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Gretchen Peters - When You Are Old

Gretchen Peters - When You Are Old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e7YtGmTbs
Jul 14, 2010 - Uploaded by GermanCountryBoy
Gretchen Peters - When You Are Old. ... Lyrics are quite sad and have this old git thinking of other happy times ...


When you are old and tired and gray
Wear your overcoat on sunny days
When your brave tales have all been told
I'll ask for them when you are old
[ Lyrics from: http://www.cloverlyrics.com/e75123-gretchen_peters~when_you_are_old_lyrics.html ]
When you are old and full of sleep
And death no longer makes you weep
When your body aches with cold
I'll warm your heart when you are old

You'll still be the same to me
A comfort and a mystery
And I will be able to see
I'll need someone to comfort me

When you are old and pale and gone
A gentle hand is all you want
I will give you mine to hold
And I'll be here when you are old
Yes I will give you mine to hold
And I'll be here when you are old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Jay Ingram :記憶的盡頭:解開老化與阿茲海默症之謎

記憶的盡頭:解開老化與阿茲海默症之謎

The End of Memory: A Natural History of Aging and Alzheimer’s

目錄

推薦序
一場搶救記憶戰爭        劉秀枝  
揭開阿茲海默症的神祕面紗        伊佳奇  
科學與歷史的結合    詹鼎正
從年輕就要開始預防    賴德仁  
              
前言 失智並非必然,但從來不意外
第1章 正視老化,或恐懼老化
第2章 可以說,我把自己弄丟了
第3章 阿茲海默症一直與我們同在?    
第4章 史威夫特與老年失智    
第5章 老化生物學    
第6章 生命的長度    
第7章 老化中的腦    
第8章 斑塊與糾結    
第9章 我只有在晚上才退休    
第10章 致命的進展  
第11章 大腦的反擊  
第12章 不再盛行?  
第13章 我會得阿茲海默症嗎?      
第14章 候選療法出線,優勝者尚未出現      
第15章 男女有別      
第16章 真是鋁惹的禍?  
第17章 失智的許多面向  
第18章 你住哪裡,你吃什麼?      
第19章 下一步是什麼?解開健康老化的祕密
一場搶救記憶戰爭
劉秀枝(作者為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台灣人口急遽老化,有若「銀髮海嘯」,伴隨而來的是各種老化相關疾病,其中神經退化性疾病,尤其是阿茲海默症對社會帶來的衝擊最大。的確,50、60歲的朋友相聚聊天時,發現很多人的長輩(父母、公婆或岳父母)都有失智症狀,輕重不一,照顧需求不同,但都同樣帶來生活、經濟和情緒上的困擾,同時也不免擔心自己將來是否也會失智。

  本書作者應格朗在大學時主修微生物,是加拿大知名的科普作家及電視科學節目的主持人,以其生動幽默的文筆(譯筆流暢當然也有功勞),加上嚴謹的閱讀和文獻查證,融會貫通後,像在講故事般,寫出這本精采且容易閱讀的老化與阿茲海默症的自然史,真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書內容豐富,從阿茲海默醫師在1901年發現他的第一位阿茲海默症病人「奧古絲特」開始,這一百多年來學術界對老化和阿茲海默症看法的演變,以及學者專家之間的互動,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尤其後面這30年我身歷其中,感受特深,例如鋁「真是鋁惹的禍?」與動情素「男女有別」所扮演的角色(顯示醫界也有趕流行和一窩蜂的傾向)、美國修女研究的重要意涵以及藥物臨床試驗的前仆後繼等等,令人忍不住想一直讀下去。

  「可以說,我把自己弄丟了」這個章節中,當時還很年輕的阿茲海默醫師與51歲的女性病人奧古絲特的對話與後續追蹤的過程令人感觸良深,如此忠實的詳細記錄與後人的精心保存,就是醫學進步的重要推手。這個病例記錄讓我們了解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其中奧古絲特的一句話「可以說,我把自己弄丟了」,尤其牽動人心。醫學其實就是靠病人的疾病症狀、醫師的解析判斷、實驗室的檢查以及各種治療嘗試所累積出來的知識和經驗,而病人最初的臨床表現最為重要,如果敘述不對,就會走錯方向,很感激當初奧古絲特的話語被完整保留,成為教學經典。

