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Elvis 1975 a heart of gold. Clayton M. Christensen等3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Clayton M. Christensen, James Allworth, Karen Dillon著 廖月娟譯2024/01/12天下文化出版。
1. 作者簡介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1952年出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是虔誠的摩門教徒。他曾在楊百翰大學和牛津大學攻讀經濟學並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又進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攻讀企管碩士及博士學位。1992年起,即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擔任教授,研究與教學興趣主要在技術創新、發展組織能力,以及為新科技發掘新市場。他曾任波士頓顧問集團(BCG)顧問,也陸續創立了陶瓷系統工程公司(CPS)和創見研究所(Innosight)等四家公司。他曾五度榮獲「麥肯錫最佳論文獎」;著有七本書。2011年被Thinkers50選為「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詹姆斯.歐沃斯,澳洲人,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及哈佛大學商學院,並取得貝克學者(Baker Scholar)之銜。曾任職於博斯顧問公司(Booz &Company)及蘋果公司。
凱倫.狄倫,畢業於康乃爾大學、西北大學新聞所,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2011年時被社會企業Ashoka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及啟發性」的女性。
2. 譯者簡介
廖月娟,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榮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譯作為《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狼廳》、《雅各的千秋之年》、《賈伯斯傳》等。
3. 內容簡介
第一本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的書!特別收錄克里斯汀生訪談,剖析「人生三問」精義
 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名的克里斯汀生,看到許多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向命運一點一滴地妥協: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犧牲家庭生活,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原本才智過人、為人正派、目標遠大,他們的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因此,克里斯汀生在學期最後安排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一堂課,用企業理論討論三個問題: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
 「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克里斯汀生
增修版新增內容:
(1)克里斯汀生新序「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
(2)《富比士》專訪文章「 握緊船槳,航向有意義的人生」
4. 各界推薦
 這本書要比柯維的《與成功有約》更好讀。作者一方面不斷挑戰我們的思考,另一方面又為我們指點迷津。本書可謂當彼得.杜拉克遇上米奇.艾爾邦,神奇地將勵志書和企管經營書合為一體。──《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2012年最令人期待的書〈第一名〉。──美國CNBC新聞台
這不只是一本勵志書。作者不是像強迫餵食般,告訴讀者要如何改善自己的人生,而是提供寶貴的工具,讓人自行設定有意義的人生旅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本書是二十一世紀個人哲學力作。──《富比士》(Forbes)
 如果你推薦這本書給家人和朋友,即使他們不從商,也會大大感謝你。──《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本書比商學院的教科書更重要。──《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本書可謂工作人的心靈雞湯,對剛開始踏上生涯的年輕人特別有幫助。然而,如果你想要過著有意義的人生,也能從這本書得到不少啟發。──《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克里斯汀生讓我們得以洞視成長和創新的秘訣。──安東尼〈Scott Anthony〉/創見研究所(Innosight Institute)亞洲營運部部長
5. 目錄
各界推薦
增修版序 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第一版序 人生三問/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前言 展翅高飛
Part1發現生涯之樂
01如何讓你的熱情燃燒
02計畫與變化
03策略的試金石
Part2圓滿的人際關係
04時鐘滴答響
05一杯奶昔的任務
06席瑟斯之船
07經驗學校
08一隻看不見的手
Part3遠離監獄
09就這麼一次
結語 你拿什麼衡量人生
致謝 用理論預測人生情節/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致謝 謝謝你改變我對世界的看法/詹姆斯.歐沃斯
致謝 此後,我沒做出任何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凱倫.狄倫
《富比士》專訪 握緊船槳,航向有意義的人生/丹・修貝爾
〈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
 我常跟人說,我很遺憾他們不能擁有像我這樣的工作。我不但能夠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還能研究對我而言重要的問題。雖然我從未想要舉世聞名,但我研究的一個概念,也就是破壞式創新,在全世界已廣為人知,引發很多的討論,也有許多人拿來應用。這個理論描述一種產品或服務引進市場底層之後,接著無情地顛覆市場,最後取代產業本來的龍頭老大。
 我因為這個理論而出名,因此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我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最重要的一課。其實不然。我認為,最重要的一課該是每學期最後一堂課。
 在這堂課上,我請學生好好思考他們即將在人生做出的選擇:如何才能樂在工作?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以及在做選擇之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或許你沒想到哈佛教授要你思考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確需要計劃、策略與個人資源的謹慎使用。
 不妥協的人生
 我不知看過多少人走上了妥協的不歸路。你因為情勢所迫,不由得一點一滴地妥協,但這樣的妥協會侵蝕你的身心。我看過很多人接受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追求名利,愈來愈無視家人和私人生活,最後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以前,他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會這麼做。
 人生的各個層面都必須依循原則,不只是有關工作或業務的決定。自從本書出版後,我得到極多的迴響,本書的共同作者也告訴我這本書對他們的衝擊。有些人真的依據本書的理念,徹頭徹尾改變自己的私人和工作生活。
 我在搭飛機就常碰到陌生人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他們的體驗──如何把書中理念付諸實踐,進而從工作和家庭生活找到更大的滿足和快樂。他們的分享也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自己的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坦白說,我這一生也遇見不少次強風巨浪,眼看著就要偏離自己設定的航道。但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我都得咬緊牙關、挺過去,不改初衷。人生免不了考驗,然而我還是我,不會對這些挫折低頭,因此成為輸家。我也希望你能這樣。決定你要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之後,就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以達成你的人生目標。
  摘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增修版序
 人生三問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把我在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幫讀者創造圓滿的人生策略。我在「如何建立成功的長青企業」這門課中,和學生一起研究經營管理的理論,探討管理工作的各個層面。這些理論闡述事情的原因和為什麼,學生了解之後,我們就把這些理論當作透鏡來檢視個案。我們從每一個理論來檢視一家公司過去何以會出現哪些問題或機會,並預測這家公司將來可能會遭遇的情況,再用同樣的理論來預測經理人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學生藉由這種討論方式,了解為何一個扎實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各個組織層級的過去和未來:大者如整個產業、一家公司,小者如公司裡的一個單位,或是單位中的小組。
 多年來,在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我總會描述我在商學院的同班同學有何遭遇,接著進一步討論組織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個人。透過這樣的討論,我們不只用企業做為個案,也開始探討自己的人生。
 我年復一年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我們探討的,不是希望未來會如何,而是探究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是否可以用來預測將來會如何,包括什麼決定和行動會影響到我們的未來。多年來,我已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討論,我的心得當然比任何一個學生來得多。為了公平起見,我想應該把我的了悟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課堂上討論時,我會把我們研究的理論寫在黑板上,然後在旁邊寫下三個簡單的問題:
*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及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我的同學當中很少人問這樣的問題,或許他們也曾思考過這些人生問題,卻已經記不得自己學到了什麼。
 這麼多年下來,我一再發現課堂上討論的這些理論,不但可用來解釋企業的問題,也可用以審視人生的重要課題。我將在本書把我和學生發現的洞見和各位讀者分享。
  * * *
 二○一○年春天,在學期結束時,我不只在最後一堂課和學生討論人生,更受邀對哈佛商學院全體畢業生演講。這一年,有點不同於往年。站在講台上的我,因為化學治療的關係,頭髮幾乎掉光了。我向學生解釋說,我得了濾泡性淋巴癌,我父親即因此過世了。然而,我很感謝上帝給我這個機會,讓我還能站在台上,講述我如何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在自己的人生。
 我提到人生最重要的事。以我個人來說,雖然正面對癌症這種重大疾病的挑戰,但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應該想想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那天,與學生分享我的想法,讓他們好好思索人生的方向,對我而言,實在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但我希望不只那天在哈佛商學院柏頓廳聽演講的畢業班學生知道我的想法,更希望廣大的讀者可以受益。於是我請兩個人來幫忙:一位是歐沃斯(James Allworth),那學期他是我課堂上的學生,也聽了我對畢業生的演講;另一位則是《哈佛商業評論》的總編輯狄倫(Karen Dillon)。這兩位都對我的主題深感興趣。
 我們來自老、中、青三代,有著完全不同的信仰和人生。歐沃斯最近才從哈佛商學院畢業,是個無神論者。我已升格當祖父,是虔誠的教徒,做過企管顧問,也曾創業,之後則一直在哈佛商學院任教。狄倫有兩個女兒,有二十年的編輯資歷。
 這本書是我們三人同心協力完成的。我們希望本書提出的理論能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人生,並讓自己過得更好。雖然我們用第一人稱來述說,也就是用我的聲音,就像我在對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講述一樣,但歐沃斯和狄倫確實是本書的共同作者。
 人生有很多問題既複雜又困難,我不敢保證本書可提供簡單的解答,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你必須自己努力去找答案。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自己的人生,這卻是我人生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我衷心希望本書提出的理論能幫助你,讓你豁然開朗,知道人生的路要怎麼走下去,並能果決地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摘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第一版序
所有心情:
阮約翰和其他6人



In 1975, Elvis was at a car dealership in Memphis to buy a new Cadillac. While choosing his car, he noticed an elderly woman who was observing the cars with great interest but with a sad expression. Elvis approached her and asked what she was looking at. The woman replied that she was simply daydreaming since she couldn't afford a new car.

Without hesitation, Elvis decided to buy a Cadillac for her. The woman, incredulous and overwhelmed with emotion, burst into tears of joy. Elvis paid for the car entirely from his own pocket and made sure all the necessary documents were in order. This spontaneous act of generosit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pisodes in Elvis's life, demonstrating his generous nature and his desire to help others.

His friend and bodyguard, Jerry Schilling, has recounted, "Elvis was not only an extraordinary entertainer, but he also had a heart of gold. He loved to see the happiness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he gifted.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高瀬舟〉《》()是枝裕和 《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簡目及第一章 簡介曹永洋夫婦, 他的父親曹賜固與家鄉士林 學長難忘的十餘年友誼。一堂青春文學課:日本篇: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外〈高瀬舟〉〈雁〉 :曹賜固,曹永洋父子: 一堂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圖與詩。《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互動》 2025 0110 相信:



Raymond Radiguet, born in 1903, was a French writer whose short but impactful life made a significant mark o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Known for his relationship with Jean Cocteau, Radiguet became a key figure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is most famous work, The Devil in the Flesh (1923), explored themes of passion and betrayal with a rawness that captivated readers and critics alike. Despite his young age, Radiguet was considered a literary prodigy, admired for his clarity and preciseness in writing. His life and career were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avant-garde and bohemian worlds of Paris, and his romance with Cocteau added an additional layer of intrigue to his legacy.
From 1919 to 1923, Radiguet and Cocteau shared both a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that shaped much of their work. Cocteau, a renowned poet, playwright, and artist,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Radiguet’s untimely death in 1923. The young writer contracted typhoid fever after a trip with Cocteau and died at the age of 20. In his final days, Radiguet reportedly told Cocteau that he would soon be "shot by the soldiers of God," a statement that foreshadowed his tragic fate. This profound loss shattered Cocteau, who, in an interview years later with The Paris Review, recalled the immense grief he felt after Radiguet’s death. Cocteau would retreat from society for weeks, unable to process the overwhelming sadness.
The funeral of Raymond Radiguet, which took place in 1923, was an event marked by the presence of notable figures such as the painter Pablo Picasso and sculptor Constantin Brâncuși, reflecting the high regard in which he was held despite his youth. The funeral was uniquely funded by the fashion house Chanel, which added a layer of glamor to the mourning. Radiguet’s premature death at just 20 left a void in the literary world, but his work and the poignant story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Cocteau continue to influenc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20th century.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雷蒙·拉迪蓋(Raymond Radiguet),1903年出生,法國作家,其短暫而富有影響力的一生,在文學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拉迪格因與讓·科克託的關係而聞名,成為 20 世紀早期文學界的關鍵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肉身中的魔鬼》(1923 年)以一種原始的方式探索了激情和背叛的主題,吸引了讀者和評論家的注意。儘管年紀輕輕,拉迪格仍被認為是一位文學天才,他的寫作清晰、嚴謹,令人欽佩。他的生活和事業與巴黎的前衛和波西米亞世界深深交織在一起,而他與科克託的戀情為他的遺產增添了另一層神秘感。 從 1919 年到 1923 年,拉迪格和科克托建立了私人和職業上的聯繫,這對他們的大部分作品產生了影響。科克托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和藝術家,1923 年拉迪格的英年早逝對他影響很大。 20 歲時去世。這場巨大的損失讓科克托傷心不已,多年後,他在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回憶了拉迪格去世後他所感受到的巨大悲痛。由於無法處理巨大的悲傷,科克托會退出社會數週。 雷蒙·拉迪格(Raymond Radiguet) 的葬禮於1923 年舉行,畫家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和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 等著名人物均出席了葬禮,反映出他雖然年輕,但仍然受到高度尊敬。這場葬禮由時尚品牌香奈兒獨家出資舉辦,為這場哀悼增添了一層魅力。拉迪格年僅 20 歲便英年早逝,給文壇留下了空白,但他的作品以及他與科克託之間感人的故事繼續影響著 20 世紀的文化景觀。



“Tolstoy, a ruthless judge of others, fell and stayed in love with Chekhov, and so do most of us.”
~Harold Bloom

29 January, 1860
"Medicine is my lawful wife and literature my mistress; when I get tired of one, I spend the night with the other."
Born in Taganrog, a port city in Rostov Oblast, on this day in 1860, Russian physician, playwright and author Anton Pavlovich Chekhov (29 January 1860 – 15 July 1904). https://youtu.be/_jFxtEb0fXI
Besides his well received short stories, along with Henrik Ibsen and August Strindberg, Chekhov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one of the three seminal figures in the birth of early modernism in the theatre.
He is shown here in 1889 in a photo by V. Chekhovskii.

DeepSeek, a Chinese AI company, is under investigation by OpenAI and Microsoft for allegedly using OpenAI’s data to train its own models via distillation, a technique that extracts data from larger models.
Microsoft security researchers detected suspicious data exfiltration, potentially linked to DeepSeek,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have violated OpenAI’s terms of service.
OpenAI is tak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tect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th concerns over the theft of AI models by foreign competitors, including companies from China.



