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 草稿 1川瀬 司馬遼太郎 台灣紀行 日本人與日本文化:司馬遼太郎與唐納德基恩對談錄 2024 1119

因為《九彎十八拐》停刊,我提議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他答應



我看曹老師送給人書那樣高興,就要讓他高興到"掛",這是很大的生日賀禮

保重。 


我看曹老師送給人書那樣高興,就要讓他高興到"掛",這是很大的生日賀禮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雜誌-書,半年刊或年刊,預計2025年出版。朋友 川瀨健一今天來訪,說些司馬遼太郎,中村元研究室......故事
我跟曹永洋通電話之後,發表: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雜誌-書,半年刊或年刊,預計2025年出版,希望有緣人來共同經營。
陳金順
請教此刊內容性質?寫東海、士林人事地物?
Hanching Chung
陳金順 基本如此,也希望能承繼“九彎十八拐”的精神.......
+++++
為2025年的新書《東海士林》向川瀬先生拉稿:司馬遼太郎是他母校龍谷大學某老師的好友,川瀨與他有數面之緣,我說,他在家請你吃哈密瓜等故事,請寫出來分享。
川瀬先生此次訪台,約見了130位朋友(捷運261次;Taxi 約6次)
下次/明年訪台,選在"大阪博覽會"之前與之後,避開人潮。
今午要求吃“廣東麵”。此趟取得“吳念真,魏德聖等四人之同意”,作為新書“台灣上映電影之研究 1952~1953”之“之推薦人”。
和辻哲郎(1889—1960) 《Sakoku (鎖國):日本的悲劇》;做為21世紀比喻 (參考王璞等先生的紀錄)。
(德)弗朗克·澤林《深圳:中國式未來》。
香港金融中心如何日益內地化並逐漸遠離西方
Rebecca Feng
今年春天,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陳翊庭(Bonnie Chan)進行了一次講話,當時她身後掛著等待敲響的金鑼。她當時讚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並不出奇。出奇的是她是怎麼說的。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陳翊庭用普通話發表了講話。當天有三家中國資產管理公司在港交所推出新的加密貨幣基金,這三家公司以2:1的投票結果選擇了普通話,而不是英語。港交所沒有提供英語或任何其他語言的同聲傳譯。
隨著紅綢包裹的鑼槌敲響金鑼,交易開始,在場的幾個西方人靜靜地看著。一位記者問,他們聽懂陳翊庭講話的內容了嗎?他們都搖了搖頭,表示沒有聽懂。
無論從大的方面還是小的方面看,北京政府對香港金融業的接管似乎已不可逆轉。隨著國際金融機構、企業和外籍人士紛紛撤離,這個世界首屈一指、東西方交匯的投資中心正變得越來越內地化。
川賴先生講和辻哲郎的原稿丟失記 (他無法像卡萊爾,重寫《法國大革命史》......);上一輩子的名家 池菊寬等作家 ,這一代少人閱讀。
川瀨笑說,司馬先生每在台灣走一步,就可寫出數百字日文......
A先生對日本佛教界很熟。跟我說東京大學教授中村元(日語:中村元/なかむらはじめ Nakamura Hajime,1912年—1999年)(註一)研究室的故事。該研究所的學生都能讀佛典原文(藏文巴利文梵文等)和外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其他佛教大學的學生都為和尚,語文上遠遠不行,如此,五十年之後,差距很明顯。
(註一):東海徐復觀師生翻譯的《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修訂版) 》頗能表現這一觀點,中村元的原著另有印度人,西藏的思維方法 (灣考日文版和英文版,可是我們只中國人的思維方法))
網路 博客來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修訂版)
作者: 中村元
譯者: 徐復觀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13/
  徐復觀(1903-1981)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畢業於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武漢大學前身),復以榜首進入湖北省立武昌國學館。二十七歲負笈日本留學。中年曾受教於新儒大師熊十力先生門下。五十歲遠離軍界、政界,潛心講學著述。《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兩漢思想史》、《中國文學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等皆為傳世之作,深為學界所推崇。徐氏從事學術領域著述之前,曾為學子迻譯兩本日人著作:一為荻原朔太郎所著《詩的原理》,一為中村元著《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中村元為當代日本著名,學者,治思想、佛學、哲學,廣受日本學界推崇。原著卷帙浩繁,徐氏精選其中有關中國人之思維方法,擷精取華,精心迻譯。譯筆典雅明潔,允稱學子瞭解中國人思維方法之最佳入門典籍。二本譯品皆由學生書局重新排印刊行,謹此鄭重推介。






++++

我看曹老師送給人書那樣高興,就要讓他高興到"掛",這是很大的生日賀禮

因為九彎十八拐停刊,我提議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


司馬遼太郎《街道散步》系列的34號,



託林女士買本司馬寫的“大德寺”(街道……),書價低於台灣一般書。“東海士林”第一期主題或許是“司馬遼太郎與台灣”;跟曹老師說,要勇往直前……


“文化”有時簡單:韓國“文學;電影;k-pop”三樣就讓人覺得文化大國……



內容簡介

  當日本歷史小說巨匠遇上來自美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
  雙方將體溫感覺到的日本文化,原封不動地形成了文字──
 
  和歌、俳句、能劇、狂言、浮世繪、陶藝、花道、茶道、庭園、神社,日本獨樹一格的文化由何而來?本書最初出版於1970年代,由日本中央公論社促成,邀請二十世紀日本人氣最高的作家司馬遼太郎,與來自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權威唐納德基恩,就「日本人與日本文化」進行對談。
 
  本書從日本人的對外意識談起日本文化的誕生,佛教、天主教傳入日本的影響到神道的意義,藉由「金」與「銀」的比較探討日本式的美學,從歷史中看見日本人的戰爭觀,由科學與儒教的影響闡明日本發展出的倫理,並藉由討論赴日外國人梳理外來的影響,最終一路談到江戶時期的文化。
 
  此書對談進行時,司馬遼太郎 49 歲,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小說家地位,唐納德基恩 50 歲,同樣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日本文化和文學研究者的地位。對談則按司馬遼太郎的請求「安排一個虛構出來的又看似偶然的環境,兩個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抱著興趣的人,無意中在街上相遇,漫不經心地站著聊了起來」,在平城宮遺址、銀閣寺、大阪適塾,以及料亭間進行。
 