  從阿茲海默醫師在奧古絲特大腦裡發現類澱粉斑塊和tau蛋白糾結以來,這兩種大腦病變孰輕孰重,一直讓專家學者在國際會議和醫學期刊中互相較量。本書中對此爭議的來龍去脈有詳盡且深入淺出的說明,並且提到有人開玩笑說,「這場衝突類似宗教之間的良性競爭,一方是相信tau的『道家』(Tauist),一方是相信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的『浸信會教徒』(BApitst)。」

  作者今年70歲,其母親、阿姨和岳父都罹患失智症,因此在「我會得到阿茲海默症嗎?」章節中,有很中肯的闡述。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們對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疾病過程及大腦病變充分了解,對其基因突變有長足進展,雖不能治癒,但有藥物可以延緩,而且許多藥物還在積極研發中,讓人一再懷抱希望、失望、再企盼。

  然而,雖然知道有許多危險和保護因子,卻無法做到完全預防,但人人都可努力延遲失智的發生,因此作者的一段話深得我心:「即使到最後發現鋁對阿茲海默症的病情發展有任何作用,這種作用不會大過我曾提及的許多因素,包括教育、腦的大小、嚴謹性人格、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肥胖、體適能、刺激心智能力的工作,以及其他更多因素。」讓我們共勉之。

前言

失智並非必然,但從來不意外

 
  偶然在《神經學》期刊看到一篇社論〈媽媽與我〉,竟忘了自己原本在找什麼,社論中提到一項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腦袋可能出現代謝異常,就像阿茲海默症病人一樣,但父親有阿茲海默症的人就沒有這種情況。我們的粒線體(有「細胞的發電廠」之稱)遺傳自母親,研究者因而確信,阿茲海默症是種粒線體疾病。

  這是很好的科學推論,但對我來說,意義不止於此。

  這個論述觸及我的痛處,我母親晚年久病在床,據說她有阿茲海默症,雖然沒有做病理解剖。現在看來,我似乎有得到同樣病症的風險。

  除了母親,最親近的阿姨也陸續到達病程發展的各個查核點,像是忘記吃飯;不知如何使用分格藥盒,即使上面標示了星期幾,因為她會忘記今天是星期二;剛搬到療養院時常走失,我們太晚才讓她入院,不過就算我們想早一點,她應該也會大聲抗議。最後,就連她的幽默感都蕩然無存。我的岳父衰退得更快,但進程差不多。

  什麼因素導致阿茲海默症?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嗎?又如何對抗?我想要詳細剖析這個疾病,從科學報導角度更深入思考。

  就像許多醫學謎題,阿茲海默症的科學相當複雜,而且極為獨特。這種疾病讓病患經歷情感的流逝,還嚴重威脅醫療照護體系,由於全球阿茲海默症患者日益增加(以不到四秒就新增一名病患的速度盛行),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為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帶來極大壓力,大家都期盼能趕快找出治療方法。

  阿茲海默症被視為「二十一世紀的瘟疫」。阿茲海默症的盛行率在失智症中在65%至75%之間。從健康照護的觀點來看,單是數字就使得阿茲海默症成為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直到1970年代中期,阿茲海默症才被當作一種疾病,而非伴隨年老而來的自然現象。自那時起,我們開始關注這個疾病,同時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齡年代。

  此刻,阿茲海默症的照護花費,正無情的持續增加中。過去一百七十五年來人類預期壽命持續增加,而且勢不可擋。

  回顧以前對老化和死亡的想法,天才科學家錢伯利的「永生不死」水螅實驗開啟了老化生物學的研究。

  回到阿茲海默醫師的實驗室,他在戴特(第一位確診病人)腦中觀察到的現象,那些可以區別正常老化大腦與失智大腦的關鍵差異,就是所謂的「斑塊」和「糾結」,至今仍是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基礎,這些病徵也主導了現今對於這項疾病的思維。

  「修女研究」大幅增進我們對於阿茲海默症的了解。這項研究獲得一項非常驚人的結果:從那些修女二十多歲時所寫的短文,就能預測她們六十多年後是否會得到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高的嚇人。

  阿茲海默症一旦開始在腦部蔓延,情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但從修女研究中發現有一種可以抵抗大腦退化的機制,稱為「腦力存量」。那是種神祕的東西,可以保護某些人遠離失智。

  可能影響腦力存量的因素有哪些?這串名單仍在持續增加中。

  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程度,有幾項新興的研究顯示,在某些地方,特別是歐洲,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

