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好友 文藝圈《八芝蘭隨筆》曹賜固/曹永洋著 加0529四人聚會 新書學馬各無念真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台灣 最懷念的一個朋友:畫家吳耀忠(自畫像,1980年畫)八 蘭天玉齋隨筆

 0529 最懷念的一個朋友:畫家吳耀忠(自畫像,1980年畫)

畫集寄來十冊。昔日包三千。

書中寫夫婦的著作,新潮文庫多。難忘的十二年。

夫君不可稱妻子為太太(敬語)。

無限懷念1935年畢業紀念冊。詩歌新譯。

給陳文發車馬費。

。。。。。


時值雷驤往生,我展讀《人間自若》兩卷(春明.夏影、秋光.冬眠),及畫集《畫人之眼》(市井.暴力.身體),腦海中突然流曳著吳耀忠、粱正居等人的相關畫作或攝影,那是70年代「鄉土回歸」的整體留像,以前不太懂,近幾星期在整理70年代的鄉土回歸現象,再對照這些前輩文人的作品,似乎懂了些什麼。


初識雷驤作品當然是在80年代「人間副刊」上,他以拙樸插畫搭配一篇文章的入眼手法。這和梁正居一幅庶民照片配以一篇人生小景似很雷同。或者吳耀忠幫陳映真在遠景所出版小說的封面畫,這些都有鮮明的70年代鄉土回歸色調。


那是想要撥除黨國桎梏、反共幽靈,直探黎明前夕台灣土地的共同嘗試。庶民、小民才是他們心之所寄。這自然不是現代主義的心靈獨語,又和日後的種種後設文學迥異。他們所述所繪、所攝的鄉土又和今日這種濃妝豔抺、精心打扮的鄉土定義不搭;他們似乎集體留在上一個月台淺吟低唱 、快樂與共,不須與我等解釋、同心,似乎就是如此。


其實,雷驤是個即之也溫的長者,他風趣尚聊,由於多才多藝,自然「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完全不須掉書袋、套人生至道;祇是我與他除了公務沒有私誼。是由於鄉土回歸的70年代意象,才讓我再回眸70年代。


說來尷尬,我的年歲其實已足以溼潤一些70年代的文學景觀,而確實那個年代已識黃春明、王禎和,當然也因為「鄉土文學論戰」讓70年代的文學作品被賦予某種異樣色彩。


然而,跨過80年代後我似不想再回探70,儘管我向來是老靈魂,但和70年代的靈魂長期以來有著落差。我知,我尚理智、理論,想早日撥除迷霧,讓金陽煦風吹入心坎;然而如今時序已是21世紀20年代,AI的討論壓過一切,然後但見70年代的人物在肉體寂滅後,靈魂紛紛道曲訴衷,而此時我也不再年輕,於是到了與他們說「好久不見」,接著坐下品茗聊天。即使人已飛往另個異世界,他們的作品與人情就是留於此世的傳世密碼。


對!當我專意於梳理80年代如何走向今,前一階段的70年代,我就是不能略過。雷驤、張照堂、黃永松、梁正居、吳耀忠,我都得好好再重識。


。。。。。

八   蘭天玉齋隨筆 曹賜固/曹永洋著  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台灣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

 

內容簡介

請進入時光隧道,
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臺灣。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序章中寫著:「我12歲時舅動帶我登上鹿特丹老教堂的塔巔,我從高處第一次鳥瞰故鄉的全景,看到螻蟻般的人群在地面上爬來爬去。原來歷史是一座經驗的巨塔,由時間在無垠的原野上建造起來的。」

  我不是歷史學家,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醫生。我沒有做為歷史學家房龍的睿智,也沒有他深刻的觀察和視野,然而,每一次爬上芝山岩山頂俯瞰故鄉的全景,房龍少年時代那一份情懷,禁不住會湧上心胸。

  不管這個世界變化多麼巨大,士林永遠是我的魂夢之鄉,我對它有一份執著的熱愛,如同愛情的盟誓一樣,神聖,莊嚴,不能背棄。

曹賜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曹賜固


  1903年出生於士林蘭雅。先後畢業於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日治時代臺北師範學校(今市立師範學院)五年制本科部。曾任敎於臺北市蓬萊女子公學校。

  與賴彩小姐結褵,育有4子2女。後負笈日本深造,1935年畢業於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回臺灣後服務於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兩年後於故鄉開設士林診所。行醫之餘曾參與多項鄉梓義務性公職。

  除醫學外,他熱愛文學、電影、藝術。譯有《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及《獄門島》,分別於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及新潮推理出版。此外未結集翻譯有: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山本周五郎《紅鬍子診療譚》、《五瓣之椿》、《海涅詩集選》、《石川啄木詩選》等書。1992年11月8日辭世,享年90歲。