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

是枝裕和 洪于琇


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




是枝裕和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是枝裕和 張秋明


是枝裕和 《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是枝裕和 李文祺


與希林攜手同行



是枝裕和 呂宜庭

平路──和 Dan Huang 。

在台北過年,漸漸有固定的行春路線。
初一或初二,選一日。搭捷運,雙連站下車。走到文昌宮,走到臨濟護國寺,走到保安宮、孔廟,再到行天宮,捷運返。
一年一度,一期一會,儀式感十足,喜慶感也十足。
逢廟皆拜,相信無損梵行;情與無情,祈願同圓種智。
一路,確實是這樣想的。
祝大家如意吉祥。
(照片是今天下午護國寺,混入亂入,做了晚課)

日本篇: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外〈高瀬舟〉〈雁〉 :曹賜固,曹永洋父子: 一堂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圖與詩。《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互動》 2025 0110 相信:


曹永洋

難忘的一次旅遊 2

以下我要寫自己了。雖然我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但是因為祇讀了一年,開始躲空襲。記得母親背著小弟龍彥,與二姊秀君和我,常從士林走向草山(後改名陽明山)去農家住。因為1943-45日本快要敗戰前幾年,美國轟炸機開始在台灣各地陸續轟炸,甚至總督府和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也炸了。新公園空襲那天,在總督府工作的人員,躲在新公園開闢的大防空壕,結果炸彈落在洞口,竟把防空壕的出口堵死了。我小學恩師陳寶玉老師留學早稻田大學回來的胞弟,不幸成為喪生的一人,未婚妻是宜蘭羅東高女的美佳娘,成為戰亂時代無緣的苦命鴛鴦…。

運筆至此,我要回想伴隨校友師長的日本之旅。除了大阪、橫濱、東京、京都、名古屋等大城,其中竟有三次是遊覽北海道。日本這個國度乾淨美麗,人民守法,有禮貌,治安又好,會日語的人,問路或依地址訪問親友,他們甚至會暫時拋開身邊的瑣事,親自帶領你去,直到你找到親友。

那次搭船由瀨戶內海往森鷗外一篇名作〈高瀨舟〉的啟程航碇,這個資料寫著張鳳學中年男子的導遊,用他渾厚的男中音開始道出這個十分悽涼悲哀的故事。我心理不由得大驚,因為這是家君曾經譯出的一篇名作。我一邊聽,一邊想,在幕府時代犯有重罪的犯人,經過審判定讞的囚犯,一律送往這裡。

(有如台灣關政治犯的火燒島,但多半還是有刑期,縱然是無期徒刑,如施明德,在總統崩狙時也有特赦。最後在多次絕食,也被灌食活下來。西伯利亞也有這樣的監獄,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就曾被送到冰天雪地的牢獄,他的名作《罪與罰》寫的就是這種經歷。)

在這位導遊說完這個故事,我大膽地請他為大家唱〈 荒城の月〉這首名曲。因為早期日本人把西洋民謠填作日語歌詞,使得這首〈 荒城の月〉也被誤作是抄襲之作。其實作曲是留學德國的天才作曲家瀧帘太郎作詞,土井晚策二人合作的名曲,日後傳誦全世界。而且瀧帘太郎英年26歲死于肺結核,德國當地甚至為他立了紀念石碑,上面鐫刻其生平簡歷。名畫家,也是傑出的作家何懷碩教授在〈自卑的罪孽──讀《菊花與劍》隨想〉,認為它是傑作,歌詞也十分優美。他憑記憶寫出如下歌詞:〞歲月如流春已去,消逝花叢里,狂歡時節最難忘,燕爾新婚時,荒城繁華今何在,歡聲已沈寂,悠悠往事如雲煙,朦朧月色里。秋來大地顏色變,披上紅衣衫,雁行成群天上過,年年復年年,逝水流光逐飛鳥,明月照高天,月色茫茫成影暗,無語對愁眠。〞

吟詠人生的無常,有如櫻花綻放,璀燦耀眼,旋即凋零,何等哀傷淒美!

原來這位導遊在國內就讀一所五年專科時,在學校合唱團里就是獨唱的男中音。船行瀨戶內海,想到高瀨舟這篇淒美的傑作,有如置身當年這些也許一生都要孤島度過漫漫無望的人生,更領略日本文豪森鷗外對人生的觀察是何等細密深入!

人生原本是一次逆旅,但是這種切身的體驗,卻是可遇不可求啊!

2024 12-31 歲暮

----

高瀨舟船是京都高瀨川來往的一種小船。德川時代(*1),京都的罪囚凡是被定讞放逐荒島的時候,

照例要通知犯人的親屬到監獄裡來的,並允許他們在那兒話別。


然後把犯人押上高瀨船,而後送往大阪那個方向去。押送犯人的是京都町奉行部下的公差,依循慣

例,公差可以從犯人的親族中選擇一個適當的人隨船同往大阪。雖然這並不是通過上司的核准,

不過是所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一種默許罷了。


當時被定讞放逐荒島的罪囚,不用說,都是被認為犯下滔天大罪的,然而歸根就柢,並不是為了強盜,

殺人放火這類凶惡的人物佔多數的。高瀨船上的犯人,多半是由於一時的錯誤,出乎意表地闖下亂

子的。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吧,那不過是當時管叫相對死的所謂殉情,殺了情人而自己卻活下來

的這類男子罷了。

載著這一類罪囚,在敲打的晚鐘鳴響聲中, 划行出去的高瀨船,一面望著河的兩岸鱗次櫛比的京都城

中墨黑色的舊屋,一面往東橫過加茂川朝下划行, 在這艘船上,犯人和他的親屬通宵達旦地訴說自己

身世的不幸,他們說的總是那些懊悔莫及的老話,押送犯人的公差在旁聽了這些話,自然就能更詳細

地明白犯人的家庭及親族悲慘的境遇,這些都是在町奉行公堂上只聽皮毛的口供,或者在衙門公案上

一邊唸著供詞的官吏,做夢也料想不到的苦況。

因為擔任公差這項職務的人,也有各種不同的性格,所以這種時刻,有認為討厭,想捂住耳朵面對這些

事表示漠不關心的泠酷公差,但卻也有同情人家的可憐,雖然為了職務上的自尊不便表露在臉上,暗地

裡私自傷心的公差。基於種種情況,偏巧碰到特別心軟的公差,押送那些處境格外悲慘的犯人和他的

親屬,一定會禁不仕潛然落淚的。因此押送高瀨船的這件差事,町奉行衙門的公差們是把它視為憎

厭的工作而不願意去做的。

年月已經不太清楚,大約是白河侯在江戶掌政的寬政年間的事吧。 智恩院的櫻花在晚鐘聲中飄然落

下的一個春日的傍晚,有一個不曾有過的稀奇的犯人,被押上了高瀨船,他的名字叫做喜助,三十歲

上下,是一個四處流浪的遊民。不用說連被叫到監獄裡會面的親人也沒有,所以他在上船的時候也

是孤零零一個人的。

這次奉到押送命令而和他一同搭船的公差——羽田庄兵衛,只聽說喜助是手刃胞弟的罪囚而已。卻

說從牢裡帶到碼頭之間,看到瘦筋筋,臉色蒼白的喜助的舉止是那麼老實、那麼溫順,把自己當作政府

的官吏敬待,無論什麼事都恭恭敬敬地,而且那種態度,又不像是在犯人之間所經常習見的,刻意裝出

溫順對於權貴極力取媚的樣子。

庄兵衛覺得有些奇怪,上了船之後,不但在職務的表面上看守他,而且繼續不斷、仔細的留意喜助的行

動。

那天在傍晚時分,風就停歇下來,遮蔽了天空的薄雲,使月亮的輪廓顯得朦朧起來,那是讓覺得漸漸逼

近的仲夏溫煦氣息,彷彿從兩的土裡,從河床的土裡,變成霧靄瀰漫昇起的一個夜晚,打從離開下京的

街道,橫過加茂川的時候開始,四周一片沈寂,只聽得到船頭破浪前進的細微水聲。

乘船睡覺這件事,對犯人來說也是允許的,喜助偏不想躺臥下來。他只是仰視著雲彩的濃淡,時而明亮

時而暗淡的月亮而默然不語,他的神情看來明朗,而眼睛微微有光。

庄兵衛雖然不從正面盯視他,可是眼睛卻卻沒有離開過喜助的臉。而且心裡反覆在想: 奇怪啊,奇

怪,這是因為喜助的臉龐,無論從上下看也罷,還是往橫看,都是顯出很愉快的樣子。甚至使人感到倘

若不是對公差稍有顧忌的話,也許真會吹起口哨,或哼起小曲子來呢。

庄兵衛心裡想著,過去自己不知多少次擔任過高瀨船的押送工作,可是載送的罪囚,幾乎每次都是露出

同樣悲慘的可憐相。可是這個男子究竟為了什麼,臉上露出好像搭乘了觀光船那樣的神情,罪名聽說

是殺了自己的胞弟,就算他的弟弟是個惡痞吧,不管事情如何,殺了胞弟,在情理上說當然不會很舒坦

的。

這個臉色瘦削男子,就像那種完全缺乏人性,世上少有的惡痞嗎?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如此,說不定發

瘋也未可知,不!不!如果是這樣,怎麼連前後不符的話或舉動都沒有呢?這個人倒底是怎麼回事?


對庄兵衛說來,喜助這種態度是愈想愈令人費解的。

過了一會兒,庄兵衛忍不住問道..「喜助,你在想什麼來著?」回了一聲..「是」而朝四處環視

的喜助,好像認為被公差察覺了什麼事,而怪罪於他的樣子,便端坐起來,探望著庄兵衛的臉色。

庄兵衛感覺到了,好歹總要說明一下自己突然問話的動機,用以表示在職務以外要求他答覆的無

理,因此就這樣說:「沒什麼,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緣由才要問你。老實告訴你,我很早就想要問去

外島的心情。過去我用這艘船載送過很多人去外島,那是各色各等的人哪,可是任何前往外島的人不

免都會感到有些悲傷,他們和那些為了送行而一起搭船的親人,總是徹夜哭哭啼啼的。不過看你的樣

子,好像並不擔心要去外島的樣子,你究竟是怎麼想呢?」

喜助微笑了。「承您這麼關心我,真是感激不盡啊!不錯,到外島去,在別人看來是一件悲傷的事,那

種心情我也能體會的,但是因為他們是過慣好日子的人,京都是很好的地方,過去我所吃過的苦頭,不

管什麼地方都不會有吧。承蒙政府的恩典,饒了我這條命,把我遣送外島,外島即使是一個苦哈哈的地

方,也不會是鬼住的大荒島吧,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一個能讓我安住的地方。這次政府要我住在

外島,我現在要在政府所說的地方安住了,這件事我比什麼都還感謝哪。

再者,我這樣瘦弱,可是從來生過病,所以到了外島,不管幹什麼苦活,我想一定不會弄壞身子的。還有,

這次安排我去外島,又領了兩百文盤纏,這筆錢現在也帶在身上。」這時,喜助一邊說著一邊把手放在

懷裡摸著。被判流放外島的罪囚,都發給兩百文銅串錢是當時的一種規定。

喜助接著說:「不得不告訴你一些丟臉的話,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把兩百文錢,拙在懷裡放著,想要

找個地方工作,一旦找到了,馬上不辭辛勞地幹著,人家給我的工錢,總是到了手裡就光了,非交給人家

不可,雖然可以用現款買東西吃的時候,還可以說是我手頭寬裕的時候,通常還債之後回頭還是跟人家

去借的,可是坐了牢之後,不用工作也給飯吃。

單是這一點,我對政府已經說不出的過意不去,而且出了監牢,領到這兩百文,如果還是照這樣吃官飯

的話,那麼這兩百文就殫以不必花用而隨身攜帶著,把金錢當作自己的東西而帶在身上,對我來說是平

生第一遭的,去外島以前,不知島上有什麼事,我倒很希望把這兩百文,當作將來在島上做事的本

錢。」喜助這樣說著,就停住了。

庄兵衛說:「嗯,原來如此!」可是因為聽到的事,太出人意表,所以庄兵衛一時什麼都說不出來,不

聲不響地沉起來。庄兵衛已年近不惑之年,妻子已經給他生了四個孩子,而且母親也還在世,一家有七

口人要吃飯,他向來被人稱為小器,生活過得那麼節省,衣服除了職務上要穿的之外,差不多只有備齊

一件睡衣而已,可是很可惜的,太太卻是從富商人家那兒娶來的,雖然太太原來有心要共度艱苦的日

子,到底因為有一個有錢的娘家,加上素來被人疼愛而養成的習氣,所以不會省吃儉用而讓丈夫感到滿

意。

往往到了月底,生活費就有入不敷出之感,這麼一來,太太就會秘密地從娘家拿錢來貼補,這是因為丈

夫異常討厭借債的緣故,這件事到底還是瞞不過丈夫的。因為庄兵衛就是過什麼五大節,就從岳母家

拿東西,孩子過什麼七五三節,就從岳母家拿衣裳,連這個也覺得過意不去,如果察覺到伸手請娘家來

填補家計的虧空,當然是不痛快的。本來就無意要破壞彼此和睦的羽田家,時時會掀起風波,也是為了

這個緣故。



----
第一章 簡介曹永洋夫婦, 他的父親曹賜固與家鄉士林




1.1曹永洋夫婦: 父親,師長,朋友


1.2 曹永洋訪談

「永遠」是一種虛妄的幻想。


當年以為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情,可是年紀愈大,愈知道自己的渺小和無能。


而當初所期盼的,得到之後覺得不過爾爾,反倒是當時以為不值得一顧的小事情,卻日日夜夜啃蝕我們的心。



人想寫回憶錄的雄心,容易自反而縮


收錄數篇訪問稿


interviews     陳文發, 聞孚(香草山)   曹永洋老師訪談  最近已開始著手寫《憶往錄─—寫給今世有緣交會的靈光》約2015《240~500》。唐山;     淋漓盡致, 十年之後回顧;  每日新境 ;衆生中的愛人 ,   重新出發……It only exists once. AT THAT MOMENT...《九彎十八拐》2024年七月一日編後記,推薦父親節以東方白《父子情》紀念。   曹永洋  《東方白の文學心路》 「漢清講堂148」 2017-04-22; 鍾漢清《東方白の台大生活 》「漢清講堂149」 2017-04-21


淋漓盡致 


  曹永洋  最近已開始著手寫《憶往錄─—寫給今世有緣交會的靈光》


老師訪談




每日新境 衆生中的愛人  ,唐山 香草山 十年之後回顧 重新出發……It only exists once. AT THAT MOMENT...《九彎十八拐》2024年七月一日編後記,推薦父親節以東方白《父子情》紀念。   曹永洋  《東方白の文學心路》 「漢清講堂148」 2017-04-22; 鍾漢清《東方白の台大生活 》「漢清講堂149」 2017-04-21




東海的人與書 (74):

曹永洋先生除了最著名的新潮文庫中的編書與著書之外,對於傳記也很用心,包括為他老師徐復觀編遺作或寫簡易年譜,或為徐的行為做合理化的說明.......。

我的書都是一版就進入書庫、物流或二手書店了。有時想想,朋友印我的書鐵定虧本,如果厚著臉皮一直寫下去,不是害人害己嗎?」

      曹永洋老師在士林中學擔任國文老師30年之久,作育英才無數,令學生無限懷念。曹永洋後來主持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為引進西方思潮,貢獻卓著,他也曾為本土人物作傳,對人文學術影響深遠。如今他已屆86高齡,依然筆耕不輟。





 Psychoanalysis at the movies


“KOMOREBI: The Japanese word for the shimmering of light and shadows

that is created by leaves swaying in the wind. It only exists once, AT THAT MOMENT.”