  我們全籠罩在阿茲海默症的陰影之下,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罹患這種疾病的機率,以及萬一真的生病,有什麼療法可以選擇。

  現在已知有些基因對早發性或晚發性阿茲海默症非常關鍵,還有更多基因等著發布。也有一些基因將帶來希望,可能由此發現預防方法。此刻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然而到現在為止,大部分都沒有達到預期成果。

  每項失敗試驗至少產生了新資訊,這也是醫學進步的方式。

  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女性與男性比例大約是二比一,女性比較長壽占大部分原因,其他尚未釐清的影響或許與大腦男女有別相關。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女性荷爾蒙動情素,動情素過去被認為能夠使女性在更年期與之後維持認知功能健康,但現在專家一般認為它的好處很有限。

  還記得曾有一陣子發生「鋁恐慌」,這種源自1980和1990年代流行的想法,認為鋁會導致阿茲海默症,所有的鋁製廚具應該馬上扔掉。但後續科學研究並沒有一致結論,大部分科學家已拋棄這個看法。

  這種流行趨勢是很好的例子,說明科學也有起有落。

  所有失智症病例有些微不同,但大多有同樣的情況,也就是有不良蛋白質在腦中不同部位累積(很詭異的是,這與狂牛症的普里昂蛋白不謀而合)。

  出現在關島的神祕失智症,是令人費解的科學問題。那是飲食中的毒素引起的嗎?這些極高劑量的毒素是由於吃下蝙蝠造成的嗎?研究仍在進行中。

  有能讓人遠離失智症的食物嗎?雖然食物種類太多,證據繁雜又貧乏。但有兩種食物很值得注意:印度的阿茲海默症罹患率極低,薑黃是主因;另外有確切的證據顯示,飲食中的大量糖分會有不良影響。後面這項證據如今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核心,甚至有些人把阿茲海默症稱為第三型糖尿病。

  今天,在你想到老化這件事的時候,不可能擺脫阿茲海默症的陰影。發現DNA結構的華森(James Watson)公布他的基因組密碼時,特地略過一組阿茲海默症基因,因為他不想知道自己得到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有多高。當時他79歲。

  對抗這項疾病或是照護病人的花費已經到達天文數字,但費用仍持續增加,危及人類的未來。今天,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10%受到阿茲海默症的影響;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有50%受到連累。

  我希望你們看了這本書之後,能夠對這個盤據我們內心的疾病有更普遍、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對需擔負重任照顧深受阿茲海默症所苦的人,更多的了解可能會有幫助。

  就在我看了〈媽媽與我〉這篇文章之後不久,很幸運看到另一篇論文,標題是〈雙親特別長壽與罹患阿茲海默症及記憶衰退的低風險之間的關聯〉。喔,這讓我為之一振!

  我的媽媽雖然失智,但過世時享壽94歲,我爸的則是差一個月就98歲時離世。在這項研究中,超過85歲就視為特別長壽,我因此進入安全區?這樣想,確實把事情看得太簡化,因為這只是其中兩個風險因子,這類因子沒有上百個,也有數十個。

  但我的經驗說明一點: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一邊注意時鐘,一邊注意阿茲海默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來面對老化。

Land Ho!


Land Ho! is an American-Icelandic adventure comedy film co-written and co-directed by Martha Stephens and Aaron Katz.[2][3


A pair of ex-brothers-in-law set off to Iceland in an attempt to reclaim their youth through Reykjavík nightclubs, trendy spas, and rugged camp-sites.

    A retired surgeon (Earl Lynn Nelson) and his reserved former brother-in-law (Paul Eenhoorn) try to recapture their youth during a journey across Iceland.
    Initial releaseJuly 11, 2014 (USA)


Dan Fienberg of HitFix said, "It's a funny and moving film about aging, but it's also a wacky journey across Iceland with two characters who are instantly likable and ultimately quite lovable."[19]

How to Survive a Single-Malt Drought

"Many of the outstanding 10-, 12- and 15-year-old whiskeys may go the way of the dodo."
Soaring demand for single-malt Scotch is sucking distilleries dry. Here’s a list of aged whiskies to stock up on before they disappear.
WSJ.COM|由 NOAH ROTHBAUM 上傳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法國菜一定要配法國酒,飲食是法國文化的核心之一