  兩位深思熟辯日本文化的大家做足功課,圍繞著日本人的異國意識、美學、宗教觀、戰爭觀、道德觀等主題,從各自獨到的切點闡述,時有火花擦出,深刻描繪出日本人與日本文化的樣貌。
 
  這本司馬遼太郎與唐納德基恩關於日本文化的對談錄,在日本出版超過半個世紀,售出逾二十萬冊,至今仍啟發著當代讀者,獲日本亞馬遜讀者4.5星高度好評。繁體中文版由學者吳守鋼翻譯,豐富譯註、獨家收錄圖片,以及作家、編輯人傅月庵推薦序文,逾半世紀首度出版。
 
名人推薦
 
  李長聲|暢銷知日作家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大傳院兼任助理教授
  洪維揚|幕末史研究者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盛浩偉|作家
  張國立|作家
  傅月庵|作家、編輯人
  詹偉雄|文化評論家
  蔡亦竹|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博士
  (按首字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司馬遼太郎
 
  日本著名的歷史小說家,生於大阪。一九四四年於大阪外國語大學畢業,擔任過《新日本新聞》、《產經新聞》記者,一九六一年開始致力於文學創作。著書有《梟之城》、《龍馬行》、《豐臣家的人們》、《盜國物語》、《殉死》、《花之館》、《坂上之雲》、《棲世日日》、《歷史紀行》等著作。
 
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
 
  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生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國文學專業畢業。戰後在同大學大學院專攻東洋文學。一九五三年在京都大學留學,一九五五年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後移居日本並歸化。日式名字是「鬼怒鳴門」。著書有《Japanese Literature》、《日本人的西洋發現》、《日本人的作家》、《日本文學史 近世篇上下》、《明治天皇》、《足利義政與銀閣寺》等,譯作有《近松傑作集》、《人間失格》等。
 

目錄

推薦序 傅月庵
序 司馬遼太郎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誕生
日本人的對外意識
接受外國文化的方式
「豪傑壯士」和「婀娜窈窕」

第二章 空海和一休──有關宗教的普遍性
具有國際性的真言密教
一休的魅力
天主教徒

第三章 金的世界、銀的世界──亂世的美學
足利義政和東山文化
革命的應仁之亂
金的復活──織豐時代
日本式的美

第四章 日本人的戰爭觀
忠義和背叛
俘虜
倭寇

第五章 日本人的倫理──圍繞儒教的爭議
日本人的理性主義
日本人和儒教
「羞恥」之心
他力本願
西洋藝術、東洋道德

第六章 來日的外國人
津和野
緒方洪庵塾
西博爾德
龐貝先生
克拉克博士、赫恩(小泉八雲)
薩道義(佐藤愛之助)
費諾羅薩、張伯倫、桑塞姆

第七章 續・日本人的倫理
所謂風雅
世無英雄之地
再論日本的儒教
平民和宗教
原型式的神道

第八章 江戶的文化
上方是武士文化,江戶是商人文化
赤穗浪士
翻譯江戶文學
怪人──江漢和源內
本居宣長──尾聲

跋 唐納德基恩
譯後記 吳守鋼
附錄 略年表

序/司馬遼太郎
 
如果一定要把我和唐納德基恩氏之間拉上一點關係的話,那麼,除了我們是隔著太平洋這個水塘而共同體驗了那場戰爭這個意義上來說的戰友以外,別無其他。很可惜,對我來說,雖然完全不能理解那場戰爭究竟有什麼意義,但是至少從日本文化這一個世界來看,如果沒有那場戰爭,在這個文化圈裡就不可能擁有唐納德基恩氏這樣一個天才了。 
 
我和基恩氏認識以後,對他有著種種不可思議的印象。他看上去已經到了鬢髮斑白的年齡,但我從來沒有見過比他更容易重新回到自己的少年時代的人了。我覺得在那柔軟有如小鳥的絨毛一樣美麗的睫毛下面的那雙眼睛,總是備有著少年似的驚訝和錯愕,同時,用他那具有智慧性的好奇心和感受性來捕捉住事物,並且在捕捉住以後,又立即蒸餾使之滴下真實之火不停地燃燒下去。這火焰,自從在紐約昏暗的地鐵車站上,一邊坐著,一邊緊盯著自己收集書寫的漢字,思考著其中那不可思議的魅力和那遙遠的世界裡充滿著未知的文明,有如不熄的明燈一直持續地燃燒著的少年時代。是戰爭把這個少年拖進了學習日語的命運中去了。不久,在日本文學這一人類所持有的特異世界裡裝上強有力的普遍性翅膀的工作就由這個人來承擔了。
 
我是偶然生為日本人的。僅僅是區政府機關裡有我的戶口在,我才屬於日本國的一員而已,也僅僅是這樣一個理由,讓我產生了若說對日本的了解,舍我其誰的錯覺。許多日本人肯定也和我相似,都抱有同樣的錯覺。等發覺有時這不過是一個錯覺時,不覺又對這一點愕然失色。而讓我們常常如此愕然失色的起因就是唐納德.基恩的著作。
 
「您能和基恩先生進行一次對談嗎?」
 
向我提議的是中央公論社會長島中鵬二先生。當初,我覺得沒有比這更鬱悶的了,便一口拒絕了。我算是被收入在日本作家名冊裡的一個,不過那些名冊都是別人編的,我自己本身並沒有把自己看作是作家,反而拚命希望不要被當作作家來看。還有,我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小說還是別的什麼自己沒有規定過,我自己深知如果這樣規定了我會連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這是因為首先對我來說,最不熟悉的世界就是日本文學史。我沒有在日本文學史這樣一層重壓下,一邊苦苦掙扎一邊寫著小說或者類似的東西的勇氣,所以,盡量拒絕有關這一類的知識進入自己的頭腦。



但是,唐納德基恩氏不僅對日本文學具有著素質極其良好的感受性和知識,而且他還是一個正在著手至今為止沒有誰能夠完成的艱鉅的日本文學史的寫作的大學問家。
 
「如果基恩先生能捨棄有關日本文學的話題不談,敝人願意奉陪。」
 
我向島中提出了對我有利而對基恩先生並無一利的方案,不過,基恩先生還是爽快地接受了。結果才促成了此次的對談。另外我還對島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
 
「請安排一個虛構出來的又看似偶然的環境。也就是說,這兩個同年代的對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抱著興趣的人,無意中在街上相遇,便漫不經心地站著聊了起來。如果有這麼一個形式,真是感激不盡了。」
 
