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Civilization begins with distillation,”

Drinking with William Faulkner: The Writer Had a Taste for The Mint ...

www.openculture.com/2011/12/drinking_with_william_faulkner.html
Dec 29, 2011 - Civilization begins with distillation,” William Faulkner once said, and like many of the great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 Ernest Hemingway, ...


William Faulkner 新增了 1 張相片。

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

請大家多多指教,日文翻譯處女作,第62回菊池寬賞得獎作品。
==========================
「三重子,認得我嗎?」
丈夫輕聲呼喚坐在輪椅上的妻子。由於失智病程進展,已經喪失交談能力的三重子雙眼緊閉,右手被丈夫輕輕握著。
  2014年5月12日正午前,因失智症遊走症狀走失,失蹤長達七年的柳田三重子,終於和丈夫柳田滋夫重逢。
  NHK驚爆社會的專題報導,獲第62回菊池寬賞
  電影或文學大師宮崎駿與司馬遼太郎才能得到的獎項「菊池寬賞」,第62回頒給了NHK電視台,因為「失智症行蹤不明者一萬人」調查報導燃燒了全日本,四百多個案件敲門訪問、三十餘個跟拍心痛與遺憾的家庭,彰顯高齡日本一年多達一萬人失智遊走的問題。
  目擊一萬個失智失蹤家庭的身心煎熬
  無論是未發現丈夫遺體前難以成眠的妻子,還是為了照顧頻頻走失的妻子而苦惱的丈夫,接受訪問時,字字句句,盈滿眼淚。找不到失蹤者,痛苦度日的家庭日漸增加。
  「為了防止走失,不得不把人關起來」
  「拜託路人進女廁找人,妻子早就不見人影」
  「因為不想給人添麻煩,沒有跟任何人透露丈夫失蹤了」
  「週而復始的走失,心繫自己不能病倒的不安」
  「為什麼怎麼找都找不到?天天像活在地獄裡」
  「來回不知找了幾回,卻在離家近到無法想像的地方發現遺體」
  全民動起來,幫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
  NHK抽絲剝繭問題並提出建議,促使日本從政府到社區全都動了起來,協防失智者再也回不了家,以及家庭可以做的防範措施。
  這不是別人家的事──北海道釧路地區「SOS互助網」
  北海道釧路地區是冬日酷寒之地, 一旦行蹤不明,極可能喪命。居民組成SOS互助網,集結當地計程車行、卡車公會、廣播電台、市公所,以及三百多家公司行號,等於糾眾數倍於家屬的「耳目」一起搜尋。如此動員的實際成果?超過九成都順利尋獲。
  眾人分頭找,結局就會不一樣──福岡大牟市的「走失搜索演習」
  人口老化日本第二的大牟市,推行支援高齡者生活的自治團體,行之有年的「走失搜索模擬演習」聞名全國。市政府每年九月,請一位住民扮演走失的高齡者,全區動員演習,提高居民的警覺,長此以往,凝聚照顧失智者的決心與共識。
  高齡化台灣面對同樣難題
  資深精神科醫師吳佳璇秉著照顧失智父親的初心,翻譯日文揭露實況。借鏡日本,高齡化台灣失智人口超過二十萬,在許多看不見的角落也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失智患者持續增加,未來人人都可能面臨相同遭遇,近身的迫切感將不只是家屬、照護機構的責任,更是你我要一起承擔的老後景象,衷心盼望打造「就算失智了,還是能留在熟悉的地方快樂生活」的友善高齡社會。
  借鏡日本,今日台灣圓桌論壇精彩內容
  林依瑩‧林奇宏‧賴德仁‧宋家瑩‧吳佳璇
  邀集重量級專家、醫師齊聚,共商台灣失智遊走現況與對策
  特別收錄
  台、日、韓、香港預防失智症走失現況與對策
  預防走失,現在就可做的事!
  當家中長者走失,我該怎麼辦?
書名: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原文名稱:認知症・行方不明者1万人の衝撃…
BOOKS.COM.TW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How Long Do You Want to Live? Your Expectations For Old Age Matter

“Having rather bleak expectations of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old age seems to undermine the desire to live up to and beyond current levels of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People who embrace the ‘better to die young’ attitude may underestimate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negative age-related life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o find new sources of well-being in old age.” - Catherine Bowen, PhD
Why do some people want to live a very long time, while others would prefer…
MAILMAN.COLUMBIA.EDU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泰國,是日本老人的「幸福終點站」嗎?

