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寫只有自己能寫的。人生是由一段一段的體驗與回憶所構建而成的。回憶不只是回憶,甚至會產生複利。李柏鋒?

 

寫文章先寫自己最有感的,一本書那麼多故事選一個來寫自己的感受或啟發。
可以的話,進一步寫只有自己能寫的。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的作者Bill Perkins在書中分享自己45歲的生日,是自己生命中最大、最棒的一場派對,他的目標是舉辦一場自己能夠負擔得起、又最難忘的慶生。
所以他找來所有家人和人生各個階段的朋友,並且幫大家買機票、訂飯店,讓大家都到他最喜歡的地方:加勒比聖巴特島(Saint Barthelemy)。雖然45歲並不老,但父母已經有年紀了,而且很多朋友也不知道還能見幾次面,也許這件事情也可以等到50歲再做,但Bill Perkins不想等了。
當然,這得花掉一大筆錢,還好Bill Perkins的避險基金賺了不少錢,畢竟他的朋友和家人大多負擔不起到聖巴特的旅費。Bill Perkins認為,跟你一起經歷的人,會影響體驗的品質,尤其是在這種一生只有一次的活動更是如此,所以即便所費不貲,他仍然很樂意為所有邀請的人完全支付費用。他想的是:自己花錢所能獲得的最大樂趣、產生最多回憶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當然,Bill Perkins在精算費用的時候,還是會猶豫,但自己不會再有第二個45歲生日了,而真的能再把大家聚在一起,可能已經是自己也看不到的喪禮上。眼見著許多人逐漸老邁,他知道不要再等了。
Bill Perkins在聖巴特島上最美麗的Taiwana飯店包下22間套房,有著白色沙灘和寧靜的海灣,還安排了搭船出遊與野餐的行程,以及每晚的食物和娛樂節目,要和重要的人共度一整個星期。甚至還請來了他喜歡的歌手Natalie Merchant,覺得圓潤的抒情風格可以為晚宴營造完美的氛圍,而且覺得自己的媽媽和朋友應該都會喜歡。
私人演唱會那晚,Bill Perkins在沙灘上抱著自己老婆,聽著音樂,Natalie Merchant則講述著自己如何創作歌曲的故事,然後在自己喝香檳的時候,看到媽媽跟這位偉大歌手聊天,這種體驗千金難換。
在一個晴朗無雲的日子裡,你從你的房間走到美麗的海灣,溫柔的海浪拍打著沙灘,無論往哪裡看,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所愛的人。你看到你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然後再走幾步,遇到的是你工作上最好的朋友,而你的媽媽正從他的小屋走出來。你看到其他要好的朋友在他們的陽台上或游泳池邊跟自己的家人開心共度,每個人都對周圍的美景感到讚嘆。
Bill Perkins説,一起有這種共同的體驗真的是最棒的事情了,甚至有時候覺得天堂應該就像是這個樣子,這種美好在自己大腦停止運作之前,永遠都不會忘記。
即便過了好幾年,Bill Perkins身邊的人還在談論那一個星期所發生的事情,而且常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些小事,讓自己回想到那次聚會,所有的美好又再度湧上心頭。回憶不只是回憶,甚至會產生複利。在腦海中重溫那些美好的日子,感覺幾乎和真正在那個時間一樣美好。
所以Bill Perkins完全不後悔在那個禮拜花了那麼多錢,更不後悔自己沒有等到50歲生日才去辦這場聚會。其實當Bill Perkins滿50歲的時候,父親已經去世了,母親的健康狀況也大幅衰退,更是有一些朋友已經無法再飛到遙遠的島嶼去了。而寫文章的現在,我上網一查,發現Taiwana那家飯店已經永久歇業了。如果Bill Perkins沒有花錢舉辦那個奢華的宴會,而是在家裡看著自己的財報慶祝生日,那又會獲得什麼回憶呢?
或許我們都會擔心,傾向於延遲現在的滿足感,為未來儲蓄。這的確是有必要,因為這些準備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安全、平穩,但實際上延遲滿足只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幫助,如果太過,可能反而失去人生。不要讓自己每天過度忙於工作,然後在某一天醒來之後發現,自己的人生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已經拖延太多了。不要等,別等你想陪孩子,孩子已經長大獨立了,別等你想陪父母,父母已經衰老到無法出遠門了,別等你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卻發現自己生理、心理都已經負荷不了。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在你留太多錢的那個時候,會不會你的人生其實已經死了?你的人生,是由一段一段的體驗與回憶所構建而成的,不是帳戶上的一張一張股票或是鈔票。