曹永洋

  1937年出生於士林蘭雅。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中學30年。

  退休後擔任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總編輯、臺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著有《歷史人物的回聲》,近年完成之本土人物傳記計有:陳五福、郭維租、胡文池、馬偕、林宗義、林恩魁等六本。《陳五福傳》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傳記類及該年度(1993)十大本土好書的肯定。本人更獲2006-2007年度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的殊榮,對臺灣文壇貢獻良多。

 

目錄

新版序言 歲月/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 曹賜固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曹永洋
三版弁言/曹永洋
故鄉士林素描/曹永洋
大地之歌
人生征程
我愛我鄉
蘭雅憶往
一個老醫生的回顧
憶兒時
走過來時路

天玉齋隨筆 曹永洋
天  罰  
修鞋匠  
懷念勞影  
卿須憐我我憐卿  
父親的形像  
同船渡  
寫給禎和  
遛鳥人  

一個藝術家的悲劇  
往事堪重數  
人的雙手能做什麼?  
愛河急流險灘何其多  
土球‧驢子‧大樹  
曹門二傑  
最後一課  
台灣文學的北極星  
我的經典情緣  
蘭巴倫的篝火  
回首人生路  
歷史光影下的人生  

附錄
一、時代的記憶.傳記文學之路
二、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三、林佛鬘的草書藝術
四、歐洲二位人文大師交會的光芒
五、殉身科學的居禮家族
六、名垂青史的房龍
七、從小軼事看史懷哲的內心世界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  
曹永洋


  家父曹賜固(一九〇三〜九二)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民前九年(一九〇三)出生於士林蘭雅一個農家。十二歲敎漢學的祖父迪臣公才允許他進入八芝蘭公學校(士林國小前身)唸書。畢業後,當時台北二中(成功中學)尚未創立,他考進日據時代台北師範學校五年制本科部。踏出校門,在台北巿蓬萊女子公學校敎了八個月書,然後辭職,賠了公款到日本讀書。由於師範學校原本為培養小學師資而設立,數學、英文的實力無法和中學生相比。到了日本只得進入補習學校加強這兩科的實力;晨昏勤讀,終於考進盛岡「岩手醫專」(戰後改為岩手醫科大學),苦讀四年,畢業時已經三十二歲。

  回到故鄉後,在當時「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今市立中興醫院)內科部擔任醫師三年,然後在士林開設士林診所,行醫逾半個世紀。他因熱心公益,戰後曾受徵召出任台北縣參議員長達五年。

  家父生在農家,我的母親是童養媳,二人結褵,育有四男二女。母親和家父相差三歲,慈母辭世時六十三歲,當時家父六十六歲,之後父親仍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直到離開人世。

  在五十六年懸壺濟世的生涯中,他活人無數,過著勤勉的開業醫生活,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他老人家以九十高齡辭世。

  除了醫學方面的專業領域,父親一生熱愛文學、藝術,他對繪畫、音樂、電影,在欣賞造詣方面遠在我們兒女之上。

  七十歲以後,他差不多處於半退休狀態,病人多半是鎭上的老友。我常看到父親坐在診所的桌子上,勤讀不輟,他的毅力和意志力十分驚人,他耗費五年的時間從日譯本一個字一個字把英國史學家吉朋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譯成中文。此外他的譯品尚有山本周五郞的《五瓣之椿》、《紅鬍子》、《德國詩人海涅詩選》等和一些隨筆小品。

  家父生前,我只來得及替他印了一本《八芝蘭隨筆》贈送親友。他翻譯的日本推理小說橫溝正史《獄門島》則收入志文出版社,新潮推理出版,頗受讀者稱賞。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是他留下的一本小說譯集,收錄日本近代小說名家夏目漱石、森鷗外、川端康成、橫光利一、井伏鱒二、石川達三、三浦朱門等十五家傑作,共計十八篇,收入新潮文庫出版。每篇作品前面附有作者簡介及精短的賞析,相信讀者在欣賞時多少可以作為參照之用。這本譯集能出版,主要得到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得主日本文學專家黃玉燕女士全力協助,銘感在心,不敢或忘。

  家父選譯的作品,相當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品味。好在「人生朝露、文學千秋」,舉凡傑出的文學作品,多半能歷經時間的考驗,閃爍其恆久的光芒,這些刻畫人性的精粹之作,確實値得細細咀嚼品味。

  如今,獨坐窗前,想到已和歷代祖先長眠在北基花園墓地的父親,他那堅強、健談、極有規律的生活步調,歷歷如在眼前,他在世時,對我們兄弟姊妹平庸無奇的表現,從不流露失望或責備的神情,他從一個農家子弟,在小學的起跑點上晚了人家五年,讀書環境受到相當限制的情況下,成為一名小學敎師,而後又遠赴日本求學,再由敎師成為一名醫生,單憑這段曲折的過程,他早就洞察人生的無奈和蘊藏在眾生背後的十字謎。

