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裝皇后親證戲仿《最後的晚餐》
巴黎奧運開幕的變裝皇后一幕,全球爭議不息,我昨天也談過自己的看法:簡言之,我不認為那場演出是褻瀆或羞辱基督教,但也不認同「它跟《最後的晚餐》無關,只是模仿《諸神的盛宴》」這個突然爆出來的說法。
有讀者認為拙文證據不夠強,只是主觀臆測,未能實錘證明是戲仿達文西名畫。恰巧我今天看法國媒體的新聞,見到變裝皇后Piche的訪問,一聽之下,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了。
昨天(7月28日)變裝皇后兼說唱歌手 Piche——她當晚有份在橋上粉墨登場,見附圖圈住的那一位——接受法國BFM電視台訪問,談及她在巴黎奧運開幕禮表演的幕後花絮,並回應外界批評。
主持人問得很清楚:「您也看到有一場引起特別大的反應,就是重新演繹《最後的晚餐》那一幕,那個與使徒一起的著名晚餐(c'est celle de La Cène qui a été revisitée,ce fameux repas avec les apôtres)。您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對這個出自聖經的題材感到震驚嗎?」
我嘗試翻譯一下Piche的答案,她說:
「我剛才已跟您解釋,流行文化已引用這個聖經典故很多很多年,幾十年了。這絕對不是新的。(c'est qu'en fait cette référence biblique, elle a été utilisée dans la pop culture depuis des années, des années, des décennies. C'est absolument pas nouveau.)一直都這樣做,一直都是。這種表演形式,大家一直在用。
「只要沒有真正的挑釁,即是說,沒有那些被視為真正淫穢的內容,我們就根本不是嘲弄那幅畫。唯獨那些以某種方式看待它的人認定是嘲弄,因為我們的衣着打扮跟他們接受的不同。一旦我們玩性別,那就成了問題,就是這樣。真的,正因為queers和變裝皇后用了這種表演形式,就有人不高興了。但還是有一些變裝皇后,我想,她們也是基督徒,卻沒有感到被挑釁。」
以上訪問見此(全法語,無中英文字幕):
https://t.ly/E6PYA
由此可見,就連表演者自己也承認是在模仿《最後的晚餐》,請問還有什麼理由說那場表演純粹來自《諸神的盛宴》呢?
此外,昨天《華盛頓時報》也有一篇報道,題為「Paris Olympics’ apology comes too late as company pulls ads over ‘Last Supper’ parody」,即「巴黎奧運道歉來得太晚,公司因惡搞《最後的晚餐》撤廣告」,引述了巴黎奧運會發言人回覆的電郵,明言藝術總監Thomas Jolly的靈感就是達文西的名畫:
“For the ‘Festivities’ segment, Thomas Jolly took inspiration from Leonardo Da Vinci’s famous painting to create the setting,” the spokesperson said in the email. “He is not the first artist to make a reference to what is a world-famous work of art. From Andy Warhol to the Simpsons, many have done it before him.”
真相越辯越明了吧?所以,昨天瘋傳的那兩篇完全否定引用《最後的晚餐》的帖文,根本就是謊言。
這類表演很容易引起爭議,我認為主辦者和創作團隊沒理由想不到。我的看法跟昨天相同,創作團隊應該努力做好解說工作,而不是用大話掩飾,否定自己努力的成果。我看了Piche的訪問,說話態度真誠,她堅持自己沒有嘲弄名畫,我是完全相信的——不管什麼人,最好的公關永遠都是講真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drag-queen Piche
【 就像哈密瓜一樣,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 】
巴黎奧運開幕式吸引超過2300萬人觀看,被譽為成功融合「#巴黎代表性景象、#美妙表演和多樣風格」的盛會。法國報媒也多半給予好評。然而該國極右翼人士對開幕式的爭議元素嗤之以鼻,怒批淪為左派「覺醒主義」宣傳。
·
走訪巴黎羅什舒瓦爾街(rue de Rochechouart),當地民眾這麼說:
「這是一場偉大的典禮——只可惜下雨了。」
「這就像我們,真的是一場歡樂、矛盾且相當混亂的鬧劇。還有一些令人驚嘆的畫面,大革命、斷頭的瑪麗王后在唱歌……」
「我理解對法國以外的人來說,有些橋段可能有點奇怪。但每個奧運主辦國都愛自己的開幕式。我記得倫敦,那也是一場偉大的表演。」
·
#法國與國際媒體都大讚
法國《世界報》(Le Monde):
「在滂沱大雨中,首都及塞納河成為夢幻表演的劇場,這場表演承認了法國歷史的多元、包容以及不懼爭議的特質。」
「這場表演就像是幾世紀前巡遊劇團穿越城市時上演的那些秀。」
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
「#這是充滿包容性和自嘲的大雜燴,在法國經歷了突擊選舉的壓力之後,這場典禮提供情緒宣洩,雖然天公不做美,雨水反而昇華成藝術的一部分。」
法國《巴黎人報》(Le Parisien):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晚上」,開幕式是「非凡、令人驚訝、讓人著迷的」,儘管也「濕淋淋的,有些部分讓人不滿意」。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喜歡融合歷史和藝術大膽的法式風格盛會。」