Kōji Yakusho being Hirayama in Perfect Days, by Wim Wenders, 2023

吳先生,看了七月一日的《九彎十八拐》編後記,談曹老師推薦的東方白,很感動。從我這兩天在Facebook 的發言,或可知我要編一《曹永洋先生師友記:老曹傳奇或他與我們》“曹永洋師友記‘’,希望不輸給“ 《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由於我九十多期才有貴刊,可否煩請轉告黃春明先生,希望貴刊有人撰寫“ 《曹永洋與九彎十八拐》”,最好年底前給我。 代向黃老師和編輯部問候。  鍾漢清敬上


與執行長李賴参加新書發表會……顧問曹永洋是該書作者之一;目的是看看曹先生,並感謝他時常推薦名作給   刊/。轉載。不久再度收到曹先生的信,一篇東方白《父子情》的長文,希望刊載以饗讀者……空白處表達對我們参加發表會的謝意,並敘述東方白與黃春明七等生三人曾經合影,要合寫小說集的壯志……。

顯然不知道《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幕後最大推手是曹永洋。.....



149 東方白の台大生活 鍾漢清 2017-04-21



148 東方白の文學心路 曹永洋 2017-04-22





還沒見過曹永洋先生 (1937~),還沒讀過他寫的本土人物的傳記,有點遺憾。
曹永洋先生在1973年 (台北:志文;離開東海13年頭) 的譯作《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The Film of Akira Kurosawa by Donald Richie )中的 的《介紹"黑澤明電影"緣起---代譯序》中說,".......東海曾是我的魂夢之鄉。我的人生的方向和誓願要走的文學之路是在那兒確定成形的。" (p.16) 他父親在行醫之餘,翻譯Gibbon的 《羅馬帝國衰亡記》。

nterviews     陳文發, 聞孚(香草山)   曹永洋老師訪談  最近已開始著手寫《憶往錄─—寫給今世有緣交會的靈光》約2015《240~500》。唐山;     淋漓盡致, 十年之後回顧;  每日新境 ;衆生中的愛人 ,   重新出發……It only exists once. AT THAT MOMENT...《九彎十八拐》2024年七月一日編後記,推薦父親節以東方白《父子情》紀念。   曹永洋  《東方白の文學心路》 「漢清講堂148」 2017-04-22; 鍾漢清《東方白の台大生活 》「漢清講堂149」 2017-04-21
本書書前附曹賜固先生 (Books 書海微瀾: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賜固, 曹永洋))翻譯普希金的《小鳥》:
我在異國的街隅
謹守著故鄉令人懷念的習俗
在明朗的春天的祭日
放走了一隻小鳥
雖然是一隻活生生的鳥兒
我卻自由地做到了
心胸深深被慰藉著
不平的牢騷也靜息了


2016.4.3 補:2015年認識曹永洋學長,與他有許多次的互動,可惜姻緣多寫在他處。

*****

謝謝分享,不知道如何跟文發兄致謝--約2月前,曹學長與他來訪,而我可能出外午餐,不遇,很可惜。文發兄能將曹學長提到的那樣多人的名字和事情,寫出來,很不簡單:我經常在曹兄的談話之間,請他告訴聽者,那些人物的名字怎麼寫,因為我們通常看文字認人.....曹兄深藏不露的不少,我舉關於胡適的2例,譬如說,他上次來參加胡適之先生紀念會時,並沒提這:"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胡先生的同學當陽明山管理局的主管,請胡先生題"亭"名等 (這些人事可參考我的blog: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我更要謝謝志峰讓我們了解曹學長的世界之一層面。再謝。




http://tunghaifriends.blogspot.tw/2016/01/3.html



《》

  


1.2.2

陳文發 作家書房·2016 多少往事堪重數 藏書補簽名

 


還沒見過曹永洋先生 (1937~),還沒讀過他寫的本土人物的傳記,有點遺憾。
曹永洋先生在1973年 (台北:志文;離開東海13年頭) 的譯作《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The Film of Akira Kurosawa by Donald Richie )中的 的《介紹"黑澤明電影"緣起---代譯序》中說,".......東海曾是我的魂夢之鄉。我的人生的方向和誓願要走的文學之路是在那兒確定成形的。" (p.16) 他父親在行醫之餘,翻譯Gibbon的 《羅馬帝國衰亡記》。本書書前附曹賜固先生 (Books 書海微瀾: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賜固, 曹永洋))翻譯普希金的《小鳥》:
我在異國的街隅
謹守著故鄉令人懷念的習俗
在明朗的春天的祭日
放走了一隻小鳥
雖然是一隻活生生的鳥兒
我卻自由地做到了
心胸深深被慰藉著
不平的牢騷也靜息了


2016.4.3 補:2015年認識曹永洋學長,與他有許多次的互動,可惜因緣多寫在他處。

*****

謝謝分享,不知道如何跟文發兄致謝--約2月前,曹學長與他來訪,而我可能出外午餐,不遇,很可惜。文發兄能將曹學長提到的那樣多人的名字和事情,寫出來,很不簡單:我經常在曹兄的談話之間,請他告訴聽者,那些人物的名字怎麼寫,因為我們通常看文字認人.....曹兄深藏不露的不少,我舉關於胡適的2例,譬如說,他上次來參加胡適之先生紀念會時,並沒提這:"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胡先生的同學當陽明山管理局的主管,請胡先生題"亭"名等 (這些人事可參考我的blog:胡適之先生的世界)。我更要謝謝志峰讓我們了解曹學長的世界之一層面。再謝。




http://tunghaifriends.blogspot.tw/2016/01/3.html






多少往事堪重數

陳文發·2016年1月11日

作家的書房(曹永洋 篇)


多少往事堪重數



和曹永洋老師相識多年來,每每提及要去他居所拜訪,請他談談寫作與書房的話題,他總是說四十幾年的老公寓,亂七八糟、無法見人。我們經常約見面的地點,不是在他住家附近,工作十多年志文出版社的大客廳,就是在他住家另一頭的天母書廬,這兩地似乎可說是他居所之外的客廳與書房。





九月六日,早上九點半,我帶著幫他在網拍上購得季季老師寫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前來志文出版社按門鈴,進到出版社的客廳坐下後,張清吉先生的女兒,端來杯熱茶說:曹老師家住在大馬路對面的巷子裡,應該快到了。她走回編輯部,聽到她打電話給曹老師的說話聲,不一會她又走出來告知我:他以為是約十點,不過他剛出家門,走幾步路馬上到。她要我先坐會喝口茶,也可看看座椅後方幾櫃志文歷年出版的書籍。正當我來回推移著活動式書架,發現內層書架上的書籍,有好多是我未曾看過的世界名著時,曹老師已來到客廳,他向張小姐寒暄後,我與他坐在桌角的兩邊,開始閒談起來。




曹永洋與新潮文庫叢書合影


他從提袋中取出一本相簿,翻開一張張向我說明照片裡的人物是誰: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這張是林宗義,他是首屆總統文化獎得主,我寫過他的傳記《林宗義的故事—化悲情為大愛的人生路》,他父親是林茂生博士,二二八時被秘密殺害,他大哥林宗正早逝,妹妹林詠梅是東海第一屆外文系,弟弟林宗光是東海第四屆政治系。這張是史明最早的一張照片,還是嬰兒時期,他老家也住在士林街上,他父親當過板橋林家的管家,他從母姓,五十三歲就過身了,父親本姓林,名濟川,八十三歲辭世。2015年史明先生出版回憶錄,在童年和早稻田部分很精采。 (末2行遵曹永洋先生吩咐,更正、補充。2016年2月21日,鍾。《史明回憶錄》2016年2月27日正式發表)



他一頁頁往下翻,持續說著:這張是我年輕時還未結婚前在合歡山拍的,這張是我父親曹賜固畢業於日本岩手醫專的畢業照,這張是我曾祖父曹迪臣,這張是林熊祥,他是林衡道的父親,我和林衡道的太太杜淑純女士還有往來,他是杜聰明博士的女兒。當他還要往下繼續說明時,我整個腦袋不停地冒出問號,這無關書房與寫作的話題,我非常不好意思地打斷,插話問他:您是哪一年來志文新潮文庫工作?他說:是一九九O年,當時公立學校教師,教滿二十五年即可退休,也剛好薪水調高,又趕上施行月退金制度。我年輕時脾氣壞,不會用丹田發聲,常患感冒,支氣管的老毛病一再發作,把喉嚨弄壞了,差點成了榮總無聲俱樂部的會員。私立淡江中學教了三年資歷不算,從士林初中教到中正高中整整二十六年,五十三歲那年,申請退休,現在成了領十八趴的全民公敵。










志文出版社的大樓,是畫家林崇漢所設計。













說到教職退休後:我向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先生,毛遂自薦要到出版社工作,我和我太太鍾玉澄老師,與張先生原是讀者與譯者的關係,後來變成朋友,張先生這一聽,面色有些凝重,我向他表示,我試看看好了,如果不能勝任,我會自動辭職。往後每星期一、三、五到出版社上班,寒假休一個月,暑假休兩個月,讓我更有時間寫作,十二年間,寫出七本人物傳記,在新潮文庫任總編輯的編輯檯上,從新潮文庫第二百四十號編到五百多號,加上其它推理小說等書系,共計編出二百多種,從台灣出版業全盛時期,直至漸漸走下坡才離開。之後持續投入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也為張良澤主編之《台灣文學評論》季刊,以及其他朋友出書前的校對志工,最近已開始著手寫《憶往錄─—寫給今世有緣交會的靈光》希望能在離開人世之前完成。




gt


我問:幾年前曾聽您說,離開淡江中學是因為打學生的關係?他說:那是原因之一,在我去年出版的《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有篇〈悔〉就是寫這段往事。東海中文系畢業那年,其實可以透過我父親的關係,去士林初中教書,因我父親是士林初中創校委員,邵夢蘭接任校長後,要與地方搞好關係,曾請我父親去擔任駐校醫師,但我因沒教書經驗,怕傷我父親的清譽,經我父親的朋友,淡江中學數學老師陳添居先生,介紹去淡江教書。當時淡江中學的校長陳泗治先生,也在士林教會當牧師,是非常有名的鋼琴家,〈台灣光復歌〉即是他作的曲,他在日治時代就像呂赫若一樣,也去日本留學,攻讀音樂。他是社子三角埔人,早年社子還屬於士林區,兩岸間有座吊橋,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拆除,現在劍潭捷運站的造型,即是原來士林老吊橋的樣貌。

































曹永洋與他父親曹賜固醫師的作品













他說起早年在淡江教書的往事:那時代,只要大學畢業,不用考試,經人介紹就可以教書,我在淡江三年教過文星書店蕭孟能的公子蕭廣仁,從初一教到初三,在學校也曾看到讀高三的吳炫三,在進校門口右手邊的餐廳二樓畫畫,他的美術老師是陳敬輝,就是王昶雄《奔流》小說裡的男主角,他是馬偕的大女兒偕瑪連嫁給陳清義牧師後沒生,抱養來的養子,他留日與日本女子結婚也沒生,抱養的女兒陳淑貞我也教過。馬偕的二女兒偕以利也嫁給台灣人柯維思長老,他兒子柯設偕,曾任代理校長,當年在淡水街上,還能經常看到偕以利,她四季都穿全身黑色衣服,拿一隻黑色洋傘,她見人都以兩句「平安、平安」打招呼,淡水人稱她平安婆。







在淡江第三年,我住進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體育館裡的單身宿舍,出來就是馬偕墓園,馬偕早期的學生郭馬西也葬在那裏,其它都是與馬偕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牆外是早期外僑公墓。我記得那天是初春黃昏,吃過晚飯在球場散步時,看見兩個住宿高中生,拿著竹竿在打架,把他們叫過來問話,他們說是在玩,我說萬一不小心刺到眼睛怎麼辦?就讓他們回去。隔天一早,吃完早餐,學生已陸續抵校早自習,走回宿舍的路上,我看到兩個男生蹲在升旗台的台階上竊竊私語,我認出其中一個就是昨晚拿竹竿打架的學生,另一旁體格碩壯的男生,眼睛狠狠瞪著我,臉上顯現出輕蔑不屑的表情,我感覺昨天那個被我糾正的學生,正跟他嘀咕甚麼。我那時年輕氣盛,教了三年書,還沒學生敢用這種眼光瞪我,實在憋不住這口氣,我叫那碩壯的男生過來,他大搖大擺,傲慢神氣地走過來,我問他你瞪我幹甚麼?他說我沒瞪你呀!我看他這種傲慢的態度,竟動拳頭,一股勁的往他臉上揮過去…………







