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 星期一
17:03 Hanching Chung 請重新傳文章(上次11月13日)過來抱歉沒保留,被刪去
2025.01.21 星期二
23:50 Scale Chen ..知識堆疊出的深度與厚度
淺窺陳永松的人生之道
受訪者|陳永松 / 由鉅建設副董
採訪者|邢暄、黃小芳、李茜芳
陳永松簡介:
陳永松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進入職場後捶打出一身扎實的本:同學憑藉對傳統「村莊」的現代新詮釋,於 1982 和 1984 年陸續推了「榕莊」與「唐莊」——在當時都是史無前例。憑著幾個年輕人的熱誠為當年的台中的居住環境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和創意,儼然成為八〇年代住宅建築的「先驅者pioneer」。之後因緣際會又於1985共同創辦由鉅建設,而後又有家天下、不二家、八大家、月光流域…等作品。
所學:本質思考的萌芽
陳永松自高中時就一心想念建築,他回憶起當年的學習環境,除了在初中學幾何學得到啟蒙外,洪憶萬編纂的一本有關台灣建築的著作,此書雖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著作,但在當時訊息匱乏的年代,此書也讓他埋下熱愛建築的種子。
進入東海大學後,當時東海擁有全台唯一的開架圖書館也灌溉著他的學習之路。他從中借閱過四、五百册書,也因在校住宿期間因室友們在各領域之各有所長,彼此之間經常徹夜長談分享不同的觀點。透過廣泛的閱讀和同學在不同價值觀的交流,也因此擴展了自己的知識廣度,也建立了他對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
提及在東海建築系求學的過程對他影響最深遠的老師是漢寶德教授,漢教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不僅博學且學貫中西,漢教授為他開啓了知識之門,他總是喜歡上漢先生的課,從中汲取各方面領域的知識,讓他打開了看事情的眼界。
他說道:「其實我獲益最多的可能學到所有的事物都要回到"本質"上去思考。當你知道事物的本質後,在思考上就不會受限。」
以杯子為例,一個杯子的"本質"追根究底其"本質"只是個「容器」。因為功能性的要求加上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其最後形體的呈現。舉咖啡杯的設計為例:作為一個容器在形式上可以是最常見的半圓球型但也可以是倒立的正四面體…加上不同的文化脈絡再賦予設計的概念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產品。所以設計的核心問題應先釐清事物的本質,依這個思維模式使其在創作之路變得無限寛廣。
所做:腳踏實地的先驅者
雖在校所學是建築設計,但在畢業後剛進建築事務所並沒有立即投入設計的工作。他認為不了解營造的實際問題就投入設計會很不踏實,剛好事務所在交大新校區有建築設計案,自動請纓前往擔任駐場監造工程師,在這兩年左右的時間深入營建的技術和工地實作經驗,這些經驗在往後也成為設計和實務操作上的養分。
其後到台中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班同學成立「村莊設計」並加入「營太建設」,在此期間先後完成了「榕莊」(1982年)和「唐莊」(1984年)。榕莊這個作品是一個在囊底道中心植入一棵大榕樹作為社區意識的象徵。而這樣強調社區意識的個案在當時是很新穎的設計。
唐莊則可說是其另一得意的作品,該作品把規劃配置將兩個住宅單元相扣並交錯營造出一個人性尺度空間,且因在配置上創造出一個共有空間因而使居民萌生出一種社區意識的個案,這在當時是一個深具原創性的作品。當時他伙同一群年輕人花了三個月不眠不休地提方案和一再修改方才定案,最終才有這件名震一時的作品。
唐莊在40年前(1985)獲得「台灣建築師雜誌獎」《註》評選為銀牌獎,這個作品是第一個由民間的建設公司推出而得到肯定的作品,即使到現在已舉辦近50屆大部分的得獎作品都是公共建築,在集合住宅能獲此殊榮的個案可說是鳳毛鱗角,唐莊的得獎也帶給這一群年輕人日後在各方開創自己事業的態度與信心。
《註》:「建築師雜誌獎」第二十屆後更名為「台灣建築獎」,歷屆以來屬於集合住宅得獎作品在台中市前後有三件分別為:「唐莊.1985七屆銀牌獎」「綠世界. 十屆1988金牌獎」及「家天下.1990十二屆銀牌獎」
用汗水澆灌出甜美的果實,「唐莊」這個案子當時也引起建築界廣泛的討論,許多建築系的老師都帶學生到現場參觀並討論。唐莊的完成也造就了設計團隊的群體榮譽感,身為團隊成員每一個人都因為能參與其中而感到驕傲。他回憶:「唐莊之所以成型,也必須予業主相當的肯定。因為業主給予設計者專業的信任又能充分的授權。對所有參與設計的人員而言是一件值得回味的過程,因為要從混亂中摸索一條方向來,有賴群策群力的合作,作品中許多原創性的概念就是經過徹夜反覆研討的過程中所獲致的成果,在此期間也培養了工作上的默契。在得獎感言中他也特別提及漢寶德先生在思維上的教誨,他感念:因當年漢教授教我們如何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造就了唐莊的成果。
至於由鉅建設創立的契機源於唐莊完成之後,有一位看到他工作態度的新業主,在因緣際會下而有由鉅建設的成立,「家天下」的規劃與設計於焉展開。經過一段期間也是不眠不休的投入心神,「家天下」被注入一個新的創意。此個案因應了汽車在1980年代晚期漸成為家庭必備的交通工具,停車問題在此個案中用人車分道的方式解決。
