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81 歲的彼得林區如何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基金經理

彼得林區,身為 Fidelity Investments 的副董事長,擁有輝煌的投資履歷。他從 1977 年起管理的 Magellan Fund,在 13 年間締造了驚人的年平均 29.2% 的報酬率,大幅超越了標準普爾 500 指數,更寫下了基金史上 20 年最佳報酬紀錄。在他任內,Magellan Fund 的資產從 1,800 萬美元飆升至 140 億美元。

「我從沒吸過毒,也沒碰過大麻,但我現在睡不著覺。我該怎麼辦?」

電話那頭傳來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焦慮的聲音。這位全球知名的演藝巨星,透過共同朋友莉莉湯姆林(Lily Tomlin)輾轉拿到彼得林區的聯絡方式,在一個假期中打了三通電話,只為向這位傳奇基金經理人求救。林區問她:「告訴我妳持有的五家公司。」她一五一十報出名字。林區接著問:「好,那它們是做什麼的?」

電話那頭,一片死寂。

這位擁有驚人天賦的藝術家,對自己投入身家的公司,竟一無所知。這個場景,不僅是好萊塢的逸聞趣事,它更像一則現代寓言,精準刺穿當前資本市場最核心的病灶:我們身處一個資訊前所未有透明的時代,卻有無數投資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盲目,將畢生積蓄投入一場他們毫無理解的遊戲。

彼得林區,這位在1977至1990年執掌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創下年化報酬率29.2%、資產規模從1800萬美元飆升至140億美元天文數字的男人,早已在事業頂峰的46歲急流勇退。

然而,35年過去,當世界繞過網路泡沫、金融海嘯,一頭栽進AI狂潮與迷因股的漩渦,林區那套看似樸素的投資哲學,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像教堂的晚禱鐘聲,在喧囂的市場中顯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刺耳。

他警告的,從來不是市場的修正或衰退,而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最危險的敵人:一種急於致富的輕率,以及對自己一無所知的傲慢。

十三分鐘的詛咒:為何你該解雇腦中的經濟學家

如果現代投資人有一種集體焦慮,那無疑是對總體經濟的痴迷。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最新的勞動報告、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細微波動,這些數據彷彿成為主宰財富的神秘咒語。無數人耗費心神,試圖在這些宏觀迷霧中,預測市場的下一步。

對此,彼得林區的建議是什麼?

「如果你花超過十三分鐘分析經濟與市場預測,你已經浪費十分鐘。」

這句近乎刻薄的嘲諷,是他投資哲學的基石。在林區眼中,試圖預測經濟走向,不只是徒勞,更是一種有害的干擾。他半開玩笑地說,經濟學家們「成功預測過去十一次衰退中的三十三次」。這種不確定性,讓所有基於宏觀預測的投資決策,都無異於賭博。

那麼,時間應該花在哪裡?林區用一個比喻給出答案:「贏得這場遊戲的人,是那個翻開最多石頭的人。」他形容富達(Fidelity)的頂尖基金經理人喬爾蒂林加斯特(Joel Tillingast)像個偉大的地質學家。如果你檢視十家公司,你可能找到一家價格錯配的。如果你檢視二十家,你會找到兩家。檢視四十家,就會找到四家。

這是一種極其務實、甚至帶點枯燥的「由下而上」的苦工。它要求投資人放棄成為能預知風向的巫師,而是去做一個能辨識土壤好壞的農夫。林區分享,當年在克萊斯勒(Chrysler)瀕臨破產時,所有人都視之為敝屣。他卻發現,這家公司帳上有20億美元現金,足以支撐未來三年營運,根本不會倒閉。他看的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而非報紙頭條的末日預言。

在今日,資訊取得的便利性達到頂峰。企業財報、法說會簡報、高層訪談,一切都放在公司網站上,任何人動動手指就能取得。林區感嘆,在他那個時代,為了確認Nike的庫存數據下降,他們得派人去圖書館翻閱實體季報,資訊的取得有著巨大的時間差。

「現在,」他說,「你再也沒有藉口不知道你投資的公司在做什麼。」

這個觀點,對當前沉迷於追逐AI概念、元宇宙題材,卻可能說不清Nvidia與AMD業務差異的投資人,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當你不再試圖預測一場必將來臨、但無人知曉何時來臨的雨,你才能專注於檢查你手中的船,是否堅固、是否漏水。

從購物中心到百倍股:散戶的「主場優勢」從未消失

「玩市場」(Play the market)是林區最痛恨的詞彙之一。他認為這個詞把投資貶低成一場隨機的賭局,讓人們忘記股票背後是一家活生生的企業。「在每一張股票背後,都有一家公司。搞清楚它在做什麼。」

這句話,延伸出林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投資風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投資機會。他最經典的案例之一,是漢斯(Hanes)公司推出的「L'eggs」絲襪。當時,多數絲襪在高級百貨公司販售,但L'eggs選擇在超市上架。林區觀察到,一般人每週都去超市,但可能好幾個月才逛一次百貨。這個通路上的巨大差異,讓他看見驚人的潛力。

另一個例子是塔可鐘(Taco Bell)。當他最初在麥哲倫基金買進這家公司時,交易室的人甚至反問他:「什麼是塔可鐘?」他必須向同事解釋這種墨西哥食物的組成——極少的肉、大量的蛋白質,能以低廉價格提供一份像樣的餐點。他看見的是一種從南加州即將席捲全美的商業模式。