去年在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的著作《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中,看到一段他描寫中正高中的國文老師:「高中三年,對我影響最大的國文老師曹永洋,出身士林教育世家,是史學家曹永和的堂弟。上課時,曹老師經常引介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偶爾岔題聊到歷史與政治,他黝黑精瘦的臉上,會擠出深若美國大峽谷的皺紋,順便飆句台語三字經。有次,他講到激動處,忍不住握拳猛力捶打桌面,嚇醒不小心睡著的同學,他以為被老師點名,趕緊自動站起來喊「有」,惹得全班哄然大笑。」他接著往下寫道:「曹老師是我們那年代的「麻辣鮮師」;對我而言,他是大人世界複雜知識的一扇窗戶,....他不時在課堂上,稱讚我的作文「有想法」(天知道,十七歲的我,除了急著想把馬子,嘗試交換體液的滋味,哪有甚麼真正想法)……他上課時滔滔博引史懷哲、居禮夫人、尼采、叔本華、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的名句,那些外國人的名字,那些課本沒教的人性故事,支撐了一段寂寞的,懵懂的,挫敗的,家庭關係日益惡化的青春期。」





曹永洋與他太太鍾玉澄老師的翻譯作品



向曹老師提及這段描寫他的文章,他微笑的回說:我朋友看到黃哲斌寫的這本書,說我人長得這麼斯文,怎會譟幹六譙?他怎會把你寫成這樣?我說我大概就是他形容的樣子,所以我不教女生班。前陣子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碰到前任蘋果日報社長杜念中,他得知廖志峰是中正高中畢業,詢問之下也是老曹的學生,他跟廖志峰說他高二時被老曹K過,他可能被我修理過,但我已不記得了。其實我教書三十年沒拿過藤條,被我用拳頭修理過的都是特殊案例,有一個學生高三下時,帶小叔來辦公室找我,說他父親中風,沒心情上課,要辦理休學,要以同等學歷考大學,當時我住家樓下被開印刷廠,日夜不得安寧,沒去他家探訪,便為他辦理休學。




隔沒兩天,他父親來學校找我,他是士林街上打石仔,兩隻手臂比我這打羽球的還要厚實,我說您不是中風,躺在醫院嗎?他邊罵邊跟我道歉:那個畜生,幹伊娘、駛伊娘咧,我從來沒生病過,昨天在家用皮鞭抽了他一頓,還給他兩拳。原來那位冒充小叔的家屬是學生找來的臨時演員,為了這學生我只好放下身段,經過一關關困難,幫他辦理復學。還沒半個月,他又和同學打架,我衝到教室,兩人已經打完,怒火中燒,跳過去重重給他兩巴掌,他驚慌退了幾步,其他學生都嚇呆了。隔天他問我,兩個人打架為什麼只打他一個,我說這兩巴掌就算在騙我你父親中風,為你辦休學、復學的份上。他畢業後來家裏找我幫忙,說他父親不准他重考,要他去做粗工。如要補習非得考上醫學系,不然要把他打死。我去打石場找他父親勸服讓他補習重考,隔年考上中興農推系,他去台中之前曾來辭行,聽說他後來當了大飯店的主廚,這段經過也收入在隨筆裡的〈土球‧驢子‧大樹〉。












曹永洋自購書籍,放在書店寄賣推廣





說到這裡,已將近中午,隨他過馬路走一段緩坡來到天母書廬,先逛逛店裡的新書,發現有兩大疊《作家的書房》與廖志峰的《書,記憶著時光》放在顯著的平檯上,這時我才想起他曾在電話中,說他自購這兩本書,放在書店裡寄賣,因小書店進不到貨,他再以賣出去的書款,在店裡購買其它新書。在書店旁的麵店吃完午餐後,回到書店的座位區,曹老師點了兩杯百香果汁後,緊接繼續問他:這裡可以說是您的書房?他嘴角微微上仰,笑了一下說:有朋友來天母就約在這裡見面,這裡夏天有冷氣,我寫作都在天母圖書館,我說:那這裡比較像是您家的客廳,可以形容一下您家客廳以及書房的狀況?他說:我家客廳沒這麼大,客廳裡一張長桌、沙發、電視,還有孫子的小書桌,反正很亂,書全堆在單人房裡,我太太經常問我買那麼多書幹嘛!以後要留給誰?我說以後就想辦法整車載給二手書店好了。



說到書房,他說:前陣子買到一本鍾肇政幫林佛兒的林白出版社,翻譯連城三紀彥的推理小說《一朵桔梗花》,內有篇鍾老翻譯序文寫道,那時林佛兒在辦《推理小說》雜誌,建議鍾老也寫推理小說,鍾老說翻譯了這本推理小說之後,才知道我不是甚麼東西都能寫。鍾老、葉老也幫志文翻譯過推理小說,那時林衡哲從美國寫信給張清吉先生,要他卡差不多咧!說他們兩位是台灣文壇大老,叫他們做翻譯工作,簡直是殺雞用牛刀,他可能不曉得鍾延豪車禍後,鍾老一毛錢都拿不到,還賣掉他父親留下的房子、土地,當時他非常需要錢,瘂弦也很幫忙,只要鍾老投給《聯副》的稿,聯合報系世界各地的報紙副刊全部轉載,讓鍾老多賺點稿費。
















天母書廬窗外一景






以前曾聽您說,陳映真是鍾老介紹您認識的?他說:沒錯,我一九六一年服役回來,看到鍾老在《中央副刊》連載,《濁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濁流》,配有名畫家李靈伽的版畫插圖,當時我還未曾親眼見過女性的裸體,初讀相當震撼。陳映真也是這時與我分別寫信給鍾老,鍾老回信說,有一個人一定會成為你的好朋友,經通信介紹,和陳映真從那時開始成為朋友,一直到後來同是《劇場》、《文季》寫稿的朋友,在文友中陳映真寫給我的信最多,約有一百多封。



轉回到他為何脾氣經常暴怒的話題,他說:來到士林初中,邵夢蘭校長的高壓政策,讓每個教師壓力都很大,她曾在週會,對著全校師生說:「老師生來就是要挨罵的,你嚴,現在學生罵你;你鬆,將來會到墳上罵你。」我很會教書,但不會管學生,對學生採開放政策,教高中部時,學生沒幾班,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校長就坐在那裏,後來辦華嚴、莊嚴出版社的范姜星釧當時是高三我教的學生,他可能不知道我給他操行甲等,是經過一番奮戰。校長在一旁說曹先生,這個學生是不是能打乙等,我說不行,這學生我打甲等,是我考量他平常的行為,不是隨便打的。那時校長已開始注意到我上課的言論,校長室可收聽到各個教室老師上課的情形。他說到這,我狐疑的說:那麼多間教室,怎麼可能全部監聽得到?他似乎有些激動,大聲說:怎麼不可能?我隨筆裡有篇〈多少往事堪重數〉裡面有寫到「領袖事件」。




他接著急速轉彎,談到陽明山管理局局長:周象賢是第二批庚子賠款,六十名中排第二十名,去美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回到中國沒當工程師,從政當了杭州市市長,當時江學珠是杭州女中的訓育組長,邵夢蘭是她的學生。我說這跟士林初中有何關係?他回說當然有關係後,接續著說:陽明山管理局只有周象賢和早年創辦惇敘高工的施季言局長,是學者出身,其他歷任局長全是戴笠情報系統出身的。他越講越深入,越鉅細靡遺,不得不插話再問他,這跟士林初中有何關係?他持續的說:士林初中曾經一度被福州幫控制,第二任校長是我父親的朋友何江山先生,人太古意,辦到快倒閉之前,周象賢有杭州這層關係,親自九顧茅廬,請當時在一女中夜間部當教務主任的邵夢蘭來當校長。我問:陽明山管理局除了管山,連學校人事也管?他說:當時老蔣住在士林福林里,所以士林、北投是特別行政管轄區,各個學校、機關人員全都由陽明山管理局管轄。




我問:校長為何堅持打范姜操行乙等?他說:范姜在學校看李敖的書被檢舉,校長高壓控制思想,她要打這學生乙等,我認為等於是她要打我操行乙等,我堅持不讓步,最後校長說,曹先生雖然還是堅持要給他甲等,但我還是要叫他來辦公室,親口告訴他,他的操行是乙等,她這樣就有台階下了。高三下學期,操行評定開會,當天我正好後備軍官教育召集,得去士林陽明戲院看勞軍電影,怕校長趁我不在時又舊戲重演,我特別交代賴祥雲老師,果然校長又要打他乙等,賴老師舉手,曹老師有交代要打他甲等。高三下學生是看不到操行成績的,但這紀錄會跟著他一輩子。







接著談到「領袖事件」:夜間部莊吉發老師,在課堂講領子與袖子是衣服最容易髒的兩個地方,提綱挈領,只要用力甩一甩,衣服就挺起來了。我們學校屬陽明山管理局管轄,學生中有不少管理局職員的子弟,有一位學生回家告訴家長,歷史老師很奇怪,上課講「領袖」講了五分鐘。隔天莊吉發老師被校長叫去,你為何上課講這麼無聊的話?你自己想辦法,叫他滾蛋,好在他已拿到台大歷史碩士,後轉到智光商職任教,拿到歷史博士學位後進了故宮當研究員,現已退休。







當時夜間部師資陣容比日間部堅強,都是一邊就業一邊讀碩士、博士班,以及準備出國留學,黃振鵠、蓋浙生、邱啟鐊、莊萬壽、莊吉發等,都曾在士林中學教過書。他說到學校師資,我想起:印象中您好似提過張良澤教授也曾在士林中學教過書?他說:沒錯,張良澤在日本關西學院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台,曾在士林中學與我同事一年。他回台翻譯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金閣寺》,三島由紀夫是當時他最崇拜的作家。我記得的非常清楚,是一九七O年的冬天,那天中午我回家吃飯,在黑白電視裡看到轟動全世界三島切腹自殺的新聞,我連忙趕回學校告訴他這不幸的悲劇,不久他被台大邀請去談三島文學傳奇的一生。



天母書廬是他每天必報到的書房


我問:有發生在您個人親身的經歷嗎?他說:在隨筆裡有篇〈父親的形象〉寫的就是陳映真的父親。陳映真那年九月,原預定要到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班報到,六月因「台灣民主同盟」案被捕之前,記得是五月份,他來士林找我,跟我說劉大任與蒙韶兩年前已出國,他現已被盯上,說我資料比較清白,一定會有人查到我這裡來。我參加過兩次讀書會,但我跟他基本上是文友關係,好家在事前他先來跟我通報。六月份陳映真被捕後,我在初中部上暑期課業輔導,那時還沒有高中部,記得一早七點準備去學校上課,黑頭車來到我家門口,出示一封信,信封內是紫色不透光的,我一看信件內容,是警備總部派人來帶我去傳訊,臨時跟我父親說去警總一趟,我就跟他們上車走了。







傳訊地點在三張犁跟六張犁之間,過程都一樣,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坐中間的都不講話,三個人三種表情,黑臉問我,你明知道他有這樣的思想傾向,為何不檢舉?我說我和陳映真只是文學上的朋友,要我把自白書寫出來,並強調沒事就放你回去,有事的話,你要有心理準備。我寫了大概五、六千字,其間中午吃了便當,去上大號一次,離開前要我不能讓別人知道被傳訊的事。被傳訊只有我父親知道,那天離家,我父親四處去找地方民代幫忙,地方民代也是說,有事的話也無能為力。我太太是多年後才知道一些,她也不是很清楚。三十年後,我才知道黃春明、李日章、王禎和等人都被傳訊過。他接著補述說:被傳訊之前,警總已經在查我的信件,陳映真的父親,後來跟我說,我是第一個寫信給他,告知陳映真出事的人。傳訊最後,黑臉問我:你在信上寫,您點的火,會越來越高,是甚麼意思?我才知道寫給徐復觀老師的信,被警總攔截。當時徐老師最寄望的兩個學生,梅廣、杜維明都在海外拿到博士學位,我寫給徐老師的信,內容大概是說,您當年播種的種子,如今已開花結果,您點的火,會越來越高、會越來越旺。


他接著憶起,一年半後另一起被調查的往事:初中部教過的學生施智璋,他是新潮文庫版《荒野之狼》的譯者,高中考上建中,他父親是警察,檢舉他兒子讀了建中以後,交上一些壞朋友,行為怪怪的,思想組去他家調查,問他書架上的書都是哪來的?施智璋說三分之一是自己買的,三分之一是向士林初中的曹老師借來的,另三分之一是向學長錢永祥借的。他被調查後,還好先來學校通報我,不久陽明山管理局負責思想的第四組來學校問話,我還記得那人姓徐,他說你能不能把你家裡的書,抄一份書單給我?我說好啊。回到家想想,為以絕後患,把大學時期買給我父親看的《自由中國》等等以及陳映真的一百多封信,全部放火燒掉。書那麼多要抄到哪時候,也就懶得抄。那位姓徐的,再度來學校找我,我直截了當跟他說,我父親是士林街上的曹醫師,你自己去我家看好了,之後沒再來過。


寫信給鍾老,執筆的手

請您描述一下,當年參加讀書會的情景,他說:其實也不是讀書會,第一次已忘記在哪個地方,陳映真寫明信片來說《劇場》雜誌要再校對一次,我循著地址去現場,才知道校對只是表面通訊的名義,我記得那次有李日章、劉大任、蒙韶等人,我大多不認識,劉大任之前跟我同時上成功嶺教育召集,陳映真寫信來說他有個朋友也在成功嶺,於是我們約在某個升旗台前見過一次面。那次聚會,主要由陳映真與蒙韶兩人主持,當時彭明敏、謝聰明、魏廷朝剛被捕不久,報告〈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的內容,以及台灣往後在國際地位局勢,可能產生的變化等。


第二次陳映真也是寫明信片,通知《文季》要在某某地方校對,我跟他約在巷口等,還沒進屋前他說,不是要校對,如沒興趣可先離開,我想既然來了,就進去坐坐,我忘了那地方在哪裡,是一幢日式房子,進去室內陳映真把阿肥從聚會的房間裡叫出來招呼我,我那時不知道他是丘延亮,也不知楊蔚曾在《聯合報》「這一代的旋律」專欄中報導過他,多年後才知道他和李泰祥都是許常惠的學生。那次很可能就是在阿肥家裡。不知怎的,跟阿肥沒談上幾句,他居然說「他媽的,貝多芬算甚麼東西!」他當時非常驕傲且自負。貝多芬是音樂之父,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家,我心裡一股怒火上來想著,陳映真怎會跟這種瘋子在一起?正當我起身要離去時,陳映真從房間走出來,說現在都五點半了,準備食暗頓,要吃水餃了。我沒告訴他我執意離開的原因,他也覺得奇怪,我怎會拂袖而去,送我出巷口時,他說咱們都是哥兒們,這些都是小事情,咱們都是這樣吵來吵去的。