大綱 島國:我城, 創刊號《老曹與我們:十二年的青春文史哲課》草稿《互動》《淵博》《PEOPLE and PLACES》《一起》別後常思君:朋友,書刊: 九彎十八拐/The Economist :


好的。這幾天有點忙亂,抱歉。 我來看看您跟老曹的對話及所觸及的題目,好做合適的預備。



  別後常思君:朋友,書刊: 九彎十八拐/The Economist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927465436167621

草稿《互動》《淵博》《PEOPLE and PLACES》《一起》

"The task is not to see what has never been seen before, but to think what has never been thought before about what you see everyday."
-- Erwin Schrödinger (1887 - 1961)

“任務不在於看到從未見過的事物,而在於對你每天所見的事物進行從未想過的思考。”

-- 埃爾溫‧薛定諤 (1887 - 1961)


《PEOPLE and PLACES》《一起》0123 2025 相信《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120期3月號停刊 政經時代



東海學長故事極短篇,ˉ談"漸漸知道了"、blog 更新
倚天頑石三千歲 那管繁花謝與開 :
孔德成先生: 梅廣 鄭清茂教授 臺大中文系學風;
Pale Fire ;
藝術法則 Manet;

曹永洋常將 他與廖志峯等人合編*的《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2023)送人,

劉森堯書簡 附ˇ文
學長劉森堯與我1978英國,他給曹永洋的信2024

親愛的





拜見 張己任;
未提供相片說明。
封面出來後,
又翻起《一生讀書計劃》,
越看越怪:
如果這本書是要向張清吉前輩致敬,不是應該要用新潮文庫的風格來做嗎?
這種封面太經典,……
查看更多




 島國:我城,每天早上多處有神操(關於靈魂之旅的詩歌),一群人圍繞水池舞動:

創刊號《老曹與我們:十二年的青春文史哲課》:
溫羅汀:不只女巫店排隊;隔2間的草莓MOCHI 整天排隊。
德國女建築師考慮從首爾移居我城,因為台北建築巷弄新舊並存,咖啡花樣多、濃郁......

《互動》《淵博》《PEOPLE and PLACES》《一起》大綱 0122 2025

文字不足表現重要討論內容: 敦親睦鄰

我們談的是成大,臺大等校的水利工程(全台的人才供需)。 碩士論文使用的統計學技術.....

香港僑生留台灣,回香港過春節。兩個碩士(台灣/英國)的優點?

1980~2025英國學費漲約25倍......   

陽台上跟鄰居聊天。他兒子九月要去英國理學碩士,一年學程,總預算竟須二百多萬台幣。這是怎回事?
雖說他祖父是香港富商,也實在太貴了。

C Hwa Chang

英國外國人學費漲很多!但和美國比,算便宜,美國大學部是三百萬左右。
“Estimate of Expenses (For 2024-2025 Academic Year)
Category ALL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rts & Sciences, Engineering, SMFA)
Books and Supplies $1,000
Personal and Miscellaneous $1,796
Subtotal - Living Expenses $25,775


《互動》 0122 2025 相信:

相信: 行走/露伴。


父親與我們;曹賜固先生是曹永洋的父親..讀物: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 ..





----

曹永洋: 父親,師長,朋友
與徐復觀
與同學 吳肇熙 (東海漫畫)

----

與同事
記賴祥雲 (士林中學養我三十年)

與文友
鍾肇政,東方白,陳映真...