  《八芝蘭隨筆》家父生前印了二千本送給親友,一九九二年他以九十高齡辭世。轉眼他離開人間已五年多,我常常會懷念和他談文學、藝術、歷史、電影的美好時光……。

  有些朋友會在不同的場合問到這本雋永可愛的隨筆集,於是現在加收了一篇〈人生征程〉及應立達杏苑醫藥雜誌而寫的〈走過來時路〉,事實上這篇文章等於隨筆集的總結。儘管內容稍有重複,可是為了保留他老人家的原音,不想再作任何更動。

  謹重刊《八芝蘭隨筆》藉此紀念父親一生走過的腳踪。

  封面題墨是老友李金昌兄的書法,併此申致謝忱。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三版弁言
曹永洋


  《八芝蘭隨筆》再版印行壹仟本,送給史懷哲之友會友和親人、朋友,不到一年存書已經只剩幾十本而已,如今士林舊宅外貌在重新整修之後,已經無復舊觀。當年先父和朋友聊天的客廳,看病的診療室已經隱入時光隧道,一去不返。

  今年掃墓再度登臨基隆七堵北基花園墓地,遠眺靑山時,想到慈母和行醫半個世紀的父親如今已先後和歷代先祖長眠斯地,心中湧起無限的惆悵……。

  已逾花甲之年的我,如今開始意識到自己也一天一天走向人生的終點,參加王昶雄先生擔任召集人的「益壯會」轉眼已六年多了,在這個溫馨的團體裡,我只能算「小老弟」,可是打網球時,身手已不復當年矯健,我不知上蒼還會賜給我多少歲月,每一天的分分秒秒,我必須格外珍惜。

  當年就讀東海大學(一九五六〜六〇)經濟系,因數理基礎太差,差一點被退學,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轉讀中文系,父親當時雖未苛責,但心中對我一定很失望吧。

  轉眼從中學敎書工作退休已八年,編輯和撰寫傳記的工作自此成為生活中的安慰,可是想回士林和父親談論文學、電影的時候,怵然警覺他老人家已長眠在基隆那一片靑山的懷抱裡,和歷代的祖先長相廝守了。

  刊印這本小集,是表示家人對父親的懷念,這是一種親情的對話,這些文字流露的人生態度、品味,讓我感到敬愛的父親仍然活著。

  三版收錄舊作〈故鄉士林素描〉和名作家高大鵬博士的名作〈老掛鐘〉,這是因為他寫出了當年老家客廳的氣氛和情調,字裡行間綿綿的情意,讓我多次展讀,為之低徊不已,這篇文字帶給我無限思念和惆悵。如今這一切只有在夢中追尋了,啊,那點點滴滴濃濃的鄉愁,我會把它藏在記憶的故園裡,與囊昔的一景一物在無聲的時光中凝結為永恒。

  底頁的父子合影一九七〇年三月由弟婦吳奈津拍攝於士林舊宅客廳。當時父親正在翻譯井伏鱒二的〈山椒魚〉,現在把它收入三版的隨筆集做為紀念。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寫於父親九十五歲冥誕

葉博士的老電影老電影院元寶。不同女兒的不同宗教法事。老年的壯志。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妙(心酸)。 王璞的外國文學書之故事。李永熾譯 福樓貝“三個故事及十一月” ,新潮文庫252 ,1981

 崇洋媚外

    

       生長於西印度群島的英國作家奈保爾在回憶他早年所受的文學教育時,老是提起毛姆。毛姆也許不是頂級小說家,但卻是奈保爾心目中的一代宗師。少時他一開始讀小說,他那位文學發燒友父親就要他讀毛姆,說要讀就要讀一流小說,千萬不能讓三四流小說敗壞掉文學口味。奈保爾後來就把毛姆當標桿。寫小說時總要拿這根標桿比一比:比毛姆好還是差?這樣至少不會寫出下九流作品。

       回想起我的讀書時代,雖然大多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裡薰陶着,所幸我識字後讀的書,第一部便是納訓譯的《一千零一夜》,第二部是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集》。他們就成了我的文學標桿,所以後來雖被革命文學浸淫,可是因為心中早有那根標桿在,便有意識地找中外經典來讀,文學口味才未被徹底敗壞。

       文革時,大小圖書館統統被封,中外經典都成了封資修毒藥,我們只能天天讀「紅寶書」和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社論。大家就通過各種途徑找書看。一天晚上,我正百無聊賴着,好友建平興衝衝跑來報告一個好消息:校圖書館被人挖了個洞,可以進去偷書。

       於是趕緊拿個大口袋和手電筒就跑。果不期然,圖書館後牆有個洞,正好可以鑽進一個人。鑽進去往裡一看,嘩,一片狼藉,書都從書架上給掀翻在地,堆得足有一尺高,我們真的置身於書藉的海洋裏了。太好了!太好了!可是,從哪裡下手好呢。