對我如此的建議,基恩先生也完全表示了理解。
 
雖說是大冷天,我們還是在大和的平城宮址見了面。那是初次的相會。傍晚時分,在奈良投宿共飲;第二次是在京都的銀閣寺見面。等到參觀的人都離開了以後的夜晚,銀色沙灘的對面,那深藍色的夜空上掛著鐮刀似的月亮。完全就如舞台上的一幕佈景,讓人誤以為是中央公論社特意發射了一個月亮那樣,真是一派恰到好處的風景;而第三次是坐在象徵著江戶末期「蘭學」流行的大阪「適塾」裡已經泛紅的草蓆上見面的。然後又去了港口商業鬧市的一個名叫「丸治」的小酒店裡的二樓對談。大阪是我的故鄉,但是我卻連基恩先生萬分之一的有關近松和西鶴的談資都沒有。使這煞費苦心的浪華的舞台實在顯得冷清。
 
「這附近也許是芭蕉臨終之地吧?」
 
還是一個芭蕉研究學家的基恩既然這樣說出了口,我這個作為這塊土地的居住者就不得不作一番嚮導了。確實,中學的時候,看見過御堂筋的一角的「花屋」處豎有那麼一塊石碑的,憑著我的一點微弱記憶。在御堂筋裡兜了一個又一個地方,總算在路旁一小塊綠地上看見了那塊豎著的石碑的時候,老實說,心裡像一塊石頭落了地。 
 
「還在呢。」
 
我這樣說了一句,基恩先生一邊自言自語地跟了一句「是的。」一邊蹲下身來湊近了碑面。我連擦了幾根火柴,為他提供了一點微光。如果說,對他的芭蕉研究我起過什麼作用的話,那就是這幾根火柴的火光了吧。
 
之後,我們準備搭計程車去大阪的北面。我站著,等著招呼汽車開過來,可是左等右等之後才發現不管什麼車都往南面去。御堂筋座落在只往南去的單行通道的地方。

「司馬先生,這裡不是單行道嗎?」
 
從紐約來的基恩在提醒著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對,對。我確實在報上看到過」,說著,便拉著基恩先生換了一個等的地方。夜晚的港口,不見有什麼行人,感覺到就像在森林裡漂游一般。總算找到了前往北面的道路,而基恩先生也肯定對我的辨不清方向吃驚不小吧。我在向大阪府交付住民稅這一點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阪府住民,不過夠格作大阪嚮導的能力也不過爾爾,更何況,在談到日本文化這個人類共有的財產時,我不過是一個濫竽充數的摸索者,根本沒有高談闊論的勇氣。
 
不過,交談中一直保持著一種愉快的心情,而且,此次和基恩先生進行的對談覺得特別愉快。
 
「這是我再怎麼也不希望看到它滅亡的民族之一,那就是大和民族,就是日本人。從太古以來就擁有文明而讓我如此產生興趣的民族,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在別的地方是否還有。對最近的日本的迅猛發展也是,我絲毫不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很貧窮,然而很高貴。」 
 
這段話出自於市原豐太氏的隨筆。據說,是詩人大使保爾.克洛代爾(Paul Claudel,一八六八-一九五五,擔任駐日大使之前,長期擔任駐中國大使。現代法國文壇上介紹中國文化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法國人所知的中國幾乎都來自傳教士的書)在一次晚會上對瓦樂希(Paul Valéry,一八七一-一九四五,法國作家、詩人)所說的一段話。時間是昭和十八年的秋天,正是日本的敗勢終於變濃,基恩先生和我都被趕到了戰場上去的時期。這段話對我來說,既是理所當然的,也是美妙動聽的,肯定對在日本語的世界裡比日本人還要浸透了才智和感情的基恩先生來說也是同樣的吧。但是,此次對談是用日語舉行的。充分發揮了日語所擁有的含羞功能,我們抑制住沒有被那美妙動聽所陶醉,將雙方用體溫感覺到的日本文化,原封不動地讓這體溫形成了文字。
 
於浪華東郊的寓居
 
司馬遼太郎


++++



內容簡介

  一面想著台灣史的一個片段,
  一面思索這個國家的將來……

  日本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他來到台灣。
  一九九三與九四年,兩度踏上這塊土地,他滿懷理性與感性,閱讀這個島的魅力。

  從歷史的經緯,他前進幾個世紀,釐清流民之島的身世脈絡;
  從國家文明的概念,他對台灣產生愛和危機感;
  從一個日本人的身分,他被質問「為什麼丟棄台灣?」

  他以俯瞰的角度,寫出那個年代青年的青春氣盛,無奈焦慮和矛盾;
  以精準的觀察,在台北小巷,在花蓮太魯閣,在嘉義,在基隆,在日月潭……述說鄉愁的眼淚,法的甦醒,愛的書簡。
  以場所的悲哀,與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對談,在歷史關鍵,珍貴透析島民的核心價值。

  台灣紀行,是一場溫柔追問認同之路的漫步;是給予我們必然重生繁盛的祝福之旅。
  許多遺忘的歷史,像一頂品格高貴的冠冕,由司馬遼太郎為我們戴上,讓我們找到純正良善的自信,熱淚盈眶。

  ★★★本書收錄★★★
  李登輝、司馬遼太郎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

本書特色

  這個國家的前途,沒有不樂觀的道理。
  在這座小島上,眾多的人們勤奮工作,積起了世界多數的財富,
  如果還會遭遇不良的命運,那麼製造這種不良命運的根源者,
  無可置疑,必將遭到上天的懲罰。__司馬遼太郎

  1.本書是遊記也像是隨筆,深入閱讀,一層層剝開台灣史中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議題。
  2.司馬遼太郎用小說家獨有的人文筆觸,勾勒出當時台灣人的個性與情緒。
  3.細膩刻劃重要卻被忽略的史實人物,例如葉盛吉、柯旗化、沈乃霖等人的故事。
  4.作者對時局有敏銳觀察,台灣人閱讀本書,是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同時有被理解的心情。

鍾愛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出版的台灣專書中最重要的一本。
  司馬遼太郎給予台灣總統無比高的評價,毫無疑問為二十一世紀的台日關係定下了調子。
  光因為這一點,就有足夠的理由被後人一代一代地看下去吧。——作家 新井一二三

  不僅是回首來時路的提醒,更是走向未來的感召。
  此刻重新出版《台灣紀行》,不光是歷史經典的復刻,更提醒台灣國人,
  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不限於政治清明與經濟發展,更要建立台灣人的歷史觀與文化,全面打造新文明國家。——作家 沈榮欽