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巴黎開幕式展示了大膽創意可以為全球盛事增添光彩」,並祝下一任主辦城市洛杉磯好運且「能做得更好」。
·
#英國媒體的諷刺讓人毫不意外
《衛報》(The Guardian):
「節目有創意但有些脫節」、「缺乏法國首都風采」。
《每日郵報》(Daily Mail):
「鬧劇」、「史上最糟糕」。
《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是一場「溼答答的啞炮表演」。
·
不過,#法國還是有人不滿這場奧運開幕式
保守媒體《費加羅報》(Le Figaro):
雖認可表演「宏偉而華麗」,但也批評其中多次表現出的意識形態內容「破壞了整體效果」,並質疑這些意識形態表達根本是「故意引發爭議」。評論員蘇吉(Paul Sugy)更表示:「在慶祝法國驕傲和歷史的時刻,法國不可避免地從大革命的核心中汲取挑釁和不和諧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一直以來助長著法國的矛盾和分裂。」
法國極右翼同樣感到不滿,領袖勒潘(Marine Le Pen)的外甥女瑪麗昂(Marion Marechal-Le Pen)表示,她與孩子一起觀看了開幕式,卻發現「在如此『粗俗的覺醒主義宣傳』中,很難欣賞到少數成功的場景」:
在「被斬首的瑪麗王后,接吻的三人組,變裝皇后,被迫幫阿雅·中村(Aya Nakamura)伴舞的共和國衛隊,醜陋的服裝和編舞」之間,「我們拼命尋找對體育精神和法國之美的讚頌」。
勒潘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N)發言人奧杜爾(Julien Odoul)狠批法國流行歌手阿雅·中村的表演可恥:
「絕對不行!#奧運會開幕式是對法國文化的洗劫。」
·
《最後的晚餐》#表演惹怒保守派和天主教徒
開幕式中模仿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的表演,是由一群變裝皇后、跨性別模特,以及一名扮成希臘神話中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的裸體歌手呈現,然而#表演也讓天主教會和美國宗教右派大感失望。
不過有網友發現,2024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COJO)#已將開幕式影片從YouTube頻道上悄悄下架,發言人戴侃(Anne Descamps)也在記者會上道歉:「(我們)從未意圖對任何宗教團體表示不敬。(開幕式)設法讚揚群體的包容性,而我們也相信這份壯志已然實現。若有任何冒犯之意,我們真的非常抱歉。」
- - -
(圖/風傳媒網新中心後製/美聯社)
▊ 對這則報導有不同看法嗎?風傳媒誠摯邀請您投書或留言分享您的觀點,讓我們透過議題對話,一起打造開放多元的媒體空間。
"Anybody can build an ordinary office building. I wanted to build the best office building in the world, 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was to get the greatest architect in the world." H.F. Johnson, Jr., third generation leader of SC Johnson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renowned architects, Frank Lloyd Wright, spent his career pioneering organic architecture, integrating buildings with their natural surroundings. By 1936, Wright was financially strained du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personal controversies. When H.F. Johnson, Jr. approached him for a project, Wright eagerly accepted, despite budget disagreements. Their shared vision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SC Johnson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renowned for its innovative design and listed among the top 25 building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collaboration also produced Wingspread and the SC Johnson Research Tower, solidifying SC Johnson’s reputation and reflecting its spirit of innovation. Wright’s architecture continues to symbolize the company’s commitment to creativity and excellence.
Photo: H.F. Johnson, Jr. (right) and Frank Lloyd Wright, at the SC Johnson Research Tower.