【泰國,是日本老人的「幸福終點站」嗎?】http://bit.ly/2bgzPCK
越來越多的日本老人選擇去泰國頤養天年,他們住海濱別墅,過歐式度假,泰國低廉的物價和優渥的生活已吸引八萬日本老人前往泰國展開他們的「第二人生」,但在看似「養老天堂」的泰國,過去三年已有20個日本老人孤獨地死在家中……http://bit.ly/2bgzPCK
【日本式的老人幸福晚年】http://bit.ly/1OutYrV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蘋論:老人的悲慘世界;殺夫 長照 安樂死





蘋論:殺夫 長照 安樂死
2016年08月16日
桃園劉姓老翁在父親節那天遭人砍死在客廳,後來發現是老妻持刀行兇,理由是丈夫不耐病痛折磨,哀求老妻結束自己的性命脫離苦海。

停止口水落實長照
據老妻告訴檢警說,老公去年底中風後,身體情況急速惡化,失智又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生活,加上痛風結石疼痛難當,遂多次表達求死意願,希望老妻致他死命,以免拖累家人。
附近鄰居稱,劉姓夫妻鶼鰈情深,感情很好,下田農事都一起做,家庭也很和諧。老妻說,長期照顧老公身心俱疲,是一時失去理智才造成慘案。
近年來夫妻因照顧壓力而殺人自殺的案件越來越多,也有兒女因此殺害被照顧的父母,他們都不是感情惡劣的伴侶,也不是不孝的子女,正因為感情好、很孝順才會盡力照顧到自己身心俱疲而失去理智;感情不好、不孝順的反而不在乎,身心壓力不大,不會衝動而殺親人。
台灣已進入老年社會,以後這樣的案件只會更多。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辦法:安樂死與長照。劉姓夫妻的案例告訴我們現在是嚴肅討論安樂死的時機了;也是政府停止口水、落實長照政策的時機了。
安樂死與長照是全世界的問題,國際間多數國家已普遍進入老年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已讓安樂死合法化,實踐人類固然無法決定自己是否願意被生下來,但可以決定自己死亡的權利和自由。 

拒安樂死偽善噁心

然而,偽善的台灣社會卻還擺出一副生命至高無上的表情,峻拒安樂死的發想,實在很噁心。
至於長照,政府說了至少10年,可是只打雷、不下雨,迄今連個像樣的想法都沒有,人不能老等,都等老了。現在健保、軍公教保、勞保都快要破產,政府不敢再推出昂貴的長照,唯恐國家財政負擔再加倍。可是長照被認為是現代政府的責任,台灣政府如何能置身事外? 

蘋論:老人的悲慘世界

2016 0708
前天上午,新北市樂活老人長照中心發生火災,造成老人6死28傷的慘劇。

安養院剝奪歸屬感

台灣人口老化越來越快,西方先進國家早已意識到老年社會的種種問題,並著手從立法到退休、養老、療養、長照、安樂死等形成分工機構;甚至連電影、小說都開始以老人和老年生活為主角及敘事主體,不再都是帥哥美女酸腐的愛情故事,像是《金盞花大酒店》、《百歲老人蹺家去》、《一路玩到掛》、《年輕氣盛》等,甚至鼓吹安樂死的許多片子都拍得相當引人入勝。說明了台灣在心理上、知識上、意識上還沒覺悟到「老之將至」,對這麼重大的社會議題還處在小學階段。蔡英文總統去年提出的「十年長照2.0計劃」,其概念也都還停留在傳統對老年的刻板印象裡,以為老人只需要醫療照顧和安全舒適。我們朝野所形成的老年照護觀念是從旁觀者、第三者、子女親友的心理及情緒需要出發,而不是真正從老人的角度出發。
一個老人被送進長照中心,剝奪了他習慣的家的感覺,而人生從此只剩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個小電視,與室友隔著一面布簾,失去自主權、歸屬感,只能活在制度化的管理之下,只有生理疾病受到照顧,心理與情緒的需求沒人理會,或許固然安全(在台灣也不安全),但空虛寂寞,一切需要和渴望都是奢求。老年病學醫生比爾湯馬斯做過實驗指出,老年照護最重要的不是可降低老人死亡率,而是要為老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他發現老人活不下去的三大理由是:沉悶、寂寞、孤立無援,於是他在老人院裡開放老人養寵物、種植花草蔬果,效果良好。 