  對一個台灣讀者來說,這本隨筆的知識含量和思想挑戰,
  即使不至於從頭重塑個人的世界觀,也足以開展理解這座島嶼的另一種視野。——廣播人/作家 馬世芳

  當田中準造先生走出戰後完全改觀的新營車站,蹲在地上淚流不止時,
  雖然車站已不復他記憶中⋯⋯但人與土地和場所的情感連結,只要還有記憶傳承,就不會輕易消散。——建築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

  司馬遼太郎是梭遊歷史、參透人心、以文字汲取人性高貴品質的重量級作家。——作家 藍麗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司馬遼太郎 (1923-1996)


  一九二三年生於大阪,大阪外語學院蒙古語系畢業,本名福田定一,筆名取自在文學方面「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

  一九六○年以忍者小說《梟之城》獲直木賞,六六年以《龍馬行》《盜國物語》贏得菊池寬賞,之後幾乎年年受各大獎肯定,並獲頒文化勳章。六一年辭去記者工作,成為專職作家。擅長以寫江戶末期,幕府時代背景的歷史小說聞名,司馬遼太郎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大眾文學巨匠,主要作品有《龍馬行》《新選組血風錄》《幕末──十二則暗殺風雲錄》《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宛如飛翔》《豐臣一族》等著作(台灣遠流出版)。他的作品長期被改編為電視劇或電影,歷久不衰。

  一九九六年病逝後,著作已編纂為【司馬遼太郎全集】(全68卷),二○○一年十一月司馬遼太郎紀念館開館,委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操刀設計。

  「街道漫步」全系列四十三本,《台灣紀行》是第四十本,可以說是司馬遼太郎傳達給日本讀者關於台灣訊息一次最具代表性的書寫,一九九七年在日出版,至今已經經過二十五年,絕版多年,現在繁體版由大田重新改裝上市,絕對是台灣讀者不可不讀,不可不收藏的經典之書。

譯者簡介

李金松


  台灣台中人。一九三九年次,台中高工畢業。現任職於台灣北區電信管理局。「台灣日本語文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翻譯學研究會」會員。公餘從事日語教學、日語口譯、筆譯等工作。
 
 

目錄

流民與榮光 019
葉盛吉傳 028
長老 038
高低不平的騎樓 048
歷史的回聲 059
兩艘船 070
李登輝先生 082
續‧李登輝先生 092
南方的俳句詩人們 104
老台北 116
馬的寓言 128
兒玉‧後藤‧新渡戶 139
吃潛水艇的故事 152
客家人 163
招牌 173
魂魄 185
沈乃霖醫師 197
伊澤修二的傳人 208
海之城 219
海獠的好漢 230
八田與一的遺愛 241
珊瑚潭畔 251
鬼 261
山川草木 272
嘉義所思所想 283
山中老人 292
日本輪來相迎 303
浦島太郎族 313
大恐慌與動亂 322
寓意的文化 333
原住民的怒吼 343
大野先生 352
千金小姐 363
花蓮的小石子 374
太魯閣的雨 385
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李登輝‧司馬遼太郎 397
 

推薦序

台日歷史上的金字塔


  司馬遼太郎寫的《台灣紀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出版的台灣專書中最重要的一本。

  一九九三年,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一九二三~一九九六)在旅日台裔作家陳舜臣的推薦下去台灣,分兩次完成了環島。他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長期在《週刊朝日》雜誌上連載題為《街道漫步》的系列紀行。《台灣紀行》則從同年七月到第二年三月花九個月刊登出來。然後,九四年五月,司馬跟李登輝總統的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又分兩次在同一份週刊上發表。十一月出版的單行本亦收錄對談,成為《街道漫步》系列的第四十本。

  當時,台灣解嚴、李登輝當上總統後才五年多。廣大日本社會對台灣發生的巨大變化還沒有真正注意到。以博覽強記聞名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對台灣現狀的認識都相當有限。他自己在書中就寫道:為《街道漫步》系列採訪,除了日本各地以外,還去了蒙古、中國、葡萄牙、愛爾蘭、荷蘭等地,但是從來沒有請當地日本記者幫忙;《台灣紀行》是唯一的例外,從一開始就由產經新聞駐台北的吉田特派員協助。否則他會心不踏實的。

  第一次去台灣回來後,司馬集中閱讀一大堆關於台灣的書,其中包括史明寫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之前跟李登輝見面時,他還驕傲地說過:「本人住在日本(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書籍文化大國)」所以不會缺少資料。然而,當年日本,就是沒有多少書詳細介紹一九四五年以後,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社會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後來如何轉變成民主體制的。本書開頭一直談古早歷史,遲遲不進入紀行的原因就在這兒。

  再說,在《台灣紀行》的旅途上,司馬遼太郎接觸到的台灣人,除了一批研究生以外,幾乎清一色是受過日本教育,仍會說日語的台灣本省老一輩以及原住民族。至於說中國話的外省人,在整本《台灣紀行》中,似乎不曾出現。

  儘管如此,這本《台灣紀行》後來成為二戰後台日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書,是因為收錄了跟李登輝總統的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據李登輝說,這題目是他夫人提出來的。兩位都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出生長大受教育,後來在國民黨治下熬過了漫長的白色恐怖時期,還好能在民主自由的台灣度過晚年,可是回顧自己過來的人生道路,不能不感到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這次大田出版社要重新刊行《台灣紀行》,我相隔約三十年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就發現後來在日台之間的互相交流上,經常出現的幾個議題,都在這本書中已經被指出來:灣生、「嘉農」、八田與一、霧社事件。直到《台灣紀行》問世,戰後一代日本人都沒有聽說過這些的。畢竟,日本是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而失去了海外領土的,在戰後的語境裡,殖民統治就是犯罪、是前科,原統治者沒有資格公然提及被奪去的原殖民地台灣。

  司馬遼太郎第二次去台灣的時候,在台東訪問了原「嘉農」選手上松耕一(陳耕元)的遺孀和遺子,即後來的台東縣長陳建年。在訪談中,陳夫人用端正的日語問司馬:日本為何放棄了台灣?司馬寫:對方是美女,看似心中有怨忿,叫人無意間心悸。當時七十歲的日本作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是,於是保持沉默。陳夫人雙眼盯住他再問:日本為什麼放棄了台灣?對於那一道問題的答案,我們得等到十五年後的二○○八年,在魏德聖導演拍的《海角七號》中,日本歌手中孝介飾演的日治時代老師在航往日本的遣返船甲板上寫給台灣女子說:不是放棄的,而是哭著離別的。