劉森堯書簡 附ˇ文
---
與名人
歷史人物的回聲

---老曹文錄

蓋棺論定說沙特 附文
“Hell is other people.”
~Jean-Paul Sartre

----


學生
書弘同學送來蘭花賀年;
很久不見的朋友買了五本《日本人的台灣美味》與親朋好友分享,
開心。

曹永洋

難忘的一次旅遊

除了認識已久的老友,很少有人知道我有不可告人的缺點。從小我便發現自己方向感奇差,雖然想盡力彌補,發現效果不彰。我18歲以前都在士林街上的暖房長大。

由岩手醫專苦讀拿到國家醫生執照的家君曹賜固(1903-1992),回台灣後,先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按日本的國家體制,相當于R1、R2的實習醫生,不支薪水。

35歲的家君入國小就讀時已12歲。可能漢學私塾的祖父曹迪臣﹐不想讓他由蘭雅走路到位於芝山巖的學校讀書﹐(即後來遷至士林中正路現址的士林國小之前身)。幸好後來在蘭雅農家一起長大的楊同學﹐告訴漢學家曹迪臣﹐可以在當時名為士林公學校報名註冊。這是全台最早的國民學校﹐比台北老松國小還早半年。小學畢業﹐考上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現改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在日治時代的台北蓬萊女子公學校教了一年﹐即辭退。因為未滿三年﹐賠了公費日幣220元。這是不少的錢額﹐因為當時的月薪日幣120元﹐可以買一部高大而後要可以載東西的日製單車。這部單車﹐後來我的孩子們騎到光復20年還在騎﹗

當時向蓬萊女校的日籍長官提出辭呈時﹐以想去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唸書﹐再回來教書。(其實是想到日本學醫)。日本師範學校乃針對培養國小師資﹐所以不重視數學和英文。家君後來留學日本﹐日文完全沒有問題。因此進補習學校加強數理科目﹐第四年同時考上東京工業大學與岩手醫專。

後來﹐他在岩手醫專畢業﹐拿到國家醫師執照時已是35歲。如前述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再於士林行醫。我就是於1937年出生在士林街上的『士林診所』。

當時士林的老醫生大概屈指算來有八位左右﹐而且有多位都是留學日本。其中吳﹖蘭是長崎大學醫學博士。他的日本俳句曾獲日本天皇賞﹐且有自印的「日本俳句」詩集傳世。


-----

2. 李嘉嵩 (1914~1978)《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李弘祺編,陳淑容校註 2008). 《 Amiel 日記》哥德一首名詩歌,胡適徐志摩等討論過..《約翰 克利斯托朵夫》《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 / 彼得.漢德克著 ; 姬健梅譯 = Die obstdiebin oder einfache fahrt ins landesinnere / Peter Handke。
SUPERFOOD: BERRIES (DW)。

----
3 回憶錄《做農做工做佛》。


-----

地方 台中市中央書局及中山路日文書局

廖振富 跟林獻堂遊台中

接受中台科大與麗澤學會邀請,過年後的演講,有興趣參加者,請點開留言處之連結報名。

「典藏展:墨韻遊經典」將於明(01/24)天正式對外開放囉!
這次我們精選出館藏台灣早期畫家的經典之作與戰後的水墨創作,邀請大家以悠遊的心情穿梭於畫作風,細細品味這些作品所傳達的藝術情感與時代精神。
🎨展出藝術家:石川欽一郎、廖繼春、藍蔭鼎、林玉山、李石樵、林之助、席德進、李奇茂、江明賢、李重重(按出生年代排序)
-
「典藏展:墨韻遊經典」
展期∣ 2025年01月24日~2025年06月22日
地點∣ 順益台灣美術館2樓典藏展
地址∣ 台北市延平南路5號2樓
開館時間∣ 9:00-17:00,每週一及春節假期休館。