蔡應重提長照計劃

台灣傳統認為老年是非常態,是人生的「垃圾時間」,不是社會的主要關懷課題,養老與長照機構日常的規律與安全就足夠了,比生活品質重要。老人要求生活品質被視為奢侈、過分、不識大體,這些固定的偏見造成了老人極大的心理創傷。長照和養老機構並非刻意殘酷對待老人,只是不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就如托爾斯泰所言:殘忍也好、無知也好,到最後又有什麼不同?所以,希望蔡當局能重新提出更深刻的長照計劃,不是只滿足於安全與醫療就夠了。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Incontinence is a fate worse than death, say seriously ill patients



Asking people approaching, or threatened with, death how they feel about it is a welcome addition to the debate about the right to die

Some data about an emotional issue
ECONOMIST.COM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惡夢

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惡夢

老後破産 長寿という悪夢

  • 出版日期:2016/07/06


2百萬日本老人
悲劇+台灣避得了嗎?+%7C+產經+%7C+聯合新聞網+台灣老年人口到後年就將超過14%25,邁入高齡社會,8年後更將火速增加到20%…


  ★日本電視節目最高獎項「銀河獎」
  ★NHK特別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狀》採訪過程全記錄
  ★「老後破產」話題燃燒全日本,顫慄社會各階層


  個人財務規劃、社會福利制度、全球經濟結構──
  都因高齡社會的衝擊而陸續瓦解;
  上班族、家庭主婦、社會新鮮人……
  多數人早已陷入「老後破產」的危機而不自知;
  如果不能早一步認清現況,尋求解決之道,
  那麼,不管你現在幾歲,都將成為「老後破產」的預備軍。

  直擊統計數字背後的社會現實,全球高齡社會引以為鑒

  懷抱開店夢想,拼死賺錢的男子,年金制度卻無法照顧他的老後生活……
  建材行老闆娘在獨子過勞死,丈夫相繼去世後頓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節省存款開銷……
  建築師傅肩負重建戰後日本的重擔,老後卻必須賣掉親手建造的家,才得以接受照護支援……
  中年失業的子女,仰賴雙親養老金過活,最後一起倒下,形成「老後親子破產」……

  日本比台灣更早邁入老齡社會,時至今日,仍無法提供完善的配套計畫。而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比日本快1.6倍,比美國快2.3倍,10年之內,每3.6人必須照顧一位老人,你我真的準備好面對「高齡社會」的衝擊嗎?勞保、國民年金、軍公教退撫基金都將在30年內面臨破產,年金制度難以倚賴;你可能會生病,而且會更老,一旦不再有收入,只能坐吃山空,存款用盡的恐怖隨之到來,因為每個人都會死,卻都無法預料,將會是什麼時候?

  「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徵,終將成為壓垮現今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NHK特別採訪小組為期一年採訪製作,以「金錢問題」為主軸,揭露「老後破產」在居住、生活、醫療、人際關係等面向中的各種影響。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輕時都與你我一樣認真工作,做好退休後的儲蓄計劃,卻從沒想過老後生活如此孤獨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老後破產」問題不只衝擊65歲以上的退休老人,更進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經濟衰退、收入減少、物價上漲的危機紛至沓來,年輕人就業困難,中年失業的上班族難以再次進入職場,你我可能都是「老後破產預備軍」,一開始工作,就必須負擔沉重社會壓力。問題早已不單只是存多少錢才能退休,而是不知道還要拼死拼活工作到何時?社會陷入惡性循環,「人口老化」不再只是政府政策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嚴酷現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日本放送協會(NHK)紀錄片節目《NHK特別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之一。《NHK特別專題報導》自一九八九年播出第一個特別專題報導後,陸續製播超過二千四百八十七部與社會、國際、經濟、歷史、政治、醫學、災難、自然環境、文化藝術、娛樂、天文地理有關的記錄片。