在當時因為「家天下」算是一個很有規模的大案,為說服客戶首次採用「實品屋」來說明預購的產品將來真實的尺寸與材料,讓產品直接和客戶對話,不必透過業務員多費唇舌去解說。
他自嘲:由鉅建設這個公司是創造價值分享給客戶,事後證明最大的獲利者總是我們的那些客戶和後來跟進的業者。
回想198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從「需求」的年代進入追求「品味」的年代,處於那個年代也讓這一群具有「學院派理想色彩」的社會新鮮人有機會在一個新的產業環境去實現其對居住環境的理想,他總是笑稱當時的一群「初生之犢」後來竟成為「先驅者」(pioneer)。
///所想:一路走來的堅持
在面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也造就了今天的他和他日後人生的軌跡。第一即是他看待工作的態度:腳踏實地以及高度的自我要求。所有的作品都是他一路學習、累積經驗、努力打拼而將想法付諸實行的成果,面對任何工作都絕不敷衍,並要求自己必須把事情做到好。在擔任駐場監造工程師期間發現上級在製圖上的疏忽所造成的錯誤,當時也是勇於提出來並要求上級要認錯並予以改正。當時以他的的處境要提出修正,是要有職業道德的勇氣,但此舉他認為是本份亦是責任,「職業尊嚴」也在他日後的工作上奉為圭皋。
另外,他也十分強調「論述」的能力。論述就是有邏輯地推演事情的架構,不管是在與人溝通抑或是職場工作都需要具備這項能力。做設計本身即是一個論述的過程:以人性空間為例,老式公寓的樓梯間不僅狹窄昏暗且只是各戶的大門,在這様的環境下鄰居之間基本上不會有來往。當把這樣的空間設計寬敞一些提供可以休息的寬敞平台,,加上通風採光的窗口和人們便有機會在此駐足停留,就有機會和鄰居在梯間碰面時寒暄兩句——系統性地提升社區意識。設計的重點是要把自己的想法概念清楚地表達讓別人理解,至於畫圖只是表達的其中一種方式。以論述方式不管是在概念闡述或形體描繪都可以更全面的掌握。
所感:昔日的勛徽,今日的光輝
在建築業界拼博多年的他,也在其中體會到許多深刻的感受,而這些也潛移默化地成為後來為人處世之道。
「既然想要做這個工作,就要守本分地在的工作崗位上,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任何事別去妄想那些空泛的未來,除了專注在自己本份的工作上,但也提醒:「當機會到來時,抓住它別輕易放手。」
他舉了一位英格蘭足球員麥可.歐文(Michael Owen)成名的故事:歐文當年加入英格蘭足球代表隊只是一位剛滿十八歲初出茅蘆的板凳球員,但有一場對抗阿根廷的比賽,因為他年輕且有速度而被派上場,只負責牽制對方一名主將,依球隊的默契他的角色是沒有被允許去攻門的,但剛上場不久球竟跑到自己的腳下來,一看四下都沒有同伴可傳球接應,只好自己一路帶球奔向球門連過三人把球帶進了球門,那一球被評為當屆世界杯三大好球之一。這件事對歐文當時的處境而言,其實他只是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假如他有一點々想要好不容易才下場的機會一定要好好表現…只要浮現那個念頭,相信球就不見了。所以在工作上就是盡本份,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且當機會到來時,好好把握住,千萬別輕易放手。再回想唐莊規劃設計期間那三個月,天々都是星期一,每天腦袋裡只有工作,自喻其為「麥可.歐文情境」。相較一生雖說只是短短的三個月但那段緊蹦的日子卻蘊育出一股內在的能量。
也要強調「知識累積」的重要性,因為知識在醖釀下是價值浮現的重要介質。
提及唐莊和家天下原創性的建築構想以及社區意識的經營,這些都是透過知識累積再加上一再反覆思考產生的價值。然而價值的呈現不能太理想化,也要考量到企業所關注追求利潤的前題。面對業主利益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通常的情況「理想與現實兩者往往是背道而馳。」然而唐莊和家天下這兩個案在設計的過程中竟然能在理想與現實找到一條共通之路,也就是所謂的「價值」是可透過思索加上持續探尋創造出來的。
曾有一位現代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說過:
「creation is patient research 」這句話對應當時的情境感悟甚深。
最後要提醒目前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時代,而每個時代也各有不同的屬性和性格。我所處時代是1980年代是「需求跨入品味的門檻年代」,這個年代不會重來一次,期待在學的年輕人應透過觀察與體認去掌握屬於自己時代的脈動,這個時代的脈動藴含諸多的利基(niche)和機會尚待你們去發掘開發。
《附件》
建築師雜誌獎歷屆得獎作品
歷屆得獎 | 建築師雜誌
唐莊第7屆= 1985
綠世界10屆= 1988
家天下12屆= 1990




來自"鍾漢清"的回應:
讀過了清華學生對您訪談3000字,談他80年代在台中開創的幾個pioneering proojects 。"榕莊印象最深的是,你在榕樹旁跟我和小燕說,置產划得來,200萬一間,然而當時我們可能沒餘力在台中置產。……你關於陳其寬事務所及其為人的故事,也很有啟示和有趣。……我認為我們這些人,每人說些或重述自己“成長”的故事,都會構成好的人生故事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