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Z 報導指出,該研究從 1950 年開始調查 1,208 名 14 歲的蘇格蘭人,先要求老師使用 6 份問券,將這些青少年個性分成 6 大類,自信、毅力、情緒穩定、認真、獨創性和具學習慾望,再根據這些指標評估一個人的可靠性,六十多年後,研究人員追蹤 635 名參與者,174 人同意重複測試。
現在這些年屆 77 歲的參與者再做一次個性特徵調查,並提名一個親密朋友或親戚來評估他們,總體而言,這次調查與 63 年前的結果沒有太大相似性。研究人員表示,在 63 年的時間間隔內,6 種個性特徵或歸納出來的可靠性指標沒有任何顯著的穩定性。
意思就是我們以為一個人過了 63 年,個性會愈來愈穩定,但相關性研究並不支持這個假設。這些發現對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以前在短時間內的個性研究都表現一致性,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無論是專注從孩童到中年,或從中年到老年的參與者,都表現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這項研究涵蓋更長的時間,發現人格的穩定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打亂。
研究人員表示,人格評估之間的間隔越長,兩者之間的關係就越弱,而當間隔時間長達 63 年的時候,年輕時的人格與年老時的人格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研究人員表示,也許具有衝動性格缺陷的青少年會希望這個特質隨著年紀漸長而消失,但若改變的是整個人格,這件事應該要令人不安。
因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個人特徵模式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心理機制,如果你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模式在過去幾十年裡發生巨大變化,到年老時可能會發現自己與年輕時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人。
這個問題讓事情回到探討自我的本質是什麼,愈來愈多神經科學研究支持古老的佛教信仰,認為人們對穩定的自我概念只不過是幻想。
這項研究顯示,隨著幾十年過去,你可能連年輕時的自己都無法辨識。了解這件事情以後,或許以後在路上遇見一個學生時期的老朋友,發現這個人與你記憶中的完全不一樣就不會感到太驚訝。
(首圖來源:Flickr / Vladimir Pustovit CC By 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