       我當機立斷:「撿外國小說拿!」

       還好之前已讀過了不少外國小說,知道了莎士比亞、狄更斯、巴爾札克、托爾斯泰等小說家大名。當此時間昌促、力氣有限的非常時刻,總算知道該拿甚麼書。

       那天夜裏,我們各自揹了滿滿一麻布袋書回家。記得我偷到的書裏有《戰爭與和平》(一、三部)、《悲慘世界》、《遠大前程》、以及《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安娜·卡列妮娜》。那時尚不知羅曼·羅蘭和哈代的大名,之所以撿了後面這兩部書,完全是因其書名。崇洋媚外呀!

       這些書讓我頓變大富豪。在此之前我只有一本戈寶權《普希金文集》、一本《魯迅詩文選》和一本《革命烈士詩鈔》。現在財大氣粗啦,在書友中身價立漲,交換起書來底氣十足。那時我們的換書「黑市」跟任何市場一樣,也有約定俗成的交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

       一,以量而論,書的厚度要大致相等,一本厚書可換兩至三本薄書。

       二,以質而論,一本外國名著可換兩本或多本中國現當代小說。例如一本《巴黎聖母院》可換一本《紅日》加一本《紅旗譜》。一本《苔絲》可換《三家巷》一二三部全套。一本《基督山恩仇記》,對方竟要我用四本中國小說換,還只許我看兩天,而對方可以把我的書看七八天。這明顯是不平等條約。但我也只好接受。沒辦法,《基督山恩仇記》超超級緊俏。

       兀自苦笑搖頭,唉,「崇洋媚外」不僅沒被批倒批臭,反而發揚光大了。

只訂聯合報的曹老師的機會只有副刊,其十萬民眾繞立法院的新聞0524 2024,竟然完全從缺。 季季行走的樹 戲劇 團體 今文觀止 中學周年慶祝會夫妻 士林官邸 園 公園掃葉人 大稻埕 家大鐘 父親畢業紀念冊 詩

 昨天與曹老師談些時間,有事不方便啟齒:

"只訂聯合報的曹老師,機會只有副刊......;十萬民眾繞立法院的新聞0524 2024,竟然(院外新聞)完全從缺。"
日本不只天文教育發達,此片談家中有肌肉萎縮症之兒童 (11歲等),如何寫日本詩歌,觀看月、星座等等......
Forging Bonds Under a Starry Sky
Hometown Stories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ather to gaze at the stars? Through a variety of programs, a Japanese organization enables a broad range of participant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universe and themselves.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高能量電話

他先手機通知,我再以市內電話通。

陳維滄的基金會要收,所以上回緊張。送一 套給老曹。

賴其萬(兄弟排名  鵬程萬里)八十多 紅樹林房

不去 林載爵汪榮祖 (張清吉書 家人印象深刻 那書免費)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齊錫生(東海1屆外文)著,第7頁"一流的教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授,二流的教授只龍能吸引三流的教授,以此類推

 


晚九點多 聯經胡頌平補遺.....
麥克雞塊4;底:美日營養素攝取百分比....
McDonald chicken Mcnuggets 包裝
小小兵Bob/Kevin/Stuart Minions@ 2015UNIVERSAL STUDIOS
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
請指定書之大小--長*寬;最好也指定字型之大小--幾號
牛津詩集的比例
Octave 長23 cm.=  153mm*228mm
我前信弄錯,是118*218 mm

水面波紋


會議( 5點~6點半):錢嘉陵教授 (參加完中研院物理所評議委員會會議)、袁祝平、鄧益裕;楊定亞(理)院長、張晃暐副教授(與錢嘉陵教授在美國一起參加會議)、蕭錫鍊 (物理系副教授 )、鍾漢清晚餐( 7點~8點半,袁學長請客:福華會館B1的風尚咖啡):以上人員加上錢夫人

人事:袁祝平、鄧益裕同屆錢嘉圓 (錢嘉陵妹妹)現在長駐昆明。錢嘉陵母親燕京大學肄業,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其燕京大學英文教授後來任教東海大學*。錢母從小就教錢嘉陵鋼琴,所以錢嘉陵在大學時可為同學獨唱會伴奏。錢嘉陵謙稱自己音樂才華有限,所以轉行物理。
教學哲學:錢學長取得CMU博士之後,就到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Johns Hopkins, JHU, or simply Hopkins... As of 2011, there have been 37 Nobel Laureates who either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as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students, or were faculty members.[16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s_Hopkins_University)任教至今。他說美國大學無退休年齡規定,不過有授課要求,譬如說開一門課。錢學長的教學基本思想研究以興趣為主,要熱愛工作;質重於量。所以,他跟精選出的數位研究生可每日切磋;也不必多為研究生的grants 申請太花行政方面的心思。他強調美國專業同儕( Peer)之間的認可和制衡力量的重要。