  《台灣紀行》問世後不到兩年,司馬遼太郎在寫《街道漫步》第四十三部《濃尾參州記》時忽然吐血,因腹部大動脈瘤破裂去世,享年七十二。他在「生在台灣的悲哀」的前言中,把李登輝形容為「全世界最有教養,對名利最淡泊的元首」。日本人俗稱「國民作家」的司馬遼太郎,給予台灣總統無比高的評價,毫無疑問為二十一世紀的台日關係定下了調子。光因為這一點,《台灣紀行》就有足夠的理由被後人一代一代地看下去吧。
 
作家 新井一二三

讓我們一起走向未來文明的備忘錄

  《台灣紀行》是司馬遼太郎《街道漫步》系列第四十集,距離中文版首次在台問世已經二十六年,但出版引發的震撼,至今仍迴盪在東亞諸國。

  一九九五年《台灣紀行》初版時,中國人口為台灣的五十六倍,但國民生產總值僅為台灣的二點六倍;中國人均所得不過六百零九美元,僅有台灣人均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九美元的百分之四點六。中國經濟已經從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陰影中走出,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點九,但是台灣也有傲視同等收入國家的百分之六點五,完全並不遜色。全球剛自九○年代起的下滑經濟中復甦,世人普遍樂觀,即使連年受到經濟衰退影響的東歐與俄羅斯,也開始對未來滿懷期待。九○年代的不景氣對台灣的影響甚微,仍以年均百分之七以上的速度成長,薪資伴隨經濟成長而高升,市面財經雜誌的預測清一色高度樂觀,台灣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與經濟榮景相對的,則是兩岸關係的變化與社會的不安。一九九四年商周文化出版新黨作家鄭浪平的《一九九五閏八月》,預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於一九九五年武力進犯台灣,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書籍,儘管內容並不正確,但是卻反映出台灣人民對中國軍事犯台根深蒂固的恐懼,即使是穿鑿附會的謠言,也能夠在社會上引發軒然大波。台灣人在享受經濟繁榮果實的同時,內心仍隱隱對外來威脅感到不安,進而對腳下的土地產生徬徨。

  一九九四年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發生千島湖慘案,載滿台灣旅客的「海瑞號」觀光船遭到三名劫匪搶劫縱火殺人,船上二十四名台灣觀光客與八名中國船員均遭殺害。中國第一時間以「火災」企圖掩蓋的態度引發台灣不滿,由於兩岸對於刑事案件、新聞自由與政治態度的差異,引發了各種衝突。總統李登輝嚴詞批評中共政權「不講道理」,處理行徑猶如「土匪」,既「不負責任也對不起人民」,缺乏「主權在民」的觀念。

  千島湖慘案成為兩岸關係的轉捩點,事發之後,根據「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隔年的調查,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比例首度超越「中國人」認同,此後兩者差距逐漸擴大,再也無法回復。

  一九九五年李登輝總統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並演講「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成為首位出訪美國的總統,在國際獲得高度評價,並贏得隨後的總統大選,但也成為一九九六年中國飛彈演習,造成台海危機的原因之一。

  明白乎此,便不難理解為何當時司馬遼太郎出版的《台灣紀行》受到如此廣大的矚目。李登輝在書中與司馬遼太郎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觸及台灣最敏感的地位問題,這或許是戰後台灣首度有元首完全以台灣視角發言,李登輝不僅以〈出埃及記〉暗喻要帶領台灣人建立新時代,更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觸及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等敏感話題。但是李登輝的視野不止於此,他清楚指出「中國」一詞的曖昧性,以及台灣種族文化的異質和豐富性,為建立新文明國家的基礎。

  李登輝波瀾壯闊的發言,對於當時國民黨與新黨的權貴與保守派,無異於晴天霹靂。面對千島湖事件後,台灣人首度超越中國人認同的處境,加上即將舉行的首次民選總統,象徵著從中國來的權貴基礎的「法統」也將隨之而去,這些人產生空前的危機感,趙少康在一九九四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更是狂熱地販賣「中華民國亡國論」;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紀行》的發行立刻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它是各種力量交會的象徵,新舊時代交替的符號,在生機勃勃的台灣,它暗喻著未來無限的可能。

  司馬遼太郎於一九九三與一九九四年來台灣為《台灣紀行》採訪時,正好捕捉到這種時代轉變的氛圍,他追溯日治時代八田與一、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與後籐新平與台灣的羈畔,也記述沈乃霖、柯旗化與「老台北」等台灣士紳的言行,還論及蔣介石、蔣經國等國民黨人士的統治、荷蘭與西班牙人佔領「無主之地」台灣,以及清朝與明鄭的歷史,甚至連原住民以及台灣的俳句詩人也未曾遺漏。雖然並非專業歷史學家,但是司馬遼太郎透過這些訪問隨筆,從歷史、人文與政治,引領讀者至何謂國家與文明的大哉問。

  如今《台灣紀行》也像司馬遼太郎筆下的人物一樣,本身就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不過二十六年之後,斗轉星移,無論是李登輝先生或是作者司馬遼太郎均已仙逝,今日再版《台灣紀行》的意義為何?

  一九九五年《台灣紀行》出版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改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正式成立。昔日允許李登輝總統訪美,並於台海飛彈危機時,派遣「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赴台海遏止中國犯台野心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於二○○一年允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台灣也於次年加入。

  藉由世界貿易組織所享有的優惠,與世界市場的開放,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一九九五年國民生產總值僅為台灣二點六倍的中國,到了二○二○年已達台灣的二十三點三倍。二○○八年歐美發生全球金融風暴,中國卻因北京奧運的成功以及遏止金融風暴的發生,而自信爆棚。台灣的經濟卻開始陷入低成長時期,停滯的薪資、高漲的房價加上媒體的唱衰,台灣人對經濟未來轉趨悲觀。

  但是再一次的,台灣人的經濟信心與政治信心背道而馳。相較於經濟低迷,陳水扁於二○○○年接替李登輝成為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完成罕見的威權國家政權和平移轉;並延續李登輝的濫觴,完成軍隊國家化。台灣的政治不再狂熱激越,民主制度日趨成熟。同時教科書也不再倡導虛幻的舊中國認同,改以台灣文化為主體,客家電視台於二○○三年成立,原住民族電台則於二○○五年成立;台灣越來越接近司馬遼太郎於《台灣紀行》中所期許的文明國家。