是阿肥那句「他媽的,貝多芬算甚麼東西!」救了我一命,如果我留在那裏吃水餃,就可能進到牢裡去了。眼看落地窗外,天色已漸漸暗落,最後問他:聽說您在課堂上,都在談現代文學與世界名著,學生不會抗議嗎?他笑說:我都說一半一半,我想國文課本,學生自己看就可以,當時初中部的學生國文程度非常好,我切一半瘦肉、一半肥肉給學生,但也有學生認為講這些東西幹甚麼,升學考試也不考。我曾不具名請學生用寫的,對我個人提出意見,有學生寫說,初一、二讓你教還沒關係,初三還講那麼多課外的東西,我們還要升學哩!意思是要我卡差不多咧!我想想也有道理,要完全照課本教那很簡單。我認為三十年後,學生才會知道老師是否有對我發生過影響,也許閒話可能讓學生更受用也說不定。






走筆至此,我想起曹永洋八月中,在廖志峰《書,記憶著時光》新書發表會上的致詞:作為一個常常被學生提到的啟蒙老師,我現在已開始分享學生們的成就,我不知道我的學生們已走到這樣的地步,中學老師已遠遠被拋到後面去了。我只是一個曾經在他們的課堂上,講過一些故事給他們聽的無名教師。

陳文發:作家書房·2016  多少往事堪重數,發表於2015年《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十二月號



著作簡評
《歷史人物的回聲》


曹永洋

難忘的一次旅遊

除了認識已久的老友,很少有人知道我有不可告人的缺點。從小我便發現自己方向感奇差,雖然想盡力彌補,發現效果不彰。我18歲以前都在士林街上的暖房長大。

由岩手醫專苦讀拿到國家醫生執照的家君曹賜固(1903-1992),回台灣後,先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按日本的國家體制,相當于R1、R2的實習醫生,不支薪水。

35歲的家君入國小就讀時已12歲。可能漢學私塾的祖父曹迪臣﹐不想讓他由蘭雅走路到位於芝山巖的學校讀書﹐(即後來遷至士林中正路現址的士林國小之前身)。幸好後來在蘭雅農家一起長大的楊同學﹐告訴漢學家曹迪臣﹐可以在當時名為士林公學校報名註冊。這是全台最早的國民學校﹐比台北老松國小還早半年。小學畢業﹐考上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現改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在日治時代的台北蓬萊女子公學校教了一年﹐即辭退。因為未滿三年﹐賠了公費日幣220元。這是不少的錢額﹐因為當時的月薪日幣120元﹐可以買一部高大而後要可以載東西的日製單車。這部單車﹐後來我的孩子們騎到光復20年還在騎﹗

當時向蓬萊女校的日籍長官提出辭呈時﹐以想去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唸書﹐再回來教書。(其實是想到日本學醫)。日本師範學校乃針對培養國小師資﹐所以不重視數學和英文。家君後來留學日本﹐日文完全沒有問題。因此進補習學校加強數理科目﹐第四年同時考上東京工業大學與岩手醫專。

後來﹐他在岩手醫專畢業﹐拿到國家醫師執照時已是35歲。如前述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再於士林行醫。我就是於1937年出生在士林街上的『士林診所』。

當時士林的老醫生大概屈指算來有八位左右﹐而且有多位都是留學日本。其中吳﹖蘭是長崎大學醫學博士。他的日本俳句曾獲日本天皇賞﹐且有自印的「日本俳句」詩集傳世。




與徐復觀
與同學 吳肇熙 (東海漫畫)
---

第二章 一堂青春文學課:日本篇: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外〈高瀬舟〉〈雁〉


---老曹文錄 通信

蓋棺論定說沙特 (沙特隨筆》頁9~14)
由於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有尚-保羅·沙特( 1905~80) 條目附文只錄摘要:

  • 張靜二/譯,《沙特隨筆》/《沙特隨筆:一九六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台北市:志文出版,1980年。1995年,1999年

  • 譚逸/譯,《沙特自傳》,台北市:志文,1970、1987年。
  • 陳鼓應 等/譯,《沙特小說選》,台北市:志文,1988年、1991年。

“Hell is other people.”
~Jean-Paul Sartre


尚-保羅·沙特 1905~8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A9-%E4%BF%9D%E7%BD%97%C2%B7%E8%90%A8%E7%89%B9


西蒙·波娃死後和沙特一起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沙特是「左岸」知識分子中著名的中心人物,但後來卻跟他許多昔日的老友發生爭執,如雷蒙·阿隆阿爾貝·卡繆、亞瑟·凱斯特萊以及莫里斯·梅洛-龐蒂等。而五十年代積極的政治活動,又使他贏得了「世界良心」的聲譽。同時沙特最終也沒有得到學院派的承認,他是法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聲名如此顯赫而除了在中學執過教卻從未進入高等學府正式任教的哲學家。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文指出,人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4]






----

第三章 交曹永洋夫婦的遊與專欄
曹永洋與文友
鍾肇政,東方白,陳映真......李明宗 陳金順
致莊萬壽教授書簡 2018.11.16

......我心中悟?自嘆了一聲, 八二老翁, 一生 除了1960年東海大學中文系二學分的學士論文寫了《陶淵明》,我從未寫過一篇學術論文。只得向莊兄婉辭不能應命。我不但未去探望,並表示恩師林振勇先生選擇草山花葬。足以作為大家典範。莊兄不以為忤,坦然瀟灑以墨筆寫花葬有感七絕〉見贈。
......發現書寫 莊萬壽一欄,明明寫著: ......寫封信簡聊作贖罪吧!

曹永洋:".....我一生窩居士林中學,誤人子弟三十年,能與莊兄在人生中有一段交會插曲, 緣於陳水扁執政時代(2000~2008),莊兄應聘《國中國文》課本主編,拙作〈青蛙實驗〉得其青睞,與蕭逢年翻譯莫泊桑〈項鍊〉 (收入新潮文庫),同時編入第四冊國中《國文課本》.....莊兄賜給我浮上檯面的機會!

......如今痴長他兩歲的我,都已進入人生最後一段驛站。不知何時要下車,雖難預測,但知為期不遠。日本導演泰斗黑澤明晚年的名片》,不是早已向世人作了最深刻,精妙的詮釋,不是嗎?"

書簡:劉森堯 致曹永洋摘要附文 2024.2.16 下午
學長劉森堯與我1978英國,他給曹永洋的信2024

親愛的永洋學長:
收到....迫不及待展讀你和東方白寫的東西。最後發現三本一套的性心理學》,......竟然是我大三時在東海小書店買的,大感訝異。....讀書期間,東海最奇特的景觀是,......(大家看到中央日報副刊所登的廣告.....)排隊劃撥新潮文庫新書。
我聽聞張先生過世之後,志文已停止發行新書,我期期以為不可!往日的榮光!

......退休隱居彰化鄉下以來,做了許多事情。.....目前正在譯第七本書,西賽騾的塔斯庫蘭哲學辯論》*(The Tusculan Disputations)......


2021~2年疫期間翻譯兩本書。契科夫的《庫頁島之旅》(已由馬可波羅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大本書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創作與生活》。

真高興我們連絡上,也謝謝你寄來的東西,真的很棒。......



*按:《圖斯庫蘭辯論集》由五卷書組成,每卷書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論對死亡的蔑視;關於痛苦;關於悲傷;關於情緒障礙。consist of five books, each on a particular theme: On the contempt of death; On pain; On grief; On emotional disturbances.



---





曹永洋與同事
記賴祥雲 (〈士林中學養我三十年〉)

邵校長: 我請曹老師當註冊組長,他當一天就辭職不幹了呀!《文林舊事》

魏徵〈述懷〉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一作「逝」)魂。」這四句,是說在當時的戰亂中,寒鳥鳴於古木,夜猿啼於空山,千里無人煙,使人們驚心動魄。他以抒情的筆法,描繪了戰亂之苦,在宮體詩盛行的當時,卻是空谷足音。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這六句,以雄健的筆力,寫他不怕艱苦,他要像季布、侯贏一樣,以酬李世民對他的知遇之恩。我並非不知前路的艱難,為答謝李世民知遇之恩,應該像季布一樣一諾重於千金,像侯贏一樣以死相報。

最末二句「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表現了魏徵耿直、重義輕財的性格,他以直言敢諫為國為民,絕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富貴。全詩的語言精粹,肝膽照人,擲地有金石聲!







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台灣語文研究所所長。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招聘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員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報社主筆、中學國文教科書主編、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長期推動與論述台灣主體性文化思想、教育,建構台灣學。 創設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系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Jun 5, 2023


莊萬壽

1939年出生於台灣鹿港,現任長榮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台灣語文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招聘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員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報社主筆、中學國文教科書主編、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長期推動與論述台灣主體性文化思想、教育,建構台灣學。創設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系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著有《台灣論》、《中國論》及《台灣文化論》、《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及道家、列子、莊子、嵇康、史通等專書十四種,主編五十種,未刊印書文字有百萬言。







同學錄;傳記


胡定華,王晃三,曹興誠。

史明回憶錄》《史明歐吉桑潤餅》 《互動》 2025 016   4 相信:發光發熱。值得你好好拜讀的《史明回憶錄》 (廖為民;曹永洋特別讚美本書青年以前之紀錄)。






----


學生

廖志峰 成功的作家,編輯

與親朋好友分享,

開心。
2024年《日本人的台灣美味》

曹永洋

難忘的一次旅遊

除了認識已久的老友,很少有人知道我有不可告人的缺點。從小我便發現自己方向感奇差,雖然想盡力彌補,發現效果不彰。我18歲以前都在士林街上的暖房長大。

由岩手醫專苦讀拿到國家醫生執照的家君曹賜固(1903-1992),回台灣後,先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按日本的國家體制,相當于R1、R2的實習醫生,不支薪水。

35歲的家君入國小就讀時已12歲。可能漢學私塾的祖父曹迪臣﹐不想讓他由蘭雅走路到位於芝山巖的學校讀書﹐(即後來遷至士林中正路現址的士林國小之前身)。幸好後來在蘭雅農家一起長大的楊同學﹐告訴漢學家曹迪臣﹐可以在當時名為士林公學校報名註冊。這是全台最早的國民學校﹐比台北老松國小還早半年。小學畢業﹐考上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現改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在日治時代的台北蓬萊女子公學校教了一年﹐即辭退。因為未滿三年﹐賠了公費日幣220元。這是不少的錢額﹐因為當時的月薪日幣120元﹐可以買一部高大而後要可以載東西的日製單車。這部單車﹐後來我的孩子們騎到光復20年還在騎﹗

當時向蓬萊女校的日籍長官提出辭呈時﹐以想去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唸書﹐再回來教書。(其實是想到日本學醫)。日本師範學校乃針對培養國小師資﹐所以不重視數學和英文。家君後來留學日本﹐日文完全沒有問題。因此進補習學校加強數理科目﹐第四年同時考上東京工業大學與岩手醫專。

後來﹐他在岩手醫專畢業﹐拿到國家醫師執照時已是35歲。如前述在〈赤十字社醫院〉實習二年,再於士林行醫。我就是於1937年出生在士林街上的『士林診所』。

當時士林的老醫生大概屈指算來有八位左右﹐而且有多位都是留學日本。其中吳﹖蘭是長崎大學醫學博士。他的日本俳句曾獲日本天皇賞﹐且有自印的「日本俳句」詩集傳世。


-----

2. 李嘉嵩 (1914~1978)《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李弘祺編,陳淑容校註 2008). 《 Amiel 日記》哥德一首名詩歌,胡適徐志摩等討論過..《約翰 克利斯托朵夫》《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 / 彼得.漢德克著 ; 姬健梅譯 = Die obstdiebin oder einfache fahrt ins landesinnere / Peter Handke。
SUPERFOOD: BERRIES (DW)。

----
3 回憶錄《做農做工做佛》。


-----

地方 台中市中央書局及中山路日文書局

廖振富 跟林獻堂遊台中


回憶/回請.....似曾相識: 善人聚會兄弟飯店一處。

與蘇錦坤會聚。
蔡其達談棒球與日本大河劇。

貓空是政大的後山,在這裡總會憶起大學時候的生活。(丘光);
19世紀名畫:哥薩克是兵團Cossacks為背景, 21世紀初烏克蘭士兵


----
教育人行道
企業與教育界的衡量過程
----

日本文化與文藝,中國

讀幸田露伴 (Koda Rohan 1867~1947 こうだ ろはん)散文 陳德文譯:與孟浩然《襄陽集》神交 閑 釣《書齋閒話》 hc 《努力論》《幸田露伴散文選》幸田露伴『連環記』
京都某屏風 狂書 白居易的《 遊悟真寺》;一休宗純 (Ikkyū sōjun 1394—1481)《狂雲集》。

---


---

同事  

蘇錦坤

吳國經 

陳祖文 美國會議;健康之道


---

翻譯/翻譯家 彭淮棟


---

壯遊與地靈

----

溫羅汀

不只女巫店排隊;隔2間的草莓MOCHI 整天排隊


----

漢清講堂

山外

書林

誠品台大 外文中文雜誌 提案
明目 賴顯邦 辜老師


作家與作品

­
­­
­

2025年01月14日 • 無論是台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安樂往生,或是中國紅斑狼瘡病人沙白赴瑞求死:協助自殺的故事總是直擊人心,刻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之中。一個瑞士研究計畫正在全球範圍內收集有關這一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 


  明天的明天,太陽依舊升起,人生繼續向前行。


---附錄1

 目錄:漢清講堂/漢清佳美+臉書直播。  


附錄2

家,譯藝獎,翻譯論



淵博系統

Deming and Drucker

戴明弟子

AI與人工科學,HERBERT A. SIMON



管理學新知


聚會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辜鴻銘附文







第一章 簡介曹永洋夫婦, 他的父親曹賜固與家鄉士林   


本書緣起

這本書簡介我們與曹永洋先生難忘的十餘年友誼。

2024 年,想寫書向曹永洋學長致敬。茲略述其因緣和目的:
2023年9月28日。一百多人參與《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曹永洋等人編撰,台北:允晨文化,2023) 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是許多人、五年以上的合作成果,它對曹永洋先生的影響頗大 (詳後文) 。我看他如此"樂在其中",與人分享,心中想到,可以再出版一本書,來多寫曹永洋學長......。