#FrankLloydWright #HFJohnsonJr #JohnsonWaxBuilding #Modern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Innovation #OrganicArchitecture #SCJohnson #DesignHistory #IconicBuildings #ArchitecturalMasterpiece
Josephine Hsu
我個人很不樂見巴黎奧運的相關爭議,陷入文化戰爭的框架,被拖入一種包裹簡化後的陣營對決,但現在看來是很難避免了。只是仍有一個身為基督徒的身份,既然有教會組織和不少信徒出來表達自己「被冒犯了」,那這個身份,也不能那麼沉默。
首先,我個人並不主張,或覺得去用《眾神的盛宴(Feast of the Gods)》來回覆,是有效的。如果有完整看完開幕典禮的轉播,這段其實被分成兩個節目,第一次定格畫面的時候,確實只有正好十三位扮裝皇后、舞者和一個小朋友(這點超懂基督教核心精神啊其實,耶穌說過「讓小孩們到我這裡來),桌上是空的,酒神是後來從別的舞台轉回來時,才加入演出的。
所以真要說,若有人主張那就是《最後的晚餐》,並不是空穴來風、無理取鬧。何況就算是《眾神的盛宴》,也脫不開達文西的影響,同樣引用了那個餐桌的意象和佈局。
但,如果是一個對基督教信仰和宗教史認真的信徒,應該很清楚,達文西筆下《最後的晚餐》,當時就已經是挑戰教會傳統觀點,換句話說,辱教了;甚至他整個人生,他對男性肉體的喜愛與活躍的情慾生活,對於教會都是一種尷尬的存在。
達文西與這幅畫作的意義,早超越基督教的範疇了。在他過世後,選擇以相似構圖進行藝術創作的,不論哪種形式,目的都是從宗教權威,轉向對人類精神的探索,一切回歸以人為中心,藉由挑戰既有權威,來探尋自由的邊界。神聖性不再是藝術的唯一追求,宗教也不再是神聖唯一的產地,甚至最極致的神聖(如果還追求這點的話),是在人性中顯露。
就算在教會內,達文西這幅作品,從來也非多核心或多具神聖性的意象,畢竟不是聖母與聖子,或聖誕夜的馬槽。這幅畫後來會在信徒之間打開知名度,並非其傳遞了多麼高深的宗教精神,而是貴為文藝復興三傑,與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神聖的是聖餐這個儀典,而非畫作本身,況且對聖餐誕生那晚的想像,史上不同畫家各有其版本,你什麼時候看過教會慶典頻繁照這幅畫演「最後的晚餐」的?
如果真要說「冒犯宗教」,基督徒可是在耶穌帶頭下,把猶太人的逾越節,轉化為自己的聖餐禮耶,真要以此種標準計較的話,是誰該跟誰道歉呢?
讓我們再多加幾個可能的場景,來場真心話大考驗:今天如果是一群男人正裝拘謹而坐,或是照畫作穿上戲服,但讓一個門徒如同福音書所記載的,躺在耶穌懷裡,可不可以呢?德法天主教、美國部份福音派教會,和這些出來喊冒犯的華人基督徒,還會不會覺得「被冒犯」呢?如果餐桌上兩個穿著西裝的男男親吻了呢?如果仍是那種正經的戲劇場景,但讓巴黎地鐵的流浪漢、穿著曝露的站街女郎,也圍坐在耶穌腳邊,算不算一種冒犯?
所以問題到底在「以非神聖、去神聖」的手法再現《最後的晚餐》,還是餐桌上坐了部份主教、教會團體及基督徒們看了不適、彆扭,不知該如何對待的人?
作為一個從小上主日學、曾經也是乖乖讀聖經、對教會所有教導深信不疑的基督徒,我還記得耶穌教導過:「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意思是,你不喜歡,就直接說不喜歡,直接說出你為什麼不喜歡。如果就是不喜歡特定群體、就是直覺的不適,那就說出來,你也可以直接說:「我不反對他們,只是不喜歡他們太招搖」、「我覺得多元性別很棒,應該平等,但這是屬於全人類的奧運會,他們並不適合代表」。
有什麼意見和想法,就直說,不要幫耶穌表達意見,不要拿耶穌當擋箭牌。如果有什麼話你覺得不好說、不敢在檯面上說,不要推給政治正確,你是個基督徒,你可以向耶穌祈禱求教:「我就是不喜歡那些人,怎麼辦?耶穌你喜歡他們嗎?」
同樣,我也很誠實的跟你說,作為一個一路支持多元性別平等的基督徒,我認識且相信的耶穌,如果身處巴黎奧運現場,恐怕會主動下去跟皇后們一起玩的不亦樂乎,說不定還會問皇后們的造型是怎麼做的。
我也在此很坦承的告訴覺得不舒服的人們:正如你們所想,在我這種「左膠」、「自由派基督徒」心裡,確實不認為一個宗教傳統與權威,有什麼不能被質疑、被挑戰的。我能理解光是這點你們就覺得被冒犯,但我挑戰並不是你所信仰的上帝,更不是質疑一個信徒或信仰團體追尋光、追尋善美的信念,而是我相信,只有不停的去問WWJD(What would Jesus do),能避免重蹈覆轍、讓信仰墮落為教條主義,而不再是「耶穌與我同在」的生命。
真想要悍衛基督信仰,應該是從我們自身的言行檢視起:信徒在世上有沒有成為光與鹽?教會是否與困苦弱勢同在,是否不畏世上的權力者,是否勇於說真話而非攀附,甚至同流為權力的一部份?
聖餐的意義,是透過紀念耶穌的流血犧牲,拆除一切人為的標籤和分類,給予一視同仁的接納與歡迎;耶穌和使徒也都教導我們,教會裡該被視為最珍貴(且尊貴)的,就是那些社會所厭棄的邊緣弱勢。
一幅畫也好,一場演出也好,既羞辱不到耶穌,也無法傷害教會。真正傷害教會和這個信仰的,一直都是我們 — 你我這些基督徒看待這些事情的反應。我們說出的話,才是我們所信仰的鏡相。
(圖片引用自轉角國際報導:《冒犯宗教或多元包容?巴黎奧運開幕式演出的「褻瀆基督」風波》,美聯社新聞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