  自一九九五年台灣人認同的比例首度以百分之二十五超過中國人認同的百分之二十點七之後,到了二○二○年,台灣人認同比例已經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四點三,遠遠超越中國人認同的百分之三點二。無論在主體性與制度自信上,台灣都較一九九五年時有長足的進步。

  二○一二年習近平上任後,從「一帶一路」、「中國製造二○二五」、軍機擾台到南海軍事化,中國對內的高壓統治與對外的軍事經濟擴張,引發亞洲鄰國的不安。拒絕執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無視國際法庭判決與片面撕毀《中英聯合聲明》,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形成一大挑戰。二○一八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最後演變為雙方在經貿、科技、金融與軍事上的全面對抗。

  台灣固然在軍事與外交上,承受中國更大的壓力,邦交國不斷被中國挖角,認知戰無日不有,但是卻弔詭地在民主國家的國際潮流之中,取得更為有利的國際地位。台灣不僅在半導體的發展,成為新興國家的典範;在防疫的表現上,更成為民主國家的標竿。

  準此而言,此刻重新出版《台灣紀行》,不光是歷史經典的復刻,更提醒台灣國人,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不限於政治清明與經濟發展,更要建立台灣人的歷史觀與文化,全面打造新文明國家。因此《台灣紀行》不僅是回首來時路的提醒,更是走向未來的感召。
 
作家 沈榮欽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東海士林》草稿4~5 法國友人 Jean-Marie Gogue,撰《JURAN 品管手冊 法國的品管》中的西蒙娜.薇依引言。《東海士林》草稿5 吳鳴父子2020 收入《秋光拾得》 2023 《關於政大校史的編寫》。 彭明輝教授 喜,捨,拾得 作者: 吳鳴 : 《秋光喜捨》)2024;《秋光拾得》2023 :《秋光侘寂》2022 給吳鳴“秋光三部曲整合本”提案 吳鳴父子2020 收入秋光 2023

  《東海士林》草稿4 法國友人撰《JURAN 品管手冊 法國的品管》中的西蒙娜.薇依引言

熱愛品質:Phil Crosby's Quest for Quality Jean-Marie Gogue, HC Chung 2016-04-27

西蒙娜.薇依《柏拉圖對話中的神》

西蒙娜.薇依《被拯救的威尼斯》
西蒙娜.薇依《在期待之中》
西蒙娜.薇依《重負與神恩》









給吳鳴“秋光三部曲整合本”提案
吳鳴兄,秋光三部曲或可思考“整合本”:至少加昨者著作年譜,整合人名索引,新的引言,或新的包裝,更多的書法/照片,至少三次新書發表 打書/致謝,補遺……或印數百部

喜,捨,拾得    作者: 吳鳴 : 《秋光喜捨》(允晨文化出版。限量親簽版)2024;《秋光拾得》2023  :《秋光侘寂》2022


 "新書分享會,歡喜來相聚

  

  謝謝,昨天(2024. 09. 20)來參加《秋光喜捨》新書分享會的朋友們,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情誼。

  

  喜者悲也,捨即不捨。

  

  每一位親人和師友的辭世都帶走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秋光留存,傷逝師友,心中感念,無時或已。冬日已至,我勉勵自己一定要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秋光三部曲最終章出版了,讓我們預約一季冬雪。"


。。。。吳鳴,有許多處深受其師長學長的影響。譬如說,預約一季冬雪,是學長尤克強(東海工業工程 1974級)的書名。


‘’喜捨‘’的解釋,了解,因人因時而異(或許有人與作者的傷逝,同感,共鳴,或許不然)。我可以以昨天與單德先生的來說明。(暫時從缺,有空再寫)

曾經遲疑一陣此書是否適合送朋友。話又說回來,後許約32頁的兩篇“康樂,我們的朋友”等等,就很可一讀。

。。。。吳家恆

吳鳴老大,有俠氣。昨天新書發表,追憶故人,特別列入彭淮棟,也特別提及吳魯芹《英美十六家》的抄襲爭議。吳鳴為彭淮棟直言,或許也是兩人同為客家人,但更是正義感使然。我是很喜歡的《英美十六家》的,很好看的書,老實說,就算彭淮棟指出吳魯芹抄《巴黎評論》,也無損此書在我心中地位,如果換了我來抄,也寫不出吳魯芹的文筆。何況,抄襲一定有他的苦衷,好好講,旁人也能諒解的。但是,吳魯芹的故舊不辨是非,群起攻擊彭淮棟,就有失厚道,反而賠進自己的名聲,實在沒有必要。

——————

*吳魯芹


余在聯經處理譯稿,鑑於西方人物、作者、書名之中譯向來雜異,每閱一稿,必擇既有譯法之可取者而用之,以劃一聯經譯品之人物、作者、書名,兼利讀者。


1986年初,《聯合文學》囑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Writers at Work,首篇為<莎岡訪問錄>。余譯畢次篇<羅伯.潘.華倫>,遍尋訪談所提人物、角色、書名之現有中譯,以便採納,忽記吳魯芹《英美十六家》既廣論歐美名家,必有可用,遂至書局捧讀此書,書中正有羅伯.潘.華倫篇,讀之駭異。該篇所記羅伯.潘.華倫書房擺設,乃至吳對詩人所提問題,問題之順序,提問之遣詞用字,及詩人答問之內容與用語,無不與《巴黎評論》雷同。


余復取《英美十六家》其餘多篇訪談之見於《巴黎評論》者,兩相覆案,正復同然,吳以翻譯代實訪,殊無可疑。


余既驚且忿,言之於《聯合文學》編輯部,彼亦以為異聞,編輯簡媜辱臨,余告以其事,《聯合文學》第18期(民國75年4月號)刊出拙譯羅伯.潘.華倫訪談,附簡媜所錄區區口述<吳魯芹《英美十六家質疑》>。


<吳>文刊出,吳魯芹文壇大老,故舊門生遍天下,群起迴護其師其友。據朋輩相告,台北某何姓畫家兼藝評名家謂台北學術界文學界抄文剽竊者比比皆是,彭淮棟何人何故,獨獨為難吳魯芹。又有葉維廉其人撰一長文,人間副刊連載兩日,謂其師德高望重,絕無可能為彭某指其所為之事,吳書與《巴黎評論》雷同之處純屬巧合,並斥余欺負孤兒寡婦。


