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妻子所期望的最後『七天』」




  《朝日新聞》的讀者專欄「聲」收到了1篇文章,標題為「妻子所期望的最後『七天』」。

  1位72歲的丈夫向《朝日新聞》投稿,文章中介紹了自己那位與癌症搏鬥、最終在70歲那年過世妻子所留下的詩句。他描述自己投稿的心情,說道:「葬禮也結束了,在收拾妻子所留下的東西時,我突然開始感到,她就要這樣從人們的記憶裡消逝了。如果能成為印在報紙上的字句,那就可以讓她一直留下來了。」去年3月,這篇文章在《朝日新聞》東京本社版與大阪本社版的早報上刊出。刊出後,迴響直到現在也還在擴大中。

※※※

 ■「聲」專欄投稿全文

  1月中旬,妻子容子過世了。她在住院時所睡的枕頭邊,留下了1本筆記本,裡面有1首題為《七天》的詩。

  她寫著:「祈求上天,讓我得以離開病房,賜予我有活力的七天。第一天,我想站在廚房,親手做出滿桌的菜色。不管是你喜歡的煎餃、肉味噌、咖哩、還是燉菜,我都會做好放在冷凍庫喔。」

  去年11月,妻子突然生病住進了醫院。原本以為馬上就能回家,因此身邊的東西都沒有收拾。沒想到,就這樣成了再也回不了家的人。

  在妻子留下的詩句中,寫著她將會在第二天,盡情地享受自己所喜歡的編織圍巾等手工藝樂趣。第三天用來收拾自己身邊的物品,然後在第四天帶上我們的愛犬,跟我一起開車出遊。她寫道:「我想,去箱根好了,然後在那個有著共同回憶的公園裡牽著手一起散步。」

  之後在第五天,妻子想要準備11份蛋糕與禮物,然後舉辦孩子與孫子的慶生會。第六天,她則是想要與朋友們舉辦女子會,一起前往卡拉OK。最後,在第七天,她寫下了這個願望。

  「想和你兩個人就好,靜靜地待在房間裡一起度過。讓我們播著大塚博堂的CD,聊著屬於我們的漫長故事吧。」

  妻子大多數的願望,到最後都沒有成真。僅有詩最後描述的場景實現了。「我要牽著你的手,靜靜地、靜靜地,等待著最後的時刻到來。」

  容子,2人相伴的52年,謝謝妳。

※※※

  這對夫妻,是住在神奈川縣川崎市的宮本英司與其妻容子。兩人在大學時代相識並於1972年結為連理,膝下有兒子及孫子,過著安和且平穩的日子。不料,在4年前,容子被診斷出罹患了第4期的小腸癌。而為了留下屬於兩人的回憶,兩人於隔年的2月,在容子住院的病房中,開始了屬於夫妻兩人的交換日記,兩人回顧相識以來的半個世紀,並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隨著病況逐漸惡化,英司開始為容子口述的內容代筆。這首詩,便是靠著這樣的方式完成。

  這篇由《朝日新聞》所刊登的投稿文章,在社群網站(SNS)上獲得了約19萬人的分享。而2人的故事,也在去年的夏天被製作成書籍,並收到了超過100封以上的讀者回函。而其中多為60至80多歲的讀者。有許多人感同身受地寫道:「我的妻子也是比我早一步離開人世。」

  這段故事也被改編成歌曲,並在今年6月發行了CD。曲名與當時報紙上的標題相同,都用了「妻子所期望的最後『七天』」。這張唱片的製作人,便是過去曾栽培出山口百惠與鄉廣美等巨星、現年84歲的酒井政利。酒井表示,自己曾在1964年,以病亡女性與其戀人的往返書信為主題創作了歌曲〈凝視愛與死(日文為:愛と死をみつめて)〉,因此對宮本夫妻的故事,感受到了一種「宿命般」的緣分,也才會決定要擔任製作人。負責演唱的歌手,則是著名的香頌歌手Kumiko。她表示:「人隨時都有可能死亡,希望能藉此讓人們能察覺到自己身邊的幸福,並一同生活下去。」

  對於Kumiko的這番話,英司也抱持著相同的感受。他說道:「我與容子最後的對話,是在病房的晚餐時間。當時她對我說『你先吃吧』,而我回應道『那我就先吃囉』。在那之後,容子便在睡夢中於清晨時分過世了。如果我當時能知道那是最後的對話,那我想跟她說一聲『謝謝』。」

  而這句「謝謝」,其實也正是容子向英司所留下的最後一個訊息。英司說道:「在她過世後,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了手帳。」而手帳裡,容子用工整的字跡,寫下了「自相識以來,每天都是愉快的日子」、「長年以來,謝謝你,真的好喜歡你。」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老矣》寫些老人(約死之前15年)的賢明或糊塗

《老矣》寫些老人(約死之前15年)的賢明或糊塗

1.W.愛德華茲·戴明1900〜1993

2.葛飾北齋是江戶時代的日本畫家,浮世繪畫家和版畫家。北齋出生於江戶,是著名的木版畫系列《富士山的三十六景》的作者,其中包括國際標誌性版畫《神奈川大浪》。維基百科
天生:1760年10月31日,江戶
卒於:1849年5月10日,東京,日本東京

朝顏自畫像88

3. Johanna“ Hannah” Cohn Arendt是德國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她的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涉及極權主義到認識論,對政治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倫特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
出生:1906年10月14日,德國漢諾威的Linden-Limmer
卒於:1975年12月4日

4. 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是法國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傳記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他是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哲學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是20世紀法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人物之一。維基百科
出生:1905年6月21日,法國巴黎
卒於:1980年4月15日,法國巴黎

5
寫80歲感言的人
亨利·米勒
羅素·阿科夫(Russell Ackoff)

6
90歲
保羅·畢加索/

Pau Casals iDefilló(通常用英語叫Pablo Casals)是大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他通常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傑出的大提琴手,並且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手之一。維基百科
出生:1876年12月29日,西班牙埃爾溫德雷爾
卒於:1973年10月22日,波多黎各聖胡安
卡薩爾


《老矣》寫些老人(約死之前15年)的賢明或糊塗
1.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
2. Katsushika Hokusai was a Japanese artist, ukiyo-e painter and printmaker of the Edo period. Born in Edo, Hokusai is best known as author of the woodblock print series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which includes the internationally iconic print,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Wikipedia
Born: October 31, 1760, Edo
Died: May 10, 1849, Tokyo, Tokyo, Japan
朝顏 自畫像 88
3. Johanna "Hannah" Cohn Arendt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and political theorist. Her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totalitarianism to epistemology have had a lasting influence on political theory. Arendt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hiloso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Wikipedia
Born: October 14, 1906, Linden-Limmer, Hanover, Germany
Died: December 4, 1975
4. 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playwright, novelist, political activist, biographer, and literary critic. He was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and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20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and Marxism. Wikipedia
Born: June 21, 1905, Paris, France
Died: April 15, 1980, Paris, France
5
寫80歲感言的人
Henry Miller
Russell Ackoff
6
90歲
PAOUL Picasso/
Pau Casals i Defilló, usually known in English as Pablo Casals, was a cell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from Catalonia, Spain.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pre-eminent cellis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ellists of all time. Wikipedia
Born: December 29, 1876, El Vendrell, Spain
Died: October 22, 1973, San Juan, Puerto Rico
Cassal

The process, known as 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 turns a corpse into two wheelbarrows’ worth of soil in four to six weeks.

The process, known as 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 turns a corpse into two wheelbarrows’ worth of soil in four to six weeks.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張己任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織田信長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織田信長

李清照「臨江仙」: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李清照「臨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