美國私立大學的vision和研究、行政業務,以校長團隊的作為為主。董事會的主要任務是找好校長,委以治校全責;籌組募款 (約每十年會有一次大募款,目標約數十億美元。校友 Bloomberg約捐20億,校友IBM公司前董事長也捐錢,各位看一下他退休之後:In May 2013 Bloomberg LP appointed Palmisano as an independent advisor for the company's privacy and data standards.[17] )

錢學長跟某校學生演講過類似"成功的因素分析:以科學家的見解,現在可以知道許多成功的必備因素,可惜它們多半是個人無法改變的。個人能"貢獻"的,可能只是努力。 (以上是我猜測的)。同樣的,大學要成功,非有財力;好老師;好學生等不可。譬如說,沙烏地阿拉伯的某大學重金設立,不過其環境缺研究共同體和基本建設 (這些正是加州Silicon Valley),所以有缺點;類似的情形是中國的某些有錢的大學。錢學長談到該校主管要求負責招聘的人解釋為何新晉人員會比招聘者更優秀......(袁學長附和齊錫生學長寫香港科技大學的崛起
之經驗談,引用的書待補。)

*鄧學長補注:燕京大學英文教授後來任教東海大學-柯安思教授( Ms. Anne Cochran)東海英語教學奠基者
詳情 敬請點閱:Tunghai Family 網頁《戀戀東海一甲子》 東海大學感人的名人故事-3
http://www.tunghaifamily.tw/....../bin/ptdetail.phtml......

袁祝平

大家好,

補充如下

"香港科大還有什麼好說的",齊錫生(東海1屆外文)著,第7頁"一流的教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授,二流的教授只龍能吸引三流的教授,以此類推,三流的教授肯定會排斥一流和二流的教授,只能吸引不入流的教授"。

錢學長說"成功的因素",大部份如智力、性別等是天生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就是後天的努力,依循自己的興趣,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功。
錢學長現在仍每天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7點離開,一週工作六天,不是為名利,而是興趣。
JHU的董事都要為學校募款的,各學院也要自負盈虧,JHU有些建築蓋好了不命名,也是要等別人捐錢來命名。
要辦好一個大學要有1/ 財力,2/ 好老師,3/好學生,但要吸引好老師則必須有好的環境,阿拉伯國家有財力,蓋了非常好的校舍,好的設備,但沒有好的研究環境,亦吸引不到好老師。如在JHU,有些問題到樓下問一問即可解決,沒這環境就不可能了。




楊院長 Attached please see the word & pdf files that will be posted on the College of Science website tomorrow. If there are any changes or correc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It was my pleasure of meeting you all yesterday, especially Prof. Chien. As the Dean of College of Science, I certainly will do my best to make Tunghai better.
Thank you all and have a nice rest of the weekend.
Best,