吳魯芹是否以翻譯代實訪,本為可得而查證之文壇公案,然不旋踵而變質,坊間盛傳聯合報藉此事打擊中國時報。11月某日,聯合報留發行人昌平召集會議於聯合報第二大樓辦公室,《聯合文學》社長瘂弦、發行人張寶琴在座,召余到場說明。昌平先生問余,<吳魯芹《英美十六家》質疑>所指實有其事否,余答以職所見,實有其事,昌平先生即席指示,事果屬實,則是非至上。


張發行人並出示夏志清函,余親睹夏先生確定吳抄襲,函末並有「魯芹真大膽,做這種事」。夏先生與吳為乃畢生知交,是非當前而能直言,且片言之責,重逾斧銊。


余返家,當夜寫成<吳魯芹《英美十六家》疑團未釋>。次日,聯經出版公司總經理劉國老垂詢吳事如何,余稟以寫成一文,自辯並駁迴護吳魯芹者,國老索閱拙文,讀後謂文中「曲筆」一詞用法未當,宜改,餘無異辭。此詞本意指陳事未便直言,出以委婉曲折之詞以達其旨,非余所言葉某曲意飾非之意。國老並叮囑,但凡筆戰、辯難、說理,立場穩實周全之外,遣詞用字不可授人以柄。


拙文交稿,《聯合文學》總編輯高大鵬增加「何處惹塵埃」於標題之前,豐富題旨與內文。<何處惹塵埃:吳著<英美十六家>氣團未釋>刊登於同年12月號,區區自此不問此事。吳案次春名列75年台灣文壇十大事件,然於區區已漸成雲煙。余本非文壇中人,偶然見偽而不能已於言而已,文壇之真偽曲直,非我所問。


區區偶歷吳案,無愧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之教,又飽看台北文壇學術苟容阿世,曲學相護之醜,堪稱一幸。劉昌平先生長者風範,穩執是非,張發行人忠於真相,無愧身分,劉國老設慮周至,愛護屬下,高總編輯大筆衡文,點題成金,區區至今感激。


葉某斥區區欺負孤兒寡婦一文刊出時,人間副刊主編為王志明,錢永祥兄與其熟識,當時在聯經編輯部得聞吳事,即去電王志明,謂「彭淮棟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見其所見而實言其事,於吳本無惡意。友人王瑞香來電,謂「阿彭,我給你精神支持」。二人見難仗義,friends indeed。

https://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2013/05/2013_4.html

。。。。


高天恩教授的這篇師生情,是振奮的。

‘’台大外文系教授趙恬儀博士,下午來家與愚夫婦小聚。許多年前,恬儀曾經是我大一英文班上的學生,之後又修我的「英國文學史」。之後她留學英國,年年寄耶誕卡給我,我從未回應,她也絲毫不以為忤,仍然年年問候。回台之後,有一天突然在我上下課的空檔跑到教室來看望我。好久以前的事了,好像都是上輩子的事了!


  如今恬儀是台大外文系正教授,教授十七世紀英國文學,以及中古煉金術專題研究,也是日本動漫研究專家。唯一不變的,是她對當年的老師依舊不離不棄,依舊禮敬有加。我能不感動嗎?!‘’



吳鳴

  本名彭明輝,台灣花蓮人,客家,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現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乞食講堂,調音弄律,歡喜煮食,書畫自娛。曾任雜誌、叢書與新聞編輯,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曾獲第五屆時報散文首獎;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浮生逆旅》等。研究範圍為近、現代中國史學史,近年亦投注心力於當代臺灣史學研究與臺灣歷史教育;著有《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晚清的經世史學》等;曾撰寫國中教科書《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七;與林富士合寫),引發統獨爭議。


吳鳴教授的作品,講究“整體藝術”:作品,新書發表等全過程,都很不簡單的。
我們漢清講堂(YouTube )有幸有他最迷你的錄影,談他的大作:談政治大學校史的寫作。
可能是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最愛 2天 台北市 
秋分之前,
秋光三部曲,
隆重登場,
曲終人相見。……
查看更多


吳鳴-志峯新書發表會直播值得看看。由於簽書認真,讓我有機會和家恆兄和國淦兄各談十來分鐘,很大的收穫(作者的“喜捨”意思,大大出乎我意外;我們續談胡乃元先生,還須許多書內書外的人物……)。之後,他們竟然還能續攤“半天”,令我這老者佩服……
然後續攤,喝到現在。。。。。

 

秋光喜捨(限量親簽版)

目錄

〈自序〉

卷一 —— 山光
追求真善美史學的杜維運教授
梁丹丰行腳天涯,彩筆繪璀璨人生
送別鍾肇政
張繼高先生二三事
樂音隨風飄逝
送別齊邦媛老師,案頭一朵紅玫瑰
何公贈食材,遺愛相與還
從濱海茅屋到大度山房
雷驤遠行,片羽情深

卷二 —— 問津
一生問津的吳英長老師
康樂,我們的朋友
康樂的幾個小故事
大師兄廖風德轉身的背影
林梵遠行,往事如煙
秋天的告別,懷念尤克強學長

卷三 —— 溪石
雨水,送彭淮棟兄遠行
林世煜化作千山,守護美麗之島
野薑花的回憶,送別松州大哥
開拓臺灣歷史學新領域的林富士
送別倪曉容,想念進行式
別後,懷念林鳳飛
 

自序
 
  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最後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我非常喜愛的一組歌曲,原擬選為我告別式的音樂。但我已交代身後不辦告別式,亦就沒有告別式音樂。愛樂人常聽的最後四首歌有三個常見演奏錄音:卡爾.貝姆(Karl Böhm)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伴奏,瑞士女高音麗莎.德拉.卡薩(Lisa Della Casa)演唱的單聲道版本;喬治.賽爾(George Szell)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伴奏,女高音伊麗莎白.史瓦茲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演唱的錄音;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指揮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伴奏,女高音昆杜拉.雅諾薇茲(Gundula Janowitz)演唱的錄音;我個人最愛的是塞爾加史瓦茲柯芙的演出;貝姆和德拉.卡薩的合作亦深愜我心。




秋光拾得

目錄

自序

卷一—友于兄弟
黑輪社兄弟們
方外心,人世情
轉眼四十年,師徒載爵行
寫給東年的福爾摩莎書簡
野放雞蛋送到屋,老友重聚真歡喜
來自土地的詩人吳晟
一生唯一念,繽紛自天染
三角帽,隔熱套
釀出從臺灣這片土地長出來的啤酒
巷弄裡的小烘焙坊
合歡山鐵觀音,聖妙香好滋味
家庭音樂會,展覽會之畫
吳欣霏南管新聲
大海與小水塘
山上的網球場
整理舊居,友于兄弟