原計畫廣邀曹永洋先生的學生廖志峰等來寫,然而我對學生的認識不多,所以決定先從他與我的朋友圈(簡稱 漢清講堂)來寫。

廖主編的的建議,書名取「曹永洋的一堂青春文學課」,則甚可取。本書中,還擴充曹永洋先生就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選的〈高瀬舟〉,加上其名作中篇小說〈雁〉之選文。 我曾努力將世界文學名著選,對照新潮文庫的出版品,分別就語言別/國別選出來討論;本書暫時只談日本文豪,其他或許有機會補充。


本章主要根據的文本是曹賜固/曹永洋合著的《八 蘭天玉齋隨筆》(台北:草根 出版社,2014; 網路上可找到書介,該書筆下的老台灣,很可讀。)
曹永洋如此寫: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序章中寫著:「我12歲時舅動帶我登上鹿特丹老教堂的塔巔,我從高處第一次鳥瞰故鄉的全景,看到螻蟻般的人群在地面上爬來爬去。原來歷史是一座經驗的巨塔,由時間在無垠的原野上建造起來的。」

  我不是歷史學家,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醫生。我沒有做為歷史學家房龍的睿智,也沒有他深刻的觀察和視野,然而,每一次爬上芝山岩山頂俯瞰故鄉的全景,房龍少年時代那一份情懷,禁不住會湧上心胸。

  不管這個世界變化多麼巨大,士林永遠是我的魂夢之鄉,我對它有一份執著的熱愛,如同愛情的盟誓一樣,神聖,莊嚴,不能背棄。


 

曹永洋簡歷

  1937年出生於士林蘭雅。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1960),曾任教中學30年。

  退休後擔任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總編輯、臺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著有《歷史人物的回聲》,近年完成之本土人物傳記計有:陳五福、郭維租、胡文池、馬偕、林宗義、林恩魁等六本。《陳五福傳》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傳記類及該年度(1993)十大本土好書的肯定。本人更獲2006-2007年度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的殊榮,對臺灣文壇貢獻良多。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  
曹永洋序

  家父曹賜固(一九〇三〜九二)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民前九年(一九〇三)出生於士林蘭雅一個農家。十二歲敎漢學的祖父迪臣公才允許他進入八芝蘭公學校(士林國小前身)唸書。畢業後,當時台北二中(成功中學)尚未創立,他考進日據時代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本科部。踏出校門,在台北巿蓬萊女子公學校敎了八個月書,然後辭職,賠了公款到日本讀書。由於師範學校原本為培養小學師資而設立,數學、英文的實力無法和中學生相比。到了日本只得進入補習學校加強這兩科的實力;晨昏勤讀,終於考進盛岡「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苦讀四年,畢業時已經三十二歲。

  回到故鄉後,在當時「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擔任醫師三年,然後在士林開設士林診所,行醫逾半個世紀。他因熱心公益,戰後曾受徵召出任台北縣參議員長達五年。

  家父生在農家,我的母親是童養媳,二人結褵,育有四男二女。母親和家父相差三歲,慈母辭世時六十三歲,當時家父六十六歲,之後父親仍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直到離開人世。

  在五十六年懸壺濟世的生涯中,他活人無數,過著勤勉的開業醫生活,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他老人家以九十高齡辭世。

  除了醫學方面的專業領域,父親一生熱愛文學、藝術,他對繪畫、音樂、電影,在欣賞造詣方面遠在我們兒女之上。

  七十歲以後,他差不多處於半退休狀態,病人多半是鎭上的老友。我常看到父親坐在診所的桌子上,勤讀不輟,他的毅力和意志力十分驚人,他耗費五年的時間從日譯本一個字一個字把英國史學家吉朋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譯成中文。此外他的譯品尚有山本周五郞的《五瓣之椿》、《紅鬍子》、《德國詩人海涅詩選》等和一些隨筆小品。

  家父生前,我只來得及替他印了一本《八芝蘭隨筆》贈送親友。他翻譯的日本推理小說橫溝正史《獄門島》則收入志文出版社,新潮推理出版,頗受讀者稱賞。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是他留下的一本小說譯集,收錄日本近代小說名家夏目漱石、森鷗外、川端康成、橫光利一、井伏鱒二、石川達三、三浦朱門等十五家傑作,共計十八篇,收入新潮文庫出版。每篇作品前面附有作者簡介及精短的賞析,相信讀者在欣賞時多少可以作為參照之用。這本譯集能出版,主要得到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得主日本文學專家黃玉燕女士全力協助,銘感在心,不敢或忘。

  家父選譯的作品,相當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品味。好在「人生朝露、文學千秋」,舉凡傑出的文學作品,多半能歷經時間的考驗,閃爍其恆久的光芒,這些刻畫人性的精粹之作,確實値得細細咀嚼品味。

  如今,獨坐窗前,想到已和歷代祖先長眠在北基花園墓地的父親,他那堅強、健談、極有規律的生活步調,歷歷如在眼前,他在世時,對我們兄弟姊妹平庸無奇的表現,從不流露失望或責備的神情,他從一個農家子弟,在小學的起跑點上晚了人家五年,讀書環境受到相當限制的情況下,成為一名小學敎師,而後又遠赴日本求學,再由敎師成為一名醫生,單憑這段曲折的過程,他早就洞察人生的無奈和蘊藏在眾生背後的十字謎。

  《八芝蘭隨筆》家父生前印了二千本送給親友,一九九二年他以九十高齡辭世。轉眼他離開人間已五年多,我常常會懷念和他談文學、藝術、歷史、電影的美好時光……。

  有些朋友會在不同的場合問到這本雋永可愛的隨筆集,於是現在加收了一篇〈人生征程〉及應立達杏苑醫藥雜誌而寫的〈走過來時路〉,事實上這篇文章等於隨筆集的總結。儘管內容稍有重複,可是為了保留他老人家的原音,不想再作任何更動。

  謹重刊《八芝蘭隨筆》藉此紀念父親一生走過的腳踪。

  封面題墨是老友李金昌兄的書法,併此申致謝忱。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三版弁言


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再版印行壹仟本,送給史懷哲之友會友和親人、朋友,不到一年存書已經只剩幾十本而已,如今士林舊宅外貌在重新整修之後,已經無復舊觀。當年先父和朋友聊天的客廳,看病的診療室已經隱入時光隧道,一去不返。

  今年掃墓再度登臨基隆七堵北基花園墓地,遠眺靑山時,想到慈母和行醫半個世紀的父親如今已先後和歷代先祖長眠斯地,心中湧起無限的惆悵……。

  已逾花甲之年的我,如今開始意識到自己也一天一天走向人生的終點,參加王昶雄先生擔任召集人的「益壯會」轉眼已六年多了,在這個溫馨的團體裡,我只能算「小老弟」,可是打網球時,身手已不復當年矯健,我不知上蒼還會賜給我多少歲月,每一天的分分秒秒,我必須格外珍惜。

  當年就讀東海大學(一九五六〜六〇)經濟系,因數理基礎太差,差一點被退學,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轉讀中文系,父親當時雖未苛責,但心中對我一定很失望吧。

  轉眼從中學敎書工作退休已八年,編輯和撰寫傳記的工作自此成為生活中的安慰,可是想回士林和父親談論文學、電影的時候,怵然警覺他老人家已長眠在基隆那一片靑山的懷抱裡,和歷代的祖先長相廝守了。

  刊印這本小集,是表示家人對父親的懷念,這是一種親情的對話,這些文字流露的人生態度、品味,讓我感到敬愛的父親仍然活著。

  三版收錄舊作〈故鄉士林素描〉和名作家高大鵬博士的名作〈老掛鐘〉,這是因為他寫出了當年老家客廳的氣氛和情調,字裡行間綿綿的情意,讓我多次展讀,為之低徊不已,這篇文字帶給我無限思念和惆悵。如今這一切只有在夢中追尋了,啊,那點點滴滴濃濃的鄉愁,我會把它藏在記憶的故園裡,與囊昔的一景一物在無聲的時光中凝結為永恒。

  底頁的父子合影一九七〇年三月由弟婦吳奈津拍攝於士林舊宅客廳。當時父親正在翻譯井伏鱒二的〈山椒魚〉,現在把它收入三版的隨筆集做為紀念。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寫於父親九十五歲冥誕






-----


雷驤、張照堂、黃永松、梁正居、吳耀忠,我都得好好再重識。








 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之中,有其父子的簡介,摘錄於此;


----


曹賜固簡介
曹賜固(1903~92)先生是曹永洋的父親,著作/翻譯:《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橫溝正史《獄門島》。

  1903年出生於士林蘭雅。先後畢業於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日治時代臺北師範學校(今市立師範學院)五年制本科部。曾任敎於臺北市蓬萊女子公學校。

  與賴彩小姐結褵,育有4子2女。後負笈日本深造,1935年畢業於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回臺灣後服務於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兩年後於故鄉開設士林診所。行醫之餘曾參與多項鄉梓義務性公職。1992年11月8日辭世,享年90歲。

  除醫學外,他熱愛文學、電影、藝術。譯有《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及《獄門島》,分別於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及新潮推理出版。此外未結集翻譯有: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山本周五郎《紅鬍子診療譚》、《五瓣之椿》、《海涅詩集選》、《石川啄木詩選》等書。(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中,收入曹賜固先生89歲寫的〈走過來時路〉。這篇回憶錄,感人至深,當然,父子對於電影和文學的喜好,內容上,很相似......。

.......在日本九年的苦讀,"啃讀德文和繁重的醫學課程,個中艱難不是用筆墨所能言喻.....( 〈走過來時路〉)_



我們再引用〈走過來時路〉數段:
......史懷哲在自傳的尾聲所寫的幾句話,最得我心:"我用安靜和謙虛的心情,等待著未來的日子。不論在工作和受苦,我們的責任總是在保持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如已經爭取到和平的境地。"


士林是我的魂夢之鄉。對我而言,這是地老天荒生死不渝的聖地。......沉潛深厚的大地,保持了樸實敦厚的面目。......我渴望自己永遠懷著感激,童稚的情懷,在人生的海邊,揀拾幾個美麗的貝殼,懷著善心和愛心去關懷比我們更不性的人。....." (1991年1月12日)



0529 2024四人聚會,曹永洋請林皎碧 ·翻譯父親醫專畢業紀念冊內的歌
(圖檔由陳文發先生翻拍)



老朋友偶而見個面,你不同意我、我不同意你,‘’答嘴鼓‘’適可而止,若是爭到翻臉,那就是傻子。我得回家煮晚飯,兩位男士十八相送,一時興起就在路邊笑呵呵拍照留念。
#曹永洋老師
2024年6月6日 ·



北上川の岸の柳の葉がうら枯れて
さらさらと鳴るあした
岩手山は真白い帽子を冠っていた、
池畔の桜樹も色づいて
砂上の扁舟に何度か私達は
爛漫の春を懐古した事だらう
藁たばに集ふ雀の群
青空に飛翔する鳶の影
思い起こす杜陵の小春は懐かしい、
野外演習、
実弾射撃
の彼方にはいつもこの山が微笑んでいた、
長い四歳の星霜に
学窓の彼方にはいつもこの山が微笑んでいた。
~摘自皇紀2595年「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 ***
北上川岸邊柳葉枯萎
沙沙作響的早晨
岩手山頂已冠雪,
池畔櫻樹也變色
我們不知多少次在沙灘扁舟上
懷念爛漫春天啊?
稻草堆上麻雀群聚
藍天有鳶鷹飛翔蹤影
記憶中的杜陵小陽春真令人懷念,
野外演習、
實彈射擊時
遠處那山總是在微笑,
漫長四年歲月
教室窗外遠處那山總是在微笑。




-----


最早 (2019.10.31),曹永洋學長過來介紹、紀念他的父親曹賜固先生。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頁1~10)很感人。

2024年難忘的人與讀物中,還有《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書中選的夏目漱石〈 文鳥〉(頁53~58)。幾年前,討論過此書收的川端康成的小說〈並木〉(翻譯成〈街樹〉,頁92~107)2024年,還看過某篇論文,探討書中的馬伕的心理分析和愛情觀。

其實,在2023年我的簡介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時,這樣寫:

楊牧、林衡哲主編,殷允芃女士文本《中國人的光輝─當代 名人訪問錄》,此書訪問當時海外著名華人,連很少受訪的張愛玲竟然也登場。此還包括近代史中的不少名人,例如顧維鈞、王安、貝聿銘,日本一對活躍文壇 的夫婦,三浦朱門和曾野綾子。三浦在受訪中提及:


「閱讀在日 本很受重視⋯⋯法國作家沙特三部曲之一《到自由之路》在法國 僅售出五千冊,而在日本暢銷五萬多本。新潮文庫出版的《沙特自 傳》(簡體字版《文字生涯》),時間比中國更提早 20 年。」(本書收入曹永洋所寫的簡單訃聞)

 

Wiki 1963年,《現代》雜誌發表了沙特的自傳性小說《文字生涯》(Les mots人民文學出版社有中文譯本),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標誌著沙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學上來,沙特在這本書裡描述時間到他12歲、母親再婚前的童年生活為止,沙特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當時欠出版社一筆錢。1964年,沙特因為《文字生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並最終獲獎。沙特拒絕領獎,理由是他一向否棄官方的榮譽。但在晚年的口述中,他表示,拒領獎是因為它把作家和文學分等級。

 

曾野綾子的書,台灣翻譯出至少半打以上。他的先生三浦朱門,同樣是位作家、文化人 (文化部長,是否為首任,待查),還跟李登輝先生有交往。在曹賜固,曹永洋父子編譯的《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中,收入他的名作:〈冥府山水圖〉(頁169~187)。




曹賜固,曹永洋父子: 一堂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高瀬舟〉走過來時路:


《互動》 2025 0109 相信:

一堂青春文學課:日本篇:森鷗外〈高瀬舟〉〈雁〉 :曹賜固,曹永洋父子: 一堂鄉土 傳記、文學課

森鷗外與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享譽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森鷗外經典之作的原文,網路青空文庫都有收錄。


「一堂青春文學課 日本篇」的參考資料,我們先選日本文豪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作品〈高瀬舟〉賞析並簡介。曹永洋還專為
本書寫篇旅遊高瀬舟,身歷其境的感想。

的小說課,我們在本書選他以及短篇全文漢文翻譯,收入曹賜固,曹永洋父子合作:《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