重點應是法國酒。
有沒有豬肉,或是烹調應否「清真」,法國政府不介意的,但法國政府十分堅持,法國菜一定要配法國酒,飲食是法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政府有責任推廣「傲視其他地方飲食」的法式飲食文化,因此總統招待外賓的任何餐飲一定要有法國酒。
巴黎 - 伊朗總統魯哈尼在羅馬,被義大利當局辦搬走裸體雕像,惹來不少議論。 另一邊廂,法國總統荷蘭竟然可以堅持「共和國傳統」,拒絕提供清真食物還有堅持總統府午餐一定會提供酒,因此國事午餐告吹。 法國 RTL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chambertin, 歐洲葡萄園正遭受菌害

"Eh, gentlemen, let us reckon upon accidents! Life is a chaplet of little miseries which the philosopher counts with a smile. Be philosophers, as I am, gentlemen; sit down at the table and let us drink. Nothing makes the future look so bright as surveying it through a glass of chambertin."
--from "The Three Musketeers" (1844) By Alexandre Dumas, père

Chambertin is an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 (AOC) and Grand Cru vineyard for red wine in the Côte de Nuits subregion ofBurgundy, with Pinot noir as the main grape variety. Chambertin is located within the commune of Gevrey-Chambertin, and it is situated approximately in the centre of a group of nine Grand Cru vineyards all having "Chambertin" as part of their name.[1] T




歐洲葡萄園正遭受菌害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簡希絲•羅賓遜

在走訪勃艮第(Burgundy)和羅納河谷(Rhône valley)進行2011年份葡萄酒品嘗時,我發現那裏的釀酒人都愁眉苦臉。令他們愁眉不展的,不是2012年糟糕的生長季節和產量降低,而是另外一個更加嚴重而且長期的問題。

此次產區走訪的第一站是奴依丘(Côte de Nuits),在吉弗雷-尚貝坦(Gevrey-Chambertin)村丹尼•巴切雷(Denis Bachelet)管理的酒莊,我意識到了他們目前所遇到的問題的嚴重性。巴切雷(Bachelet)是一位性情溫和的釀酒師,所釀造的葡萄酒非常平衡和內斂。他目前最為擔心的是葡萄園植株的死亡率每年都高達10%-20%,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是埃斯卡(esca),一種專門攻擊葡萄植株木質部的真菌。

在去往世界著名莊園阿曼盧梭(Domaine Armand Rousseau)的路上,埃裏克•盧梭(Eric Rousseau)也表達了與丹尼相同的擔憂——以莊園的原料產地之一卡澤蒂耶一級園(Cazetiers Premier Cru)為例,每年都有大量樹齡長達五十年的老藤因為染病而不得不進行拔除,這對莊園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在教皇新堡(Châteauneuf-du-Pape)產區,保爾-文森•艾弗瑞(Paul-Vincent Avril)最寶貴的葡萄園——教皇園(Clos des Papes),近年來葡萄植株因病而造成的年均損失已經達到每公頃一百株,損失可想而知。疾病的傳播固然可怕,但最可怕的卻是無藥可醫,而勃艮第現在遇到的就是最可怕的情況。

除此之外,人們還發現埃斯卡病更傾向於攻擊十年以上樹齡的植株。這種情況無異於雪上加霜——因為在當地,老藤的根系更發達,產量也相對較低,這樣才能結出品質更好的果實,釀出的葡萄酒才能更加複雜和平衡。通常情況下,釀酒師們以來自老藤原料而釀造的葡萄酒為最佳,並且常常在酒標上以“老藤”字樣為賣點,如英文的Old Vines,法文的Vieilles Vignes和西班牙文的Viñas Viejas

研究還發現,目前埃斯卡病已經開始有侵染年輕植株的趨勢,而且常常與葡萄黑咕(black goo)併發,染病植株的木質部和樹葉會發生變色,產生條狀或點狀色斑。在生長季節中期,染病植株的樹葉與果梗先後枯萎,緊接著成串的果實掉落,植株發生卒中甚至死亡。症狀容易發生在仲夏期間天氣從潮濕轉為乾燥後,從出現症狀到植株死亡僅有數日,且時間長短也無法預測。