回憶/回請.....似曾相識: 善人聚會兄弟飯店一處。

與蘇錦坤會聚。
蔡其達談棒球與日本大河劇。

貓空是政大的後山,在這裡總會憶起大學時候的生活。(丘光);
19世紀名畫:哥薩克是兵團Cossacks為背景, 21世紀初烏克蘭士兵


----
教育人行道
企業與教育界的衡量過程
----

日本文化與文藝,中國

讀幸田露伴 (Koda Rohan 1867~1947 こうだ ろはん)散文 陳德文譯:與孟浩然《襄陽集》神交 閑 釣《書齋閒話》 hc 《努力論》《幸田露伴散文選》幸田露伴『連環記』
京都某屏風 狂書 白居易的《 遊悟真寺》;一休宗純 (Ikkyū sōjun 1394—1481)《狂雲集》。

---

同學錄;傳記


學長劉森堯與我1978英國,他給曹永洋的信2024

胡定華,王晃三,曹興誠。

史明回憶錄》《史明歐吉桑潤餅》 《互動》 2025 016   4 相信:發光發熱。值得你好好拜讀的《史明回憶錄》 (廖為民;曹永洋特別讚美本書青年以前之紀錄)。


---

同事  

蘇錦坤

吳國經 

陳祖文 美國會議;健康之道


---

翻譯/翻譯家 彭淮棟


---

壯遊與地靈

----

溫羅汀

不只女巫店排隊;隔2間的草莓MOCHI 整天排隊


----

漢清講堂

山外

書林

誠品台大 外文中文雜誌 提案
明目 賴顯邦 辜老師

「林彥傑你是不是認識半個出版界的人?」
今天誠品年度午宴,我只有一句話:「謝謝誠品!」;過去這一年誠品有著美好的一年,業績成長、多家新店開幕、上千場的閱讀活動、電子書上線、活躍的線上線下會員….,誠品的持續成長,也代表著台灣的閱讀活動真的生生不息,也恭喜誠品!
這個聚會,也是出版界好朋友們難得的見面,我跟總編輯欣靜同桌,她發現我居然整桌的人都認識:老婆的前老闆亞君、常常在飯桌碰到的早安財經小馬、眾文老闆嘉稜也是同屆台大同學的哥哥、商周的勝宗、大和清華都是認識20幾年的同事、東方的月鶯是之前協助親子學談合作的夥伴,加上天雜的惠鈴,真的是整桌都認識啊!
誠品的夥伴也是,淑卿、慧芳、秋慧都是1/4世紀時間的好朋友,每年都要來拍照,祥安、基銘、敏才、福益、美娟也都是一直在出版業努力的好夥伴,我真心覺得出版應該更多合作,也應該有更多聚會啊!
今日最驚嚇:
至少有5個人跟我交換名片說:「彥傑,我有在追你臉書!」,而且其中一位是Mercy……

作家與作品

­
­­
­

2025年01月14日 • 無論是台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安樂往生,或是中國紅斑狼瘡病人沙白赴瑞求死:協助自殺的故事總是直擊人心,刻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之中。一個瑞士研究計畫正在全球範圍內收集有關這一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 

六六大順,平安健康
  還曆以後,日子過著過著就過了,忽焉六六大順。
  二○二四年二月裸退,領了敬老證,日子不疾不緩,安適以行,走著走著就走到了這裡。一日泅水,一日重訓,維持身體運轉順暢。二○二四年俗事稍多,接兩個案子,出一本書,告別講堂,時間一逕兒向前走。
  從學生時代起即常常要為自己的生肖做解釋,一九五九年出生的人大部分屬豬,可我是一月生,尚未立春,所以是狗尾巴那幾撮毛,沒有變成豬頭。另外一個很難說明的是星座,每當有人問我是什麼星座,只要我稍遲疑,對方常會自己轉圜說不講也沒關係。我不是不講,而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星座。一月二十日生的究竟是什麼星座,有的書說是摩羯,有的說是水瓶;網路資料亦然,連星座專家都各擁其說。加上我是子時生,完全是交界中的交界,就更莫衷一是。就這樣胡裡胡塗從孩提到花甲,耳順奔從心,是什麼星座好像也不重要了。
  指導論文的徒弟們歲尾依例吃頓飯,閻沁恆師父一併,三代同堂,其樂泄泄。乞食講堂三十年,徒弟無多,加上昔時老學生,一年一會,互道安善。徒弟買了蛋糕,提早為我慶生。
  寫字班學生逗鬧熱,寫春聯,吃蛋糕,互道新年好。
  明天的明天,太陽依舊升起,人生繼續向前行。


