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紐約客》雜誌創刊一百週年。
在過去一世紀,它是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平台與文學聖殿。百年後的今日,他們不但度過數位浪潮,且具有更巨大的影響力。在本期VERSE,我們寫了一篇萬字長文寫他們的歷史、影響力、歷史總編輯的故事,「紐約客」對中國與台灣的報導、數位時代轉型,和對當代媒體的啟發。
______
文章開頭是《紐約客》雜誌在 1946 年 8 月 31 日刊出一篇名為〈廣島〉的文章。但這不只僅僅是「一篇」報導:《紐約客》史無前例地以整本規模刊登這篇三萬字的重量報導。
「本期雜誌整期只有一篇文章,是關於一座城市如何幾乎被一個原子彈所毀滅,以及對該處人們的影響。我們相信很少人真正理解這個武器無與倫比的破壞力,讀者諸君最好能花點時間理解這個事件的恐怖性質。」這是編輯致讀者的前言。
出刊時距離原爆不過一週年,真相的濃霧尚未散盡讓人們足以理解事件的意義。但這篇文章,這期《紐約客》,宛如一顆思想的小型原子彈,震撼整個世界。三萬本雜誌在出刊當天銷售一空(愛因斯坦想買一千本但都落空買),三個月後出版單行本,依然洛陽紙貴。
〈廣島〉被視為 20 世紀新聞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雜誌報導之一,但只是《紐約客》這本雜誌改變這一百年來人們看待世界與書寫世界的方式的一個故事。
(這本書在最近終於出版了繁體中文版。)
______
在這個爭奪注意力的大競爭時代,現任總編輯Remnick 認為,媒體的競爭力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深度與信任:「人們需要我們做最好的內容,而這比以往更為重要,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假訊息和垃圾,缺乏事實確認,也缺乏公正性的年代。」Remnick 相信,「讓優秀的記者與作家說出困難的真相,比任何演算法都值得信賴。」
如今我們的時代,幾乎是《紐約客》的一切對立面:快速而碎裂的資訊、刺激視覺(如短影音)大於深刻文字、追求輕薄短小和簡單答案,敵視智識的思辨,於是,整個社會越來越輕盈和思考貧血、意識型態越來越分裂,兩極化的衝突越來越嚴重。然後,演算法和 AI 來了,人類可以把思考的工作交給電腦了。
但《紐約客》並不放棄。在紀念百年的文章中,David Remnick 寫道:「我們會堅持當初羅斯想像這個週刊所帶來的歡樂,但我們更會致力於這本雜誌隨著時代演進所形塑的豐富樣貌:一本具有紀錄和想像、報導和詩歌,能評論當下時事也能反映時代的刊物。不論是各種形式如數位、聲音和影像,我們都會更努力地增加這個媒體的重量、複雜性、論述、人性和智慧。」
在當下此刻,這每一個詞彙,可能都比百年前更缺乏也更迫切。
______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