定亞「東海大學 60 週年校慶傑出校友訪談錄影」系列活動---錢嘉陵學長現任職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物理及天文學系(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的錢嘉陵學長(第七屆物理系系友),由於在磁學領域有卓越貢獻,獲頒 2015 年 IUPAP 磁性獎(Magnetism Award)與奈爾勳章(Louis Néel Medal),此獎項是全世界有關磁學研究的最高榮耀獎項之一,每三年才頒發一次,錢學長是獲得此項崇高榮耀的首位華人,消息傳來,東海師生同感振奮、與有榮焉,尤其是在本校創校 60 週年校慶之際,意義更屬非凡。
在東海大學校友總會袁祝平會長與鄧益裕副祕書長的聯絡與促成下,理學院個人與物理系蕭錫鍊及張晃暐兩位老師有幸參與於 7 月 18 日假鍾漢清校友(17屆工工系)台北辦公室舉行之與錢嘉陵學長「東海大學 60 週年校慶傑出校友訪談錄影」系列活動。訪談主題是請錢學長回憶「他最感念東海給他的教育和幫助,以及當時的制度與精神對他的影響」。錢學長侃侃而談、有問必答,是位平易近人的學者。他表示當時在東海唸書時並無特別感覺,但畢業後東海的通識與英文教育、勞作制度及授課老師等等,對他的未來皆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袁會長也請教錢學長「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錢學長說成功必須具備許多因素,可惜這些因素多半是先天就已決定了,也是我們後天無法改變的,譬如個人的聰明才智、性別等,能改變的就只有後天的努力,依循自己的興趣,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功。這席話讓我想起 1939 年諾貝爾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GerhardDomagk)說過的名言:「人的理想一定要高過他所能做到的,殘酷的現實也許早已劃定了你的極限,如果我們不奮力的為『不可能』而努力,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可能』的極限在那裡!」。錢學長雖然已屆「不逾距」之年,目前仍維持每天上午 7 時 30 分進實驗室,晚上 7 時才離開,一週工作六天,研究不但是他的興趣,儼然也成為生命的一部份,這種對工作努力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個人亦利用此難得與大師級學長對談機會詢問東海未來之走向該如何?錢學長說他沒有標準答案,但要辦好一個大學,需要三個重要因素:雄厚資金、好老師、好學生等,三者缺一不可,至於要怎麼做,那就要考驗我們的智慧了!
在福華會館晚餐時我們亦邀請錢夫人出席,難得的機會當然要拿出相機拍照留念,錢學長隨口問我說我的相機是數位的嗎?我說:「是的」。他接著問:「你知道數位相機是誰發明的嗎」?我說:「不知道」。他說發明數位相機的人是柯達公司(Kodak)的研究員,在申請專利之後,公司就把此研究部門裁撤掉了,因為
高層只想圖近利賺取底片膠卷的錢,而 17 年後專利保護過期,柯達公司這個前影像產業霸主也就因不敵數位浪潮而接著倒閉了。錢學長語重心長說:有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此次與錢嘉陵學長訪談在晚宴愉悅交談中畫下了句點,由衷感謝校友總會袁會長與鄧副祕書長的熱情邀請及感謝鍾校友提供場地。今年欣逢本校第七屆校友畢業 50 週年紀念,錢嘉陵學長亦將於 11 月份返校參加同學會及慶祝活動,屆時相信我們有機會再次目睹錢嘉陵學長之風采。
楊定亞 筆
理學院 2015, 7, 19
圖一:錢嘉陵學長賢伉儷
圖二:與錢嘉陵學長賢伉儷合影(右一張晃暐老師、右二鍾漢清校
友、右三鄧益裕副祕書長、左一蕭錫鍊老師、左三袁祝平會長)
file:///C:/Users/HC/Downloads/%E9%8C%A2%E5%98%89%E9%99%B5%E5%AD%B8%E9%95%B7%E8%A8%AA%E8%AB%87%E9%8C%84%E5%BD%B1.pdf





Painting the People
Waldemar Januszczak continues 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 focusing on the people they painted and in particular the subjects of Degas, Caillebotte and the often forgotten Impressionist women artists. The Impressionists are famous for painting landscape but they were just as determined to paint people. Looking closely at the work of Edgar Degas, (他的姓氏讀法如出身貴族、他的厭女;"斯巴達女性挑戰男性是著名Jacques-Louis David的 Oath of the Horatii (from 1786)之戲仿......)Waldemar reveals how he consistently challenged traditions and strove to record real life as it appeared in the city. Waldemar also reveals the unusual viewpoints and dramatic perspectives of Caillebotte's paintings (真正有錢人;解釋為什麼要將木頭地板刨出一道道痕,因為整體地板均勻;畫室多亮色,讓陽光進來越多越好) from the Place de L'Europe and the rebellious and revolutionary art of Morisot, Bracquemond (她的作品多在陶器上頭)and Cassatt, three impressive female artists who were eagerly embraced by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Impressionism. (這集還介紹高更,因為他棄家到大溪地時已43歲,藝術生涯已可觀。)


這些字多很有意思。除了日本文化關鍵自wabi sabi 之外,我們工業工程這行很重要"時間研究",所以芬蘭語中吃根香蕉的時間單位,也很有意思:Pisan ZapraMany of the words express a form of measurement specific to a certain place. The Finnish word Poronkusema describes ‘the distance a reindeer can comfortably travel before taking a break’, while Pisan Zapra is a Malay term referring to ‘the time needed to eat a banana’.
BBC.COM|由 FIONA MACDONALD 上傳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士林了解容易,“天母”難

 天母地名是來自一位日本人中治稔郎


於1933年在此設立一座「天母神社」


將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合為一體來祀奉


而現在的天和公園裡,更有一口不斷湧泉


原住民留下來的「番井沸泉」


■島嶼行腳 / 天母.美國人.日本人.原住民


https://ycwang-world.com/a0130/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曹老師轉贈周策縱文存上下(洪銘水贈)給我

 五四燈火已遠去!