然而,多年來,這個理念被許多人誤解為:「只要你喜歡某個產品,它就是一檔好股票。」

林區澄清,這完全不是他的本意。發現一個好產品,只是研究的起點,而非終點。當L'eggs的競爭對手推出「No nonsense」絲襪時,他親自跑去三家不同的商店,買六十五雙不同款式的絲襪,分送給富達的同事們試穿,並回收反饋。他得到的結論是:「沒那麼好。」這個「沒那麼好」的結論,讓他對原有的投資充滿信心。

這才是「知道你所持有之物」的真義:它是一種結合生活觀察與嚴謹研究的過程。你或許無法像專業機構一樣取得高頻數據,但你擁有他們沒有的「主場優勢」。

你在鋼鐵業工作,你會比華爾街更早知道產業景氣是否復甦。你在醫院工作,你會比分析師更清楚哪種醫療器材更好用。林區提到一位在麻州西部農場工作的人,他每月固定投入1000 美元買進兩家在地公司,Tampax 和 Friendly's 冰淇淋的股票,他唯一的判斷標準是:「如果他們停止招聘,我就賣掉。」最終,他賺進一百萬美元。

即使在被演算法與量化交易所主宰的今天,林區依然堅信這種優勢存在。他舉了蘋果(Apple)的例子。在iPhone問世前,PC業務陷入困境,一台電腦只賺20美元。但他的女兒送他一台iPod,售價200美元,利潤高達150美元。他意識到,這款產品將為蘋果帶來鉅額現金流,而iPod賺進的錢,最終資助iPhone的誕生。

你不需要是科技專家,只需要理解一個簡單的商業故事:一家公司找到一種賺大錢的新方法。

砍掉鮮花,澆灌雜草:為何我們總是賣掉最好的資產?

如果說選股是智力競賽,那麼持股就是一場心性修煉。林區最著名的一句箴言,甚至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親自打電話來請求引用:

「賣掉贏家,抱住輸家,就像砍掉花園裡的鮮花,去澆灌雜草。」

這句話深刻描繪散戶最常見的行為模式:持有一檔股票上漲20%,便急於獲利了結,鎖定「勝利」的快感;而對於下跌50%的股票,卻選擇長相廝守,不斷告訴自己「只要不賣就不算賠」,甚至繼續投入資金攤平。

為何這種行為如此普遍?因為賣掉贏家能帶來立即的滿足感,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承認虧損、賣掉輸家,則需要面對自己犯錯的痛苦。人性總是趨樂避苦。

林區提醒我們,投資組合的最終回報,往往不是由那些小賺小賠的交易所決定,而是由少數幾檔「超級巨星」所驅動。沃爾瑪(Walmart)上市十年後,股價已經上漲十倍。許多人會想:「我錯過。」但林-區指出,從那時起,沃爾瑪的股價又上漲八十倍。因為在它上市十年後,這家公司也只覆蓋18%的美國市場,它還有廣闊的空間可以征服。

麥當勞(McDonald's)也一樣。當人們認為美國市場飽和、麥當勞成長告終時,林區看到的是它在歐洲的巨大潛力。當時法國只有二十家麥當勞,德國二十家,西班牙二十家。他看見的是一條通往數百家分店的清晰路徑。最終,麥當勞的股價在那之後又漲十倍。

「一檔股票過去的成功,完全無法告訴你它未來還能多成功。」

關鍵在於,故事是否改變?成長的空間是否還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過早地砍掉這朵正在盛開的鮮花,無疑是投資中最可惜的錯誤。接受波動是這場修煉的必修課。

林區指出,紐約證交所的股票,每年平均的高低價差高達100%。一檔年初20元的股票,可能漲到28元,跌到14元,最後年底又回到20元。如果你不理解公司的基本面,你很輕易就會在14元的恐慌中,被徹底洗出場外。

在AI時代,一個十一歲孩子的提問

當被問及當前最熱門的AI浪潮,彼得林區的反應出奇地坦率。他承認自己擁有「零AI持股」,甚至在八個月前還念不出「Nvidia」的正確發音。他對自己的能力圈有著極其誠實的認知。

他沒有高談闊論AI將如何顛覆世界,反而將話題轉向一個更具體的未來:自動駕駛卡車。他認為,在高速公路上往返於工廠和配送中心的卡車,這類工作在未來二十年內被自動化,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將減少約五十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提升安全、降低成本。

這段對比,巧妙地揭示林區思想的精髓。他關注的不是抽象的、無法估量的未來宏大敘事,而是具體的、可分析的商業變革。他對AI的保留態度,並非食古不化的抗拒,而是一種深刻的智識謙遜。這恰好呼應他對芭芭拉史翠珊的提問:如果你不懂,就不要碰。

在一個資訊爆炸、人人都能成為「股神」的年代,林區的智慧像是一面反光的鏡子,照見我們的焦慮與貪婪。美國的經濟體系,在他看來,遠比人們想像的更有韌性。自大蕭條以來,我們建立社會安全網、失業保險、證券交易委員會,我們經歷十一次衰退的考驗,卻從未重演「那場大的」。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體系崩潰,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崩潰。

訪談的最後,林區重申他最核心的信念。他說,今日美國的成長動力,並非來自那五百家最大的公司,它們的員工數甚至比五十年前還少,而是來自無數個體創業家,他們開創的小店鋪、新事業。

這或許是彼得林區留給這個AI時代最深刻的提醒。在我們追逐那些市值數兆美元的科技巨頭,試圖搭上下一班火箭時,真正的價值,可能正隱藏在那些我們看得懂、摸得著,由一個個充滿熱情的創業家所推動的事業裡。

在演算法宣稱無所不知的今天,投資人手中最強大的工具,或許依舊是林區數十年來不斷重複的那個簡單提問:

「你能夠在一分鐘內,向一個十一歲的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持有這家公司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無論市場多麼火熱,最明智的交易,或許就是不做任何交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