---附錄1

 目錄:漢清講堂/漢清佳美+臉書直播。  


附錄2

家,譯藝獎,翻譯論



淵博系統

Deming and Drucker

戴明弟子

AI與人工科學,HERBERT A. SIMON



管理學新知


聚會成否

周四晚餐,吳鳴、阿達、我,喝兩杯。您有空嗎?謝謝!

無法喝酒,可晚餐......

兄弟們,很抱歉,晚上身體 不適,我看得取消,再說一次,我無法與會。

要保重!

謝 好多了

若明天方便就來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辜鴻銘附文


學習物理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不論實驗、理論、模擬),很重要的階段性工作就是知道該知識局限的適用範圍。
林老師是通達的物理人,看到這兩題馬上很驚訝。看到林老師驚訝的人,也應該馬上會警惕:物理大師說有問題,應該真的有些問題。
可是我只以家長的身分在高中解題社團裡游走,有時告訴大家這題目有問題,可以不用看,是會被人懷疑的。
例如,為什麼在考慮一些光或電磁波問題時,可以先考慮整個系統中,光的頻率都不改變,而是波長和波速改變。但是明明都卜勒效應告訴我們觀測的頻率可能會改變?有些題目在題幹就敘述得顛三倒四。這是因為出題者自己都設定不了正確的劇情。做答者何必執著每題都答得出來?題目爛不行嗎?
又像是中心力場、天體運動問題,當我們引進質心座標系的時候,別說高中課本,連大學力學課本都沒有真的講清楚。天體問題其實並沒有使用質心座標系,而是分離開「質心的運動」和「相對質心的運動」而已。因為古典力學裡接下來的運算,仍然要用到連心力的性質才行,所以真正計算的是「力心座標系」裡的動力學。力心座標系裡看到的運動最單純;把力心座標系中解出的運動轉到質心座標系會變得複雜得多;再轉到外部座標系又更複雜。而克卜勒定律適用的是力心座標系裡的運動。
地球或其它行星繞太陽這種運動,是兩天體質量差很多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質心和力心幾乎重合,所以在質心座標系看到的是近似於力心座標看到的狀況,從外部座標看也同樣比較單純。這種情形下,我們才會說克卜勒定律是(近似)成立的。如果是像月球繞地球這樣的系統,克卜勒定律就不太適用了,甚至連軌道半徑都不是簡單可以描述的;但人造衛星的情形又適用得多。
看到亂套克卜勒定律的題目,我也只能勸人不要追究了。我也無法把出題者叫出來上我的課。是吧?
是蠻無奈的。我只能下一個結論:永遠不要高估評量的鑑別力。
偶然在友人臉書上看到今年自然科學測連結,瞄到兩題(未翻看其他題目)物理考題,覺得怪怪的。
第25題題目敘述「大量電子經過雙狹縫後的干涉分布?」,似有語病。要產生雙狹縫干涉圖形,不是找來一群「烏合之眾」,未加妥切規範的「大量電子」,讓它們經過雙狹縫就成。
第50-54題題目敘述是中學課本用語嗎?我個人熟知有「導帶」和「價帶」,但從未聽過「導電帶」。況且,學(或背?!)導帶和價帶,是期盼高中畢業後就能立即上工嗎?
附記:我通常在大二下「近代物理(一)」期末講到電子的雙狹縫干涉實驗,在大三上「近代物理(二)」期末講到固體的導帶和價帶,從而辨別金屬與半導體的區分。從以上考題來看,是我太保守,還是高中師生太(被催)早熟了?
又,嚴格來說,既然要考導帶和價帶的概念,題目開頭就無須(或不宜)強調「奈米級的……」。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315242576171237