目前,國際葡萄樹幹疾病委員會(成立於1999年)正在研究的問題不止兩個:側彎孢菌頂枯病(eutypa dieback, eutypiose)是一直以來的研究課題,座腔菌頂枯病(botryosphaeria dieback)最近提上了日程,另外還有一種疾病叫做枝條黑死病(black dead arm, BDA),也是研究重點。這些疾病近年來的蔓延趨勢愈加明顯,尤以去年為甚。法國葡萄與葡萄酒學院(Institut Français de la Vigne et du Vin)也在去年九月發表了研究性論文闡述了埃斯卡病與枝條黑死病的發生率正在逐年升高的問題。該論文表示,2012年氣候異於往年,在經歷了潮濕春季後,又迎來了高溫初夏,這樣的情況非常容易對葡萄植株產生脅迫作用,令其更容易染病。而事實也論證了這個觀點——有些葡萄園的植株損失量達到了50%

長相思(Sauvignon Blanc)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在法國波爾多(Bordeaux)大區的梅多克(Médoc)產區被認為是優質的貴族葡萄品種,自本世紀初,研究者就已經發現,這兩個品種極易受到上述三種疾病的侵染。但如今,勃艮第的黑比諾(Pinot Noir)品種也未能倖免於難,而在疾病蔓延到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黑比諾並不太容易受其侵染。

儘管在真菌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的工作,但研究者仍然對疾病到底如何傳播和為何傳播知之甚少。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其他任何國家,砷化物使用的停止可能是造成真菌疾病發生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為本世紀初,種植者們在健康與環境法規的管理和監控下停止使用砷化物來處理葡萄園。如今,這場已經席捲義大利的疾病一路高歌猛進來到西班牙,迫使當地的一些種植農採用民間土法進行防治:先砍斷樹幹,再將大石塊填在斷口處,使真菌幹化死亡,來年的原料來自於連接點下部長出的新枝條。至於這個方法是否切實有效,當地人也在默默祈禱中等待結果。

這些疾病在德國目前傳播並不廣泛,不過也有蔓延的趨勢,與在瑞士的情況比較類似,人們將希望寄託于一種源於義大利的剪枝方式,通過這種剪枝方式,植株可以免受於這幾種相關真菌的侵染。現在還有一種理論甚至認為,這些疾病其實並非源自真菌而是特定的剪枝方式。

歐洲上一輪遭受可怕的病害和蟲害的襲擊還是在十九世紀,當地經歷了白粉黴病(powdery mildew)與霜黴病(downy mildew)的衝擊後,又受到了根瘤蚜蟲(phylloxera)的席捲,幾乎所有葡萄園被毀滅殆盡。在根瘤蚜蟲災難之後,法國的葡萄酒產量可以說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直到人們發現來自美洲的葡萄種(vine species)能夠抵抗這種害蟲,也正是由那時起,幾乎所有的歐洲葡萄種(European species)都嫁接(graft)在了美洲種上以抗擊蟲害。因此,儘管全世界有高達97%的葡萄酒釀自源於歐洲的葡萄種,但這些葡萄植株實際上都嫁接在能夠抗蟲害的美洲葡萄種的根上。

邁克•阿內羅(Mickaël Anneraud)是地方農業委員會(Chamber of Agriculture)在梅多克(Médoc)地區分支機搆的主任,他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該理論主張主根(rootstock)的特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他的觀察發現,在受真菌侵染嚴重地區的大片葡萄園中,樹齡在25-40歲植株抗病性明顯高於樹齡在20歲左右的植株,而前者在栽種時,採用的都是活力很低的主根(植株活力的高低表現在其枝葉繁茂的程度,枝葉繁茂代表活力高,反之則代表活力低)。

由於擁有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良好的技術支援,波爾多人的日子不算太難過,而反觀勃艮第,人們則顯得孤立無援。當地很多園丁在對代售枝條(cutting)進行消毒時,已經開始偷工減料,敷衍了事,因為無論消毒得認真與否,進入葡萄園後的枝條也難逃多舛的命運——大約在十年前,葡萄酒塞的品質也曾出現過這樣的危機,歷史總是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一切皆在循環往復。

譯者/馬釗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鄭清文的《不良老人》


"人的晚年宛如步入寒冬,然而,太陽的溫暖就在那刻最顯得可愛。不良老人,其實是一個善良的老人。"
~~香港的鄭清文老師選集(1990)
閱讀鄭清文筆下的人生,宛如前往冬天的征途。他不必在關鍵處苦心經營、虛托道理,就讓活生生的角色自我解剖、質問,所有答案都留給讀者去創造--這就是,鄭清文式的簡約無華。
FIGHTFORFAILURE.BLOGSPOT.COM|由雅為雅上傳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Essays in Honor of (and by) Tony K J CHEN 小部分

