(獲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二等獎)、《三十歲的女人》、《尋找失去的時間》(精華本)、《痛心疾首》、《我最秘密的忠告》、《死亡的時代》等;戲劇有《死無葬身之地》《阿爾托納的隱居者》《白吃飯的嘴巴》等;傳記有薩特《文字生涯》;文論有《駁聖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編選有《阿拉貢研究》《普魯斯特精選集》;主編有《法國名家論文藝譯叢》。

圖書目錄

"目錄

傳統與創新:《先驅譯叢》叢書總序/沈志明

代譯序: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沈志明

輯一情與性

致魯伊絲·高萊./1847年3月7日

致魯伊絲·高萊./1847年11月7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12月27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3年3月31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3年5月21日

致維克多·雨果./1853年7月15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3年9月1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3年10月12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4年1月29日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1857年3月18日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1857年5月18日

致喬治·桑./1863年1月31日

致喬治·桑./1867年1月12日

致馬克西姆·杜剛./1877年2月24日

致萊奧妮·薄蕾娜./1878年10月

致瑪蒂爾德公主./1878年10月30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78年12月20日

致萊奧妮·薄蕾娜./1878年12月30日

致萊奧妮·薄蕾娜./1879年12月10日

致甥女卡羅琳./1879年12月31日

致瑪格麗特·夏邦蒂埃./1880年1月13日

輯二個性化與非個性化

致路易·布耶./1850年11月14日

致馬克西姆·杜剛./1851年10月21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1月1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2月8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4月24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7月2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12月1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3年8月26日

致儒勒·杜勃朗./約1857年5月20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63年3月16日

致卡米葉·勒莫尼埃./1878年6月3日

輯三藝術至上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1月31日

致馬克西姆·杜剛./1852年6月2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7月5至6日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11月22日

致夏爾·波德萊爾./1857年7月13日

致儒勒·德·龔古爾./1861年9月27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62年7月

致聖伯夫./1862年12月23至24日

致龔古爾兄弟./1863年5月6日

致龔古爾兄弟./1865年1月16日

致希波里特·泰納./1866年12月1日

致儒勒·米甚萊./1868年2月19日

致喬治·桑./1876年4月3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6年11月23至30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8年8月15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79年4月7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79年6月13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79年10月8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2月1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80年4月7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4月25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5月4日

輯四內心的使命

致魯伊絲·高萊./1852年9月19日

致恩斯特·費多./1857年8月6日

致戴奧菲·戈蒂埃./1859年1月27日

致恩斯特·費多./1859年10月26日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64年夏

致希波里特·泰納./1865年12月12日

致喬治·桑./1866年9月22日

致喬治·桑./1866年12月5日

致聖伯夫./1867年6月27日

致儒勒·杜勃朗./1867年12月15日

致喬治·桑./1869年1月1日

致馬克西姆·杜剛./1869年7月23日

致考爾努夫人./1870年3月30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0年4月30日

致喬治·桑./1870年5月21日

致萊奧妮·薄蕾娜./1875年7月18日

致勒魯瓦葉·德·尚特皮小姐./1876年6月17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6年12月25日

致艾米爾·左拉./1877年10月5日

致瑪蒂爾德公主./1877年11月21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7年12月

致愛德瑪·德·熱奈特./1878年5月27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8年7月10日

致於斯曼./1879年二三月

致艾米爾·左拉./1879年12月3日

致甥女卡羅琳./1880年4月28日

譯後記

福樓拜與現實主義運動/沈志明

福樓拜生平與創作年表"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