關於梅廣教授,可參考2篇:《文采風流:臺大中文教師回憶錄》(2024 臺大中文系創系80週年叢書4本之一)  鄭毓瑜 〈第六研究室〉; 鄭吉雄 〈憶梅廣師 

----

DISGRACE 新譯者
元天下文化 為孟祥森翻譯

內容簡介
和女學生不倫,被告上性平會的教授
始終堅信雙方是「你情我願」
直到那天,他發現自己的女兒也遭到了輪暴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
  生涯最著名的傑作,亦是他最具爭議的小說
  「柯慈筆下角色的救贖之旅往往是向下的,被內心的沉淪所驅使,但在被剝奪一切外在尊嚴後,卻反而從中獲得力量。」──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
  「講到男人和性,大衛,我對什麼都不覺得意外了。也許對男人來說,對女人的恨會讓性更刺激。你是男人,你應該知道。你和陌生人做的時候──你抓住她,壓著她,讓她在你下面,把你的重量壓在她身上……這不是有點像殺人嗎?把刀子插進去、拔出來,丟下滿身是血的屍體,自己一走了之──這感覺不像謀殺嗎?不像殺了人又逍遙法外嗎?」
  **
  被強暴的人、無法控制欲望的人
  被社會歧視的人、歧視他人的人、
  背負歷史原罪的人、旁觀犯罪的人
  什麼是真正的可恥?
  背負恥辱的人,又是怎麼活著?
  52歲的學者大衛.盧里在大學教授英國文學,他在課堂上邂逅了女學生梅蘭妮,展開曖昧關係,熱切追求,兩人上床。隔幾天女學生的父親找到學校來,指控盧里性騷擾。隨著性平會的調查,盧里始終堅持雙方是「你情我願」,拒絕懺悔。然而當他搬至郊區與女兒露西同住,露西卻成為暴力侵害的受害者。這起事件促使盧里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理解他所不曾理解的另一面。
  這部小說深刻揭露了性暴力的隱微和日常性,以含蓄冷調的文字勾勒出殘酷悲劇與受害者的複雜心境。當時的南非被稱為「全球強暴之都」,對性暴力的指控頻頻見諸媒體。而小說中描寫黑人男性強暴白人女性情節,也挑戰種族敘事的正義假設,許多評論家和文化人難以接受,也使此書成為柯慈最具爭議的作品。
本書特色
  1. 揭露性暴力的日常與隱痛
  在《可恥》出版當時的1999年,南非是全球第一的「強暴國度」。1998年一份研究訪問了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的4000名婦女,3名婦女中就有1名曾被強暴;2009年有一份報告,受訪的南非男性,4人中便有1人承認強暴過人,其中一半還強暴過1人以上,四分之三則說他們是在青少年階段犯下第一次強暴。南非也是女性遭強暴後產下不幸小孩人數全球最多的國家。
  柯慈以細膩筆觸探討性暴力的幽微之處,呈現強暴事件的發生樣貌,使讀者深入了解性暴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受害者又是如何難以真正發聲。
  2. 探討種族正義與歷史的複雜關係
  這部小說在南非引發爭議,原因之一在於其描繪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藉由侵犯事件,延伸至白人在這塊土地上所背負的歷史罪咎。而假若罪咎存在,復仇又是否可以被合理化?「恥」(Disgrace)的含意在辯證中於焉浮現。藉由難以直接斷定善與惡、正義與罪的處境,直面種族議題的陰暗面。
名家推薦
  ●「任何以後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為背景的小說,註定會被解讀為政治肖像,但《可恥》的魅力──雖然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這種魅力帶著幾分反常──在於它同時鼓勵和挑戰這種解讀,並將極端的對立張力維持在敘事之中。救贖,毀滅。甚至在一個段落中,對希望的描述也可以瞬間轉化為其反面。」──亞當.瑪斯.瓊斯,《衛報》(Adam Mars-Jones, The Guardian)
  ●「柯慈以簡潔卻飽含情感的文字,確實創作出一部永恆的作品:這部小說如同阿爾貝·卡繆的《異鄉人》般令人難以忘懷且充滿力量。」──《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柯慈]對文學技巧的掌控無與倫比,他的嚴肅態度毋庸置疑,而他是當今文壇最具智慧的小說家之一。」──《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位擁有驚人精確與高效寫作能力的小說家。《可恥》忠實呈現了南非社會與政治的複雜性,同時探討了世代、性別與種族間的矛盾張力。這是一本幾近於令人畏懼的洞察之作,出自一位文字冷峻清晰的作家。」──《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可恥》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是一種文學的行動,進一步證明柯慈是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作家之一。」──《達拉斯新聞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柯慈成功地創作出一部既冷峻又引人入勝、寫作精緻且恰逢其時的小說。《可恥》令人不安,卻是一部重要之作。」──《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Atlanta Journal and Constitution)
