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民泰」錯了嗎?十三維度
友人傳來一些網上圖片,只見香港多個地區的街頭都有「國安民泰」四字標語,其中一處應該是粉嶺消防局附近的迴旋處,看來不是假圖。朋友問,中文習慣寫「國泰民安」,現在港府似乎為了強調「国安」,刻意改成「國安民泰」,到底對不對呢?
我理解許多人會覺得「國安民泰」不順口,兼認定港官多數不學無術(李家超的中文程度已可見一斑了),但以事論事,「國安民泰」儘管比較少見,但實在不能說是錯。我嘗試解釋一下。
「安泰」是一個現成的詞,解作「安寧舒泰」,「安」和「泰」近乎同義,兩字並列,構成一個「同義複詞」(像「艱難」、「喜悅」之類)。因此,就算你把「安」和「泰」的位置互換,實際意思也沒有分別。
許多網民都查到《水滸傳》第九十回有一句:「再拈信香一炷,願今國安民泰,歲稔年和,三教興隆,四方寧靜。」可見「國安民泰」是古已有之的,並非特區政府杜撰。當然,《水滸傳》亦不是「國安民泰」的詞源,這四字組合早見於唐朝文獻,如《太上洞玄靈寶十師度人妙經》。
至於「國泰民安」,也是唐代就有的成語,用法跟「國安民泰」無別。我認為「國泰民安」歷史也許悠久一點,因為早在南北朝,江淹(即「江郎才盡」的那位江郎)就已寫道:「故皇極不爽,國步斯泰。」(見〈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意思是:「君主施政無誤,國運便會亨通順遂。」「國步」即國運,「泰」在這裏不解「安泰」的泰,而是解作易卦「地天泰」的泰,即亨通。
後來「國步斯泰」簡化為「國泰」,越趨普及,很多人從此忘了原義是「國運亨通」,反而望文生義,以為即「國民安寧」的意思,結果「國安民泰」就被視為「國泰民安」的同義詞了(相信你問施耐庵,他也講不出「國泰」出自何經何典)。約定俗成,兩個詞均用了千多年,自然都是對的,字面上也絕對解得通。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江淹代表作〈別賦〉結尾的名句:「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大意是:別離的形式沒固定,別離也有諸多原因,但只要是離別就必定怨恨,有怨恨就必定充盈內心,使人心神大亂,悲傷欲絕。
大家留意到「心折骨驚」四字嗎?按常理,明明該說「骨折心驚」才對,但江淹偏偏破格地寫「心折骨驚」,互文見義,更加動人心魄。這種神來之筆,固然不能視為「錯」。可見即使字面上看似不通,有時候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前提是出自高手。
中文博大精深,越學得多,就越發現自己知得少。勿以為特區政府用了一個較少見的成語,就不假思索認為那是錯,請你緊記:一隻壞掉的鐘,每天也至少準兩次。
相關文章:
又再關注李家超中文水平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9210746
老一輩台灣人的「毋忘在莒」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422736
網上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