正式文章分兩篇
*****

這篇是我2009-2011年的筆記
2012年8月初抄出送朋友看
 陳寬仁老師對此文的評語: "一  說得太神奇   二 頗有重複"


真正發表的文章: 《長青:陳寬仁八秩紀念文集‧相知何必舊陳寬仁老師與我的友情        鍾漢清




陳寬仁老師與我:簡說一段友情

關鍵字
           賀寬仁師
人性因素 工程經濟 自然科學 發展史 品質
生命果實 造福世民 人文修養 梅花陣 康和

提綱
我想,現在還不是深入討論「陳老師的遺澤會是什麼呢?」的時候。
不過他原先有意將其回憶錄取名《陳寬人八分之六》,我曾戲仿它,將這篇報告稱為《與寬仁師的淡淡交情:三十分六》。因為我從1981年起上他的課(或可稱之為拜他為師),然而,通信(電腦檔案)只有這幾年的。

其實,這電腦檔案的年數只是一種大略的說法,畢竟,彼此交往的友情絕不唐捐、或用英文說是: No Voice Is Wholly Lost。這些文字還是值得珍惜,因為我倆都是採用一指神功電腦打字的。唯一遺憾是,無法傳真其音與容。




我6-7年前為王晃三兄編其退休慶祝文集時,學會了一些東西,將現在這本書的英文題為:

Essays in Honor of (and by) Tony K J CHEN

這幾年,我收集一些古人的祝壽詩文,有時忘記寫作者名,那可能是我任意改作的。

壽逾八秩
想起精明


尊酒呼前輩 爐香叩上真
只應陰德在 八十富精神
贈葉少卿 范仲淹(西元 9891052

滿座交歡祝眉壽  群生五福託鴻鈞

(眉壽指長壽。人年老時,眉毛會長出幾根特別長的毫毛,為長壽的象徵,故稱為「眉壽」。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爾雅‧釋詁下》:“介,右也。”邢昺疏引孫炎曰:“介者,相助之義。”《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鄭玄箋:“介,助也。”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胡福無窮之福。《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鄭玄注:胡,猶遐也,遠也。遠,無窮。”)



五福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等五種福氣。一說「五福」指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如:「五福駢臻是傳統社會極為普遍的社會價值觀。」
混沌初開時,西崑崙有一生靈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殘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號鴻鈞老祖。以前有句話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


我們對於別人和自己的認識,總是相當有限的。所以諸位肯花心力與時間投入此次慶祝會,就是愛心,愛這個難得的緣份。

「這位畫家的表現,好像這晚會不是為他而辦的。這令人想起查理‧卓別林在聚會中尋找誰是慶祝會的真正主角,卻獨獨想不到主角是他自己。」《盧奧》(Georges Rouault) ,台北:文庫出版社,1994

「蒙田說過,『老』會每天把我們叼走一點,所以,當死亡最後來到,它帶走的只是一個人原來的八分之一。……(李維‧史陀90歲感言, Patric Wilcken—實驗室裡的詩人(Claude Levi-Strauss: The Poet in the laboratory 梁永安譯,台北:衛城,2012,頁368)

我想這段話對於今晚特別有意思,主要因為寬仁師幾年前一直說,他要寫的回憶錄叫《八分之六》(案:從20歲寫到80歲)。他回憶錄的書名的靈感,肯定不是取自法國貨,而是義大利大導演費里尼的電影….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David Bowie's last days: an 18-month burst of creativity


"There was almost an insistence that he had so much to say, he needed to get out these songs in time. And he did."
Urgency, understatement and death - how David Bowie ended his life in a creative maelstrom by the people who worked with him at the end.