卷二—書序書評
來自小鎮的雕塑家廖清雲
林耀民《古碟再現》序
小說中的小說萬花筒——黃秋芳《拾光》序
薩依德《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導讀
評《天生的凡夫俗子:蔡文甫自傳》
讀李弘祺教授《想像聲辯才博》
林文義散文集《南崁手記》的內在理路與儀式感
評簡媜《天涯海角》
把爵士喫茶帶回家

卷三—紅塵若夢
人生之美在於度
離散終有時
身是眼中人
那時候,花蓮的天空特別藍
遙遠的路要向前行
魯蛇逆轉勝,人生向前行
密密相思林
倉廩很豐實
雙秤沖咖啡,練核心肌群
日本鬼臉風爐,烳客家酸柑茶
爐火紅,沖咖啡,聽盤帶
松煙墨,幾多愁
唱頭與磨豆機
當好朋友變成壞朋友



目錄

推薦序  紀念:相與走過的青春/林文義
自序  秋光何以侘寂
 
卷一  卻顧所來徑
煮食懷念姆媽進行式
二姊和童年的紅蜻蜓
三姊的青春歲月
玉蟬姊的身影
回首來時路,人生如初見
從特遣兵到乞食講堂
 
卷二  音樂與書寫
重回黑膠唱片的懷抱
珍本與通行本
黑膠唱盤的故事
你可能不知道薩堤,但你一定聽過薩堤
盤帶機傳教士
從心上化為在手上的毛筆字書寫
記譜與背臨
手稿史料專題,教同學認漢字
 
卷三  文化切片
書海微塵,天寶遺事
傅聰改變了我的後半生
臺灣的歷史教科書與英雄系譜
生活史的文化觀察
誰的國語文教育
弱智化的流行語
 
卷四  生命的間隙
鐵人三項歸去來
拼裝車與混堆茶
桐花似雪,滿山瓣瓣跌
蓼莪之思,寫給十三學繡女兒的信

  吳鳴父子2020 收入《秋光拾得》   2023




收到了吳鳴老大寄來的春聯,文雅已極,感謝又復感動,真是莫大的鼓勵。書香社會,我輩所為,乃在貢獻一磚一瓦以為基石,謝謝吳鳴老大,既然寫不出這樣的字,那就敬領了,遙謝。

 
****

  一位我同年齡層的阿姊說,吳鳴,我好害怕,昨天凱道穿國旗裝的人這麼多。我完全理解阿姊的焦慮,在我成長的年代,戒嚴和白色恐怖把我們嚇成膽小鬼,一點點風吹草動,就嚇得手腳發軟。我們這些四、五年級的老頭子老太婆,從小就是被嚇大的。縱使解嚴了,我們身上仍然是穿著西裝裹著小腳,不敢邁開腳步,只會躲在腳落裡瑟瑟發抖。
  
  我跟阿姊說,別怕哩!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要勇敢用手上的選票守護。我們的家園是臺灣,不是遠方青海的草原。
  
  是的,每次我聽到某陣營在造勢場合唱〈中華民國頌〉,心裡老是想笑卻笑不出來。一首歌詞不知所云的歌,居然傳唱四十年,不是白痴就是腦子有問題。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
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
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
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天啊!我們的祖先和先賢在西藏建立家園嗎?不然怎麼會「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今年不是中華民國109年嗎?什麼時候「聳立五千年」了?莫非中華民國的創建者是黃帝?我想起教科書寫的,「黃帝是我們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別鬧了,如果「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為真,那麼,黃帝就不是我們共同的祖先。反之亦然。這麼不符合邏輯的神話建構,我們居然相信。
  
  阿姊說,聽完我的話讓她覺得安心多了,不再那麼焦慮。我們守護的家園是臺灣,不是遠方青海的草原。許多年輕朋友跟我說,為了投票和長輩起爭執。我笑了笑說,我就是長輩,你不用和我起爭執。我和你一樣,三票顧民主,守護我們永遠摯愛的家園。
  
  
來聽聽歌詞不知所云的〈中華民國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
吳鳴父子都是東海大學的

  2010年,23歲的兒子獲得世界蜘蛛年會研究生最佳口頭 (oral)論文奬。
  
  1984年,25歲的我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湖邊的沈思》。
    
  2012年,25歲的兒子,碩士論文發表在Current Biology。
    
  聽說Current Biology sci排序很高,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第一次看到兒子的碩士論文,原來他沒有騙我。    
    
  父子的人生曲線,竟然是複製貼上。雖然青出於藍勝於藍,歹竹偶爾也會出好筍。



CELL.COM


A Color-Mediated Mutualism between Two Arthropod Predators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nimals varies depending on local selection pressure, trophic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evolutionary circumstances [1–6]. Body coloration and other visual signals may also affect animal interactions [7, 8]. Game theory posits that if one species provides a ...










7:34
關於政大校史的編寫 彭明輝教授




李遠哲院長,讀書人風骨 
  
  名滿天下,謗亦隨之。1994年返臺任中研院長的李遠哲,2000年後成為部分不同政治取向者的針蕊,李院長都默默承受。從教改到退休俸,我希望批評者能持平以論。
  
  1996年教改會將結束前,我受教改會執行秘書曾憲政教授之託,協助整理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從7月到9月,每周與李院長開會,嚮慕其讀書人風骨,迄今未改初衷。此後,教改二十年,挨罵無數,包括許多教改既得利益者,諸如因廣設高中和大學而得進入杏壇者,以及因此得能升學的青年學子,亦隨風起舞,口誅筆伐,我看了只能苦笑。
  
  這是我首次公開坦承自己是教改總諮議報告書的整理者,二十年來教改一路受大眾和媒體批評,心中有痛,口不能言。我鮮少議論時政,蓋係謹守史學工作者之基本倫理,在未獲得一手資料前,不捕風捉影,不見到影子就開槍。但當媒體和心有成見者信口雌黃,我仍願選擇相信李院長。
  
  吳豐山和藍麗娟的文章,說出我的部分心聲,以及有些我原本不知道的事實。
 
 http://www.storm.mg/article/138094
 http://www.peoplenews.tw/…/be039731-c14e-440a-98e4-2be964b0…