  本書以NHK的特別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狀》為基礎,完整呈現未能於節目當中介紹的高齡者現狀,藉此向社會大眾傳達「老後破產」擴展的情形。該節目更獲得日本電視節目最高榮譽「銀河獎」,引爆「老後破產」話題。

譯者簡介

謝承翰


  八年級生,認為翻譯是文化接軌的橋樑。
  心繫社會議題,希望透過翻譯對社會做出貢獻。
  譯有多本譯作,翻譯類型多樣。
 
 

目錄

前言 老人漂流社會

序章 「老後破產」的現狀

第一章 獨居老人的困境──「老後破產」的社會背景

光靠年金,生活無以為繼
逐漸陷入絕境的日子
拼死幹活,老後生活依舊困頓
生活保護制度的缺陷
獨居老人的現狀
存款只出不進的恐懼
為節省開銷,有病痛仍不肯就醫
不願造成他人的困擾
「日子已經不好過了,能省則省吧。」
不想暴露貧窮的事實
解決問題的三大面向:居住、生活、人際關係
讓老人也能「開心生活」的未來
獨居老人問卷調查:「老後破產」蔓延現況
照護保險制度造成的經濟負擔
獨自過新年的老後生活

第二章 失去夢想的老人們——長壽導致的經濟負擔
無力支付完善照護的費用
照護補助的局限
金錢是老後生活的安穩指標
「我想出門走走。」
從未想過老後生活如此孤獨辛苦
獨子與丈夫相繼去世,生活無所依靠
孤獨的都市生活
每兩個月一次的樂趣
無可避免的「老後破產」
「國民年金制度」應與現實接軌

第三章 「老後破產」的原因——生活保護制度隱藏的陷阱
慢慢將人逼入絕境的「老後破產」
有「房」就無法接受生活保護?
邁向「零存款」的倒數計時
醫療負擔招致「老後破產」的惡夢
節約的矛盾
疾病是造成「老後破產」的根本原因
老後「住處」的選項
國營住宅供不應求
與烏鴉為友的男性
與存款見底的恐怖戰鬥
醫療現場的困境
家庭關係崩壞
從醫院到老人之家的「漂流記」

第四章 農村生活的隱憂──難以察覺的「老後破產」
豐裕的田園生活?
「老後破產」蔓延農村
自給自足,野外求生式的老後生活
靠採集野菜果腹
醫療資源匱乏的農村
鄉下獨居老年人口持續增加

第五章 老後親子破產──中年失業、照護離職的「老後破產」預備軍
家人介入造成照護困難
拒絕「支援」
接受他人照顧的「罪惡感」
中年失業成為「老後破產」預備軍
因照護母親而離職
重新就業的道路因病斷絕
超節儉術!
就這樣陷入貧老深淵
終章 從「老後破產」到「老後親子破產」
結語 如何避免「老後破產」
 

前言

老人漂流社會
  

  時值二○一三年八月,我被叫去一間位於新宿車站西側出口的居酒屋談事情。
  
  板垣淑子製作人與攝影師寶代智夫就等在那瀰漫烤魚煙霧的店內。NHK特別節目《workingpoor窮忙族》於二○○六至二○○七年間播映,他們都是在那期間與我共同製作該節目的重要夥伴。
  
  「你要不要跟我們合作?我們想要推出談論老人生活困境的特別節目。」
  
  我馬上允諾,畢竟根本沒有理由拒絕。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NHK推出《失智症八百萬人時代,無法出聲求援,被孤立的高齡失智症患者》的特別節目。而後續的節目名為「老後破產」,亦即本書書名。
  
  這是板垣製作人所構思的詞彙,目的是將議題聚焦在維持老人生活的「金錢問題」上,因此讀者對這個詞彙或許有些許陌生。
  
  時至今日,獨居老人在日本的數量已迫近六百萬人大關,年收入低於最低生活費標準者約占一半,其中接受生活保護者約有七十萬人。而其餘老人當中,有部分擁有充裕積蓄可供生活開銷,但此外約有兩百多萬名獨居老人只能依靠年金拮据度日,並未請領生活保護。一旦他們不幸生病,或是因故必須接受照護,生活將頓時無以為繼。
  