1919年的五四,曾掀起淘天巨浪!著有《五四運動史》的歷史學家周策縱,曾有對聯形容五四所產生的影響:


        繼傳統、開現代,舊學新學,論是論非,萬頃波瀾瀰天地;

        先辛亥、後五四,國事世事,時風時雨,一盤迷棋任縱橫。


1995年5月30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周策縱在何創時書法基金會的《民初書法一一走過五四時代》致詞,我有幸躬逢其盛,帶著他的大著(原著英文本)中譯本,請他簽名,並訪問他談五四。會後他並當場即席作詩,揮毫寫下:五四風流藝可傳,從來書畫有淵源。揮毫便是春秋筆,跋扈飛揚寫逝川。 一九九五年五月周策縱。 相贈,只是他說他隨身沒帶印章,因此沒法鈐印。這幅墨寶,我將其裱好掛在客廳至今。


2007年5月7日周老在美國遠行了,一代學者、紅學家、書法家,五四最早的研究者,故去了!如今距離五四已經百餘年了,燈火已遠,似乎已沒有人在紀念這個曾經有過輝煌的日子了!人有記憶,但更容易遺忘!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林莊生等人

 我個人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閱讀到剛出版的《#懷樹又懷人》一書,內心深受震動,透過本書我具體貼近上一個世代台灣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也深刻體會到他們在黑暗年代中的理想、堅持、挫折與苦悶,而這些文化人之間的往來互動,更處處流露出珍貴的情誼與人性光輝。


他們的視野、胸襟與抱負,使我眼界大開,而林先生文章展現的識見與雋永風味,成功傳達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更讓人回味無窮。


此後,我便十分注意林莊生先生在台灣發表的文章,以及陸續出版的專書。後來有幸在二○一○年開始與林先生密集通信,進而促成他將珍藏數十年的一批珍貴文物捐贈給台灣文學館的機緣。


--------------------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是一本被遺忘已久的好書,原書出版於一九九二年,距今二十五年。本書作者林莊生(一九三○~二○一五)和他的父親莊垂勝(一八九七~一九六二),對當代多數台灣人而言都是陌生的名字。


但本書生動的文筆,內容的特殊性,以及展現的見識與視野,不論是從「認識台灣」的角度來說,或是單純當作精采的人物故事來讀,都值得閱讀欣賞,不容忽視。


我個人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閱讀到剛出版的《懷樹又懷人》一書,內心深受震動,透過本書我具體貼近上一個世代台灣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也深刻體會到他們在黑暗年代中的理想、堅持、挫折與苦悶,而這些文化人之間的往來互動,更處處流露出珍貴的情誼與人性光輝。


他們的視野、胸襟與抱負,使我眼界大開,而林先生文章展現的識見與雋永風味,成功傳達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更讓人回味無窮。


此後,我便十分注意林莊生先生在台灣發表的文章,以及陸續出版的專書。後來有幸在二○一○年開始與林先生密集通信,進而促成他將珍藏數十年的一批珍貴文物捐贈給台灣文學館的機緣。


二○一四年十月,我專程前往渥太華,在他家住了十天,受到他們伉儷熱情的款待,對他進行深度訪談。


期間並由他安排,與旅居渥太華的台灣前輩多所交流。這十天的相處,從清晨的餐桌到深夜的書房,我們無所不談,我也更深刻感受到他深厚的人文涵養,以及對故鄉台灣熱切的關注之情。


他的住家佈置非常優雅,窗前茶几上擺放著葉榮鐘先生送給他的知名雕塑家陳夏雨的作品「裸女」,牆上掛滿他自己的畫作,其中最大的一幅,色彩斑斕,充滿抽象的幾何趣味,還有多張栩栩如生的風景寫生油畫。


樓梯及二樓壁面,則懸掛著對他有特別意義的書法,包括祖父莊士哲(一八五二~一九一九,曾任鹿港區長)、父親莊垂勝、伯父莊太岳(櫟社成員,一八八○~一九三八)、堂兄莊幼岳(一九一六~二○○七),以及他的老師張錫卿(一九○九~二○○一,前輩藝術家,曾任台中師範附小校長)等人的作品,充分見證他的書香世家傳統。


從他的書房望出去,庭院中的銀杏樹在加拿大秋陽中閃爍著黃澄澄的光芒,已成為我記憶中永恆的畫面。


當年《#懷樹又懷人》一書出版後,雖然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但有幾位學者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包括吳密察、曹永洋、林衡哲、黎湘萍等人。


林衡哲讚譽本書:「是一本充滿溫情與親情的反映時代的鉅著,有文學之美,又有歷史之真,可說是一部永恆的台灣人傳記。」吳密察教授在為林莊生《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寫序時,特別提到他當年初次讀《懷樹又懷人》,看不到十頁便「驚為天人」,對這位長期定居北美的台灣人科學家,竟然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素養與中文表達能力大為驚嘆,進而推崇這本書:「是一部足以表現台灣第一代近代文化人精神面貌的經典。」


曹永洋指出:「作者因為巧妙運用大量的書信、照片,使讀者在閱讀時有如看到現場的舞台演出,有身歷其境猶聞謦欬的立體感。」長期研究台灣文學的中國著名學者黎湘萍則說:「研究台灣問題的人們,將不可不讀這本書。