Over the last months of his life, the singer was able to shake off late…
THEGUARDIAN.COM|由 JOANNA WALTERS 上傳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百歲相互訪談:達人達(たち)「日野原重明×篠田桃紅」









SWITCHインタビュー 達人達(たち)「日野原重明×篠田桃紅」
[Eテレ]1月9日(土) 午後10:00~11:00

104歳の医師・日野原重明と103歳の美術家・篠田桃紅、奇跡の顔合わせによる痛快トーク! 生涯現役を貫く秘けつ、悩める人々に授ける「人生百年の知恵」まで語り尽くす。
100歳を越えてなお旺盛な活動を続ける2人だが実は何かと対照的。10年先の予定までびっしり書き込み「目標」を大切にする日野原に対し予定も目標も立てず「その日暮らしの風まかせ」と“自然体”を貫く篠田。長生きの秘けつは3つの“V”?気になる食生活も徹底取材。さらに「やりたいことが見つからない」という若者、「子どもが巣立った後のさみしさ」や「老いや死への不安」を訴える中高年など街の悩みの声にも答えて頂く
【出演】聖路加国際大学 名誉理事長…日野原重明,美術家…篠田桃紅
【語り】吉田羊,六角精児


==========
SWITCHインタビュー 達人達(たち)
[Eテレ]
毎週土曜 午後10:00~11:00
(再)毎週木曜 午前0:00~1:00(水曜深夜)
http://nhk.jp/switch-int


SWITCH interview gurus us (us) "HinoGen Shigeaki × Toko Shinoda"
[E Tele] January 9 (Saturday) afternoon 10:00 to 11:00
104-year-old physician-HinoGen Shigeaki and the 103-year-old artist, Toko Shinoda, miracle thrilling talk by meeting together of! Life is through the active trick, a consuming talks to "the wisdom of life hundred years," which bestow to beleaguered people.
It's beyond the 100-year-old should be noted that two people to continue the vigorous activity, but actually something contrast. Plans for the field day to cherish the closely packed writing "target" to plan 10 years ahead also through the "naturally" and goals also without making a "hand to mouth leave wind" Shinoda. The secret of longevity is one 3 "V"? Diet anxious also thorough coverage. In addition young people that it is "not find that want to do", you get to answer also the voice of "lonely of after the child has left the nest" and such as middle-aged town appeal to "fear of old age and death" trouble
[Cast] St. Luk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honorary president ... HinoGen Shigeaki, artist ... Toko Shinoda
[Says] Yoshida sheep, Seiji Rokkaku
==========
SWITCH interview gurus us (us)
[E Tele]
Every Saturday afternoon 10:00 to 11:00
(Re) every Thursday morning 0:00 to 1:00 (Wednesday midnight)
http://nhk.jp/switch-int





開關採訪大師我們(美國)“HinoGen茂明×筱田桃紅”

[E遠攝] 1月9日(週六)下午10:00至11:00

104歲的醫生HinoGen成亮和103歲的老藝術家,筱田桃紅,奇蹟激動人心的講座,由滿足在一起!生命是通過積極的伎倆,使用方會談“生活的智慧百年”,這賦予給身處困境的人。
這是超越了100歲應該指出的是,兩個人繼續進行劇烈活動,但實際上一些對比。計劃為天域珍惜密集寫作“目標”規劃未來10年的還通過了“自然”的目標,也沒有作出“手到口的假風”筱田。長壽的秘訣是3“V”?飲食著急也全面覆蓋。除了年輕人,這是“找不到想要做的”,你也回答“寂寞後,孩子已經離開巢”以及諸如中年鎮呼籲“害怕衰老和死亡的”麻煩的聲音

[演員]聖路加國際大學名譽校長...... HinoGen重明,藝術家......東光筱田
[說]吉田羊,小澤徵六角

==========

開關採訪大師我們(美國)

[E遠攝]

每個星期六下午10:00至11:00

(重)每週四上午(午夜星期三)0:00至1:00

http://nhk.jp/switch-int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A char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by country

Britain has issued its first guidelines to alcohol consumption in 20 years, including this piece of advice: drink less. This is how much the world drank in 2014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drinks
ECON.ST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創造適合老人生活的社會

‪#‎深夜獨評‬╱關於50歲之後的生活規劃?】
日本傾盡全力創造一種適合老人生活的社會,台灣呢?
當日本坐擁百兆且年年成長的銀髮商機,我們依然停留在如何讓老人穿上尿布、坐輪椅、安全地放進浴缸洗澡等種種貧瘠的老年想像。雖然日本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但台灣也是老得最快的國家。即便是賣場...日本的爺奶一樣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遊樂空間~
台灣男性的平均餘命是76歲,女性83歲,再過十年可望達到男性80歲,女…
OPINION.CW.COM.TW|作者:獨立評論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