  板垣製作人將遭遇上述困境的年長者稱作「老後破產」。聽著她的說明,我想起一位名叫鈴木勇治的年長者,居住於秋田縣仙北市,是我在製作《workingpoor窮忙族》時的受訪對象,當時他七十四歲。鈴木先生原本經營西裝店,但是隨著地方產業衰退,他的營收遲遲未見起色,每年收入僅二十四萬餘圓。他就靠著微薄的收入,以及每個月六萬圓的年金生活。每餐花費節約在一百至兩百圓之間。採訪當天,他的配菜僅僅是烏賊罐頭與三盒九十九圓的納豆。鈴木先生的夫人當時臥病住院,每個月住院費六萬圓,正好是他的年金收入。
  
  各位讀者或許會疑惑,為何不申請生活保護呢?但是鈴木先生戶頭裡還有存款一百萬圓。若要接受生活保護就必須將這筆被視為財產的存款花掉,但鈴木先生說什麼都不願意動用這筆存款,因為這筆存款是要用來幫妻子辦後事的,非常重要。鈴木先生可謂是「老後破產」的典型案例。
  
  「說到底,窮人家就是早死早超生是嗎?」
  
  鈴木先生喃喃自語道,他的話深深地刺進我心中。
  
  採訪結束,節目的工作人員與鈴木先生仍持續保持聯繫。他那臥病住院的妻子在節目播出之後去世,鈴木先生也為她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爾後鈴木先生因為身體日漸病弱,於是將西裝店收掉。由於他花光積蓄舉辦葬禮,終於符合請領生活保護的資格,目前正在老人之家頤養天年。講來或許有些殘酷,但是妻子去世的確讓他換得了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日本現行的生活保護制度就是如此,令人感到違反常理、難以苟同。
  
  高齡者目前面臨極其嚴峻的環境。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腳步加快,年金、醫療、照護等社會福利支出每年就占了日本國民所得的三○%以上。一九九○年每五.一位工作人口就必須負擔一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的社會福利支出;而二○一○年,比例變為每二.六位工作人口負擔一位高齡者;到了二○三○年更將變為由一.七位工作人口負擔,換句話說,幾乎每一位工作人口都必須負擔一位高齡者的社會福利支出。
  
  年輕一代開始傳出反對的聲音,認為高齡者是既得利益者,兩代之間產生嚴重對立。而針對憲法保障的最低生活費標準是否過多的批評聲浪,以及非法請領生活保護費的問題,有部分媒體也提出醒目的論述加以討論。其中,「責任在己論」總是一再地被提及,這種論述認為,高齡者應該自行承擔生活無以為繼的苦果。
  
  針對高齡者所面臨的生活窘境,社會大眾是否該就此置之不理呢?我們持否定的態度。正因為處境嚴峻,才更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攜手尋找出「最佳解答」。
  
  本書是一本採訪報導,以NHK播映的特別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狀》為基礎,重新描述未能於節目中完整呈現的高齡者現狀。社會究竟必須迫於無奈地切割陷入「老後破產」的高齡者?還是該為了解決問題踏出第一步?最重要應當是認清現實,理解當下狀況。只有以「現場」作為起點,才能展開議論。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For Economy, Aging Population Poses Double Whammy


For Economy, Aging Population Poses Double Whammy 

New research shows rapid retirements deprive companies of critica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undermining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economy, Greg Ip writes.


double whammy

NOUN

informal
twofold blow or setback:a double whammy of taxation and price increases

Origin

1950s: original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ic strip Li'l Abner (see whammy).

whammy 

Pronunciation: /ˈwami/ 

NOUN (plural whammies)

informal
1An event with a powerful and unpleasant effect; a blow:the third whammy wa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See also double whammy.
2chiefly US An evil or unlucky influence:I’ve come to put the whammy on them

Origin

1940s: from the noun wham -y1; associated from the 1950s with the cartoon strip Li'l Abner, in which the hillbilly Evil-Eye Fleegle could ‘shoot a whammy’ (to put a curse on somebody) by pointing a finger with one eye open, and a 'double whammy' with both eyes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