因為它所披露的心路歷程,是如此充滿了感人的激情,這種激情恰是用相當冷靜的筆調表現出來的,它不是年輕人詞藻華麗的浪漫的呼喊,而是經歷了人生許多磨難之後的智者用『心靈』寫就的。」他也認為本書既有獨特的文學價值,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回想起我個人當年閱讀本書的感動與震撼,迴盪久久不絕,曾在書後寫下幾句話:「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八日,閱完全書一遍,對日據時期台灣文化界先賢之事蹟、風範,興起無窮探索之志。」後來我常在課堂或演講場合大力推薦本書,遺憾的是,本書絕版多年,讀者無從購買。


依個人淺見,本書內容具有幾個明顯價值,其一是生動呈現日治時期與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切片,諸如一九四○年代時代轉折下,台灣的中學從日本教育一夕間變成中國教育的狀況;又如戰爭時期到二戰結束,住家相鄰的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微妙互動,從矛盾緊張到真心相待,散發人性的光輝及複雜面貌。


而由於莊垂勝曾被二二八事件牽連入獄,本書描述戰後二二八所造成的社會動盪、台灣人的集體創傷與心靈暗影,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


其二,本書描述日治到戰後台籍知識分子的出處選擇,及其內在精神樣態的差異、分歧,從林獻堂、莊垂勝、葉榮鐘、洪炎秋到蔡培火,各有其艱難、痛苦,乃至無奈與堅持,堪稱是理解近現代台灣知識分子精神史的重要文本。再者,本書兼及戰後來台的中國學者徐復觀,原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與台灣知識分子的交往,又洋溢著以文化關懷為本,超越種族與地域藩籬的深厚人文精神,顯見本書絕非狹隘的地域主義之作。


作者生動而坦率的文筆,韻味深長的描寫,每每讓人掩卷長思,咀嚼再三。如「前言」的小故事,提及作者任職加拿大農業部,以種樹悼念同事卻不留下任何紀念碑文,連想到人類文化素質的提升,正是來自無數默默的關心與累積,非常引人入勝,這篇前言本身就是非常精練雋永的散文。


又如描述一九六二年他在美國攻讀學位期間,父親莊垂勝去世,書中先透過幾封好友來信,簡要交代父親發病與治療經過,以旁人之眼,呈現莊垂勝人格胸襟的卓犖不群。


接著以弟弟敬生、立生的來信,詳述為父親治喪前後的心境,在接到家裡電報告知父親死訊時,他如此寫道:「我沒有告訴別人,一切按照平常那樣上課、工作,只是感覺非常空虛寂寞,好像一個人被遺棄在曠野之中。」他不明言與同樣留美的弟妹都無法返台奔喪的痛苦,寥寥數語,唯「大音希聲,大悲無言」足可形容。


又如他寫蔡培火與父親戰後的互動,因兩人的出處選擇及對時局看法差異甚大,每每在爭吵中相互尋求理解,然而即使不歡而散,卻又長期維持如此「和而不同」的互動模式,兩人個性與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本書像這樣精采的片段比比皆是,難以一一細數,但我們容易忽略一個事實是,作者處在時代夾縫中,他的母語是台語,中學上課學的是日文,接觸正規中文教育的時間極短,其後旅居美國、加拿大數十年,猶不忘台語鄉音,至於他能書寫流暢的中文,其實是來自不斷的自修與練習。


幾年前,林莊生曾將本書交給張良澤教授主持的「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於二○一一年二月重新排印出版,可惜新版並未透過市面銷售管道流通,只能郵購,知者極少。我因而曾建議林先生重新尋求再版的機會,他也欣然同意。


幾經交涉,當年在《自立晚報》出版部擔任總編輯並負責出版本書的魏淑貞女士,同意由她一手創立的玉山社重新出版。


雖然林先生已在二○一五年一月下旬因病去世,來不及看到新版問世,但我深信他在天之靈對本書得以重新出版,必深以為慰。


就現實面來說,林莊生從一九六一年出國之後,僅有幾次返台探親訪友,與故鄉台灣的距離遙遠,互動極少,也少有人知,是典型的海外學人。


但本書在一九九二年出版後,觸動他強烈的思鄉之情,使他晚年勤於寫作,主題都環繞著台灣的歷史文化與文學,又陸續出版《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與陳虛谷長子陳逸雄合著)、《站在台灣文學的邊緣》、《回憶台灣的長遠路程》等書,這可說是他漫長跋涉的精神歸鄉之旅。


而今,他的軀體已化為灰燼,不留形跡,但他遺留的著述,在在流露出對故鄉台灣的無比深情,其意義遠遠超越形體的落葉歸根。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那棵種在加拿大農業部植物園裡,早已從小樹苗長成高聳參天的「紀念樹」,而這何嘗不是林先生對自己一生奮鬥所下的最佳註腳呢!


二○一七年五月一日寫於台中(#廖振富/本文作者當時為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轉自推薦序

落葉歸根,魂兮歸來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二○一七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