另外,本書收的〈雁〉( The Wild Geese )一小節(主角小玉回家見父親 一節 心理描述),出自《森鷗外精選集》(高慧勤編選,北京燕山山出版社);又參考
森鷗外《山椒大夫》(高詹燦譯 ,麥田出版社,2018):〈高瀬舟〉〈雁〉(頁81~244;本書選第玖,拾等節,約頁129~148)): 
 〈雁〉的摘選,參考 Donald Keene編選的《日本文學選集》(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pp.232~241)。


三島由紀夫的《作家論》(林晈碧譯,台北木馬出版)書中,對森鷗外最推崇,特別著重分析〈雁〉( The Wild Geese ,頁19~39)


簡單列出參考資料:
《森鷗外精選集》高慧勤編選,北京燕山山出版社。本書對森鷗外的歷史小說哲學集小說實作之收集,較為完全。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曹賜固,曹永洋父子編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森鷗外《山椒大夫》高詹燦譯 ,麥田出版社,2018。收入〈高瀬舟〉〈雁〉(頁81~244)  等等;本書選頁129~148)。

《魚玄機: 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鄭清茂譯
(其他歷史小說,推薦「阿部一族」(收入《魚玄機: 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鄭清茂譯),它可能提及近百人。透過它,讀者可以了解武士制度中的社會、經濟;忠義等想法上的抉擇考量,這是一般歷史書中無法細說的。)

小西甚一 《日本文學史》 鄭清茂譯 解說 唐納德‧靳(Donald Keene)序

+++++


曹永洋無限懷念其父,拿出珍藏的父親的日本醫專1935年畢業紀念冊,內友石川詩歌,希望林女士重新譯出。 ( 2024 0529聚會,畢業紀念冊重要的,由陳文發照相。)  詳本書後文。

曹賜固先生很重視語言,例如"夫君不可稱妻子為太太(敬語)"。



: 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













那是想要撥除黨國桎梏、反共幽靈,直探黎明前夕台灣土地的共同嘗試。庶民、小民才是他們心之所寄。這自然不是現代主義的心靈獨語,又和日後的種種後設文學迥異。他們所述所繪、所攝的鄉土又和今日這種濃妝豔抺、精心打扮的鄉土定義不搭;他們似乎集體留在上一個月台淺吟低唱 、快樂與共,不須與我等解釋、同心,似乎就是如此。




其實,雷驤是個即之也溫的長者,他風趣尚聊,由於多才多藝,自然「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完全不須掉書袋、套人生至道;祇是我與他除了公務沒有私誼。是由於鄉土回歸的70年代意象,才讓我再回眸70年代。




說來尷尬,我的年歲其實已足以溼潤一些70年代的文學景觀,而確實那個年代已識黃春明、王禎和,當然也因為「鄉土文學論戰」讓70年代的文學作品被賦予某種異樣色彩。




然而,跨過80年代後我似不想再回探70,儘管我向來是老靈魂,但和70年代的靈魂長期以來有著落差。我知,我尚理智、理論,想早日撥除迷霧,讓金陽煦風吹入心坎;然而如今時序已是21世紀20年代,AI的討論壓過一切,然後但見70年代的人物在肉體寂滅後,靈魂紛紛道曲訴衷,而此時我也不再年輕,於是到了與他們說「好久不見」,接著坐下品茗聊天。即使人已飛往另個異世界,他們的作品與人情就是留於此世的傳世密碼。




對!當我專意於梳理80年代如何走向今,前一階段的70年代,我就是不能略過。






。。。。。



目錄
新版序言 歲月/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 曹賜固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曹永洋
三版弁言/曹永洋
故鄉士林素描/曹永洋
大地之歌
人生征程
我愛我鄉
蘭雅憶往
一個老醫生的回顧
憶兒時
走過來時路

天玉齋隨筆 曹永洋
天 罰
修鞋匠
懷念勞影
卿須憐我我憐卿
父親的形像
同船渡
寫給禎和
遛鳥人

一個藝術家的悲劇
往事堪重數
人的雙手能做什麼?
愛河急流險灘何其多
土球‧驢子‧大樹
曹門二傑
最後一課
台灣文學的北極星
我的經典情緣
蘭巴倫的篝火
回首人生路
歷史光影下的人生

附錄
一、時代的記憶.傳記文學之路
二、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三、林佛鬘的草書藝術
四、歐洲二位人文大師交會的光芒
五、殉身科學的居禮家族
六、名垂青史的房龍
七、從小軼事看史懷哲的內心世界




加0529 2024四人聚會,曹永洋請林皎碧 ·翻譯父親醫專畢業紀念冊內的歌




老朋友偶而見個面,你不同意我、我不同意你,‘’答嘴鼓‘’適可而止,若是爭到翻臉,那就是傻子。我得回家煮晚飯,兩位男士十八相送,一時興起就在路邊笑呵呵拍照留念。
#曹永洋老師
2024年6月6日 ·



北上川の岸の柳の葉がうら枯れて
さらさらと鳴るあした
岩手山は真白い帽子を冠っていた、
池畔の桜樹も色づいて
砂上の扁舟に何度か私達は
爛漫の春を懐古した事だらう
藁たばに集ふ雀の群
青空に飛翔する鳶の影
思い起こす杜陵の小春は懐かしい、
野外演習、
実弾射撃
の彼方にはいつもこの山が微笑んでいた、
長い四歳の星霜に
学窓の彼方にはいつもこの山が微笑んでいた。
~摘自皇紀2595年「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 ***
北上川岸邊柳葉枯萎
沙沙作響的早晨
岩手山頂已冠雪,
池畔櫻樹也變色
我們不知多少次在沙灘扁舟上
懷念爛漫春天啊?
稻草堆上麻雀群聚
藍天有鳶鷹飛翔蹤影
記憶中的杜陵小陽春真令人懷念,
野外演習、
實彈射擊時
遠處那山總是在微笑,
漫長四年歲月
教室窗外遠處那山總是在微笑。


#小時候幫我看病
#長大後為您翻譯
(圖檔由陳文發先生翻拍)


林皎碧

024年4月19日 ·



明治文壇雙雄——夏目漱石(1867-1916)、森鷗外(1862-1922),無論是生前或死後都各有一片天。夏目漱石身為么兒較自由自在,早早就棄仕途而全心創作;森鷗外身為長子為扛起「光宗耀祖」的重責只能在正職之餘從事文學創作,兩人之間是否有瑜亮情結?我不得而知。

夏目漱石於1908年發表《三四郎》,這本書是日本最早的青春小說,也是夏目漱石文風從較為開朗轉為陰鬱的作品,無論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或作家創作風格上,都佔有重要而無法忽視的定位。

《三四郎》發表二年後,森鷗外同樣發表一部青春小說《青年》,一般認為森鷗外此舉很針對性,好事者也愛拿這兩部小說做比較。我翻譯過《三四郎》,算是深讀,《青年》則翻譯部分後不了了之,也下功夫讀過。

為翻譯這兩部小說,順藤摸瓜摸到森鷗外曾寫過〈夏目漱石論〉,這篇短文寫於1910年,也就是夏目漱石還在世時,被寫的人應該知道也讀過吧?我的感覺寫的人坦蕩蕩,如實敘述,卻談不上論了什麽。

今天放下《村上海賊の娘》,也放下《能・文樂・歌舞伎》,讀一下森鷗外。同樣是論,森鷗外的〈歴史其儘と歴史離れ〉比起〈夏目漱石論〉有內容多了。不知為何他要寫這一篇?寫同時代的名人確實有難度。

好友 文藝圈

《八芝蘭隨筆》曹賜固/曹永洋著



新書學馬各無念真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台灣

最懷念的一個朋友:畫家吳耀忠(自畫像,1980年畫)八 蘭天玉齋隨筆




++++







++++++

有情世界:書與人 1 略談入門讀書法;心得:《源氏物語》桑原武夫 編《一日一言》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 》宿世與道心。 《雙城記 》 CHAPTER I. The Period 《法國大革命》

有情世界:書與人 1

略談入門讀書法;心得:《源氏物語》《一日一言》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 》宿世與道心。 《雙城記 》 CHAPTER I. The Period 《法國大革命》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563818524232638


-------

《》




A TALE OF TWO CITIESA 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By Charles Dickens CONTENTS Book the First--Recalled to Life CHAPTER I The Period CHAPTER II The Mail CHAPTER III The Night Shadows CHAPTER IV The Preparation CHAPTER V The Wine-shop CHAPTER VI The Shoemaker Book the Second--the Golden Thread CHAPTER I Five Years Later CHAPTER II A Sight CHAPTER III A Disappointment CHAPTER IV Congratulatory CHAPTER V The Jackal CHAPTER VI Hundreds of People CHAPTER VII Monseigneur in Town CHAPTER VIII Monseigneur in the Country CHAPTER IX The Gorgon’s Head CHAPTER X Two Promises CHAPTER XI A Companion Picture CHAPTER XII The Fellow of Delicacy CHAPTER XIII The Fellow of no Delicacy CHAPTER XIV The Honest Tradesman CHAPTER XV Knitting CHAPTER XVI Still Knitting CHAPTER XVII One Night CHAPTER XVIII Nine Days CHAPTER XIX An Opinion CHAPTER XX A Plea CHAPTER XXI Echoing Footsteps CHAPTER XXII The Sea Still Rises CHAPTER XXIII Fire Rises CHAPTER XXIV Drawn to the Loadstone Rock Book the Third--the Track of a Storm CHAPTER I In Secret CHAPTER II The Grindstone CHAPTER III The Shadow CHAPTER IV Calm in Storm CHAPTER V The Wood-sawyer CHAPTER VI Triumph CHAPTER VII A Knock at the Door CHAPTER VIII A Hand at Cards CHAPTER IX The Game Made CHAPTER X The Substance of the Shadow CHAPTER XI Dusk CHAPTER XII Darkness CHAPTER XIII Fifty-two CHAPTER XIV The Knitting Done CHAPTER XV The Footsteps Die Out For Ever Book the First--Recalled to Life CHAPTER I. The Period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https://www.gutenberg.org/cache/epub/98/pg98.txt








稍微有系統、深入介紹文學: 黃玉燕選譯《日本名家小說選》 (三)、(四)》1991。柏谷選《感情裝飾--川端康成掌之小說精選》1990;《三美神:日本極短篇小說選》1992;川端康成掌中小說集 (掌の小説)1/2 ,林水福譯,2022。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933613733494842

譯著
鮑耀明曾在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等報刊譯載日本作家長篇小說,包括:夏日漱石《我是貓》、《公子哥兒》,永井荷風《墨東綺譚》,森鷗外《愛的哲學》,

日本名家小說選 v.4/ 森鷗外等著 ; 黃玉燕譯


森, 鷗外





關鍵少數 (vital fews )思考、觀測法的重要:川普前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John Bolton接受BBCHARDTalk 訪談;習近平給王滬寧(Wang Huning )新任務:統戰台灣: Winning Taiwan....。習近平研究 (Ben Chen: Books by Kevin Rudd陸克文:On Xi Jinping :How Xi's Marxist Nationalism is Shaping China and the World,華為和小米的晶片都有革命產品?…… 。我的《源氏物語》入門讀書法 有情世界:書與人 1 略談入門讀書法;心得:《源氏物語》桑原武夫 編《一日一言》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 》宿世與道心。 《雙城記 》 CHAPTER I. The Period 《法國大革命》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68930842034492



「一堂青春文學課 日本篇」的參考資料,我們先選日本文豪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的短篇小說〈高瀬舟〉及中篇小說〈雁〉(The Wild Geese) 的一節。


小說課,我們選其短篇


: 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也是在他的「豐勢時代」中所寫的一篇小說,是鷗外現代小說中三篇長篇巨著之一,

《》

《白袍下的文學奇才 森鷗外》
《森鷗外精選集》高慧勤編選,北京燕山山出版社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曹賜固,曹永洋父子,台北:志文出版社

《魚玄機: 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鄭清茂譯
小西甚一 《日本文學史》 鄭清茂譯 解說 唐納德‧靳(Donald Keene)序



森鷗外的京都
倉本知明/文 Larda /插畫






眾所皆知,明治天皇的逝世以及乃木希典將軍的切腹殉死(1912)之後,文豪森鷗外開始轉向歷史小說的創作。他把自己的創作分為「遵照歷史」與「脫離歷史」兩個時期,前者完全依據史料創作,包括〈興津彌五右衛門的遺書〉(1912),〈阿部一族〉(1913) 等, 後者則藉由歷史事件鋪陳,吐露作家本人的理想及信念。

〈高瀨舟〉(1916)以江戶時代的京都為背景,便是以歷史小說的形式,企圖表達鷗外本人對於安樂死議題的獨特見解的短篇。

根據江戶時代神澤杜口所寫的散文〈翁草〉改編的。在〈高瀨舟〉裡,鷗外細述歷史上無名的庶民們艱難的命運。

江戶時代,當京都罪犯被判決流放之刑時,將以高瀨舟先載罪犯到大阪後,再送至外島。小說的第一主角喜助因殺了親生弟弟而搭上高瀨舟,卻無面露憂傷,遣送喜助的京都同心(類似現代的警官)羽田庄兵衛覺得納悶,於是詢問他犯罪的動機。父母雙亡,成為孤兒的兩個兄弟從事西陣織布工作,體弱多病的弟弟不堪貧病交加,不想成為哥哥的累贅,選擇自刎而未死。弟弟因為自殺失敗感到十分痛苦,因而喜助在弟弟的哀求下,硬著頭皮幫助他「自殺」,當場拔掉弟弟喉嚨上血滴滴的剃刀。瀰漫沉默的深夜裡,在高瀨舟上,庄兵衛默默傾聽喜助的告白,不禁懷疑這項罪名的合理性。但後來卻不再去想,決定把一切的判斷都交給官方。