  ●「可以預見,《可恥》將在南非乃至我們這個世界找到回歸恩典的道路後,仍長久地讓人感到困惑與不安。」──《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以表面簡潔卻隱含詭譎氛圍的文字寫就,《可恥》是一部揭示真相的必讀之作,生動呈現了種族命運的逆轉。」──《今日美國》(USA Today)
  「這部充滿深度的小說最終帶來一種難忘的體驗,並提供了某種精神上的啟迪……柯慈的持久成就,在於用引人共鳴的文字創造出這一結論,既強而有力,又恰到好處,其文句常常接近詩的韻律。」──《密爾瓦基哨兵報》(The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以簡練、晶瑩剔透且哀婉的文字寫成,《恥》直抵人類處境與終極意義的核心,這是小說能夠達到的極致之一。這本書不僅改變書中的人物,也有可能改變讀者。」──《堪薩斯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
  「柯慈是一位故事大師,他試圖透過小說想像他的國家如何應對未來,同時贖回可恥的過去,並面對當下人民所需付出的犧牲。最終,他所看到的那絲希望或許稍縱即逝,且隨時受到威脅,但它畢竟仍然存在。」──《誠懇家日報》(The Cleveland Plain Deale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慈J. M. Coetzee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3年與1999年布克獎得主,為史上首位二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
  1940年2月9日生於南非開普敦,兼具德國與英國血統。他的父母將他送到一所英語學校就讀,他在成長過程中便以英語為第一語言。1960年代初移居英國,曾擔任電腦工程師。隨後赴美國攻讀文學,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1984年成為開普敦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於阿得雷德大學任教。
  1974 年發表第一本小說《幽暗之地》(Dusklands)。1977年出版《在國家心中》(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獲得南非CAN獎。1980年以《等待野蠻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在國際上取得突破。1983年以《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贏得英國布克獎與法國費米娜獎。1999年以《可恥》再度獲得布克獎。
  柯慈的作品主題經常圍繞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包括其引發的價值觀、社會現象與與行為,但柯慈認為這些故事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他的作品風格多變,構思精巧,在抑制的冷調中蘊含強烈的批判與質問。諾貝爾授獎詞形容他的作品:「雖然是非界限清晰明確,但卻無法改變任何結果。在關鍵時刻,柯慈的人物都站在他們自己背後,一動不動,彷彿無法參與自己的行動。但這種消極狀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這也是一個人對壓迫的最後反抗,在不參與的消極狀態中的抵抗。」
譯者簡介
張茂芸
  文字工作者,斜槓研究生。獲澳洲國家口譯暨筆譯檢定機構(NAATI)認證。譯作包括《半場無戰事》、《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等文學作品,及非文學類的《如何聆聽爵士樂》。近期文學類譯作為《湖中的女人》;非文學類譯作為《如何品嘗啤酒》、《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所有心情:
洪仕翰和其他134人


