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Affordable Excellence



新加坡價廉質優的醫療體系
英國《金融時報》公共政策編輯 莎拉•尼威爾

放眼世界,人口老齡化、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甚至日趨先進的幫助人類延長壽命的科學方法,都在威脅各國經濟。對重壓之下的各國財長而言,如何能夠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以更低廉的成本治療和預防疾病,已經成為一個無解之謎。
曾在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擔任教授的生物科技企業家以及愛滋病研究者威廉哈茲爾廷(William Haseltine)認為,他找到了一套政策,它即使算不上是解開謎團的魔法石,那麼至少也值得讓更多人知曉。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實現了全民覆蓋,並在嬰兒死亡率、預期壽命延長等許多領域交出了一流的成績單。該國只花費不到其國內生產總值(GDP)4%的成本就做到了這些。這個數字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英國的一半。在某些方面,後兩個國家對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品質只有羡慕的份兒。
在 他的《價廉質優》(Affordable Excellence)一書中,哈茲爾廷稱,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是家長制與個人責任的奇妙結合。這個國家毫不猶豫地對醫療市場進行干預,比如向醫院和綜合門 診診所提供補貼。該國對執業醫生的科別和數量進行監管和限制。用哈茲爾廷的話來說,這是一種高度校準的資本主義
然而,每個在職的新加坡人都必須向一個強制性醫療儲蓄帳戶裏存錢。從這裏可以看出,新加坡絕不是英國那種大手大腳的福利國家。新加坡政府相信,讓民眾交錢抑制了他們對醫療體系的過度使用(或者說濫用),並避免了他們依賴國家福利或第三方的醫療保險。
哈 茲爾廷書中的分析大部分很有說服力。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如何在三十多年前就意識到,醫療問題不能留給衛生部獨自解決。在新加坡,所有公共政策——住房、 垃圾處理、道路交通、公園、樹木種植——都必須服從同一個目標:讓民眾健康地生活、高效地生產。新加坡在生物醫療研究方面也投入了鉅資、且收益頗豐,希望 在這方面成為地區中心。
然而,哈茲爾廷主張,新加坡模式是個值得批量推廣的成熟模式,這不太有說服力。醫療體系通常根植於一個國家的文化和 政治傳統。政府指導的核心地位是新加坡所獨有的,政治體制的穩定性亦然。新加坡目前的執政黨已連續執政約半個世紀,確保了罕見的政府目標連貫性。所有不生 活在這個城市國家的人,在這一點上或許都不太走運,因為許多國家的證據顯示,穩定本身就預示了一個醫療體系的成功。
新加坡醫療體系控制成本 的關鍵一點——每個人都必須為醫療交錢,在那些醫療體系更慷慨的國家可能引發巨大爭議,導致其行不通。儘管有幾個遭遇衰退打擊的國家已悄悄提高了要求民眾 貢獻的金額,但這些國家的這種做法,並未冒引發公眾辯論的風險,而如果要實行鑄就新加坡醫療體系成功的那種方法,一場公眾辯論將不可避免。
哈茲爾廷也承認,醫療體系的服務模式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因為這種改變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
哈 茲爾廷提到了中國借鑒新加坡醫療體系模式——借鑒該模式中醫療儲蓄帳戶背後的基本理念——的例子。事實證明,這是一次不成功的嘗試。哈茲爾廷在書中寫道:新加坡擁有大量財富、人口更年輕、就業率更高,沒有農村,移民數量有限。因為缺乏上述條件,借鑒新加坡模式的上海在醫療體系效率方面跟(新加坡)沒法 比。
儘管如此,這本書介紹了新加坡的變革式政治領導,對我們找到醫療改革的正確道路貢獻巨大。新加坡很有先見之明,早在1983年就 意識到,必須將醫療體系的重點從治療傳染病轉向慢性病。即便是如今,許多國家仍在努力實現這一轉型。新加坡當時還意識到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對醫療服務需求的 影響。如今,新加坡建立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限制成本,一方面幫助老年人就業。新加坡人口老化問題跨部門委員會的指導宗旨包括,確保所有老年人都能 享受便利的公共交通,並能盡可能久地繼續住在自己家裏,或至少能留在社區裏。
這就是這本書介紹的經驗中最值得推廣的一條: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既人性化、又經濟的支援。同時,這本書也為所有面臨人口結構變化影響的國家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英國《金融時報》公共政策編輯
譯者/吳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