他們搭上的高瀨舟是長寬十三公尺,橫寬二公尺的杉材川舟,當時承載米、炭、酒、木材等民生物資,縱貫京都市區。一六一一年,由京都富商角倉了以、素庵父子集資開鑿的高瀨川,從二條引入鴨川河水,與鴨川平行往南,直至十條會合後流經伏見,最後至宇治川流入大阪。全盛時期,約有兩百艘的高瀨舟不斷往返京都市區,十分壯觀。昔日的高瀨川曾是貨物集散地,木屋町、樵木町等沿川的驛站因而迅速發展成當時京都第一的鬧區。正因高瀨川背後這樣的歷史背景,才有我們現在所想像的櫻花垂柳下潺潺流水,傳統的客棧、料亭林立的京都之美!明治二十七年(1894),因琵琶湖疏水(水渠)開通,高瀨川的運貨量大幅減少,再者隨著鐵路交通的發展,高瀨川也算是完成了運送路的時代任務,在大正九年(1920)正式廢止其運輸機能,功成身退。鷗外反倒藉由書寫〈高瀨舟〉,將全新的文學氣息重新吹入了京都以往的繁榮地之中。

鷗外是日本文壇上罕見的軍旅作家,他曾在〈高瀨舟緣起〉提起,此作所探討的,就是財產概念與安樂死的問題。對投入軍旅生活的鷗外而言,安樂死的問題,比較切合他工作上的需求。身為軍醫的他,披著白袍奔波於許多戰場之間。甲午戰爭後,隨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參與乙未戰爭,登陸台灣,接著經歷日俄戰爭(高達數萬陣亡者)。
這段期間,他應該目睹許多死亡與受重傷者。〈高瀨舟〉探索的是:倘若有天遇到受重傷者時,我們該如何面對他的生命/死亡?
換句話說, 我們藉由夜晚的高瀨舟上懷疑王法的庄兵衛的獨白,能夠看出「脫離歷史」的鷗外本人的苦惱與無奈。現今,當人們討論安樂死議題之際,日本人依舊會參照〈高瀨舟〉中提起的種種問題。(話說,鷗外的長女森茉莉得重病時,鷗外曾認真考慮是否要以安樂死結束女兒的生命。)

關於安樂死( 現代日本亦稱為「尊嚴死」) 的議題,我們仍然坐在高瀨舟上傾聽「加害者」的告白,上下顛簸的船身至今停滯不前。殺害自刎未死的「被害者」究竟算不算犯罪?社會該如何面對如此際遇的「加害者」,了解其動,以及背後若隱若現的貧富差距?我們仍然尚未完全解決一百多年前鷗外於〈高瀨舟〉裡提起的諸多問題。

當前,高瀨川成為京都第一歡樂街,尤其是春天綻放的櫻花與垂柳總會吸引著各國旅客。現在唯有「一之舟入」(指船隻靠岸的遺址)上浮起的高瀨舟模型,使人追念昔日繁榮。但仔細觀察,你便能看出,縱貫千年古都的運河上所映出的文豪森鷗外的煩悶及無法解開的人性疙瘩吧!

倉本知明
生於四國的海灘小鎮。日本立命館大學博士班畢業,專攻比較文學。目前於文藻外語大學講授日本語、日本文化等課程。兼職翻譯,致力於台灣文學的譯介,已出版蘇偉貞的《沉默之島》日文譯本,明年預計出版伊格言的《零地點》譯本。


「一堂青春文學課 日本篇」的參考資料,我們先選日本文豪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
)的小說課,我們選其短篇 The Wild Geese


: 鄉土 傳記、文學課: 曹賜固, 曹永洋《八芝蘭‧天玉齋隨筆》「岩手医学専門学校」畢業紀念冊
森鷗外(Mori, Ogai もり おうがい 1862~1922)也是在他的「豐勢時代」中所寫的一篇小說,是鷗外現代小說中三篇長篇巨著之一,




《森鷗外精選集》高慧勤編選,北京燕山山出版社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曹賜固,曹永洋父子,台北:志文出版社
《魚玄機: 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鄭清茂譯
小西甚一 《日本文學史》 鄭清茂譯 解說 唐納德‧靳(Donald Keene)序




HCBOOKS.BLOGSPOT.COM

魚玄機: 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鄭清茂譯
魚玄機:森鷗外歷史小說選 (與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享譽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森鷗外經典之作) 作者: 森鷗外 新功能介紹 譯者: 鄭清茂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07/17 語言:繁體中文   ...
短篇"小說" 《阿部一族》,可能提及近百人。透過它,讀者可以了解武士制度中的社會、經濟;忠義等想法上的抉擇考量,這是一般歷史書中無法細說的。


林皎碧

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葬禮結束當天晚上,乃木希典及其妻為明治天皇殉死。消息傳開,頓時輿論譁然,新渡戶稻造、森鷗外等老派人物讚不絕口,志賀直哉、芥川龍之介等年輕輩則認為殉死不足取,兩派說法極度對立,儼然是封建道德思想和西洋個人主義思想的大對決。

夏目漱石的小說《心》,於1914年4月到8月同時在東京、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小說近末尾以不到500字提及乃木希典殉死,一般認為這是作者藉由小說人物,表達自己對乃木希典殉死社會事件的看法。

森鷗外以小說《興津彌五右衛門的遺書》,為維護好友乃木希典的名聲而為殉死一事辯解。若把這兩部作品同時讀一讀,怎感覺兩位文豪好像隔空對話呢?












曹永洋寄來書及畫集等十冊。書中寫出奇夫婦的著作,新潮文庫出版品為多。

最懷念的一個朋友:畫家吳耀忠(自畫像,1980年畫)

畫集等寄來十冊。書中寫夫婦的著作,新潮文庫為多。

(時值雷驤往生,我展讀《人間自若》兩卷(春明.夏影、秋光.冬眠),及畫集《畫人之眼》(市井.暴力.身體),腦海中突然流曳著吳耀忠、粱正居等人的相關畫作或攝影,那是70年代「鄉土回歸」的整體留像,以前不太懂,近幾星期在整理70年代的鄉土回歸現象,再對照這些前輩文人的作品,似乎懂了些什麼。




初識雷驤作品當然是在80年代「人間副刊」上,他以拙樸插畫搭配一篇文章的入眼手法。這和梁正居一幅庶民照片配以一篇人生小景似很雷同。或者吳耀忠幫陳映真在遠景所出版小說的封面畫,這些都有鮮明的70年代鄉土回歸色調。)







給車馬費。

昔日包三千。



震災 (永井荷風/ 林皎碧譯)




當今的年輕人啊

請不要問我當代以及

未來的藝術

我是明治之子

那時的文化成為歷史而被埋葬時

我的青春夢也隨之消失




市川團十郎、尾上菊五郎枯萎、福地櫻痴凋落

樋口一葉飄零、尾崎紅葉凋謝

齋藤綠雨的聲音也斷絕

三遊亭圓朝走了、富士松紫朝也走了

我的感動之泉已乾枯

我是明治之子




有一年突然天搖地動

大火將都城燒盡

柳村先生已死

鷗外魚史也隱藏蹤影

江戶文化遺跡化為煙霧

明治文化也化為灰燼




當今的年輕人啊

請不要跟我談當代以及

未來的藝術

即使我把污濁眼鏡擦亮

現在我能看到什麽呀

我是明治之子

已過去的明治之子




(本詩收錄於 昭和18年出版 永井荷風/詩集《偏奇館吟草》)



(圖檔下載自網路)

23日下午約3點,
漢清講堂有林皎碧女士直播:
主題:簡介東京「淨閑寺中的永井荷風歌碑」
1、淨閑寺的歷史
2、永井荷風的歌碑為何立在這裡?
3、歌碑的內容是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12176694746964

故英國名漢學家葛瑞漢(A. C. Graham 1919-91)的「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科,2003)。他是專家,所以對「家族相似」說得更清楚。


我喜歡葛瑞漢講二程子的一則故事
某次在災區重建 連日 一直考慮木材
所以見樹都不自覺計算之
他覺得這心態很糟糕


森鷗外(もり おうがい)演員:榎木孝明本名森林太郎,與子規在甲午戰爭中認識,當時擔任隨軍軍醫。將德國「戰爭論」翻譯成日文版者,也是日本文豪。
https://www.aozora.gr.jp/index_pages/person129.html



魚玄機: 作者: 森鷗外 新功能介紹 譯者: 鄭清茂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07/17 語言:繁體中文   ...
短篇"小說"
高瀬舟
創作への意欲は衰えず、などの代表作を発表する。
森鴎外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129/files/691_15352.html


作品名:作品名読み:著者名:森 鴎外 





ローマ字表記: Mori, Ogai
生年: 1862-02-17
没年: 1922-07-09
人物について: 本名林太郎。石見国鹿足郡津和野町(現・島根県鹿足郡津和野町)生まれ。代々津和野藩亀井家の典医の家柄で、鴎外もその影響から第一大学区医学校(現・東大医学部)予科に入学。そして、両親の意に従い陸軍軍医となる。1884(明治17)年から5年間ドイツに留学し衛生学などを学ぶ。「舞姫」「うたかたの記」「文づかひ」「大発見」「ヰタ・セクスアリス」などに、そのドイツ時代の鴎外を見て取ることができる。その後、陸軍軍医総監へと地位を上り詰めるが、創作への意欲は衰えず、「高瀬舟」「阿部一族」などの代表作を発表する。


底本: 雁
出版社: 新潮社、新潮文庫

 高瀬舟たかせぶねは京都の高瀬川を上下する小舟である。徳川時代に京都の罪人が遠島ゑんたうを申し渡されると、本人の親類が牢屋敷へ呼び出されて、そこで暇乞いとまごひをすることを許された。それから罪人は高瀬舟に載せられて、大阪へ廻されることであつた。それを護送するのは、京都町奉行の配下にゐる同心で、此同心は罪人の親類の中で、主立つた一人を大阪まで同船させることを許す慣例であつた。これは上へ通つた事ではないが、所謂大目に見るのであつた、默許であつた。
 當時遠島を申し渡された罪人は、勿論重い科を犯したものと認められた人ではあるが、決して盜をするために、人を殺し火を放つたと云ふやうな、獰惡だうあくな人物が多數を占めてゐたわけではない。高瀬舟に乘る罪人の過半は、所謂心得違のために、想はぬ科とがを犯した人であつた。有り觸れた例を擧げて見れば、當時相對死と云つた情死を謀つて、相手の女を殺して、自分だけ活き殘つた男と云ふやうな類である。
 さう云ふ罪人を載せて、入相いりあひの鐘の鳴る頃に漕ぎ出された高瀬舟は、黒ずんだ京都の町の家々を兩岸に見つつ、東へ走つて、加茂川を横ぎつて下るのであつた。此舟の中で、罪人と其親類の者とは夜どほし身の上を語り合ふ。いつもいつも悔やんでも還らぬ繰言である。護送の役をする同心は、傍でそれを聞いて、罪人を出した親戚眷族けんぞくの悲慘な境遇を細かに知ることが出來た。所詮町奉行所の白洲しらすで、表向の口供を聞いたり、役所の机の上で、口書くちがきを讀んだりする役人の夢にも窺ふことの出來ぬ境遇である。
 同心を勤める人にも、種々の性質があるから、此時只うるさいと思つて、耳を掩ひたく思ふ冷淡な同心があるかと思へば、又しみじみと人の哀を身に引き受けて、役柄ゆゑ氣色には見せぬながら、無言の中に私かに胸を痛める同心もあつた。場合によつて非常に悲慘な境遇に陷つた罪人と其親類とを、特に心弱い、涙脆い同心が宰領して行くことになると、其同心は不覺の涙を禁じ得ぬのであつた。
 そこで高瀬舟の護送は、町奉行所の同心仲間で、不快な職務として嫌はれてゐた。

     ――――――――――――――――

 いつの頃であつたか。多分江戸で白河樂翁侯が政柄せいへいを執つてゐた寛政の頃ででもあつただらう。智恩院ちおんゐんの櫻が入相の鐘に散る春の夕に、これまで類のない、珍らしい罪人が高瀬舟に載せられた。
 それは名を喜助と云つて、三十歳ばかりになる、住所不定の男である。固より牢屋敷に呼び出されるやうな親類はないので、舟にも只一人で乘つた。
 護送を命ぜられて、一しよに舟に乘り込んだ同心羽田庄兵衞は、只喜助が弟殺しの罪人だと云ふことだけを聞いてゐた。さて牢屋敷から棧橋まで連れて來る間、この痩肉やせじしの、色の蒼白い喜助の樣子を見るに、いかにも神妙に、いかにもおとなしく、自分をば公儀の役人として敬つて、何事につけても逆はぬやうにしてゐる。しかもそれが、罪人の間に往々見受けるやうな、温順を裝つて權勢に媚びる態度ではない。
 庄兵衞は不思議に思つた。そして舟に乘つてからも、單に役目の表で見張つてゐるばかりでなく、絶えず喜助の擧動に、細かい注意をしてゐた。
 其日は暮方から風が歇やんで、空一面を蔽つた薄い雲が、月の輪廓をかすませ、やうやう近寄つて來る夏の温さが、兩岸の土からも、川床の土からも、靄になつて立ち昇るかと思はれる夜であつた。下京の町を離れて、加茂川を横ぎつた頃からは、あたりがひつそりとして、只舳へさきに割かれる水のささやきを聞くのみである。
 夜舟で寢ることは、罪人にも許されてゐるのに、喜助は横にならうともせず、雲の濃淡に從つて、光の増したり減じたりする月を仰いで、默つてゐる。其額は晴やかで目には微かなかがやきがある。
 庄兵衞はまともには見てゐぬが、始終喜助の顏から目を離さずにゐる。そして不思議だ、不思議だと、心の内で繰り返してゐる。それは喜助の顏が縱から見ても、横から見ても、いかにも樂しさうで、若し役人に對する氣兼がなかつたなら、口笛を吹きはじめるとか、鼻歌を歌ひ出すとかしさうに思はれたからである。
 庄兵衞は心の内に思つた。これまで此高瀬舟の宰領をしたことは幾度だか知れない。しかし載せて行く罪人は、いつも殆ど同じやうに、目も當てられぬ氣の毒な樣子をしてゐた。それに此男はどうしたのだらう。遊山船にでも乘つたやうな顏をしてゐる。罪は弟を殺したのださうだが、よしや其弟が惡い奴で、それをどんな行掛りになつて殺したにせよ、人の情として好い心持はせぬ筈である。この色の蒼い痩男が、その人の情と云ふものが全く缺けてゐる程の、世にも稀な惡人であらうか。どうもさうは思はれない。ひよつと氣でも狂つてゐるのではあるまいか。いやいや。それにしては何一つ辻褄の合はぬ言語や擧動がない。此男はどうしたのだらう。庄兵衞がためには喜助の態度が考へれば考へる程わからなくなるので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