✸群學書展首發書✸
󠀠⠀        
#社會學根本提問:個體與社會》
⠀  
媲美涂爾幹《社會學方法的規則》、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齊美爾「最純」的社會學,就是這本!
​⠀  
「刺激學院同僚及青年思想的第一流人物。」──Max Weber
「奇特的是,今日的齊美爾對我們來說,似乎既遙遠又親近。」Jürgen Habermas
「社會研究界裡的佛洛伊德。」──H. Stuart Hughes
​⠀  
身為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齊美爾(Georg Simmel)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證明社會學應該要成為獨立的學科。他透過一連串有趣的提問,帶領我們進入社會學的世界:為什麼個體和集體的行為邏輯會不同?社會真的只是每個成員特徵的簡單相加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真的只反映了自利與利他的張力?
​⠀  
社會學不僅提醒我們個人主義思維的侷限,它還要處理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經濟、政治、傳播等領域各有專業學科在研究,那麼社會學到底在研究什麼?齊美爾指出,社會學應該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當這些互動持續進行並產生整體效應時,社會化的過程就發生了。國家、市場或階級等制度,其實都是互動關係定型的結果。由此可知,社會學並非研究剩餘的範疇,而是提供一種強調「關係」和「過程」的方法,因此任何人文社會科學,都能從社會學汲取養分。
​⠀  
關係論的立足點、對於純粹形式如社交(Geselligkeit)的深究,以及對微觀與心靈層次的重視,使得他的思想在當今的消費社會與網路時代重獲關注。本書作為其晚年的社會學著述,凝聚了其畢生的智慧,更是一本幫助讀者全面理解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  ​
✸本書特色✸
⠀  ​
▌與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並稱古典社會學理論四大家的齊美爾,在台灣首部非文集類的書籍之繁體中譯本。
▌將社會學視為眾多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共通基礎,為學科的正統性及獨立性提供獨到見解。
▌前瞻性的理論視角及關懷,使齊美爾成為當代學術及文藝界在探討關係、過程、文化、遊戲、藝術、愛情、人性等主題時,難以繞過的思想家。
▌對社會在微觀及鉅觀層次的整合、對哲學上事實與價值層次的橋接、對心靈與生命層次的關照,使本書具有跨學科的深遠影響力。
⠀  ​
✸作者簡介✸
​⠀  
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
德國猶太裔社會學家和哲學家,被譽為古典社會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與馬克思、涂爾幹、韋伯齊名。1885年,齊美爾在柏林大學擔任私人講師,講授哲學、藝術、心理學及社會學。他以散文式的書寫風格和敏銳的觀察力著稱,在國內外贏得廣泛認可。由於反猶主義等因素,他的名字在離世後一度遭到淡忘,但隨著時間推移,學者們重新發掘他的思想,使其前瞻性的理論洞見回應現今的時代議題。
​⠀  
齊美爾的著作涵蓋廣泛主題,在社會學上,其〈大都會與精神生活〉與〈陌生人〉等文章對都市社會學有重要影響。《社會學根本提問》、《論社會分化》與《社會學:社會化形式研究》則奠定了社會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他的《貨幣哲學》對現代性提出獨到診斷,在資本主義的心理層面上另闢蹊徑。齊美爾還曾經探討過時尚、調情、愛、社交、遊戲、冒險等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事物,也被認為與後現代思想有親近性。
​⠀  
除此之外,齊美爾對價值、倫理、美學、生命、性別、時間、空間等議題亦有深入討論,這在在展現出他擅長從人性及社會性的實然,跨越到哲學的應然。而其理論所重視的關係論及動態性,也與晚近的人文學科思潮不謀而合,可說是最能體現今日時代精神的古典社會學家。
​⠀  
✸譯者簡介✸
​⠀  
柯晏邾
社會學與德國文學雙碩士,譯有《荒野之狼》、《流浪者之歌》以及尚待出版的《彈珠遊戲》等書。數年來多在文學園地耕耘,能以此書回歸社會學,倍感欣慰。
​⠀  
✸校訂者簡介✸
​⠀  
鄭作彧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學術專長領域為社會理論,目前專注於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社會學的範疇
第二章 
社會層級與個體層級──通論社會學之範例
第三章 
社交──純粹或形式社會學之範例
第四章 
十八與十九世紀生命觀中的個體與社會──哲學社會學之範例
譯後記

巫鴻 (Wu Hung1945- ) 《中國藝術與朝代時間》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2022.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 Bollingen Series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